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解读蜂产品长寿美容的秘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题得从蜜蜂世界的长寿现象说起.蜂王和工蜂都是雌性蜂,蜂王一生只食蜂王浆,工蜂则食蜂粮,这种取食差异导致两者的天壤之别.蜂王的体型比工蜂健壮;蜂王每天可产卵1500粒,而工蜂不能生育;更为神奇的是,蜂王寿命可长达数年,工蜂却只有30多天.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利用意大利蜜蜂蜂王浆人工饲喂中华蜜蜂蜂王小幼虫培育出中华蜜蜂蜂王,并对培育出的蜂王初生重、产卵力,以及子一代工蜂初生重、抗病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实验组蜂王初生重及产卵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实验组工蜂初生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工蜂初生重,差异极显著(P0.01);实验组蜂群抗病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3.
关于蜂王浆     
彭文君 《中国蜂业》2007,58(12):46-46
众所周知,蜂王可以活4~5年,而工蜂只能活4~6个月,蜂王专司产卵,一生只吃蜂王浆,致使人们认为蜂王浆在人类身上会起到同样的作用。事实上,吃蜂王浆或涂在皮肤上,并不会使任何人变得更年轻或能活上千年,但可以作为一种营  相似文献   

4.
由同一只蜂王产下的受精卵发育成的幼虫若在整个幼虫期都喂蜂王浆,幼虫只需13天就发育成性器官完全的蜂王;若在前三天喂蜂王浆,之后喂蜂粮(蜂蜜和花粉的混合物),幼虫18天后才发育成性器官不完全的工蜂。蜂王在繁殖高峰期,每天的产卵数达到2000粒,超过自身的体重。蜂王浆的寿命一般是2~3年,而工蜂寿命只有30~40天。蜂王浆神奇的功效引起了许多科学家极大的兴趣。蜂王浆(Royal Jelly,RJ)是哺育蜂咽下腺与上颚腺分泌的供3日龄以内蜜蜂幼虫和蜂王食用的浆状物质。蜂王浆中一般含水量为64.5~68.5%,蛋白质12~14%,碳  相似文献   

5.
<正>1.工蜂产卵群介王:蜂王产卵,工产蜂也产卵,工蜂对工蜂卵和蜂王卵同时哺育,足以说明蜂王物质对卵巢发育成熟的工产蜂没有抑制作用。工蜂、工产雄蜂封盖子脾参差不齐,新蜂出房后,工蜂封盖子脾成片,多数人误以为工蜂停止产卵。其实不然,只要提脾查看,还可以见到一房多卵现象。为什么没见工产雄蜂子呢?因新蜂出房,新蜂对工产蜂卵有识别和清除作用,所以见到的是整片工蜂封盖子。  相似文献   

6.
在养蜂生产中免不了发生工蜂产卵的问题,令人苦恼.这多半是蜂群越冬时患病,蜂王死亡,没有及时采取措施,经数十日后,工蜂开始产卵.工蜂产卵很零乱,不是一个巢房挨着一个巢房产卵,而是一个巢房产数卵,卵产在巢房的边上,产不到房底.根据这些产卵特点,可以区分开是蜂王产卵还是工蜂产卵.外观上产卵工蜂和不产卵工蜂一样,只有在解剖时发现产卵工蜂卵巢发达,才知道它们是产卵工蜂,这简直是马后炮的事了.  相似文献   

7.
蜂王幼虫的生长发育会受到遗传、生长环境、营养物质等因素的影响.工蜂直接饲喂蜂王浆是影响蜂王个体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蜂王幼虫期发育过程中,工蜂供给的食物是蜂王浆,观测发现:不同日龄的幼虫王台内的蜂王浆量变化不同.在幼虫期的0~60h,1日龄幼虫王台内的蜂王浆量比2日龄幼虫少;60~84h时,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8.
<正>发生工蜂产卵的蜂群,无论是诱入蜂王,还是将其与正常蜂群合并都相当困难,这是因为产卵工蜂的存在,工蜂以为蜂群还是正常状态的缘故。将产卵工蜂一个不留地从蜂群中剔除,是确保诱王合并成功的前提。但是单凭肉眼和双手很难认出产卵工蜂并清除。那么,怎样才能将产卵工蜂与正常工蜂分开呢?我发现,利用蜂群生物学特性,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正常工蜂会外出采集,而蜂王只在巢内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研究了熊蜂微孢子虫对熊蜂的危害,结果得出:N.bombi对不同B.lucorum蜂群的同日龄工蜂的感染率差异显著,说明熊蜂个体间抗微孢子虫病的能力不同;微孢子虫感染的工蜂幼虫、工蜂蛹、成年工蜂以及蜂王没有呈现任何能诊断的特有外部症状.感病蜂王平均产卵力降低,比健康蜂王平均推迟2~3天产卵,被感染的子代蜂王比健康蜂王推迟2~4天产卵,产卵力也降低,感病蜂王产的卵未发现感染微孢子虫,说明熊蜂微孢子虫不是通过垂直传播的.  相似文献   

10.
正近段时间,关于"蜂王浆激素含量高,会引发女性乳腺癌"的说法不断在网上传播,造成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消费者的恐慌。蜂王浆是天然的滋补品大家都知道,但蜂王浆有没有激素和有何功效仍是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蜂王浆是由年轻工蜂头部的咽下腺和上颚腺共同分泌的主要用于饲喂蜂王和蜂幼虫的乳白色或淡黄色浆状物质。工蜂和蜂王幼虫在最初的前3日都是由年轻工蜂饲喂蜂王浆,此后蜂王终生都以蜂王浆为食,而工蜂幼虫改由工蜂饲喂蜂蜜和花粉调制的蜂粮。  相似文献   

11.
自然精品──蜂王浆史红梅,史伯伦(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开发公司)蜂王浆又称蜂乳,是青年工蜂的蜂王浆腺分泌物,用以饲喂蜂王和蜂王早期幼虫的乳白色浆状物质,具酸、辣、甜、涩味。早期蜂王幼虫是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工蜂用蜂王浆饲喂幼虫,在五天内幼虫增长180...  相似文献   

12.
养蜂杂谈     
《中国蜂业》2015,(6):28-29
<正>一、蜂群加脾加脾是蜂群管理的常规工作之一,那么,加脾的依据是什么呢?1.根据蜂王产卵力蜂王的日产卵量在2000粒以上,由于受自然条件(气温、蜜粉源)和蜂群自身条件的影响不同阶段产卵量多少不一样。外界条件温暖、蜜粉充足时蜂王产卵进入高峰,为保证蜂王有足够的产卵空间应及时加脾。2.工蜂饲喂能力春季蜂群更替阶段,由于越冬蜂生理机能衰退,饲喂能力低,每只工蜂只能哺育1.1只幼虫,要集中优势  相似文献   

13.
工蜂产卵,应以预防为主,失王后要及时诱入王台或蜂王,也可合并到其它群。如果群内工蜂产卵时间较长,就比较麻烦,产卵工蜂较顽固,不易接受王台或蜂王,合并也不易成功。对此,可采取以下方法处理:1.中午把产卵工蜂群搬走,原址置一空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弄清区域产卵所培育优质蜂王的3种性状表现。采取了同时期对区域产卵和自然产卵所培育的蜂王初生重比较,蜂王交尾成功率,交尾成功的蜂王所产工蜂初生重试验。结果表明:区域产卵培育的蜂王初生重(W=0.1719 g)显著大于自然产卵培育的蜂王初生重(W=0.0861 g)。区域产卵培育的蜂王比自然产卵培育的蜂王交尾成功率高1.91%。所产工蜂初生重差异不显著。说明:培育蜂王时采取控制蜂王在一定区域内产卵可以提高蜂王初生重。区域产卵培育的蜂王比自然产卵培育的蜂王交尾成功率高。培育的蜂王所产工蜂初生重差异不大。这可为培育优质蜂王和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蜂产品中,蜂王浆最引起研究者的注意。蜂王和工蜂都具雌性器官,但蜂王的雌性器官发育完全,工蜂却不全;蜂王体重约为工蜂的3倍,寿命长约几十倍。王浆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生理效应?1888年Planta开始探索王浆的成份。后来,刘泽民等(1962)、  相似文献   

16.
<正>一、工蜂产卵的起因蜂王质量欠佳、介台介王失败、二次育王时间太长、因故失王失察等,都会造成工蜂产卵。工蜂产卵有两种现象:一是有王产卵。有王群工蜂为何会产卵呢?许多养蜂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催发工蜂卵巢发育的原因无非有2种:(1)营养过剩:为了催繁,无节制地饲喂,工蜂吃饱无事可做,卵巢渐渐发育;(2)蜂王衰老:各种信息素不足引起工蜂卵巢发育。不管哪种情形引起工蜂卵巢发育产卵,都是工蜂们自身渴望得到的。据有关报  相似文献   

17.
程序化养蜂法是将巢脾按顺序号放进蜂王产卵控制器内供蜂王产卵的一种养蜂新方法。根据工蜂的发育期,每一只蜂王配备8个巢脾,并编上号,顺序放进蜂王产卵控制器内,供蜂王产卵。每3天更换一次,保证蜂王有足够的空巢房产卵,同时提高产卵巢脾的有效利用率。箱内子脾按卵、虫、蛹由内向外排列,管理时,只需按号检查刚封盖的子脾上有无王台,无需察看其它所有的巢脾。实验表明:程序化养蜂法能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能力,可以增加蜂数、保持强群;蜂蜜产量提高24.85%,蜂王浆增产42.15%。  相似文献   

18.
怎样处理工蜂产卵的蜂群由于失王引起工蜂产卵是蜂群管理上的一大难题。蜂王存在时,蜂王上颚腺分泌的蜂王物质能抑制工蜂卵巢的发育,使工蜂执行其正常的巢内工作,但绝不产卵。如果一旦失王,72小时内若给予子脾,工蜂即造王育新王。反之,若没有及时提供子脾,拖到5...  相似文献   

19.
失王群常有可能工蜂成为产卵蜂。奇怪的是这些产卵蜂有能力成为塞克加米氏所谓的“假蜂王”。称谓假蜂王的原因在于他们有能力使全群工蜂“臣服”不乱,并有能力限制其它工蜂用受精卵培育新王的出现。产卵蜂及假蜂王都有能力限制其它工蜂卵巢的发育到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20.
孟兆和 《中国蜂业》2002,53(5):27-27
在长期的养蜂生产中通过对工蜂产卵群进行深入观察 ,发现工蜂产卵群不外两种情况 :一是因失王时间长 ,导致工蜂产卵 ,二是看起来正常的蜂王却只产未受精卵也出现工蜂产卵。无论哪种情况都应早发现及时处理。对工蜂产卵群曾多次采用介绍蜂王的方式进行处理 ,结果大多不成功 ,往往越健壮的蜂王引起的排斥越强烈。有一次用间接法介绍成功一只老王 ,但老王产受精卵 ,工蜂继续产未受精卵。在检查工蜂产卵群时注意到 ,巢脾上总有几个王台 ,里面也有卵 ,但王浆很少 ,这说明蜂群群体有需要正常蜂王的本能。根据这一现象 ,我给工蜂产卵群调入小面积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