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羊口疮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由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感染所致,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治疗。囊膜蛋白是OrfV的主要抗原性蛋白,其机理主要是为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创造一系列条件,同时降低宿主免疫力,增强了病毒的毒力。当病毒侵入宿主体内后,宿主会产生抗病毒免疫应答来清除病毒粒子,包括特异性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但主要以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为主。宿主对病毒会产生抗病毒免疫应答,同时病毒也会对宿主的免疫应答形成一种免疫逃避机制,通过该机制来躲避宿主免疫细胞对病毒粒子的捕获和清除,为病毒粒子在宿主体内的增殖、成熟及增强病毒毒力创造了各种条件。作者归纳总结了近年来羊口疮病毒与宿主互作的研究,阐述了OrfV囊膜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免疫逃避机制和OrfV的其他一些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以期为羊口疮病毒的致病机制及疫苗防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从中国不同地区采集的11株羊接触传染性脓疱性皮炎病毒(contagiousecthymavirus,CEV;orfvirus)的痂块毒DNA进行提取,用EcoRI、BamHI、HpaⅠ、HindⅢ、KpnⅠ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确定了各毒株的核酸及分子量。结果表明,各毒株的核酸酶切片段在8~15个之间,病毒基因组大小有10~25kb的差异。用SDS-PAGE分析了经NP-40和2-巯基乙醇裂解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的各病毒株的囊膜蛋白,结果显示,各毒株可分离出18~33个不同的蛋白区带,毒株间的差异主要集中在36400~80000区带之间。结合2次交互免疫试验结果,将以上11株羊接触传染性脓疱性皮炎病毒分为4大类。  相似文献   

3.
我们研制的牛流行热病毒亚单位疫苗对牛安全、免疫效力良好,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对控制牛流行热的流行起到了显著作用。但亚单位疫苗的生产工艺要求较高,程序复杂,为简化生产程序,省去制备亚单位疫苗抗原的两次超速离心和超声波裂解步骤,直接将牛流行热病毒 CHK_(21)细胞培养液用 Triton X-100溶液裂解灭活,制成牛流行热病毒灭活疫苗。现将灭活疫苗的制备、对牛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免疫期、保存期以及区域性试验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用犊牛睾丸细胞培养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IBRV),反复冻融,差速离心提取病毒,用Triton X-100溶解,超声波处理,制成IBRV TritonX-100亚单位抗原,经SDS-PAGE电泳,其分子量在176kD-53kD之间,其中有6条清晰的蛋白带。该抗原与一定比例的白油-司盘佐剂乳化,接种育成年,经间接ELISA检测,可使接种的育成牛产生高效价的血清抗体(OD492mm=1.57)。2种不同剂量(80mg/头,40mg/头)的IBRV亚单位疫苗接种育成牛,体内抗体效价相差不显著,抗体可在体内持续12周,用IBRV TrionX-100亚单位疫苗2次接种育成牛,其体内抗体效价显著高于用灭活疫苗2次接种育成牛体内的效价。试验结果表明:提取的IBRV多肽制作的亚单位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且抗体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5.
用光敏生物素标记从兔抗羊接触传染性脓疱性皮炎病毒超免疫血清中提取纯化的IgG,把从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的病毒用2-ME和NP40裂解后与重组转化菌pGRL-4A和pGRH-3Ag一起进行SDS-PAGE,并进行转移电泳。对用光敏生物素标记的IgG进行Western-blotting印迹杂交检测。结果,检测到产生IgG的病毒囊膜蛋白有5条,分子量分别为125.0、96.0、83.0、56.3和42.0ku;检测到重组菌pGRL-4A和pGRH-3A可表达分泌其中的3条囊膜蛋白,其分子量分别为83.0、56.3和42.0ku;pGRL-4A的表达较强,对42.0ku蛋白的分泌量最高。所重组的病毒DNA Hind Ⅲ/A 片段中含有该病毒囊膜蛋白抗原基因。  相似文献   

6.
鸡对IBV的免疫反应IBV的免疫蛋白IBV是正链RNA病毒,是冠状病毒科的原型病毒。它有三个结构蛋白,‘S’突起糖蛋白位于病毒粒子的表面,由S1和S2两个亚单位构成,分子量分别为92K和84K。膜上的‘M’糖蛋白部分露出病毒粒子的表面,分子量的范围为27-36K,核衣壳蛋白位于病毒粒子内部,分子量为52K(Wadey和Westaway,1981;Cavanagh,1983)。  相似文献   

7.
羊口疮的病原是痘病毒科副病毒属羊传染性脓疱病毒,主要致绵羊、山羊发病[1],当地农牧民俗称其为羊口疮。主要危害羔羊,表现为急性接触性传染,特征是患病羊口腔黏膜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疣状厚痂。影响羊只的采  相似文献   

8.
正羊传染性口疮是由羊传染性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绵羊和山羊,各品种的羊均可感染,对羔羊、幼羊(特别是3~6月龄的羊)的致病力尤为突出,常呈群体发病可达50%以上,成年的羊只偶有发生但发病率偏低,且症状轻微。1流行情况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秋两季较为多见。本病的传染源为患病羊以及携带病毒的羊只,ORFV在患病羊  相似文献   

9.
羊口疮,又称为羊传染性脓疱,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多发于春秋两季,3-6月龄羔羊最易感染患病,呈散发性流行,病羊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其临床特征为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疱、脓疱等,最后形成痂块,影响采食,致使羊只营养不良,生产水平下降,严重的可引起羊只的死亡。  相似文献   

10.
羊口疮病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又称为羊传染性脓疱病。山羊、绵羊均可发生,也可感染人和猫。患病羊只以口腔黏病膜、唇部、面部、腿部及乳房部的皮肤形成红斑、丘疹、脓疱、水疱、溃疡,最后结成疣状厚痂为特征。一般情况下,羊口疮病死亡率不高,但传播速度快,传染性极强,短时间内,感染率可达50%~100%,给养羊业造成的损失巨大。本文探讨了羊口疮病的病原、流行特点、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等,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获取羊口疮病毒B2L基因编码蛋白。[方法]根据GenBank上羊口疮病毒ORFV/ShanXi/2011/China株B2L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B2L全基因序列,然后将扩增的B2L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对构建的重组克隆质粒(PMD18-T-B2L)经过测序鉴定后,将目的基因亚克隆到PET-32a(+)原核表达载体上,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ET-32a-B2L,然后通过双酶切和测序进行鉴定;将重组菌于37℃、终浓度含1 mM IPTG的LB培养基中,诱导表达3h后进行SDS-PAGE分析;表达的目的蛋白经过层析纯化后,进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原核表达重组质粒构建成功;SDS-PAGE鉴定发现目的条带的分子量与预期大小相符;纯化的目的蛋白经Western Blot鉴定正确,表明蛋白表达成功。[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羊口疮病毒B2L基因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成功表达和纯化了B2L蛋白,为后续羊口疮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羊口疮病是一种接触性的传染病,是由于羊只感染羊口疮病毒所引起的,该病传染性强,既能在牲畜之间传染,还可以传染给人类,造成人患病。羊口疮病在春初、冬末和秋季多发,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带毒动物,传染范围较广,危害性大,但是主要发生在羔羊,对成年羊的危害性不高。笔者通过对羊口疮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系统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接第1期) 鸡对IBV的免疫反应 IBV的免疫蛋白 IBV是正链RNA病毒,是冠状病毒科的原型病毒.它有三个结构蛋白,'S'突起糖蛋白位于病毒粒子的表面,由S1和S2两个亚单位构成,分子量分别为92K和84K.膜上的'M'糖蛋白部分露出病毒粒子的表面,分子量的范围为27-36K,核衣壳蛋白位于病毒粒子内部,分子量为52K(Wadey和Westaway,1981;Cavanagh,1983).  相似文献   

14.
羊口疮病原是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羊传染性脓疱病毒,主要致绵羊、山羊发病,当地农民俗称为羊口疮。主要危害羔羊,表现为急性接触性传染,特征是患病羊口腔黏膜出现红斑丘疹、水泡、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疣状厚痂。影响羊只的采食,使羔羊生长发育迟缓,严重者造成死亡,给农户造成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以清热解毒、保肝利胆、增强免疫为组方原则研制了中药注射剂,观察其对羊口疮的治疗效果。筛选出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感染的羔羊和成年羊只为治疗对象,通过注射中药注射剂进行临床治疗效果试验,观察试验羊只的治愈率和有效率。试验结果表明,中药注射剂能有效治疗羊口疮,增强羊只机体抵抗力,治疗效果优于西药治疗组。  相似文献   

16.
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一种羊的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以患羊口唇等皮薄部位粘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以及疣状厚痂为特征,羊只患病后由于口唇部的病变,采食饮水疼痛,常表现饮、食欲的减退甚至废绝,常继发感染导致死亡.羊群中幼羊易感染且发病率高,危害性较大.本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当水冷草枯,营养条件跟不上时,常常导致此病发生,所有品种、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羊只均可感染,其中以1~6月龄羔羊最易感染,偶尔也感染成年羊只,病死率较高.本病传染性极强,常呈群发性,羊群中一旦有羊只感染,甚至有少部分成年羊只被感染,就会导致全群发病,病程一般为2~3周,如果不及时治疗常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7.
羊口疮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接触性传染病,并且能够传染给人与猫.患病羊只的口腔黏病膜、唇部以及面部的皮肤会形成红斑、丘疹以及脓包等症状,并会在最后结成疣状厚痂.羊口疮的病死率不高,但是其传染速度很快,其在短时间内的传染率甚至会达到50~100%这一程度,并且给养羊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羊口腔病的诊断方式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8.
羊口疮(Orf)是由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即接触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接触性、嗜上皮性传染病。羊口疮以在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疱、脓疱和疣状痂皮为特征,是严重危害养羊业的病毒性疾病之一。羊口疮不仅对与动物打交道的人(如农民、动物护理人员、兽医)是一种职业危害,也具有人畜共患的潜在危险性。本文综述了羊口疮病毒的分子特征及羊口疮的免疫致病机制,有助于加深对羊口疮的了解,从而建立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廖海洋  张广谋 《养殖技术顾问》2012,(8):142+251-142,251
黄羊传染性脓疱病,是由口疮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口疮病毒属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中的传染性脓疱病毒。主要特征是,患病羊口角、上下唇、鼻镜上周围、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疱、脓疱和结成疣状结痂,又名羊口疮。6月龄内的羔羊较易发病,对羔羊危害重。初生羔羊发病后,如不及时进行治疗,病死率高达80%,羊只即使康复,发育也受阻,成年羊危害较轻。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我国北方、西北等养羊较我的地方也较常见。近年以来,清  相似文献   

20.
制备了伪狂犬病病毒囊膜蛋白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在电镜下呈典型笼状结构,直径约为40 nm.其中抗原成分经SDS-PAGE电泳只出现一条带.用所制备的ISCOM 10μg为一头份免疫兔,中和抗体的最高效价为1:45,ELISA抗体效价最高可达1:128,两者均高于相同头份的亚单位疫苗、灭活疫苗及弱毒疫苗.ISCOM免疫兔后,攻击100 LD50闽A株强毒,保护率为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