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野生植物白沙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白沙蒿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及开发应用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白沙蒿是理想的抗旱、防沙和固沙植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作为畜牧业的重要饲料;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工业利用前景,对该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盐池县牧草种植区划为:(1)北部荒漠化草原白沙蒿,沙米,杨柴,苏丹草种植区;(2)中部丘陵滩地甘草,白沙蒿,紫花苜,沙打旺种植区;(3)南部黄土后陵柠条,蒸麦,紫花苜蓿种植区。  相似文献   

3.
不同啃食强度对白沙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飞播区牲畜对白沙啃食程度的不同,采用人工模拟放牧方法对牲畜啃食的嫩枝及绿色部分设置了10%、30%、50%、70%、90%、对照6种不同啃食强度的处理,探讨啃食强度对白沙蒿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白沙蒿放牧利用强度控制在30%以下,有利于白沙蒿的生长,否则会影响其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4.
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是典型的流动沙丘植物,非常适应干旱荒漠地区的极端气候,是沙漠荒漠化治理和恢复中优良的固沙植物之一。植物中的次生代谢物是其适应不利环境因素的重要策略之一。本研究首次开展了白沙蒿提取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的活性测试,并对受体植物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和早熟禾(Poa annua)的植物毒活性也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白沙蒿提取物对两种害虫均表现出具有较强的杀螨活性,但对农作物油菜和牧草红三叶、紫花苜蓿和早熟禾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在低浓度时,还对紫花苜蓿和早熟禾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浓度为333μg·m L-1时,对朱砂叶螨的触杀活性大于60%,在20μg·m L-1的浓度下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触杀活性大于50%,而在50和25μg·m L-1浓度下对苜蓿和早熟禾有促进作用,对油菜和红三叶的抑制率小于20%。  相似文献   

5.
以聚乙二醇溶液(PEG-6000)为渗透介质模拟干旱条件,在12个水势梯度下,研究了干旱胁迫对木地肤、狭叶锦鸡儿和白沙蒿3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大,3种植物的发芽率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较低浓度的PEG溶液可以对种子萌发产生促进和"刺激"的效果,加快种子萌发的速度,刺激初生根的生长,从而对发芽指数和萌发抗旱指数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3种植物在种子萌发期间的抗旱性,结果为木地肤>白沙蒿>狭叶锦鸡儿。  相似文献   

6.
以0,5%,15%,25%聚乙二醇(PEG-6000)对白沙蒿进行水分胁迫处理,研究其对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强,白沙蒿叶片相对含水量明显降低,叶片膜脂脂肪酸各组分含量发生明显变化,水分胁迫白沙蒿幼苗导致叶片膜脂脂肪酸的合成趋向饱和化。5%,15% PEG胁迫下膜脂趋向饱和化有利于减少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作用,减弱因膜脂过氧化所引起的对细胞膜系统的伤害;25%PEG处理下的膜脂过饱和化导致膜功能损伤。棕榈油酸、亚油酸在白沙蒿抵御水分胁迫过程中发挥维持一定膜脂不饱和度的重要作用。白沙蒿体内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在水分胁迫过程中虽然明显增加,但不能阻止膜脂过氧化作用对细胞的伤害。  相似文献   

7.
白沙蒿     
1形态特征白沙蒿 ( 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 ,别名子蒿。半灌木 ,高可达 1 m,冠幅 30 cm左右 ,最大可达 2 m。主茎明显 ,分枝多而细 ,老枝外皮灰白色 ,常条状剥落 ,当年生枝灰白色、淡黄色或黄褐色 ,有时为紫红色 ,有光泽。叶整齐或不整齐 ,一或二回羽状全裂 ,裂片条形或丝状条形 ,长 0 .5~ 40 mm,宽 0 .5~ 2 mm,中部以上的叶 2~ 3裂或不裂 ,嫩叶被短柔毛 ,后脱落 ,灰绿色。头状花序多数 ,球形 ,下垂 ,在枝端排列成开展的圆锥花序 ,总苞直径 3~ 4mm,小花黄色 ,管状。瘦果卵形 ,长 1 .5~ 2 mm。2 地理分布白沙蒿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等省 (区 ) ;在国外 ,蒙古有分布。3 生物学与生态特性白沙蒿为典型的沙生半灌木 ,常由中部分枝 ,枝叶较稀疏。广布于半荒漠及荒漠区的流动与半流动沙丘上 ,是流动沙丘上的先锋植物。它具有耐沙埋、抗风蚀、耐贫瘠、较抗旱、易于繁殖等特性。白沙蒿属于浅根性植物 ,主根短小 ,不发达 ,而侧根非常发达 ,水平或倾斜方向扩展 ,五年生的白沙蒿根幅度可达 1 ...  相似文献   

8.
以白沙蒿为试验材料,在干旱(D)、UV-B辐射(U)和干旱与UV-B辐射复合(D+U)胁迫下,从幼苗生长、膜脂氧化、次生物质类黄酮、脂肪酸代谢及其基因表达等方面研究了干旱和UV-B辐射胁迫及其互作对白沙蒿抗性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D和U处理下,白沙蒿幼苗叶、茎、根生物量及总生物量积累减少,株高、叶面积和相对含水量(RWC)降低。D+U处理缓解了D和U处理造成的白沙蒿生物量的下降。D和U处理下,叶相对电导率(REC)显著升高;D+U处理的REC显著下降。D处理的丙二醛(MDA)含量和脂氧合酶(LOX)活性分别为对照(CK)的1.65和3.69倍,而U处理MDA含量和LOX活性无显著变化;D+U处理MDA含量和LOX活性分别为D处理的66.69%和44.00%。D和U处理类黄酮含量分别为CK的1.25和1.37倍;D+U处理类黄酮含量为D处理的1.57倍。D处理未引起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显著变化,U处理造成IUFA显著降低,为CK的91.96%;D+U处理IUFA为U处理的1.08倍。结果表明,干旱和UV-B辐射胁迫引起的膜损伤是造成白沙蒿生物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干旱和UV-B辐射复合胁迫通过增加类黄酮含量、抑制LOX活性和提高脂肪酸不饱和度的效应产生叠加作用,缓解了彼此对白沙蒿造成的膜损伤。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研究首次将我国“三沙牧草植物”—沙拐枣、白沙蒿、沙米从巴丹吉林沙区 (民勤 )引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兰州 )获初步成功。通过对这三种植物的农艺性状、耕作措施、栽培方法、生育周期、产量测定、根系观察和营养评定等 6个方面的试验研究后 ,取得了初步结论 ,可供我国西部黄土高原类似地区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毛乌素沙地密集型克隆植物根围AM真菌多样性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毛乌素沙地选设3个样地,系统研究2种密集型克隆植物白沙蒿和黑沙蒿根围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分布及共生体结构特征。结果显示,AM真菌的分布及多样性与宿主植物和土壤条件密切相关,黑沙蒿根围AM真菌的孢子密度高于白沙蒿,水肥条件较好的榆林样地黑沙蒿根围孢子密度最高。本试验共分离出AM真菌6属20种,其中地球囊霉(Glomus geosporum)是黑沙蒿根围的优势菌种,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为白沙蒿根围的优势菌种。2种沙蒿根围孢子密度在3个样地均与土壤深度显著负相关,最大值出现在0~20 cm表层土。菌丝侵染率与泡囊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丛枝侵染率与菌丝圈百分率显著正相关。丛枝侵染率与宿主植物须根在土壤中的分布变化密切相关。分析表明,2种沙蒿均为典型的丛枝菌根植物,其优异固沙性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特化根系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互补的结果。同时,荒漠土壤-植物-菌根最佳组合的优势菌种的筛选,可为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提供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沙化草地改良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浪县腾格里沙漠南缘沙化草地,对花棒Hedgsarum scoparium、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等7个品种不施肥、不灌溉进行引种试验。生育期、株高、产草量、返青率、成活率、夏季生长状况等指标表明,白沙蒿、驼绒藜C.latens、柠条、花棒4个品种是改良沙化草地的优选品种。  相似文献   

12.
阿拉善飞播区白沙蒿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阿拉善沙地隔带交替飞播的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植物群落,经6年开放式利用后,连续2年测定,植被成分中由重要值所表示的重要性百分率白沙蒿为49.85%,是优势种,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为29.34%,是亚优势种,沙拐枣为13.33%,是常见种,其他植物是少见种,还有一些偶见种。这一复合植物群落生产量在测定的第1年为92.73 g/m2,第2年为83.59 g/m2,每生产1 g干物质的耗水量依次为687.28和918.17 g,水的利用率相应为0.15%和0.11%。该植物群落优势种的持续性生产取决于利用程度,在第1年测定中,始期(6月)的摄取量是以利用90%最高,7月和8月则以70%最高;在第2年测定中,各月的摄取量均以利用30%最高;利用终期的生物量则随着利用率的增大呈直线下降,表明白沙蒿的利用率以30%为最佳。这一结果为飞播植物群落持续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多伦农牧交错区固定沙丘植被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固定沙丘丘顶和丘间地土壤含水量、物种优势度、物种多样性与相似性。结果表明,丘顶和丘间地土壤含水量的差异较大,后者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前者,在丘顶和丘间地不仅植物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而且优势种的序列亦发生较大变化,其中丘顶的主要优势种为黄柳和褐沙蒿,丘间则为羊柴和白沙蒿。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与相似性指数表明,丘顶和丘间地植物群落生态因子的差异不仅对群落内优势种和从属种的分布格局产生较大影响,而且也导致群落结构和功能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4.
菊科蒿类植物在新疆草原占比和产量都较高,由于蒿类植物的特殊气味及其浓烈的苦味导致家畜不喜食。虽然在自然放牧区蒿类植物可在冬季作为主要的补充饲料与精饲料混合饲喂家畜,但是采食和利用效果并不好。蒿类植物产生苦味和挥发性气味的主要是其挥发油成分。文章总结分析了蒿类植物的挥发油成分,并对其中的萜类物质进行了归纳,综述了去除(掩盖)苦味的方法,最后对蒿类植物苦味物质去除(掩盖)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白沙蒿繁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白沙蒿特性的观察,提出白沙蒿发芽率高,种子表面遇水产生胶状,有利于种子发芽,幼苗时主根发育快,成龄后主根停止发育,侧根在湿沙层迅速生长,取代主根作用,株丛沙埋后,可促进株丛直径扩大,不定根大量产生,枝条生长和产生,寿命的延长,同时指出寿命长短取决于生境条件,特别是风沙土疏松程度和含水量。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进行染色体数目的统计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自沙蒿的核型公式为2n=2x=18=14m(4SAT)+4sm,为2A型;油蒿的核型公式为2n=2x=18=16m(2SAT)+2sm,核型属2A型。为两种蒿属牧草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细胞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油蒿(A rtemisia ordosica Krasch.)又名黑沙蒿、鄂尔多斯蒿,系菊科蒿属灌木,典型旱生沙生植物.油蒿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及荒漠地带.概述了油蒿的自然分布、引种试种和应用过程、形态特征、植物分类和细胞学研究、生长发育、适应性和环境条件、建植技术及草地管理、虫害及其防治、营养价值,并介绍了同属植物的开发利用,以期为更好地推广种植和开发利用油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毛乌素沙地主要建群植物蒸腾耗水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植物生长旺季初期(7月份),采用LI-1600型气孔针对毛乌素沙地主要建群植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沙柳(Salix psammophyla)和旱柳(Salix matsudana)的蒸腾耗水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供试植物的蒸腾速率日动态曲线均为单峰型,无午休现象,其中固定沙地油蒿和半固定沙地油蒿的蒸腾速率在中午13∶00出现峰值。气孔扩散阻力是所有供试植物蒸腾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对供试植物的蒸腾耗水进行的评估表明,不同植物的日最大蒸腾速率和日平均蒸腾速率大小为固定沙地油蒿>半固定沙地油蒿>沙柳>旱柳>中间锦鸡儿;植物单株月累计蒸腾耗水量大小为旱柳>沙柳>固定沙地油蒿>半固定沙地油蒿>中间锦鸡儿;植物种群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蒸腾耗水量大小顺序为固定沙地油蒿>半固定沙地油蒿>沙柳>旱柳>中间锦鸡儿。  相似文献   

19.
油蒿(Artemisiaordosica Krasch.)又名黑沙蒿、鄂尔多斯蒿,系菊科蒿属灌木,典型旱生沙生植物。油蒿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及荒漠地带。概述了油蒿的自然分布、引种试种和应用过程、形态特征、植物分类和细胞学研究、生长发育、适应性和环境条件、建植技术及草地管理、虫害及其防治、营养价值,并介绍了同属植物的开发利用,以期为更好地推广种植和开发利用油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几种植物对濒危物种绵刺他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珍稀濒危植物绵刺与其所在群落中主要物种沙冬青、旱蒿、霸王、长叶红砂之间以及自身的他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5种植物的鲜枝叶水浸提液中,沙冬青、旱蒿对绵刺种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幼苗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幼根和幼芽伸长生长的抑制;霸王和长叶红砂对绵刺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而对绵刺幼苗生长的影响较大;同时绵刺对自身种子萌发产生自我中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