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将168只35日龄无坦布苏病毒感染的樱桃谷肉鸭随机分成7组,每组24只,其中1~6组分别以不同含量的鹅源坦布苏JS804株病毒肌肉注射进行攻毒,对照组肌肉注射相同剂量的PBS。攻毒后每天观察临床症状。分别于攻毒后2、4、6、8、13、20 d每组随机取4只攻毒鸭扑杀,分别取每只鸭各脏器样品2份,用于套式RT-PCR检测和组织学分析。临床症状观察:试验鸭于攻毒后腿瘫、头颈扭曲、行走不稳。剖检各主要脏器均出现病变,其中以脾脏、肝脏、脑最为明显。套式RT-PCR:攻毒后8 d各脏器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其中以脾脏检出率最高;由攻毒检测结果确定鸭的攻毒量为1.6×106TCID_(50)。组织病理学观察:脑、脾脏和肝脏病变明显。免疫组化定位:脾脏生发中心、脑血管内皮细胞和肝细胞均有棕黄色阳性信号。  相似文献   

2.
探讨鸭坦布苏病毒在感染蛋鸭卵巢、脾脏及泄殖腔分布规律,为疫苗研究和筛选提供参考依据,选用210只200日龄~220日龄无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蛋鸭,随机分为7组,1组~6组腿部肌肉注射鸭坦布苏病毒液,7组腿部肌肉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攻毒后每天观察临床症状,分别于感染后第2、5、8、11、16、21天分6批次处死,取脾脏、卵巢及泄殖腔进行病毒分布情况检测。结果显示,攻毒后蛋鸭采食量、产蛋率均降低,并排有绿色粪便;剖检发现脾脏充血、肿大,卵巢萎缩,卵泡破裂,个别出现卵黄性腹膜炎;通过RT-PCR检测不同时间段卵巢、脾脏、泄殖腔等带排毒情况,并结合卵巢病变情况,可知本次试验中不同感染剂量的鸭坦布苏病毒在卵巢和脾脏内分别在第11天和第5天带毒最多,为今后疫苗的研制及免疫效果判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鸭瘟鸡胚化弱毒活疫苗与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通过肌肉注射途径,同时接种21日龄健康易感肉鸭,检测两种活疫苗联合免疫的安全性和免疫效力。将两种活疫苗同时免疫雏鸭,免疫后14d检测血清抗体值,并在14d时采用鸭瘟强毒和鸭坦布苏病毒强毒株同时攻毒,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攻毒保护情况。结果表明:两种活疫苗联合免疫健康易感雏鸭后,血清抗体上升快,可同时抵御鸭瘟强毒与鸭坦布苏病毒强毒株的攻击,保护效果良好。结论: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联合免疫,对雏鸭安全,免疫保护效果好,避免多次免疫对雏鸭带来的应激反应,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赣州地区某种鸭场樱桃谷种鸭发生一起以产蛋下降、个别死亡、卵泡出血和肝脏、脾脏表面有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特征的疫病,我们设计特异性引物并以建立的PCR、RT-PCR方法对该病例样品分别进行了禽流感病毒、鸭坦布苏病毒、禽多杀性巴氏杆菌、鸭呼肠孤病毒、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副粘病毒和鸭瘟病毒的检测,结果仅扩增出约330 bp大小的鸭坦布苏病毒特异性条带和约680 bp大小的鸭呼肠孤病毒特异性条带,结合临床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鸭坦布苏病毒病与呼肠孤病毒病合感染。  相似文献   

5.
评价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免疫16日龄北京鸭的效力、免疫产生期和持续期。利用实验室制备的3批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201401、201402和201403批),以0.5 mL/只的剂量分别经肌肉或皮下注射途径免疫16日龄DTMUV抗体阴性北京鸭,首次免疫后14 d按照同样的剂量和途径进行二次免疫。分别于首免后14 d,二次免疫后7、14、42、60d和100 d采血分离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抗体。采血后以0.5 mL/只含500 DID50的剂量经胸部肌肉注射鸭坦布苏病毒进行攻毒,攻毒后2 d采血,分离血清进行病毒分离。3个批次疫苗免疫16日龄北京鸭,二次免疫后7 d均可检测到血清抗体,至60 d检测时抗体阳性率在80%以上。三批疫苗二次免疫后7 d即对试验鸭产生保护,保护率可达到60%以上,其中皮下注射途径的免疫持续期为60 d,肌肉注射途径的免疫持续期为100 d。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对16日龄北京鸭采用二次免疫的程序可获得良好的保护效果,胸部肌肉注射途径优于皮下注射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恩塔亚(Ntaya)病毒群。该病主要引起蛋鸭及种鸭发病,导致蛋鸭采食减少、产蛋率急剧降低甚至停产、种蛋受精率降低等。鸭坦布苏病毒除感染蛋鸭及种鸭外,还可引起樱桃谷肉鸭及北京鸭等多品种肉鸭发病,给中国养鸭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1病毒的病原学鸭坦布苏病毒的病毒粒子呈球形,二十面体对  相似文献   

7.
鸭坦布苏病的主要防控手段是疫苗免疫,目前主要的疫苗有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FX2010-180P株和WF100株以及灭活疫苗HB株。在免疫过程中,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免疫失败,从而引起鸭群发病。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一起因鸭坦布苏病毒病弱毒疫苗保存不当引起免疫失败的案例,麻鸭疫苗免疫30 d后,部分鸭出现瘫痪、歪脖扭头等神经症状,解剖病鸭发现心包积液、肝脏质脆、脾脏肿大出血、胰腺有灰白色的坏死。利用麦康凯、鲜血琼脂培养基对病鸭肝脏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均未见菌落生长。应用PCR对鸭坦布苏病毒(DTMUV)、禽流感毒(AIV)、新城疫病毒(NDV)进行检测,结果显示:AIV、NDV均为阴性,DTMUV为阳性。结合调查分析、临床解剖及检测结果,综合判定是免疫失败引起麻鸭感染鸭坦布苏病。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病情蔓延,减少经济损失,取得了良好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鸭坦布苏病毒对雏鸭的致病性,对1周龄樱桃谷雏鸭肌肉接种坦布苏病毒FX 2010株,建立雏鸭感染模型,动态观察感染雏鸭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组织病毒含量及免疫反应。结果显示,雏鸭攻毒后第3天食欲下降,排黄白色稀粪,第5天时出现神经症状,部分雏鸭急性死亡,死亡率高达22.5%(9/40)。剖检病、死鸭可见心内膜出血,脾肿胀、坏死,肝、肾变性肿胀,脑膜充血。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心、肝、肾实质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或见出血;脾淋巴细胞局灶性坏死并伴有大量异嗜性粒细胞浸润;大脑呈典型的病毒性脑炎变化。雏鸭感染后第1天各器官就能检测到坦布苏病毒,第3天器官病毒含量除脾外均达峰值,后逐渐下降。雏鸭攻毒后第5天血清中出现微弱的中和抗体,以后逐渐升高,第17天时达峰值。以上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雏鸭后能迅速入侵机体各组织器官并大量复制,呈组织泛嗜性特征,造成全身广泛性组织损伤,重症雏鸭死于急性败血症病变。雏鸭接种病毒后能快速产生中和抗体以抵抗感染并迅速清除病毒。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集疑似感染鸭坦布苏病毒的蛋鸭卵巢病变组织,经RT-PCR鉴定其结果为鸭坦布苏病毒阳性。将组织处理液接种到SPF鸡胚并盲传3代后成功分离到1株鸭坦布苏病毒,连续传代10代后,病毒含量达到10~(5.0)ELD_(50)/m L。为建立鸭坦布苏病毒病的发病模型,将分离到的鸭坦布苏病毒腿部肌肉接种蛋鸭,每日对鸭只采血并对分离的血清进行病毒分离,摸索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病毒血症规律;另外每日随机挑选10只感染鸭进行剖杀,观察卵泡病变情况,摸索卵泡病变规律。结果显示,感染鸭只第1~3日血清中病毒分离率均为100%,第4日病毒血症阳性率开始下降,第6日病毒血症消失;感染鸭只卵泡第3日开始出现变形、破裂或出血等病理变化,第8~10日病变率达到100%。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鸭坦布苏病毒感染产蛋鸭的发病模型并确定了发病评判标准,为鸭坦布苏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10月年至2019年2月,笔者进行了两期蛋鸭坦布苏弱毒疫苗免疫保护攻毒试验。通过对免疫弱毒疫苗后的蛋鸭攻毒,记录鸭群产蛋率、抗体水平和剖检病变,结合病原检测,分析研究蛋鸭坦布苏弱毒苗的免疫保护效果。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试剂鸭坦布苏病毒种毒由福建省农科院提供的WR株;抗体诊断试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不同途径感染对樱桃谷鸭致病性的影响,以脑内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及口服五种途径接种TMUV JS804株5×104PFU,每天观察临床症状,并对各组鸭体重、血液病毒载量、脾脏病理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五组试验鸭均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拉绿色稀粪等临床症状,其中脑内注射组最为严重;各组鸭体重均呈下降趋势,肌肉注射组体重下降最为明显;五种攻毒途径均可使鸭出现明显的病毒血症,其中肌肉注射组血液中病毒含量最高,口服组病毒血症出现时间最晚;各组鸭脾脏均出现组织结构破坏及细胞坏死等变化。提示TMUV对樱桃谷鸭的致病力与感染途径相关,肌肉注射途径致病力较强。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鸭坦布苏病毒病在贵州地区的感染及流行情况,试验应用鸭坦布苏病毒间接ELISA检测诊断技术对贵州地区养鸭场随机采集的85份血清样品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贵州地区鸭坦布苏病毒总抗体阳性率为32.94%,其中蛋鸭阳性率为67.74%,肉鸭阳性率为12.96%。说明在贵州地区养殖的鸭群中存在鸭坦布苏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春,鸭坦布苏病毒病在我国东南沿海暴发,该病由鸭坦布苏病毒引起并以鸭产蛋下降为特征,对养鸭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研究也引起了动物防疫部门及研究者的日益关注。论文从病原学、反向遗传学、病理学、诊断方法、疾病传播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苗研究等方面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有助于对鸭坦布苏病毒的进一步研究及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4.
7日龄雏鸭经肌肉接种坦布苏病毒BZ株1周后,发病率100%,死亡率为80%。接种鸭全身多数器官出现充血、出血、坏死等症状,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在肝实质严重变性、坏死;脾淋巴细胞局部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肺淤血,内有大量细胞渗出;胰腺中可见凝固性坏死灶;大脑软脑膜充血、水肿,小脑脑膜上炎性细胞浸润。鸭接种该病毒后,攻毒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和血清尿酸的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果表明:坦布苏病毒BZ株可造成全身多器官的病理性损伤以及主要血液生化指标的显著变化,这可能是该病毒致病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鸭坦布苏病毒病也称为"鸭黄病毒病",2010年春季开始在我国主要蛋鸭养殖区传播,是一种新的禽传染病。该病临床表现为蛋鸭采食量减少,卵泡变形、变性,卵泡膜出血、充血。产蛋鸭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在5%~15%之间,给我国养禽业带来了严重影响。2015年以来,除蛋鸭发生鸭坦布苏病毒以外,产蛋鹅、肉鹅、肉鸭、野鸡和鸡也能发生该病,鸭坦布苏病毒对肉雏鸭的致病性主要体现在对雏鸭全身组织器官损伤,最终使雏鸭代谢和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采食下降、神经症状和腹泻等,有研究表明雏鸭死亡率高于20%。自本病发生以来,我国学者对该病病原学、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疫苗和抗体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一种能快速检测鸭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从GenBank中下载了51个具有代表性的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及白洋淀病毒等5个禽源黄病毒株E基因序列,进行了黄病毒E基因序列分析,应用Primer 5.0软件设计了一对引物,扩增目的片段为549 bp,进行了TMUV RT-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试验,建立了TMUV RT-PCR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收集的14份临床疑似蛋鸭鸭坦布苏病毒病发病样品进行了检测,共检出6份TMUV核酸阳性样品,检出率达42.86%。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水禽坦布苏病毒病的临床快速诊断、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板蓝根及醋五味子对鸭坦布苏病毒(DTMUV)感染雏鸭的治疗效果,试验将120只7日龄DTMUV抗体阴性雏鸭平均分为空白对照组、病毒对照组、板蓝根组及醋五味子组,每组30只;饲养至15日龄时,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攻毒DTMUV,同时两个药物组每日按体重口服相应药物1 g/kg,观察并记录各组临床症状及存活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在攻毒后第3,6,9,12天每组处死3只雏鸭,观察剖检病变并检测心脏、肝脏、脾脏和脑组织的病毒载量,并对第12天的上述组织进行切片、H.E.染色观察。结果表明:病毒对照组出现神经症状等典型临床症状并发生死亡,而板蓝根组及醋五味子组的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无死亡,存活率显著高于病毒对照组(P<0.05)。病毒对照组脾脏肿大、出现大理石样花纹,心包有纤维素性渗出,脑膜严重充血、出血,肾脏苍白、出血;板蓝根组脾脏、心脏、大脑、肾脏的病变不明显;醋五味子组脾脏出现大理石样花纹,脑膜轻微充血。病毒对照组肝细胞严重空泡变性、坏死,大脑见小胶质细胞结节,脾脏淋巴细胞明显减少,板蓝根组及醋五味子组肝细胞变性程度减轻,大脑未见小胶质细胞结节,脾脏淋巴细胞数增加,其中板蓝根组效...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鸭坦布苏病毒对青年鸭的致病性,对7周龄的樱桃鸭肌肉接种病毒建立人工感染模型,观察感染鸭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免疫反应及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消长规律。结果显示7周龄的攻毒鸭在接种病毒后第3~4天出现暂时性的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但未出现死亡。剖检可见感染鸭心内膜出血,肝、脾脏肿胀,回肠淋巴滤泡处黏膜肿胀。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集中在心、肝、肾实质细胞变性,间质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大脑呈典型的病毒性脑炎病变。感染鸭自攻毒后第1天各主要组织器官就能检测到病毒,但病毒含量从第3天达到峰值后迅速消减,第9天时已经检测不到病毒,同时7周龄感染鸭自攻毒后第3天血清中就出现中和抗体并以较高水平维持。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能迅速侵入宿主体内并大量复制,呈泛嗜性特征,但7周龄青年鸭抵抗力较强,能快速产生中和抗体以抵抗病毒。  相似文献   

19.
正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坦布苏病毒引起病鸭瘫痪、产蛋鸭产蛋骤降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种鸭、蛋鸭、肉鸭,鹅偶有发生,又称为鸭出血性卵巢炎、鸭黄病毒病。自2010年4月份在中国首次流行以来,给我国水禽业带来巨大损失。本文将从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及剖检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四个方面进行阐述。1鸭坦布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兽医学报》2015,(4):553-557
对山东省滨州某鸭场2013年送检的疑似鸭瘟或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临床病料,通过PCR检测进一步确诊为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并分离到了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毒,为获得单一的鸭坦布苏病毒,利用鸭瘟阳性血清对分离病毒连续进行2次中和试验,接种10日龄SPF胚并连续传3代,收获尿囊液,通过PCR鉴定获得了单一的鸭坦布苏病毒。对分离毒进行ELD50及血凝性等相关测定,并RT-PCR扩增全长E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研究成功得从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的病料中分离到鸭坦布苏病毒,为鸭坦布苏病毒的致病机理等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疫苗与诊断试剂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