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昆虫体色是自然突变频率较高的性状之一,在昆虫的生存和进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体色突变体的获得有利于研究生物着色和着色改变的分子机制。黑体色突变蚕发现于农户饲养的9.芙×7.湘中,后代经饲养调查显示:突变蚕后代体色分离复杂,出现黑色、灰色等彩色斑纹,其中灰色彩斑蚕个体发育良好,经济性状优良;而黑色彩斑蚕个体发育不齐,有畸变蚕,茧形不一,产卵量少。  相似文献   

2.
黑缟蚕(striped,p~S)突变体是由p基因座上的一个等位基因控制的色素沉积突变体,经图位克隆发现是由apontic-like(apt-like)基因控制的。控制黑色蚕突变体(black,p~B)的主效基因和控制p~S的主效基因是等位基因,为了验证黑色蚕突变体p~B是否也是apt-like基因突变引起的,以黑色蚕突变体(p/p~B)和野生型素蚕(p/p)为试验材料,对apt-like基因在p~B和p中的结构和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pt-like基因编码序列在p~B(p/p~B)和p(p/p)中没有差异,在基因组上克隆验证亦无差异。实时定量PCR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apt-like基因在检测过的5龄第3天幼虫头部、表皮、中肠、血淋巴、卵巢、精巢、马氏管、气管、丝腺和脂肪体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头部、表皮和中肠的表达量较高;且除血淋巴外,在其他9个组织中在p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p~B中的表达量,表明apt-like基因对p~B突变性状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该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apt-like基因功能及其在p~B突变体中所起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家蚕蝇蛆病是由于家蚕寄生蝇幼虫在蚕体内寄生导致的一种病害。夏秋季为害较重,一般在大蚕期发生,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病蚕皮肤上出现一个近似三角形的黑病斑,病斑周围有油迹状轮廓,病斑所在环节常发生肿胀扭曲。撕开病斑处皮肤,可见淡黄色蛆虫。有早熟现象的蚕体节带有黑色病斑,在5龄初期寄生的多在是上蔟前脱出,在5龄中后期寄生者仍能上蔟、营茧,在茧内脱出者,则形成蛆孔茧。2013年,我县秋蚕期大面积发生家蚕蝇蛆病,  相似文献   

4.
从斑纹为普通斑的苏蚕二号新中发现自然突然变异体多星斑,研究查明它是可以遗传的,其对普通斑为隐性。突变体多星斑的所属连锁群及其在连锁群上的位置,今后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茆迎春 《江苏蚕业》2004,26(3):29-30
<正> 2003年射阳县盘湾镇秋蚕壮蚕期家蚕尾部出现了黑色病斑,经鉴定为黑尾病,其发生量之多,发病面之广,危害之严重,在该镇秋蚕史上还从来未有过。据调查,全镇近40%农户秋蚕或多或少发生了  相似文献   

6.
桑蚕暗化蛾突变体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华峰品种中发现了一种蛾体、蛾翅呈灰黑色的暗化型自然突变体,该突变体除了蚕蛾全身呈灰黑色外,幼虫期也有不同于正常型的特征,即4、5龄幼虫的头部呈深褐色、尾部有褐色斑,3对胸足均为黑色,容易与正常型个体相区别。暗化蛾与正常蛾杂交的F1代,全部为正常蛾;F2、BC1代正常蛾与暗化蛾的分离比分别为3:1和1:1;暗化蛾自交的后代,全部为暗化蛾;表明暗化蛾为隐性性状。暗化突变型的发育经过、虫蛹率与正常型相仿,茧质略低于正常型。对暗化突变型在蚕种生产上的利用价值和导入实用蚕品种的方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 作者1987年在春蚕期家蚕饲育中,从中系限性夏秋种“秋丰”原种约2000头蚕当中,发现一头黑色斑纹的雄蚕。该突变体的主要形态特征是,大蚕体色黑色(背、腹面全黑),但在第二胸节背面及背侧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均有粉红色波浪形条纹。体型中等偏粗,健壮。化蛹蜕皮的皮壳为黑色。蛹体呈棕黄色,与一般蚕品种相同,但在蛹腹面腹部各环节、在腹中线两侧有一对棕色斑点或点块,这与一般蚕品种不同。茧色白、椭圆。  相似文献   

8.
2003年射阳县盘湾镇秋蚕壮蚕期家蚕尾部出现了黑色病斑,经鉴定为黑尾病.据调查,全镇近40%农户发生了家蚕黑尾病,个别农户仅有20%的收成.这不仅影响了蚕农收入,还影响了蚕茧质量,个别农户误认为蚕种质量有问题,增加了行业不稳定因素.为此就秋蚕黑尾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作一浅谈.  相似文献   

9.
蚕种点青期遮黑处理对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美华 《中国蚕业》2004,25(3):76-78
在蚕种催青过程中,自蚕种点青期开始进行遮黑处理是促进蚕种孵化齐一的技术措施,但许多蚕区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做到.如本市历来习惯于点青日分包蚕种,转青日发放蚕种,由于养蚕规模小,蚕农户数多,使蚕种分包数多,分包时间过长;加上山区交通不便,蚕种发放时间长,诸多因素导致在上述操作过程中的遮黑处理比较困难.为了探究不同遮黑处理对蚕种孵化的影响,以及何时遮黑处理最有利于蚕种孵化齐一,笔者在2001年晚秋期、2002年夏蚕期进行了蚕种点青期不同时间遮黑处理预备试验,于2003年晚秋期在原有试验基础上,进行了更加全面的蚕种遮黑处理试验.现将2003年晚秋期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以本研究室家蚕基因库保存遗传系统的幼虫斑纹为观察对象,发现暗色斑(P^M).黑缟斑(P^S).杲蚕(U)鹑斑(q).褐圆斑(L)均存在斑纹浓淡程度不同且表型稳定的多型系统。根据杂交后能够识别浓淡型性状分离,将暗色斑分成浓型(P^M3).中型(P^M2)和淡型(P^M1),黑缟斑分成浓型(P^S2).淡型(P^S1),杲蚕分成浓型(U^2)和淡型(U^1),鹑斑分成浓型(q^3).中型(q^2)和淡型(q^1),褐圆斑分成浓型(L^2)和淡型(L^1)。同种斑纹内浓淡型间相互杂交,整体上均表现为等位基因的遗传模式,相对的浓型对淡型为显性,即:P^M3>P^M2>P^M1,P^S2>PS1,U^2>U^1,q^3>q^2>q^1,L^2>L^1。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为全国蚕业发展最早地区,古代蚕业生产就相当发达。山东的蚕品种,在春秋时代与汉代概为白茧种,及至清代大多为一化性三眠黄茧种,直至民国初期仍沿用这种古老品种。建国初期仍有少量饲养,1954年以后逐步为一代杂交种所代替。山东地方蚕品种斑纹复杂,有素斑、黑缟、乌龙、褐园、虎斑、龙角等多种,而茧色、茧形比较一致,大都属园锥形黄茧。蚕  相似文献   

12.
"贵蚕5号"是以贵蚕3号(57A、渝1、92A、24)为育种基础材料导入家蚕黑蛾基因后育成的带黑色蛾标记新品种。为了掌握"贵蚕5号"原蚕性状,为品种的示范推广及产业化开发奠定技术基础,开展了"贵蚕5号"原蚕饲养技术、老熟结茧、营茧习性、发蛾速度、集中发蛾时间、交配性能、产卵、卵质的性状研究,结果表明:"黔.山"、"贵.遵"原蚕饲养容易,品种性状稳定,抗性较强;产茧量较高,茧质较优;发蛾早、对交蛾为一白交一黑或一黑交一白;产卵成绩较优,产附平整,不受精卵和不良卵少,产卵量接近常规品种,克蚁制种量与对照无明显差异。"贵蚕5号"(黔.山×贵.遵)是一对抗性较强、产量性能好、又带有黑色蛾标记的四元杂交种。  相似文献   

13.
2020年9~10月,采用随机捕捉方法,对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地区的中华蟾蜍体色多样性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中华蟾蜍具有两种不同的色斑类型,按照其背部是否有棕红黑色块状或条带状斑可分为常态型(Ⅰ型)和背部有色斑型(Ⅱ型),且Ⅱ型内可按照色斑分为三大类:Ⅱ-a型、Ⅱ-b型和Ⅱ-c型;Ⅱ型多数个体瘰粒不显,体侧黑线明显。Ⅰ、Ⅱ型比值为1:0.14。  相似文献   

14.
通过B.t.与黑胸败血菌及灵菌对三龄蚕的感染力对比试验,初步发现三龄起蚕对B.t.有很高的创伤敏感性,接种感染发病率极显著地高于灵菌和黑胸菌,而且病程较短,认为B.t.也是家蚕败血病的一种重要病原,并对其药物防治作了初步探索,试验表明,新型抗菌素SL对B.t.创伤感染有极显著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5.
家蚕卵色和斑纹限性品种选育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卵色限性品种和斑纹限性品种在蚕业生产上的意义:斑纹限性品种,雌蚕有斑纹是普通斑蚕,雄蚕没有斑纹是姬蚕,在良种繁育上,可以利用斑纹的有无来识别蚕儿的雌雄,可以提高蚕种场雌雄鉴别的劳动工效,降低蚕种的生产成本。至于卵色限性品种是黑卵雌,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家蚕品种选育目标也有新的要求,培育的品种不仅是好养、高产、优质,还应考虑省工,高效,为蚕种繁育省力化开创新途径.自1940年日本田岛博士用X射线照射家蚕获得赛白尔斑(P~(sa))基因转座到W染色体的突变体后,开始对限性品种实用化的研究,经过不断改良和提高,终于育成了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日131×中131)实用斑纹限性品种.从这个品种派生育成许多限性新品种都得到国家鉴定通过.如(日140×中145)新限性品种,不仅在国内推广,而且得到国际上的好评,育成者真野保久在今春第14届国际蚕业会议(ISC)荣获国际蚕业的“巴斯德奖”引起了国际蚕业者对限性品种的重视.据统计日本限性品种的普及率近  相似文献   

17.
蚕茧生产上,为了充分利用杂种优势,农村丝茧育都采用一代杂交种,而且绝大多数是中日杂交种。日系品种一般都是普通斑(花蚕),而中系品种一般都是素斑(白蚕)。由于普通班对素斑表现显性,因此一代杂交种都是花蚕。但是在农村丝茧育一代杂交种蚕群体中,有时会发现几头白蚕。这白蚕是怎样产生的呢?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自然突变,即显性普通斑基因突变成隐性素斑基因,但这种可能性较小,因为据统计,家蚕斑纹基因的自然突变率  相似文献   

18.
<正> 抗菌素的应用自50年代起已从防治人、畜的领域发展到防治蚕病的范围。蚕药筛选试验研究方面,我们蚕业研究机关、大专院校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展:1958(?)195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从抗菌素中先后筛选出青霉素、红霉素对血液型脓病、黑胸败血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此后氯霉素问世,代替了青霉索和红霉索为当前唯一内用的防病蚕  相似文献   

19.
家蚕类钙粘蛋白BtR-175不仅是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晶体毒素蛋白的受体蛋白,也是黑胸败血芽孢杆菌(Bacillus bombysepticus)晶体毒素蛋白的受体分子。为建立对黑胸败血芽孢杆菌具有抵抗能力的家蚕品系,采用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技术,设计引导RNA(gRNA)对家蚕BtR-175基因进行精确定点编辑,对蚕卵显微注射重组质粒pU C57-hA 4-Cas9和T-U6-BtR-175后,筛选获得2个碱基插入导致蛋白质翻译提前终止的BtR-175基因敲除突变体,命名为ΔBtR-175。4龄起蚕经口添食黑胸败血芽孢杆菌,结果ΔBtR-175突变体家蚕的死亡率为34.4%±5.8%,野生型家蚕的死亡率为57.8%±8.4%,表明ΔBtR-175对黑胸败血芽孢杆菌的侵染抵抗性显著提高。饲养试验显示ΔBtR-175突变体和野生型家蚕的茧层量没有显著性差异。该突变体有望进一步培育为家蚕抗性育种素材。  相似文献   

20.
<正> 日本熊本县蚕业试验场中西等用抗保幼激素处理后诱发的3眠蚕作了大量饲育的试验,对3眠蚕的饲育经过、减蚕率和化蛹率、全茧茧重和茧层率、以及缫丝成绩作了详细调查。试验用蚕种:春蚕期为同荣×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