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湖州是蚕桑老区,传统以旱地桑为主,习惯3年养成树型。近年来,由于进行规模小区建设,旱地桑改为田桑,农桑14号等桑树新品种的大量引进,其生长旺盛,经初步的试验,认为可采用2年快速养成方法。于2006年向湖州市科技局申请了“农桑新品种快速成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进行了专门的研究。项目组在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朱家兜村蚕桑园区开展了农桑14号快速成园试验。并进行了快速成园技术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嫁接体夏栽快速成园配套技术,可在不影响夏熟作物总产量的前提下,夏季用营养钵苗移栽大田快速建成桑园,每亩夏栽桑园可饲养秋蚕1.5~1.9张,达到栽植当年即可增收的目的。我市近三年栽植50.2hm2,证明该技术见效快,成活率高,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杂交桑无干密植栽培条桑收获养蚕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薛松  薛新民 《江苏蚕业》2001,23(1):25-26
为迅速恢复蚕桑生产,创地方特色经济,我镇蚕桑站于1998年在市蚕桑中心的支持下,引种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繁育的“丰驰杂交桑”,在三元村试种213亩,当年育苗,当年成园,亩平均养秋蚕1张,产茧33kg。经过两年多的推广,全镇已播种1500亩左右,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找到了一条省工、省本快速高效养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桑树常规以3年养成.但由于现行农桑系列为杂交桑品种,生长旺盛,在肥水管理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可采用2年快速养成方法。为使蚕农早投产早收益,我们于2006年向湖州市科技局申报了科技项目“蚕桑规模小区桑树新品种快速成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桑树新品种快速成园的剪伐时间、肥培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技术进行系统的试验、调查和研究,经过2006年和2007年的试验、调查和总结,已取得一些成果。现就菱湖镇对农桑14成园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杂交桑沙 2×伦 10 9,可种子一步成园 ,也可移栽后栽植成园 ,具有繁殖快、建园快、见效快等特点 ,实现当年栽桑 ,当年养蚕 ,当年收益。在淮阴区栽培 ,亩栽 2 0 0 0株 ,肥水条件好 ,栽植当年亩产茧 70kg以上 ,1年可达15 0kg左右。其不足之处是抗寒、抗旱、抗瘠较弱 ,叶片较薄 ,易老化 ,需水丰肥足条件 ,才能显现其丰产性能。  相似文献   

6.
戎世芳 《江苏蚕业》2019,41(3):20-21
夏季桑树幼苗带叶移栽一步成园是一种针对春季缺少苗木、错过春季桑树栽植时间而又急需栽植桑树的一种建园技术。相比传统的大苗栽植和春季嫁接体一步成园方法建设桑园技术,具有快捷、省本、高效的特点,在最短时间内做到当年栽桑、当年成园,当年投产。  相似文献   

7.
丁志强 《中国蚕业》2011,32(4):62-65
选用山东省区域性优良桑树品种鲁诱1号、昂绿1号冬芽或当年新芽诱导新枝的茎段和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增殖快繁。介绍了桑树茎尖脱毒组培技术、脱毒苗沙培雾灌槽底流动的营养液膜技术、快速成园移栽技术和栽后管理等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了摸索杂交桑育苗及快速成园的技术规律,一九九二年我们在高安县大城乡进行了杂交桑“四当年”即当年育苗、当年移栽、当年养蚕、当年见效的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该项试验研究的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郭沛云 《广西蚕业》2007,44(1):26-26
一、桑园种植省力化技术要点 1、桑枝埋条快速成园技术.该技术是直接将枝条从桑树母株剪离,整条埋到已选择好的沙壤土或沿河冲积土地块中,给予适宜的条件,使埋下的枝条发育成为新的植株,可达到快速成园的效果.该技术操作简单,建园投资较少,当年埋条当年就可采叶养蚕,其群体整齐、根系发达、叶质优、抗旱能力强,是建设高产、优质、高效桑园及良种桑繁育的好方法,但该技术的应用对土质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0.
<正> 铜山县棠张公社八一年采用“丛栽法”拓植桑园350亩,获得成功。达到了当年栽桑当年丰产的目的(栽培方法、技术处理措施,见八一年第四期《江苏蚕业》)。当年全社平均亩产茧在70斤左右,收入超过100元,加之间作其它作物一般收入都在200元左右,比常规栽桑提高效益二倍,经过一年实践的证明“丛栽法”桑园符合高效益、快速成园的要求。对蚕桑生产的快速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八二年该社采用“丛栽法”又扩植桑园450亩,我县其他各社也相应有了发展。为了不断地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丛  相似文献   

11.
谢益虎 《蚕桑通报》2002,33(4):47-48
蚕桑要发展,桑园是基础,有时老桑须更新。目前,我镇老桑更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冬春的大苗栽植成园;二是4月份嫁接体一步成园,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笔者近2年结合两者的优点,通过试验,推出了在每年春蚕期后,用幼苗带叶移栽成园进行老桑更新的方法,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旱坡地桑园生长势弱、投产迟、产叶量低的问题,探索旱坡地桑园快速丰产栽培经验,从2002年开始,通过在我区选择13.33hm2亩旱坡地桑园试验示范与研究,实现了旱坡地桑园栽植当年见效、三年丰产,桑园面积产茧100kg/667m2、667m2收入达2000元的良好效果,并总结出一套适合旱坡地桑园应用的快速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正> 在当前,要建立一块湖桑桑园,按常规法从育苗起至少要经过三年时间,且手续烦琐,技术性高,不适于快速发展的要求。中国农科院蚕研所试验成功的实生直栽杂交桑,可以不经嫁接而具有较好的群体性状,直接栽培成园。我们为进一步提高效益,对实生直栽桑进行了当年播种当年建园的速成丰产栽培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湖桑扦插育苗的方法,当前已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这对缩短育苗周期,节约人力、土地和投资,有很大作用.为了探讨这种方法建国当年投产的可能性,我们在1981年、1984年两次进行了速成栽培试验,即将已经发根的扦插苗,按一定的栽植规格,于夏季直接定植于大田,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促进当年成园投产,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以往,桑树栽培大都采用“三腰六拳式”养成法,即栽植后,连续三年进行春代,培养成三级支干,然后夏伐定拳。这样,从栽植到树型养成,正式投产,需要三年时间。从发展蚕桑生产的速度要求来衡量,似有年限过长之嫌。近年来,龙游蚕种场在低丘红壤上开辟新桑园、更新老桑园的工作中,打破陈规,栽植后采用一年半定拳,养成树型,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桑园建设都要经过桑苗培植,栽桑成林,一般需要3~4年方可成园,不仅成园慢而且投资成本大,一直制约蚕桑发展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蚕桑科技人员经过反复实践.总结了一套桑树快速成园的捷径——嫁接体营养钵温床育苗快速成园技术。桑树  相似文献   

17.
为了缩短果桑种植的投产时间,可以直接采用果桑嫁接体快速建园.这种快速建园的技术,是将当年12月份或次年1月份在室内完成嫁接的果桑嫁接体,于恒温(15℃)大棚或自然环境苗床、营养钵中进行假植,待桑芽发育至鹊口期时(营养钵假植苗长至50~60 cm时)起苗,按既定株行距移栽至已整理好地块中,这样在当年即可养成树体主干和第1级支干,第2年可养成第2级支干并定拳养成丰产树型.实践证明采用果桑嫁接体及相应的栽培技术,果桑嫁接苗的成活率高,树型整齐,成园投产快.  相似文献   

18.
兴文县多年来通常按照主干1尺(33.3cm)、第一支干7寸(23.3cm)、第二支干5寸(16.7cm)的“1-7-5”桑树养型标准建设桑园,需三年养成投产基本树型,第四年进入丰产期,树型养成慢,投产周期长。2018年兴文县石海茧丝绸公司科技团队在省蚕业管理总站的指导下,开展桑树快速丰产建园技术的探索试验,探索在嫁接良桑栽植基础上.如何实现当年定干养型、当年采桑养蚕,取得了初步成功:好田好地及肥培管理较好的新栽桑园一年完成养型,山坡地土质稍差的新栽桑园一年半年完成养型,实现快速丰产建园。今年我县进一步总结与改进养型技术,去冬今春全县新栽桑园708.3hm^2( 10625亩),全面推广快速丰产建园技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市在一步成园栽植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地研究探索,在桑苗嫁接时间、温床育苗方法、树型养成、移栽时间上突破传统的方法,创新形成了嫁接体早春温床育苗一年成园这一桑树速成丰产栽培技术,成功地解决了一步成园成活率不稳定、积温不足、茬口矛盾突出等弱点,实现了当年育苗、当年栽桑、当年成园收益的目的。采用此项技术新拓的桑园,当年秋季可亩饲养蚕种1.75张,产茧60kg,达到了丰产桑园的性能,1998。1999两年在全市共推广了11020亩,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试验调查,该技术与栽苗、一…  相似文献   

20.
《四川蚕业》2002,30(4):55-56
程贤能是蓬安县蚕业局职工。 2 0 0 0年承包蓬安县平头乡河滩地 80 7亩 (其中可耕地2 78亩 ,非耕地 52 9亩 )发展蚕桑生产。仅仅二年多时间 ,就成为目前西部地区最大和效益最显著的蚕桑业主。他的主要经验在于严格按照“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栽植 ,高水平管理 ,高效益产出”的要求进行桑园规划和栽植、独创科学的养蚕方法、应用企业式管理方法管理生产。1 一步成园 ,快速投产程贤能 2 0 0 0年 4月开始育苗 ,6月采用“小苗定植一步成园”快速建园新技术 ,栽桑 40余万株 ,建成 51 0亩桑园。他加强肥水管理 ,桑苗生长十分旺盛。秋季利用桑苗叶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