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熊蜂为温室番茄授粉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利用熊蜂授粉,在重庆地区开展了熊蜂为温室番茄授粉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熊蜂授粉组的番茄坐果率提高了35.94%,畸形果率下降了65.78%,单果重量增加了22.31%,株产量增加了29.88%,Vc含量增加了13.32%。  相似文献   

2.
熊蜂为温室冬瓜授粉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通过对温室冬瓜应用熊蜂授粉、人工蘸花授粉和空白对照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熊蜂组的坐果率比人工组和对照组分别提高了 5 3 3%和 75 0 % ;单果重分别增加了 34 7%和 15 6 1% ;株产量分别增加了 2 6 9 7%和12 2 0 9% ;熊蜂组的果形大小、果肉厚度和种子数也有一定的提高 ;水分和粗纤维的含量相差不大 ;粗蛋白和Ca,Fe ,Zn的相对含量虽有所下降 ,但绝对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熊蜂授粉可以促进温室冬瓜坐果和营养吸收 ,极大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熊蜂为温室茄子授粉试验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温室茄子应用熊蜂授粉、人工蘸花授粉和空白对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熊蜂组的座果数比人工组和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7.84%和33.32%,产量比人工组和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7.93%和41.98%,果实含糖量比人工组和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8.33%和21.16%,而且,熊蜂组的果实大而充实,商品性较好.说明利用熊蜂为温室茄子授粉,不仅能够促进座果,提高产量,而且可以改善果实品质,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4.
熊蜂为温室番茄授粉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熊蜂为温室番茄授粉,与当前农户常规使用的2.4-D激素授粉方式对照。结果表明:按现有生产方式,熊蜂授粉与激素授粉番茄坐果率无差别(每茬花只留4~5个果),产量提高8.7%以上,畸形果率降低40%以上,单果种子数的增加最为明显,达到4~5倍,果形周正,番茄平均单果重量、平均单果腔室数差异不明显,灰霉病发病率明显降低。熊蜂授粉效果优于激素授粉,农户劳动强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熊蜂(Bombus terrestris)为温室黄瓜授粉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温室黄瓜应用熊蜂授粉和空白对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熊蜂组的坐果率增加了33.5%,产量提高了29.4%,果实把柄长度降低了20.2%;而果实大小和含糖量、Vc含量、硝酸盐含量和亚硝酸含量,2组之间差异不大.说明熊蜂授粉可以促进温室黄瓜坐果,提高产量,降低果实把柄长度,但对果实的营养品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熊蜂授粉起步比较晚,种植户对熊蜂授粉的意义认识不足,熊蜂授粉技术欠缺,严重制约了熊蜂授粉技术在温室果蔬中的普及和推广.为了帮助广大种植户了解和掌握熊蜂授粉技术,笔者从熊蜂的种类、生物学特性、授粉经济价值、授粉利用情况以及熊蜂授粉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给广大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熊蜂为温室大棚桃授粉技术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禹峰  邢艳红等 《中国蜂业》2001,52(5):18-18,21
本文介绍了熊蜂的授粉特性,分析了熊蜂温室大桃授桃技术的应用前景,为温室桃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检验熊蜂为温室草莓授粉的效果,在温室内进行了熊蜂(Bombus lucorum)授粉试验,对照组为人工授粉.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熊蜂授粉的草莓果实单果重达31.67g,比对照组增加了97.94%;果实的畸形果率为11.33%,比对照组下降了33.35%;熊蜂组的Vc含量为66.40 mg/100g,比对照组提高了19.00%,但在其它营养品质方面,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熊蜂因其独特的传粉特性及其与植物之间的巧妙适应性,被称为温室作物的理想传粉昆虫。本文对温室作物推广使用熊蜂授粉技术进行总结,较为详细的阐述了花期预测、温室管理、农药使用对熊蜂授粉效果的影响,针对熊蜂授粉应用较多的作物,如蓝莓、草莓、番茄、甜瓜等作物的生长特性及常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归纳总结,以期促进熊蜂授粉技术推广应用,促进温室作物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0.
熊蜂为温室蔬菜授粉技术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大面积的反季节栽培蔬菜,如何提高其产量和质量,授粉技术尤为重要。过去,大多数地方采用喷施激素和人工震动等方法。激素处理,不但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而且畸形果率高,果实品质差,更重要的是还会造成激素污染,影响消费者健康,这种方法在一些发达国家已被禁止使用;震动……  相似文献   

11.
三种授粉方式对温室凯特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了比较不同授粉方式对温室凯特杏授粉的效果,在温室内进行了熊蜂(Bombusterrestris)、蜜蜂(Apismellifera)和人工蘸花这3种授粉方式的试验,其结果表明:熊蜂组的杏果实发育期最短,比蜜蜂组缩短了4天,比人工组缩短了5天;在株产量上,熊蜂组产量最高,比蜜蜂组提高了11.96%,比人工组提高了25.77%;在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总酸等营养指标上,3组之间差异不大,但熊蜂组的风味更佳。可见,采用熊蜂为温室杏授粉的效果优于蜜蜂和人工。  相似文献   

12.
油茶为异花授粉植物,其产量与传粉昆虫关系密切,但油茶昆虫授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而熊蜂在温室大棚作物授粉方面具有效益高、品质好等优点.本文以普通油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引进熊蜂对其进行授粉试验,分析熊蜂对油茶授粉结实的影响,以期为油茶的引蜂授粉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熊蜂的不同投放方式对油茶的座果结实有很大影响,熊蜂的自由式授粉、限制性授粉和自然昆虫授粉的座果率分别为36.78%、0.22%和18.23%,自由式授粉能显著提高油茶产量,而高饱和密度的限制性熊蜂释放方式反而会有减产作用;另外通过熊蜂授粉试验发现油茶不同亲本间的组配授粉结实率差异很大.因此在合理控制的情况下熊蜂能有效提升油茶产量.  相似文献   

13.
蜜蜂为大棚香瓜授粉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北方,反季节栽种的瓜果蔬菜面积逐年增加,绝大多数种植者仍采用人工授粉方法来提高坐果率。研究通过应用蜜蜂为大棚香瓜授粉与人工授粉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蜜蜂授粉区的香瓜比人工授粉区的香瓜产量提高28.2%,无蜂无人工授粉区栽种的香瓜没有产量。蜜蜂授粉区香瓜与人工授粉区香瓜比较,蜜蜂授粉的香瓜瓜型整齐、大小均匀、口感香甜、早上市7~10 d。  相似文献   

14.
不同蜂授粉对设施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番茄温室内,熊蜂和蜜蜂的授粉习性不同.熊蜂的出巢温度低,日工作时间长,趋光性差,主要采用振动方式授粉;蜜蜂的出巢温度高,日工作时间短,趋光性强,主要采用接触方式授粉.和常规生产中采用的喷施激素方法相比,利用蜜蜂为设施番茄授粉,可以改善果实品质,但在产量上和喷施激素方法没有区别;采用熊蜂为设施番茄授粉,效果比蜜蜂更为显著,熊蜂授粉不仅可以改善番茄果实的营养品质,而且还可以显著提高产量,降低畸形果的比率,果实大而充实,种子数量多,商品性好.总之,对于设施番茄,蜜蜂授粉效果优于喷施激素处理,熊蜂授粉效果优于蜜蜂授粉.  相似文献   

15.
蜜蜂授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在我国引起一定重视,养蜂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但是对蜜蜂授粉效果的科学评价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国际上至令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方法。本文将对蜜蜂授粉效果的评价方法,存在问题和注意事项进行阐述,以期引起同行重视,使蜜蜂授粉效果评价方法在发展中得到不断完善和规范,更加科学和准确。  相似文献   

16.
熊蜂微孢子虫感染熊蜂(Bombus spp.)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引进蜂种(B.terrestris)和国内蜂种(B.lucorum)分别提取微孢子虫,在两寄主工蜂的幼虫,蛹和成蜂间进行交叉感染.结果显示两种来源的微孢子虫能相互感染其寄主蜂,且幼虫、蛹和成蜂两两间无显著差异;用国内蜂种(Blucorum)提取的微孢子虫感染四种熊蜂(B.lucorum,B.pyrosoma,B.ignitus,B.terrestris),结果显示出同一种寄主提取的微孢子虫感染不同蜂种,对原寄主的感染率高于异源寄主,但死亡率低于异源寄主,不同来源的微孢子虫对不同寄主熊蜂感染程度的不同,是不同基因型的寄主群和不同基因型的寄生群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熊蜂授粉能有效提高甜瓜的坐果率、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而熊蜂的授粉采集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授粉效果。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在一天当中,10:00~12:00熊蜂的出归巢数量最高,10:00~11:00之间花朵上可见熊蜂采集的数量最高;熊蜂在早上起棚的前10㏕出勤会呈现3个高峰,从高到低依次为第1㏕、第3㏕和第8㏕;熊蜂在起棚后单次的采集或适应性飞行时间在3㏕~10㏕之间;在一天当中,熊蜂单花有效采集时间最长的是11:00~12:00之间,为15.36s,其次为10:00~11:00和14:00~15:00之间,分别为14.92s和14.81s,从单花有效采集时间可以准确预测当地温室甜瓜泌蜜泌粉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