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黄山地区小蚕共育主要技术措施,管理方法;从小蚕共育专用桑园、小蚕叠框式饲养管理、控制日眠和综合防病、净化饲养环境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为保证共育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四川蚕业》2017,(3):33-35
本文结合种茧育小蚕共育实际,就加强共育前蚕室蚕具消毒、小蚕饲养各个环节技术要点、提高种茧育共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为科学有效地饲育种茧育小蚕,提高蚕种繁育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岚皋县夏、秋蚕生产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晓艳 《北方蚕业》2008,29(3):39-40
针对夏秋季气候特点,多批次养蚕的生产实际,从桑园施肥,消毒防病、小蚕共育、大蚕饲养、上簇管理等方面,简要总结了近几年来岚皋县在提高夏秋蚕茧产量、质量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当前,对桑蚕原料茧质量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蔟具上,认为方格蔟茧就是优质茧.但生产中发现蚕茧质量除受蔟具影响外,还与5龄蚕期饲育条件、上蔟保护环境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抓好桑园建设、小蚕共育、防病消毒的基础上,必须规范蚕茧生产技术,抓好关键技术环节,避免出现茧质差、价格低的现象,促进当地家蚕原料茧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推广小蚕共育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蚕共育是将小蚕集中在有专用桑园、饲养技术过硬、设备完善的单位或专业户饲养,四龄起蚕第二口叶后,分发给各家农户饲养的一种分段养蚕法.小蚕共育有利于消毒防病和小蚕管理,能有效防止蚕病发生,蚕体强健好养,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同时小蚕共育可节省劳力、房屋、消毒药品等,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蚕效益.小蚕共育是推进桑蚕专业化生产,提高产业效益的重要手段.我区越来越多蚕区推广了小蚕共育,给蚕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桑蚕业发展速度快,群众技术基础薄弱,小蚕共育在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给局部地区的桑蚕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本文就我区小蚕共育在推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技术推广工作提一些建议,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永康市自2010年开始饲养天然彩色茧蚕品种,2018年开始全年全部饲养彩色茧蚕品种,并进行了相关技术的提升、示范、推广与应用,主要包括天然彩色茧蚕品种小蚕共育技术的提升与示范、大蚕立体条桑育技术的提升与示范、规模生产配套消毒防病技术的推广、方格蔟营茧技术的推广、天然彩色丝绵专用蚕茧折蔟自动上蔟技术示范、天然彩色平面茧生产技术示范等,并通过饲养天然彩色茧蚕品种金秋×初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彩色蚕茧也逐渐成为永康市特色经济作物“小而优,小而精”的典型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7.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完善了一套规模化小蚕共育的关键技术。通过建设小蚕专用桑园、专用蚕室、配套专用蚕具及专职人员,实施标准化的饲料管理、蚕座管理、眠起处理、环境管理、蚕病防控等饲养管理技术,达到小蚕优质和高效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从病源基数、气候条件、养蚕条件、饲养管理和桑叶质量等方面调查分析了诱发续春蚕发病的原因,提出以严格消毒防病、全面实行小蚕共育、加强桑园和大蚕饲养管理等系列措施防控续春蚕蚕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四川蚕业》2012,40(4):40-40
<正>2012年,西充县蚕桑"百万工程"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取得了显著成绩。1着力科技兴蚕提质增效大力普及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等关键技术;抓好消毒防病工作,按每张蚕种5元的标准配送消毒药,专业村社和蚕业合作社实现了统防统消;加快小蚕共育平台建设,建标准化小蚕共育室20间,小蚕"三育"面达80%以上;坚持重点推广、大户优先的原则,推广使用纸板方格蔟69万余片;加强"三冬"管理,嫁接成片桑园1000hm2,"嘉陵20号"、"白皮油桑"等优良桑品种改良率达90%以上;871×872、"洞庭×碧波"等优良蚕品种推广率达100%。全年发种、产茧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为小蚕共育室提供应对春季连续性低温阴雨天气的措施,保障小蚕共育室的稳定发展。实地调查2016年春季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对百色市小蚕共育产生的影响,结合出现的问题和工作经验制定出应对措施。小蚕共育在连续低温阴雨天气的应对措施包括实施相应的消毒防病措施,采取应对低温的小蚕饲养技术。通过加强消毒防病和采取应对低温的饲养技术,降低了连续低温阴雨天气条件下小蚕蚕病的发生率,提高小蚕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原蚕点两年的蚕种生产现状着手,提出了改变对农户的结账比例、加强技术培训、规范桑园管理、抓好消毒防病工作、实施小蚕共育及集中制种等发展原蚕点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卢小芳 《广西蚕业》2005,42(3):24-25
近几年来,随着我县种桑养蚕规模的不断扩大,小蚕共育在我县桑蚕生产较发达或桑蚕生产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已被普遍采用。小蚕共育是一种由单位组织人员饲养小蚕,或由蚕室设备齐全、有相应的桑园面积、技术过硬的养蚕户饲养小蚕,3龄饷食或4龄饷食第二口叶后分给养蚕户饲养大蚕的一种分段养蚕方法,它有利于消毒防病和对小蚕的护理,有效地防止蚕病的发生,从而促进蚕体强健好养,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现就小蚕共育应注意的几个技术环节浅谈如下,供蚕农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东台市许河镇在围绕提高秋蚕茧生产产量质量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优化养蚕布局、狠抓桑园管理、加强防毒防病、实行小蚕共育、突出大蚕关键、规范上蔟管理等技术措施,实现了秋季蚕茧产量、质量连续多年提升,成为东台乃至江苏的优质茧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4.
桑叶全程消毒在原蚕区的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原蚕区桑叶浸泡消毒与桑树上喷消相结合的桑叶全程消毒防控微粒子病的新模式。其核心技术:结合推行原蚕小蚕(1龄-3龄)共育,大蚕(4龄-5龄)分发到农户饲养等技术,从1龄-5龄期第2天前采用桑叶全程浸泡消毒,5龄期第2天后桑园采叶前喷消。主要技术经验:一是结合桑园的管理、害虫防治和原蚕区环境净化以及日常的消毒防病措施构筑完善的防微技术体系;二是加强与蚕农的沟通,发挥积极主动性,保证桑园杀虫,群防群治,蚕沙无害化处理,净化养蚕环境等技术细节落实;三是讲究技巧,合理解决全程桑叶消毒配药、脱水、消毒及树上喷洒彻底等问题;四是根据合格种茧、工作配合情况、维护原蚕区环境有功等指标,给予蚕农奖励,调动蚕农搞好全程桑叶消毒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 ,大量劳动力转移 ,从事蚕桑生产的劳动力素质下降 ,给传统的养蚕方式带来巨大冲击。尤其是小蚕饲养管理更为粗放 ,普遍存在“不加温补湿”、“不精选良桑”、“不严格消毒防病”等现象。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 ,要想蚕茧高产增效 ,养好小蚕是关键。因此如何组织好小蚕共育是蚕桑生产中降低成本、提高茧质、增加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我县自1997年以来宣传指导、政策引导、典型示范推广小蚕共育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高了共育率。同时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因地制宜地…  相似文献   

16.
针对广西小蚕供应与蚕农需求有矛盾的现状,分析了传统的共育模式和分室饲养共育小蚕两种模式的收蚁间隔、生产经营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认为分室饲养共育小蚕能合理利用蚕室蚕具和人力,并能有效做好蚕室消毒防病工作。通过比较不同间隔时间收蚁方式的优缺点,推荐间隔6 d为共育基础时间的分室饲养共育小蚕技术。建议通过增加共育生产线来提高共育室小蚕饲养批次,加强蚕室的消毒防病以及统筹管理工作,从而达到分室饲养的高成功率、高收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广西桑蚕小蚕共育技术水平,通过调查、研究、集成总结出一套适合广西养蚕及气候特点的桑蚕小蚕共育集成创新技术,包括小蚕共育专用桑园管理、小蚕共育高效省力化技术、控制日眠和强健体质、专用设备创新、专用蚕种自动催青等5项创新技术,通过扶持建设我区50个标准化小蚕共育室、举办小蚕共育现场会和技术员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在广西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动广西小蚕共育率、单张蚕种产茧量增加,全面提高广西蚕茧产量和质量,实现广西桑蚕生产的高产、高效、优质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小蚕共育商品化,大蚕饲养省力化,上簇营茧优良化,桑园管理规范化,在提高茧质,减轻劳动强度上下功夫,凸现养蚕效益和桑园生产效益。开展桑园复合经营和蚕桑综合利用,实现综合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共育大户顾维才18年来每年都进行春、秋2季小蚕共育,每期共育220多张,经他共育的7200多张蚕种的小蚕,分发给蚕农饲养后期期高产,得到了广大蚕农的信任,成为全县闻名的共育大户。他的共育经验是高标准建设共育室和配套共育设施,在共育中加强消毒防病、做好补催青工作、控制好共育室的温湿度、使用收蚁袋收蚁、精选良叶坚持试喂蚕、稀放饱食做好眠起处理等关键技术措施精心饲养小蚕;同时,为确保小蚕共育质量,建立了小蚕共育成品蚕的标准、安全防范、跟踪服务等共育室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0.
小蚕共育是把一定数量的蚕儿集中在一起,使其在良好的环境和饲育条件饲养,减少病源感染,3龄或4龄饷食后分给养蚕户饲养大蚕的一种分段养蚕方法。它有利于消毒防病和技术措施的落实到位,达到蚕体发育整齐健壮的目的,为养好壮蚕打下良好基础。现就小蚕共育应注意的几个技术环节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