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华鲟幼鲟维生素C营养需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旨在确定中华鲟幼鲟对维生素C(VC)的营养需要量。配制含VC分别为0.5、59.8、119.5、239.1、478.1和956.2 mg/kg饲料的6组日粮(分别编号为C0.5、C59.8、C119.5、C239.1、C478.1和C956.2),连续投喂中华鲟幼鲟8周后,以生长速度、组织VC含量和部分相关酶活性来确定中华鲟对VC的需求量。结果表明,C0.5和C59.8组鲟鱼的增重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都低于C119.5组,进一步提高饲料VC含量,也没有显著变化(P>0.05);C478.1组的肝脏和肌肉组织VC含量达最高水平;C239.1组血清溶菌酶活性最高;C239.1组SOD活性最低。根据平均增重率和饲料效率做折线法分析表明,维持中华鲟最佳生长的饲料VC含量为108.5 mg/kg;肝脏中VC含量达最大时饲料VC添加量为309.4 mg/kg;肌肉中VC含量达最大时饲料VC添加量为273.3 mg/kg。  相似文献   

2.
不同饲料蛋白源对幼鳝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以饲料蛋白质水平和动物性蛋白百分含量为试验因子,按二因子五水平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鱼粉、豆粕为其动植物蛋白源,得到9种饲料。试验结果表明: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动物性蛋白含量为70%时,幼鳝的生长最快,日增重最高,对饲料的利用效率也最好。  相似文献   

3.
中华鲟消化系统内消化酶活性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鲟鱼类是大中型的经济鱼类 ,广泛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北的水域中。我国是世界上鲟鱼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 ,长江除了中华鲟外还有白鲟、达氏鲟 ,其中白鲟只见于我国。而达氏鲟和中华鲟则是我国极有开发前途的一项自然资源 ,是科学研究的宝贵材料。中华鲟仔鱼期一般吃浮游动物 ;幼鱼期多以底栖的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小型鱼虾及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 ;成鱼期吃底栖动物或动植物渣滓。对于幼鲟的培育工作 ,国外多采用人工饲料培育幼鲟 ,既可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 ,又避免了单一使用水蚯蚓所带来的弊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邓昕等人尝试采…  相似文献   

4.
南美白对虾的饲料与投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长太 《饲料研究》2003,(11):42-42
1 对饲料和养殖环境的要求1 .1 食性特点 南美白对虾为杂食性 ,幼体以浮游动物的无节幼体为食 ,幼虾除摄食浮游动物外 ,也摄食底栖动物幼体 ;成虾则以活的或死的动植物及有机碎屑为食 ,如蠕虫、各种水生昆虫及其幼体、小型软体动物和甲壳类、藻类等。该虾具有相互残食的习性 ,而且随着生长这种习性表现更为明显。1 .2 饲料营养 南美白对虾对饲料要求相对较低 ,对饲料蛋白 (特别是养殖后期 )的要求不高 ,幼虾期(5cm以下 )饵料的蛋白质含量在 35 %以上 :成虾期(5~ 1 2cm)可相应减少蛋白含量至 30 %~ 2 0 %。对虾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多次蜕…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豆粕、花生粕、螺旋藻粉及鱼粉为蛋白源,设计不同动植物蛋白比的等氮等能饲料(1∶1、1∶2、1∶3、1∶4、1∶5,即A1P1 ~ A1P5组),投喂草金鱼(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初始体重为(99.99±1.21)g]60 d,研究不同动植物蛋白比对草金鱼生长性能及健康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动植物蛋白比可显著影响草金鱼的生长、下腹肌肌肉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P < 0.05)。随着饲料中植物蛋白比例的增加,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蛋白质效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A1P5组时达到最高值(P < 0.05)|饲料系数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A1P5时达到最低值(P < 0.05)|A1P5与A1P1组下腹肌肌肉常规成分无显著差异(P > 0.05)|A1P3 ~ A1P5组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 < 0.05)|A1P4、A1P5组血清中高密度胆固醇与A1P1和A1P2组无显著差异(P > 0.05)|A1P2 ~ A1P5组血清中低密度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A1P1组(P < 0.05)|谷草转氨酶在A1P1组达到最高值(P < 0.05),谷草转氨酶及谷草/谷丙无显著差异(P > 0.05)|A1P4、A1P5组血清中尿素氮显著低于其余三组(P < 0.05),动植物蛋白比1∶4 ~ 1∶5时,血清生理生化指标显示草金鱼处于健康生理状态。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动植物蛋白适宜比例为1∶4 ~ 1∶5。 [关键词] 动植物蛋白比|草金鱼|肌肉成分|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吡啶羧酸铬对幼建鲤生长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择225尾健康的初重为(35.61±0.14)g的幼建鲤,平均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分别投喂吡啶羧酸铬添加量为0、2.46、4.92、7.38 mg/kg和9.84 mg/kg的饲料,投喂12周。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吡啶羧酸铬添加量的增加,幼建鲤的增重率、饲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肥满度呈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组血清甘油三酯、尿素氮和血糖降低(P<0.05),而总蛋白(P>0.05)和游离脂肪酸提高(P<0.01)。结论:添加适量吡啶羧酸铬可改善血液生化指标,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7.
饲料中磷脂水平对幼蟹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初始体重为 (1.2 3± 0 .36 )g的幼蟹为试验对象 ,在室内水族箱中进行为期 6 0d的生长试验。以鱼油 /豆油 (2∶1,W/W )为脂肪源 ,以不同大豆磷脂水平 ,配制成饲料脂肪含量为 8%的 3种等氮、等能饲料 ,用于研究饲料中磷脂水平对幼蟹生长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虽然各试验组的生长性能和对饲料利用率指标之间无显著的差异 (P >0 .0 5 ) ,但试验幼蟹的增重率和饲料转化率随着饲料中磷脂水平的上升而提高。这说明 ,在饲料中适量添加磷脂具有促进幼蟹生长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 ,饲料中磷脂有效促进幼蟹生长的适宜添加量应为 2 %~ 4 %。  相似文献   

8.
三疣梭子蟹配合饲料适宜钙磷水平及其比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初始体重为25~35g的幼蟹为试验对象,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室内水族箱共进行了4周的试验,研究三疣梭子蟹对钙磷的需要量及适宜钙磷比。钙磷分设3个水平:钙1.5%、2%和2.5%;磷1%、1.5%和2%。以蟹体增重率、蜕壳率和饲料系数作为试验指标,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对饲料中钙磷适宜需求量分别为2%和1.5%~2%,钙磷比为1.33:1~1.33,此时幼蟹能达到最佳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9.
试验选择1500尾幼建鲤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0.3%和0.8%的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饲养8周,探讨Ala-Gln对鲤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饲料Ala-Gln水平为0.3%时,特定生长率、平均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当Ala-Gln水平为0.8%时,特定生长率、平均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0.3%的饲料添加组(P<0.05);饲料系数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当Ala-Gln添加水平为0.3%时,幼建鲤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达到最高水平,当饲料中Ala-Gln的添加水平为0.8%时,幼建鲤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下降。在本试验条件下,幼建鲤饲料中添加0.3%的Ala-Gln可促进其生长和饲料利用。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用不同配比的亚麻籽油与大豆油混合油全部替代鱼油后对杂交鲟生长性能、肌肉脂肪酸组成及血清肝功能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共配制4种等氮等脂等能的试验饲料,A组饲料添加8%的鱼油,B、C、D组饲料分别用75%亚麻籽油+25%大豆油的混合油(混合油中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配比为3∶1)、50%亚麻籽油+50%大豆油的混合油(混合油中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配比为1∶1)以及25%亚麻籽油+75%大豆油的混合油(混合油中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配比为1∶3)替代A组饲料中全部鱼油。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个养殖桶(重复),每个养殖桶放养40尾初始体重为(70.8±0.5)g的杂交鲟,共进行12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B组杂交鲟的末均重(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是4组中最高的,且与A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B组杂交鲟肌肉中粗脂肪含量和肝脏中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A组(P0.05),而与C、D组差异不显著(P0.05)。A、B组杂交鲟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C、D组(P0.05);B组杂交鲟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以B组最低,显著低于C组(P0.05),但与A、D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B组杂交鲟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分别为A组对应脂肪酸的65.7%和74.5%,肌肉中EPA和DHA的含量并没有因为混合油替代鱼油而大幅下降。由以上结果得出,以不同配比的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混合油全部替代饲料中的鱼油,当混合油中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配比为3∶1(即75%的亚麻籽油+25%的大豆油)时杂交鲟的生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研究5种等氮等能饲料中,维生素A添加水平对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Boone)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成分及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0.069±0.005)g的凡纳滨对虾450尾,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90尾,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以维生素A醋酸酯为维生素A源,用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A(添加量分别为0、18、365、4和72 mg/kg)的饲料喂养凡纳滨对虾,试验期11周。结果表明:在养殖前4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显著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P<0.05),提高其对饲料利用效率(P<0.05),而对对虾的成活率不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第11周的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并不能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饲料利用效率和成活率(P>0.05)。维生素A对对虾体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对对虾体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维生素A对对虾血清中溶菌酶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血液红细胞数量的影响显著(P<0.05),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A或过量添加(超过36 mg/kg)均导致血清中溶菌酶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血细胞总数显著下降(P<0.0 5),而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无显著影响(P>0.0 5)。用折线回归模型分析饲料维生素A添加量与对虾增重率的变化关系,表明在试验前4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维生素A的适宜添加量为2 2.5 0 mg/kg;1 1周试验期间,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维生素A适宜添加量为1 8 mg/kg;以溶菌酶、酚氧化酶活力为指标,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维生素A最适添加量为5 9.5 1 mg/kg。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糖脂比对拟穴青蟹仔蟹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41.4±0.3)mg的拟穴青蟹仔蟹为试验对象,分别投喂糖脂比为0.54、0.88、1.39、2.08和3.50的等氮(约44%)等能(约19.5 MJ/kg)饲料3周。结果表明:1)饲料糖脂比对拟穴青蟹仔蟹的终末平均体重(FABW)、成活率(SR)、增重率(WGR)以及特定生长率(SGR)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糖脂比的增大,拟穴青蟹仔蟹的FABW、SR、WGR以及SGR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均是糖脂比1.39试验组最高,显著高于糖脂比0.54和3.50试验组(P0.05)。2)饲料糖脂比对拟穴青蟹仔蟹的水分、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粗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糖脂比0.54试验组的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糖脂比2.08和3.50试验组(P0.05)。3)饲料糖脂比对拟穴青蟹仔蟹的淀粉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P0.05)。随着饲料糖脂比的增大,蛋白酶活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脂肪酶活性呈降低的趋势,糖脂比1.39试验组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糖脂比0.54和0.88试验组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糖脂比2.08和3.50试验组(P0.05)。以增长率为评价指标,经回归分析得出拟穴青蟹仔蟹饲料的适宜糖脂比为2.07。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北方须鳅幼鱼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进行了为期60 d的生长试验。以鱼粉、发酵豆粕和酪蛋白作为蛋白质源,设计了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2.85%、31.09%、40.72%、47.21%和54.08%的5种等脂等能试验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体重为(0.77±0.02)g的北方须鳅幼鱼40尾,以重复为单位养殖于水体为80 cm×50 cm×20 cm的水槽中。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2.85%~40.72%时,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再继续升高饲料蛋白质水平,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反而显著降低(P0.05)。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2.85%~40.72%时,饲料转化效率和存活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升高趋势;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72%~54.08%时,饲料转化率和存活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72%时,试验鱼获得最高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效率和存活率。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北方须鳅幼鱼的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以及全鱼粗蛋白质和水分含量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高于40.72%后,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并且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1.09%~54.08%时全鱼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下降。由增重率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建立二次回归方程,得出北方须鳅幼鱼达到最大生长速度时的饲料蛋白质需求量为41.57%。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以初始体重为(0.042±0.002)g的拟穴青蟹仔蟹为研究对象,以鱼油和大豆油(1∶1)为脂肪源,配制脂肪水平分别为1.93%、3.95%、6.35%、8.14%、10.54%、12.30%、14.22%(实测值)的7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养殖期为3周,用以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拟穴青蟹仔蟹生长性能、体组成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每100只拟穴青蟹仔蟹为1个重复,每3个重复饲喂1种试验饲料。结果表明:1)饲料脂肪水平对拟穴青蟹仔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14%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值。二次曲线回归分析确定当增重率达到最大值时,饲料脂肪水平为7.52%。拟穴青蟹仔蟹的成活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4.22%的组最低,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2)饲料脂肪水平对全蟹中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有影响显著(P0.05)。全蟹粗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先升后降,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14%的组全蟹粗蛋白质含量达到最高;全蟹粗脂肪含量则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持续上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4.22%的组全蟹粗脂肪含量达到最高。饲料脂肪水平对全蟹中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3)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拟穴青蟹仔蟹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3种酶活性的最大值均出现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14%的组。由此得出,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拟穴青蟹仔蟹饲料中最适脂肪水平为7.52%。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讨鱤幼鱼对晶体氨基酸的利用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鱤幼鱼赖氨酸的需求量.试验设计7组等氮饲料,其中对照组饲料蛋白质源全部为结合蛋白(鱼粉和酪蛋白),试验组饲料在对照组饲料的基础上利用晶体氨基酸替代部分酪蛋白,并通过添加不同水平的L-赖氨酸盐酸盐使赖氨酸水平在1.9%~4.5%之间(0.5%的梯度).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2.36±0.08)g的鱤幼鱼378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鱼),每组随机饲喂1种试验饲料.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使用晶体氨基酸替代部分酪蛋白后,鱤幼鱼的生长性能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3.46%和3.94%组的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2.45%、2.95%、3.46%和3.94%组的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的干物质、蛋白质和脂肪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鱤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肝胰脏脂肪酶活性,血清总蛋白、总胆固醇含量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饲料赖氨酸水平的升高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综上所述,鱤幼鱼可以利用饲料中的晶体氨基酸,利用效果与饲料氨基酸组成的平衡性有关;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二次曲线模型得出鱤幼鱼赖氨酸需求量为饲料干重的3.40%(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为饲料干重的46%).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采用鱼粉、酪蛋白和玉米蛋白粉为蛋白质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5%、40%、45%和50%的4种等能饲料,以确定乌苏里拟鲿稚鱼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水平。试验选用乌苏里拟鲿稚鱼[初始体重为(3.40±0.01)g]30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45%组乌苏里拟鲿稚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5%和40%组(P<0.05),但与50%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饲料系数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从35%升高到50%,乌苏里拟鲿稚鱼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乌苏里拟鲿稚鱼全鱼和肌肉水分以及全鱼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45%组乌苏里拟鲿稚鱼的全鱼和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35%和40%组(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乌苏里拟鲿稚鱼的全鱼粗脂肪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肌肉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则呈降低趋势。各组乌苏里拟鲿稚鱼的肥满度、肝胰指数和内脏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为指标,乌苏里拟鲿稚鱼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水平为45%。  相似文献   

17.
草鱼幼鱼对缬氨酸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选用体重(9.5±0.3)g的草鱼幼鱼,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以花生仁粕、酪蛋白及明胶为蛋白质源,分别饲喂缬氨酸水平为7.3~22.3 g/kg的6组等氮半精制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为32%),经70 d的生长试验研究其日粮缬氨酸的最适需求量.试验结果表明:日粮缬氨酸水平对草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肌肉RNA/DNA比率、鱼体常规成分组成、消化酶活性、肝胰脏谷草-谷丙转氨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以及血液学指标都有显著的影响(P<0.05).随日粮缬氨酸水平的增加,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及肌肉RNA/DNA比率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均在16.3 g/kg组达到最大值(P<0.05).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肌肉RNA/DNA比率为基础对饲料缬氨酸水平进行二次回归分析,确定草鱼幼鱼日粮(32%粗蛋白质)缬氨酸适宜需要量分别为15.6、15.1及16.0 g/kg(日粮基础)或48.8、47.2及50.0 g/kg(日粮蛋白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料中不同维生素D含量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和钙磷代谢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2.26±0.03)g的鲈鱼幼鱼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饲喂维生素D含量实测值分别为34.2、219.4、393.8、775.9、1 534.1和3 091.2 IU/kg的等氮等能饲料,进行9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当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在34.2~393.8 IU/kg时,鲈鱼的增重率随着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的升高显著上升(P0.05),但是当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高于393.8 IU/kg时,鲈鱼的增重率变化不显著并且出现平台期(P0.05)。同样,鲈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表现出与增重率相似的变化趋势。2)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显著影响了鱼体粗灰分、钙和磷含量,脊椎骨、鳃盖骨和鳞片粗灰分含量以及脊椎骨钙和磷含量(P0.05),但对鱼体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水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3)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对鲈鱼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羟脯氨酸、钙离子和无机磷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4)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显著影响了鲈鱼肝体指数及肝脏脂肪和维生素D含量(P0.05)。随着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的升高,肝脏维生素D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并在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达到1 534.1 IU/kg时变化趋于平稳。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折线模型分析得出鲈鱼幼鱼获得最大生长时对饲料中维生素D的需求量为431.0 IU/kg饲料。以肝脏维生素D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二次曲线模型分析得出鲈鱼幼鱼获得最大肝脏维生素D沉积量时对饲料中维生素D的需求量为2 444.4 IU/kg饲料。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研究饲料不同水平吡啶甲酸铬对其生长、饲料利用,体成分、血液生化指标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600尾吉富罗非鱼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各设4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每个处理铬添加量分别为0、0.4、0.8、1.2 mg/kg和10.0 mg/kg,在0.38 m3玻璃纤维钢桶中用开放式流水养殖,饲养8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吡啶甲酸铬对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异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效率及蛋白质沉积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当铬添加量为0~0.8 mg/kg时,随着添加量增加,可显著提高吉富罗非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P<0.05),显著降低饲料系数(P<0.05),但对成活率和肝体比无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中添加为1.2 mg/kg~10.0 mg/kg时并未能进一步提高罗非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同时,铬添加水平为0~0.8 mg/kg,随着添加水平增加,显著提高吉富罗非鱼全鱼的蛋白质和磷含量(P<0.05),显著降低全鱼水分、脂肪和灰分含量(P<0.05),并显著提高吉富罗非鱼血清总蛋白含量以及肝胰脏AKP、ACP和LZM的活性(P<0.05),显著降低血清葡萄糖含量(P<0.05),但对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及肝胰脏T-SOD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中添加铬1.2 mg/kg和10.0 mg/kg,除了显著降低肝胰脏AKP活性外(P<0.05),对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胰脏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成分、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胰脏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0.91~4.93 g吉富罗非鱼,饲料中以吡啶甲酸铬的形式添加0.8~1.2 mg/kg铬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