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畜牧与兽医》2014,(11):120-122
为了解百色市牲畜口蹄疫免疫副反应情况,针对2008—2012年本市辖12个县(区)上报的副反应材料及结合每年春秋"两防"深入各县(区)调查防疫工作情况。发生口蹄疫免疫副反应死亡猪最多,占免疫数比例0.18‰,占死亡总数88.38%;羊次之,占免疫数比例0.11‰,占死亡总数8.23%;牛最少,占免疫数比例0.03‰,占死亡总数3.39%。注射免疫后0.512 h内牲畜出现死亡最多,这阶段猪、牛、羊免疫副反应死亡分别占48.2%、68.9%、53.4%。口蹄疫疫苗属灭活疫苗,产生副反应较为普遍,应加强免疫技术操作、免疫后观察及脱敏施救工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动物强制免疫工作的实施和推进,动物发生免疫副反应在所难免。由于当前国家对免疫副反应的补偿机制尚未完善,使得免疫副反应在给养殖业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动物强制免疫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妥善处理好动物强制免疫副反应问题,采取各种措施使免疫副反应最小化,对保障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在对家畜进行强制免疫中,因受接种时间、接种方法和疫苗种类等多种因素影响,致使家畜在免疫接种后会有免疫副反应出现,轻微的免疫副反应可自行恢复,但严重者会导致家畜死亡,近些年来对于频繁出现的家畜免疫副反应,人们越来越重视。此篇文章主要讲述家畜免疫副反应的原因和预防措施,让家畜免疫副反应能够得到有效救治。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动物强制免疫工作的实施和推进,动物发生免疫副反应在所难免。由于当前国家对免疫副反应的补偿机制尚未完善,使得免疫副反应在给养殖业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动物强制免疫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妥善处理好动物强制免疫副反应问题,采取各种措施使免疫副反应最小化,对保障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动物免疫副反应的主要表现形式,结合清镇市动物免疫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补偿标准,提出降低免疫副反应的措施和处置补偿建议。  相似文献   

6.
疫苗接种到动物体内所产生与免疫作用无关的有损于机体的不良反应,称为免疫副反应。由于多数地区都采用春秋两防突击月的免疫形式,这种在短时间内集中、统一、大面积开展的免疫,发生易感动物免疫副反应的概率较大。免疫副反应的发生降低了养殖户接受免疫的积极性,也加重了动物防疫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导致防疫工作难度加大。目前免疫副反应发生的时间段、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尚无一个科学的界定。笔者根据近几年实践分析了畜禽发生免疫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供养殖户和免疫接种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
疫苗接种到动物体内所产生的与免疫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统称为免疫副反应。随着我国动物免疫工作的强力推进,畜禽每年进行疫苗接种已成为常态,在进行疫苗接种过程中,动物出现免疫副反应在所难免,妥善处置好动物免疫副反应问题,对于有效保证免疫工作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免疫副反应是指疫苗接种到畜禽机体内所产生的与免疫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免疫副反应发生主要是由疫苗质量、接种时间、接种方法及畜禽健康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畜禽发生免疫副反应的情况比较常见,分析引起副反应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针对性的科学预防,对降低畜禽免疫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提高畜牧养殖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动物免疫副反应基层兽医特别关注和担心,为了摸清不同类型和不同厂家的口疫苗免疫副反应情况;不同免疫组合、不同的动物的免疫副反应情况。减轻基层兽医工作的顾虑。我县于2006年5月以来,使用国家生物药厂生产的口蹄疲苗和与猪瘟苗不同组合进行控制试验观察和临床定点观察,给规模场529头猪,农户7243头;81552头;30398头;34195头和周转场70头猪,奶牛26头,山羊68头,进行免疫注射,观察副反应情况。观察结果说明牛羊口蹄疫O-I型二价苗可用于猪的免疫,不同年龄和不同配合使用安全;口蹄疫O-I型二价苗和口蹄疫O型灭活苗免疫注射猪有不同程度的一般副反应,严重剐反应小,注射牛羊副反应小;口蹄疫O型合成肽苗免疫注射猪副反应明显降低,且免疫效果好;口蹄疫苗与猪瘟苗不同组舍副反应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0.
何茹  蔡青 《中国家禽》2013,35(1):54-55
鸡群免疫过程中发生各种副反应情况日趋严重,轻者影响采食,影响生长发育;重者诱发疾病。引起鸡群免疫副反应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疫苗、免疫程序及免疫操作规程不健全、兽医技术水平偏低以及免疫操作错误等,通过相应的防控措施,完全可以减轻或避免因免疫副反应给鸡场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