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鲤鱼体成分及氨基酸组成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测定了池塘扫网葙养鱼种及3个不同生长阶段网葙养商品建鲤的体成分扫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蛋白质是鱼体的主要成分,占鱼体干物质的50%~64%;鱼体蛋白质含量随月龄变化而有一定变化,大体可划分为池塘鱼种体蛋白14.1%,网葙鱼种15.0%,网葙生长鱼及成鱼16.0%;鱼体的灰分、钙、磷与体蛋白含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鱼体的CP:Ca为100:5.5,CP:P为100:4.5,Ca:P为1.25:1;不同饲养条件,不同生长阶段鱼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例基本一致。但氨基酸含量除丝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与蛋白质为显著相关外,其余均为极显著相关。从而认为,鲤鱼的营养需要应以蛋白质为主要营养指标,按体蛋白质与矿物质、氨基酸的比例制订鲤鱼的营养需要。  相似文献   

2.
在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四逆散对自然鱼体和利用喹乙醇诱导其肝受损后的鱼体进行试验,通过测定投喂前后鱼体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浓度变化情况,研究不同剂量的四逆散对鲤鱼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四逆散可降低鱼体血清GPT、GOT活性;对自然鱼体肝细胞有保护作用;对由喹乙醇诱发的肝损伤的鲤鱼,投喂200mg/kg的四逆散有恢复和治疗作用,且效果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孢子虫是寄生在淡水鱼类的原生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寄生虫。在我国淡水鱼类中寄生的孢子虫,已知道的种类按分类系统包括四大类,即球虫、粘孢子虫、微孢子虫和单孢子虫,其中以球虫和粘孢子虫对鱼的危害最大。 黄壁庄水库网箱养殖中出现了两种孢子虫,一种是粘孢子虫中的鲮单极虫,另一种是微孢子虫中的赫氏格留虫(主要感染体表,没发现引起鱼体死亡),前一种在几年的网箱养殖中危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五常某养鱼户有鱼池6个,2003年6月,在其中两个池中发现部分鲤鱼(1.5kg左右)体色发黑,游动缓慢,呼吸困难,不愿采食,养殖户遂拿5条病鱼前来检验。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鲤鱼生长率,印度尼西亚应用技术署,对体重68~69克的鲤鱼添喂椰子油0.5、10、15%的饵料,进行了30天试验。结果发现投喂添加10%脂肪饵料的鲤鱼,平均增重11.0克,能量效率7.06%,但在饵料中再增加5%的脂类含量,就不能使鱼正常生长。鱼体中  相似文献   

6.
1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   1.1 病原水霉菌.   1.2 发病症状被感染的病鱼不停地在池周缓慢游动,厌食;有时也上窜下跳,呈不安状游动.随着病情的发展,鱼体伤口处向外生长出棉毛状菌丝,使组织坏死,加重了鱼体负担,从而导致鱼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相似文献   

7.
1.流行情况:赤区病的传染源是被细菌污染的水体、用具和带菌鱼等。当鱼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不慎损伤鱼体,或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便乘虚而入,引起发病、草鱼、青鱼、鲤鱼、鲫鱼、团头纺等多种淡水鱼都可发生此病。在我国各地,此病一年四季都有流行,特别是在捕捞、运输后.或在北方越冬后,极易暴发流行。2.症状:病鱼鳞片脱落,鱼体表面出血发炎,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明显。病鱼鳍的基部或整个鳍充血,鳍的末梢端糜烂,通常烂去一段,鳍条问的软组织也常被破坏.使鳍条呈现扫帚状,称为"蛀鳍".在病鱼体…  相似文献   

8.
据日本报道,鲤鱼的缺镁症状是失去味觉,生长慢,死亡率高。鲤鱼苗对镁的需要量为干饵料的0.04~0.05%。体重1公斤的鲤鱼每天需镁12~15毫克。用含镁量低的饵料喂养鲤鱼,鱼体脊椎里镁的含量明显降低。经过投喂不同含镁量饵料进行试验(投饵量占总体重3%),饵料中镁的含量低于0.037%时,鱼体脊椎里镁的含量便明显下降。一般牲畜对镁  相似文献   

9.
鱼白皮病又叫白尾病。1.流行情况:白皮病在我国各地鱼苗、鱼种池塘中流行广泛,流行季节在每年6至8月.尤其是在夏花分塘前后.因操作不细心.碰伤鱼体.或鱼体表面有大量车轮虫等寄生,鱼体受伤.病原菌乘机而入.极易暴发流行。主要危害鲢鱼和鳙鱼.草鱼、青鱼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对鱼苗及夏花苗种危害更大,病程短,从发病到死亡仅需2~3天;死亡率高.可达一半以上。2.症状:白皮病发病初期,鱼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致从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生.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头部问下.尾部向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环境胁迫的种类及在胁迫作用下鱼体内的阶段性的生理变化和鱼体内激素含量、血液指标及免疫系统的影响,这些变化和影响将造成鱼体的组织和器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达到某种程度将直接导致死亡。中草药添加剂可有效调节鱼类机体新陈代谢及抗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11.
1流行病学竖鳞病又称鳞立病、根鳞病、松球病等,是鲫鱼、鲤鱼、金鱼以及各种热带鱼的常见病。病原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短杆状,近圆形,单个排列,有动力,无芽孢和革兰氏阴性。当水质污浊,鱼体受伤时经皮肤感染。主要危害鲤鱼、鲫鱼、金鱼、草鱼,鲢鱼有时也患此病,从较大的鱼种至亲鱼均可受害。主要流行于静水养鱼池中,流水养鱼池中较少发生。主要发生在春季,水温17~22℃,有时在越冬后期也有发生。死亡  相似文献   

12.
<正>鱼虱病是一种侵袭性鱼病,是由甲壳动物寄生引起的疾病,为鱼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该病在春季极易流行,致使鱼体瘦弱,影响生长。有的鱼虱可在鱼体表自由爬行,给鱼造成很多伤口,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病原病原是多种鱼虱。鱼虱是一种小型甲壳类水中害虫。外形似臭虫,俗称水臭虫。通体透明呈青白色,一般寄生在2厘米以上的鱼体各部位,腹下和鳍、尾部尤多。由于它体色透明,寄生在鱼身上色而变化其体色,不仔细观察  相似文献   

13.
1发病情况我县富乡村,郑某于2004年5月29日从本地购进雏鹅200只,1日龄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7日龄注射小鹅瘟疫苗,人为造成死亡12只,其他的雏鹅生长正常。7月15日,该鹅群部分鹅突然发病,当日晚死亡24只,畜主应用青霉素饮水无效,16日死亡31只。2临床症状病鹅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缩颈,打瞌睡,羽毛松乱,无光泽,口渴,口鼻流出粘液,排黄绿色稀便。3剖检变化远离饲养区,解剖病鹅和死鹅共9只,剖检变化如下:皮下、浆膜下、心外膜、心冠脂肪有出血点,肝肿大,肝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粟粒样坏死点,十二指肠及空肠表面有弥漫性出血点,盲肠扁…  相似文献   

14.
20 0 1年 5月 ,湟中县种鸡场饲养的 5日龄雏鸡发生急性死亡 ,送检至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检验室 ,经细菌学检查和动物试验 ,诊断为鸡大肠杆菌病。现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该批雏鸡购于兰州 ,购回的第二天开始发病、每天死亡 40只 ,发病鸡采食量减少 ,部分鸡眼睛流泪 ,口腔内有粘液流出。2 剖检变化 口腔有多量粘液。心包积液 ,心包膜增厚、呈灰白色。心脏、肺脏及肝脏表面均有多量黄白色附着物。肺脏出血。肝脏肿大 ,颜色发黄 ,被摸增厚。脾脏肿大。胃肠未见明显变化。胸、腹腔气囊膜增厚、灰白色、有黄白色附着物。3 实验室检查3.1 …  相似文献   

15.
在饲喂配合饲料的基础上,按鱼体重的0.5%、1.0%、1.5%、2.0%添饲新鲜蚯蚓,研究其对清水江杂交鲤F1代肌肉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添饲新鲜蚯蚓能显著增加鱼体肌肉粗脂肪含量,增加量随蚯蚓添饲量增加而增加;对肌肉中主要脂肪酸的含量、酸鲜味氨基酸含量影响不大;添饲鱼体重1.0%和1.5%蚯蚓组的必需氨基酸总量比对照组增加11.67%和7.3%。结论:添饲新鲜蚯蚓能增加清水江杂交鲤F1代的肌肉滑嫩,但不能增加肌肉鲜味。  相似文献   

16.
1临床症状病鸭为15日龄以内的雏鸭。临床症状为精神沉郁,不愿活动或嗜睡,不同程度地食欲减退,其羽毛失去光泽,泄殖腔周围有积粪,排黄绿色粪便,消瘦。捉起病鸭,均能在皮肤或翅膀处见至少一个的、表面为黄色的肿块,肿块上有被抓的痕迹。发病一周后病鸭死亡,病死率达20%。2剖检变化剖检死亡或濒死雏番鸭,其病理变化基本相同。病鸭肝脏色淡,质地较脆,部分表面有黄色或黄白色的坏死点;心包液增多,色黄;脾脏稍肿大,出血,呈紫色,切面外翻;肾有散在性出血斑点;卵黄吸收不良,肠胃黏膜脱落,有出血斑点;小肠多呈卡他性炎症,少量病例肠黏膜出血;切开皮肤…  相似文献   

17.
猪附红细胞体病(又称猪附红体病)因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侵害患猪的血浆或骨髓而造成发病。此病为人、兽、畜共患的传染病。早期在家兔中发现该病,继而在猪、牛、羊中也有发现,人群感染的病例也有报导。  相似文献   

18.
通过83周的投饵试验,检验从北洋鱼粉饲料的无机混合物中除去每一种微量元素(锌、锰、铜、钴或镁)后,对鲤鱼的生长和鱼体无机物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从鱼粉饲料中除去锰元素后,致使70%的鲤鱼患白内障病,90%的鱼患短小症,生长速度减慢。上述这些结果与不添加任何微量元素的鱼粉饲料喂鱼获得的  相似文献   

19.
鸽毛滴虫病(Pigeon Trichomoniasis)由禽毛滴虫属(Tri-chomonas)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消化道上段的原虫病。它的发生是由于虫体的大量繁殖而破坏消化道的粘膜表层等引起的一系列疾病问题。由于鸽毛滴虫局限在口咽粘膜表面的分泌物中繁殖,因而病鸽口咽粘膜溃疡,发生有干酪样坏死的  相似文献   

20.
1形态特征 鱼体呈梭形而略扁,背部灰黑,腹部浅白或淡灰,侧线下方及近尾柄处金黄色(体色也依品种而异,有金黄色、桔红色、粉红色等)。口端位,马蹄形,触须2对,颌须约为吻须的2倍长。鳞片较大。个体较大,常见的有0.5—2.5kg,最大可达15妇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