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了探究chi-miR-107-3p和菱形家族蛋白2(rhomboid family member 2,RHBDF2)基因在不同品种(系)和光控增绒绒山羊兴盛前期(5~7月份)皮肤毛囊重建时的表达差异,本试验在7月份采集内蒙古阿拉善型绒山羊、敏盖绒山羊和光控增绒技术处理的阿尔巴斯型绒山羊体侧皮肤毛囊组织,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对组织形态比较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hi-miR-107-3p和RHBDF2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在皮肤毛囊兴盛前期,阿拉善型绒山羊次级毛囊正处于重建阶段,敏盖绒山羊和阿尔巴斯型绒山羊(光控增绒)次级毛囊重建已基本完成;在阿拉善型绒山羊皮肤组织中chi-miR-107-3p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敏盖绒山羊和阿尔巴斯型绒山羊(光控增绒)(P<0.01),而RHBDF2基因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其他两品种(系)(P<0.01),且RHBDF2基因表达量在敏盖绒山羊皮肤组织中显著低于阿尔巴斯型绒山羊(P<0.05)。不同品种(系)和光控增绒绒山羊皮肤毛囊兴盛前期组织显微结构与chi-miR-107-3p、RHBDF2基因在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结果相一致,次级毛囊重建初期chi-miR-107-3p表达量较高,而RHBDF2基因表达量极低,随着次级毛囊重建完成,chi-miR-107-3p表达量明显降低,RHBDF2基因表达量逐渐增高,且在不同品种(系)内蒙古绒山羊绒毛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机制基本相同。因此,chi-miR-107-3p和RHBDF2基因是绒山羊皮肤毛囊生长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2.
旨在研究绒山羊毛囊生长期饲喂催乳素(PRL)抑制剂对毛囊发育的影响。本研究选择3月龄体重相近((23.01±4.82) kg)、健康良好的燕山绒山羊公羊2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饲喂PRL抑制剂(0.06 mg·kg-1),试验期90 d。试验结束时采集羊绒纤维、血液和皮肤样品,分析饲喂PRL抑制剂对山羊绒长度、细度、血液指标、毛囊性状及皮肤组织PRLMTNR1a和RORα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PRL抑制剂显著提高了绒山羊初级毛囊数量、次级毛囊数量和S/P值(P<0.05),并显著提高了活性初级毛囊占比和活性次级毛囊占比(P<0.05),对山羊绒伸直长度和细度无显著影响(P>0.05)。饲喂PRL抑制剂3个月对绒山羊血清中PRL、MT、IGF-1、COR、GH、T4和T3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降低了皮肤中PRLMTNR1a mRNA表达水平(P<0.05),对RORα mRNA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在绒山羊毛囊生长期抑制PRL分泌可能是通过降低皮肤中PRLMTNR1a基因的表达来促进毛囊发育。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期绒山羊埋植褪黑素对其1月龄羔羊皮肤毛囊发育的影响,探讨通过母体调控胎儿期毛囊发育的可行性。选取20只体重(39.89±1.24) kg的已妊娠2个月的内蒙古绒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只母羊为1个重复。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试验组在妊娠期60 d和120 d 2次埋植褪黑素,埋植剂量为2 mg/kg BW,记录羔羊初生重,在母羊抓绒时记录产绒量,同时采集(32±4)日龄羔羊皮肤样品分析毛囊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褪黑素埋植对母羊产绒量及其子代的初生重没有影响,褪黑素埋植对子代绒山羊1月龄皮肤初级毛囊密度、次级毛囊密度、成熟次级毛囊密度、次级毛囊与初级毛囊数目比值、成熟次级毛囊与初级毛囊数目比值均无影响,显著提高了成熟次级毛囊比例。可见,妊娠期埋植褪黑素能够促进羔羊次级毛囊的发育成熟,通过妊娠期埋植褪黑素促进羔羊毛囊发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辽宁绒山羊毛囊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辽宁绒山羊的产绒性能与其皮肤毛囊结构是密切相关的。通过组织切片技术观察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结构,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最小二乘均数分析,研究了辽宁绒山羊羔羊不同月龄,不同季节毛囊密度和S/P值的变化及出生类型,母羊年龄对毛囊性状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绒山羊的毛囊群主要是由3个初级毛囊和若干个次级毛囊组成的三毛群,三毛群占毛囊群总数的75%左右。次级毛囊呈楔形群排列在中心初级毛囊和外周初级毛囊中间,随着羔羊月龄的增长,毛囊密度逐渐下降,S/P值逐渐上升,S/P在6月龄达到最大值。成年羊初级毛囊密度季节间变化不大,次级毛囊密度和S/P值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4月份次级毛囊密度和S/P值最小,9月份次级毛囊密度和S/P值最大。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研究陕北白绒山羊皮肤毛囊结构及其特征参数与产绒性状间的相关性,为绒山羊绒毛生长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及皮肤毛囊性状在绒山羊选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制作陕北白绒山羊皮肤组织切片,用显微照相系统观察皮肤毛囊形态特征,统计分析皮肤和毛囊的特征参数,并用SPSS 17.0软件分析特征参数与产绒性状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陕北白绒山羊毛囊成群分布且以三元型毛囊群为主,占总毛囊群的85.80%;产绒量与体重、绒长度、S/P值、次级毛球宽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次级毛囊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表皮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绒长度与产绒量、次级毛球宽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体重、S/P值、次级毛囊直径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表皮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绒细度与S/P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S/P值影响绒细度,而体重、绒长度、S/P值、次级毛囊密度(绒密度)显著影响产绒量(P<0.05)。综合分析认为,S/P值可以作为陕北白绒山羊选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性状指标,在育种工作中选择高S/P值个体,不仅能够提高产绒量,而且能够提高绒长度、降低绒细度,解决产绒量和绒品质同时提高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绒山羊毛囊性状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绒山羊是世界公认的羊绒品质最优的绒山羊品种,通过对内蒙古绒山羊阿尔巴斯品系和二狼山品系毛囊结构观察和数据分析获得了内蒙古绒山羊毛囊性状参数。结果表明: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群主要以三毛群为主,阿尔巴斯品系和二狼山品系皮肤中的三毛群比例分别为73.18%和75.93%,次级毛囊呈楔形群穿插在中心初级毛囊和外周初级毛囊中间,每个毛囊群中的次级毛囊和初级毛囊个数、毛囊密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S/P值在18月龄时达到最大值。品系间的毛囊密度显著不同(P<0.01),S/P值在品系间差别不显著(P>0.05)。毛囊密度与产绒量相关较大,与S/P值相关较小。  相似文献   

7.
皮下埋植褪黑激素对陇东绒山羊皮肤毛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绒期及绒生长期对陇东绒山羊母羊皮下埋植褪黑激素(MT)颗粒埋植剂,分别在缓释期内的每月中旬切取皮肤样品,实验室制作切片、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毛囊直径、毛囊深度、毛囊密度、S/P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毛囊活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高水平MT组略高于低水平组(P〉0.05)。外源MT可提高绒山羊产绒量是因为提前并持续激活次级毛囊生长发育,延长了绒生长期,增加了羊绒长度与数量。  相似文献   

8.
山羊绒生长期对陇东绒山羊母羊补饲不同水平的粗蛋白,试验期内每月中旬切取皮肤样品,实验室制作切片、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羊的次级毛囊直径、毛囊深度、毛囊密度、S/P及毛囊活性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毛囊深度、毛囊直径试验组略大于对照组;初级毛囊深度、毛囊直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毛囊密度、S/P及毛囊活性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选择初生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公,母羔各6只,测定其皮肤毛囊发育规律。另选择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成年母羊6只,公羊4只,测定其皮肤毛囊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初生时,初级毛囊已发育成熟,而次级毛囊发育熟至4月龄才完成。成年白绒山羊皮肤中的初级毛囊和次毛囊活性的季节性变规律相似,其活性在冬季最 。组织学研究表明,在前一产绒周期绒毛脱落之前,次级毛囊就已开始活动。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皮肤毛囊的发生发育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绒山羊毛囊包括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试验以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45~150日龄胎儿为研究材料,从体侧部取皮肤进行切片。经Sacpic法染色后发现胎儿期体侧部皮肤初级毛囊在50日龄前已开始发育,而次级毛囊数目上迅速增加的时期为70~90日龄间。90日龄后主要为毛干的生长期。  相似文献   

11.
陇东绒山羊新品种培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引入辽宁绒山羊杂交改良陇东黑山羊,经过省市县科技人员30余年的联合攻关和科学研究,培育出陇东绒山羊新品种,数量达22162只,其产绒量公、母羊分别为562.50±103.21g和440.4±83.24g,比同龄陇东黑山羊分别增绒397.5g和304.4g,差异极显著(P〈0.01);比同龄辽陇杂种公母羊分别增绒155.15g和176.08g,差异显著(P〈0.05);羊绒细度公母羊分别为14.82um和14.89um;羊绒伸直长度分别为87.36mm和81.09mm;强度3.89g;伸度41.14%;含绒率47.46%。符合国际羊绒精纺要求和同类纤维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陇东绒山羊的选育和提高,组建了陇东优质高产绒山羊群,其成年公母羊产绒量分别为693.75±135.29 g和493.46±93.78 g,和陇东绒山羊新品系公母羊相比,产绒量显著提高(P〈0.05);公母羊羊绒细度分别为15.03±0.85μm和14.56±0.76μm,和陇东绒山羊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公母羊羊绒的自然长度分别为5.89±0.63 cm和5.26±0.37cm,和陇东绒山羊相比,差异显著(P〈0.05)。因此,陇东优质高产绒山羊产绒量高,羊绒纤维细、长、延伸性好,属优质山羊绒,符合国际羊绒精纺要求并达到了同类纤维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13.
试验测定了陇东绒山羊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陇东绒山羊在哺乳期生长发育快,日增重高,6月龄公母羊体质量分别为14.37kg和13.23kg,是出生时的6.3倍和5.8倍,日增重分别为67.05g和60.83g,公羊生长发育速度快于母羊,差异不显著(P〉0.05);周岁公母羊体质量分别为18.52kg和17.94kg,日增重分别为23.06g和26.17g,母羊生长发育速度快于公羊,差异不显著(P〉0.05);2岁公母羊体质量分别为29.45kg和23.84kg,日增重分别为29.95g和16.16g,公羊生长速度快于母羊,差异显著(P〈0.05);成年公母羊体质量分别为33.77kg和24.01kg,日增重分别为11.58g和0.47g,公羊生长速度快于母羊,差异极显著(P〈0.01);成年以后,公母羊体尺体质量指标均有所下降。因此,应抓好各年龄阶段特别是哺乳期及育成期的饲养管理,以保证和充分发挥绒山羊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4.
对欧拉羊与乔科羊杂交试验组和乔科羊本交对照组所产的后代进行了初生、3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的体重跟踪测定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欧乔杂交F1代公、母羊初生~3月龄,3~6月龄,6~12月龄日增重分别比同期对照组后代日增重均快,而12~18月龄日增重比同期对照组后代日增重慢,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欧乔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在初生至12月龄明显比对照组快,而12~18月龄却比对照组慢,适宜羔羊肉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不同生产期对澳美后代(即用澳美公羊授精鄂尔多斯细毛羊母羊所产羔羊)初生重的影响,该试验选取400只基础母羊,随机分为4组(全部试验羊的日粮水平及饲养管理条件均相同),分别在不同月份授精,待妊娠母羊产羔后,记录其初生重。结果发现,2009年1、2、3、4月妊娠母羊所产单羔的平均初生重依次为(4.81±0.51)、(4.30±0.68)、(3.95±0.70)、(3.98±0.47)kg,双羔的平均初生重依次为(4.03±0.85)、(3.08±0.24)、(3.08±0.53)、(2.87±0.40)kg;2010年1、2、3、4月妊娠母羊所产的羔羊单羔平均初生重分别为(5.43±0.63)、(4.63±0.55)、(4.60±0.73)、(4.54±0.63)kg,双羔的平均初生重分别为(4.10±0.48)、(3.30±0.94)、(3.28±0.68)、(3.10±0.18)kg。由此可见,澳美后代羔羊的初生重与生产期有密切关系,1—4月出生的澳美后代羔羊的初生重呈下降趋势,其中,1月出生的羔羊其初生重均高于2、3、4月出生的羔羊,且每年1月与4月出生羔羊的初生重差异均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陇东绒山羊专门化新品系培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陇东绒山羊的选育和提高,组建了陇东绒山羊绒长绒多型和绒细绒密型专门化新品系,其产绒量两品系公母羊分别为586.32±121.39g、467.48±95.16g和579.28±113.26g、456.13±80.78g,和陇东绒山羊公母羊相比,产绒量有一定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羊绒细度两品系公母羊分别为14.95±0.83μm、14.89±0.86μm和14.68±0.79μm、14.45±0.81μm,和陇东绒山羊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研究旨在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基因在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发育一个完整周期内的表达规律及体内埋植褪黑激素(Melatonin,MT)后对其表达的影响。选取背景相同的内蒙古绒山羊成年母羊8只,随机分为4组,其中1~3组为埋植MT的试验组,第4组为不埋植MT的对照组,采集12个月的体侧部皮肤样品,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BMP2基因在发育毛囊周期内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毛囊发育兴盛期和休止期,BMP2基因的表达量呈缓慢增加。且休止期的表达量高于生长期的表达量;埋植MT后降低了该基因在休止期的表达量,且在整个生长周期内表达量差异不显著。内蒙古绒山羊皮肤中BMP2基因的表达量与毛囊周期性生长密切相关,埋植MT后改变了BMP2基因在毛囊生长周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推测该基因参与调节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检验肉用型西门塔尔牛云南本地黄牛的改良效果.[方法]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肉牛纯繁场分别利用XM♂×本地西门塔尔高代杂交黄牛♀(Ⅰ组);XM♀×AG♂(Ⅱ组);AG♂×本地西门塔尔高代杂交黄牛♀(Ⅲ组).[结果]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Ⅱ组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平均体重明显高于I组和Ⅲ组,工组结果明显高于Ⅲ组;6月龄、18月龄日增重Ⅰ组和Ⅲ组差异不显著,Ⅰ组12月龄、24月龄日增重明显高于和Ⅲ组,而Ⅱ组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日增重明显高于Ⅰ组和Ⅲ组.[结论]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肉用型西门塔尔牛与安格斯种公牛杂交效果优势明显,而肉用型西门塔尔种公牛与本地黄牛杂交效果又明显高于安格斯种公牛.  相似文献   

19.
中卫山羊皮肤毛囊生长发育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卫山羊初生至周岁期间皮肤及毛囊生长发育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中卫山羊毛囊群分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三毛囊群约占80.35%:初级毛囊在半岁前全部发育成熟,而次级毛囊至周岁龄前仍在继续发育形成,因此,S/P初生时为3.26,周岁时5.50;毛囊密度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初生、1月龄、6月龄、周岁分别为54.50、47.60、39.06、35.74个/毫米~2;皮肤厚度、毛囊内外径及壁厚、毛囊深度及毛球宽度等随年龄增长而增大,但性别间差异不显著:表皮层和真皮层所占皮肤厚度的比例在各年龄阶段相对稳定,分别为3.5%和96.5%;毛纤维细度,密度以及绒毛与两型毛之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初生时皮肤厚度是影响周岁龄毛绒密度的决定因素,选择皮肤薄的个体留种有利于品种毛、绒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