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阿鲁科尔沁旗麻黄资源十分丰富,但近年来麻黄资源退化现象十分明显,通过对阿鲁科尔沁旗天然麻黄资源的分布、生长情况和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围栏封育、划区轮刈,扶壮增产以发展人工种植等保护天然麻黄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麻黄生殖生物学的研究及麻黄生产基地建设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科左后旗1995年至1998年连续4年开展的麻黄生殖生物学的研究及麻黄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调查,结果表明:麻黄嫩枝插植,当年成活率35%,翌年为20%,当年育苗株高16.8cm,每平方米有苗690株,每hm^2有苗684.15万株,人工移栽,旱作区和水浇区二年生每hm^2平均产麻黄草6522.0kg和14185.5kg;累计采收种子达12.25t。效果明显,宜在科尔沁沙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甘肃省麻黄属植物野生种质资源现状,并提出保护利用建议,为麻黄属植物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查阅文献和标本馆标本记录的基础上,采用重点区域实地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省麻黄属植物的种质资源进行整理分析,就麻黄属植物的资源现状和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查实甘肃产麻黄属植物7种,订正了文献中常出现的异名,并绘制了甘肃省麻黄属植物分布图;市售本地麻黄多为中麻黄,偶见收购膜果麻黄,民间使用各种均有。结论:应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执行力度,规范野生麻黄采收方法,积极开展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加强种质收集和筛选,做好麻黄种植的技术支持和市场引导。  相似文献   

4.
新疆哈密地区麻黄资源的分布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哈密地区麻黄资源的种类、分布、开发利用现状以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合理开发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标本考证、药用植物分类及本草学研究,整理出甘肃麻黄组药用植物6种,并分别对其形态特征、分布、资源状况进行系统研究,从而明确了甘肃产药用麻黄原植物资源种类及分布状况,为药用麻黄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区重点药用植物甘草、麻黄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草原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尤其是我国名贵和常用中药材甘草、麻黄、黄芪、防风、赤芍等主产区之一,是我区的地道药材;在全国同类药材中属上等优质品,行销国内并出口许多国家和地区。享有广泛声誉,本文就我区大宗重点药材甘草、麻黄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以及近年来采取的管理保护措施。进行了简要论述,并运载今后工作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风沙土麻黄基地土壤培肥措施及肥料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土壤培肥措施对风沙地改良效果,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了麻黄Ephedra sinica地风沙土土壤N、P、K养分资源特征,养分生物学特征及培肥措施对麻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风沙土土壤全量养分资源和速效养分资源都十分贫乏.风沙土土壤自身对于N、P、K的吸附效率很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各种营养元素在麻黄生长中都表现出明显的缺乏,缺乏顺序为:K>N>P.根据麻黄生物学产量的变化,可以将麻黄生长发育过程分为4个阶段:快速生长阶段、缓慢生长阶段、第2次快速生长阶段和植株产量下降阶段.施肥对麻黄产量具有明显影响,对麻黄的增产作用顺序为N>P>K.施用有机肥、翻压秸秆等培肥措施均能明显提高风沙土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  相似文献   

8.
科左后旗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南端,全旗总土地面积约115万hm^2,可利用草原面积43.33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37.6%。科左后旗地理环境处于科尔沁沙地与松辽平原交接处。境内天然草地地形组合多样,沙丘广布,坨甸纵横。而且物种丰富,植被类型繁多,是自治区重要的牧业示范旗。本文通过对草原资源现状的调查,进一步对草原资源的退化、沙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9.
麻黄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为多年生麻黄科植物,是荒漠区独特的药用植物之一,是驰名中外的传统药材,是我区重要的出口产品。同时,它又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天然植物资源。麻黄在新疆有着广泛的分布,且种类多,品质好,麻黄碱含量1.2% ̄3.0%,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固沙植物,不准随意采挖野生麻黄,因此,人工种植麻黄已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和广大农牧民的重视。麻黄宜在光照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地下水位低的沙壤土中生长,新疆是发展麻黄的最佳地区之一。麻黄是多年生常绿小半灌木,是一种古老的旱生植物,为使这一古老物种发挥出更好的效益,现将麻黄的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麻黄在砾石质荒漠中有很强的抗旱性及对恶劣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而市场对药用麻黄需求量扩大 ,野生资源减少 ,发展人工种植麻黄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草原戈壁短尾羊属于蒙古羊系的一个优良类群,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以及乌拉特前旗北部牧区的荒漠草原地带,其典型特征为尾部短小并显著小于苏尼特羊。首先就我国脂尾羊的分类及形成做一论述,通过分析指出我国现存的脂尾羊育成于唐朝时期,主要由通过丝绸之路从中亚引入的脂尾羊、迁移南下的蒙古羊与本地古羌羊杂交选育而成;其次对草原戈壁短尾羊的起源做一探究,并指出其形成历史久远,特别是与四子、乌拉特、茂明安三部的民族迁移密切相关;最后对草原戈壁短尾羊选育进展及前景做一展望,指出今后在传统选育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利用先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基因组学技术,加快遗传进展,提高草原戈壁短尾羊尾型的整体度,进而增加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草原火灾频发给牧区生境带来严重威胁,牧户生产生活行为对判断草原火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从牧户微观尺度出发,以东乌珠穆沁旗57个嘎查牧户为研究对象,依据自然灾害指数法,牧户调研和GIS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对牧户尺度草原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获取东乌旗草原火灾风险等级分布图,并利用火点对风险区划精度验证。结果表明:1)东乌旗草原火灾风险评价4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危险性25.85%、暴露性28.86%、脆弱性19.17%、防灾减灾能力26.12%。2)东乌旗草原火灾风险性整体呈由西到东逐渐递增的趋势,研究区绝大多数地区属于中高火险区,占比86.07%。3)研究区2001-2018年火点沿边境线分布,由南向北逐渐增多,火烧迹地面积2338.25 km2,国境线火烧频次集中在2~3次,中高火险区火点占比79.99%,风险区划精度较高。研究结果可对苏木政府制定草原火灾具体防灾减灾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3—2017年MODIS-NDVI遥感资料,对内蒙古通辽市21世纪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双千万亩”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以来,植被变化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评估。结果表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及植被生长季变长等因素的影响,通辽市植被总体呈增加趋势,植被指数(NDVI)年平均值从2003年的0.296 1上升至2017年的0.322 7;同时植被覆盖结构改善明显,低植被覆盖向中植被覆盖转变。2003—2017年,扎鲁特旗植被指数较为平稳,保持较高水平。从植被指数变化来看,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一带及科尔沁左翼后旗中东部地区改善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81-2005年内蒙古草原火的统计资料分析表明,内蒙古草原在25年间共发生草原火3142次,其中人为火占68.84%,雷击火占5.19%,未查明起火原因草原火占25.97%。草原火强度主要以Ⅳ、Ⅲ级草原火为主,占查明起火原因草原火的81.15%。草原火的年发生次数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在21世纪初有所增加,且春、秋季是草原火的高发期,其中人为火在4月份发生次数最多,而雷击火集中于5,6月份。草原人为火发生时段集中在9:00-16:00,雷击火主要在13:00-17:00。内蒙古草原火的发生区域呈东北向西南减少的条带状分布,其中位于呼伦贝尔市的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牙克石市和鄂伦春自治旗是发生草原火次数最多的4个旗(县),累计发生次数在119~187次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火预防工作在区域上应集中在内蒙古中、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在时间上拟关注春季,特别是白天9:00-16:00时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草地植物群落营养成分现状,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草地生态环境改善。[方法] 该研究以东乌珠穆沁旗10个乡镇(苏木)的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营养成分含量,结合对应分析方法,阐释不同乡镇(苏木)草地植物群落营养成分含量差异及特点。[结果] 各乡镇(苏木)中乌里雅斯太镇在公因子分析中提取的信息资料较少,植物群落养分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在公因子分析中提取的信息资料较少;萨麦苏木、嘎海乐苏木和道特淖尔镇草地植物群落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高达70%以上,额吉淖尔镇和阿拉坦合力苏木草地植物群落粗蛋白含量高于10%,呼热图淖尔苏木草地植物群落粗灰分含量较高,达到10.53%;东乌珠穆沁旗草原植物群落由西向东粗蛋白含量呈下降的变化趋势,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呈上升的变化趋势。[结论] 该研究采用对应分析方法揭示了东乌珠穆沁旗草原植物群落营养成分由西到东的变化趋势,阐释了各乡镇(苏木)草地植物群落草地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原住民利用饲用植物资源的传统知识和经验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价值,提出了我国饲用植物资源的民族植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并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的研究结果作了案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1981-2001年内蒙古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成  张稳  黄耀 《草业科学》2011,28(11):2016-2025
利用遥感和气象数据,采用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1981-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地7-8月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气候因素和放牧强度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1-2001年,内蒙古草地NPP显著减少、显著增加和变化不明显的面积分别占1%、30%和69%;NPP显著增加的区域位于内蒙古东北、东南和南部,NPP显著减少的区域零星分布于该区中部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分界处。总体而言,该区NPP增加不甚明显, 21年7-8月草地NPP(均以C变化计)平均值为192.0 g/m2,年际变化范围为150.5~255.5 g/m2。2)7-8月降水是该区NPP年际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降水量高的年份NPP亦高。NPP与气候因素间的关系表现为NPP随降水增多而升高,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辐射对NPP的影响不明显。3)综合考虑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对草地NPP的影响发现,21年间,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境内放牧强度增加导致NPP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的目的是分析西乌珠穆沁旗草地流转价格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依据2018-2019年西乌珠穆沁旗草地经营权流转价格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方法以及克里金插值法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西乌珠穆沁旗草地流转价格空间自相关特征显著且呈空间集聚格局,但也存在少量空间异质性而呈现的局部离散格局;(2)总体上东部价格较西部偏高,北部较南部偏高;(3)浩勒图高勒镇和巴彦花镇位于草地流转价格高价区;东南、北部区域高于西部和东北部区域。  相似文献   

19.
以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西乌旗)为例,分析牧草地流转价格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首先运用克里金插值法研究其空间分异特征,然后利用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揭示牧草地流转价格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西乌旗牧草地流转价格由旗北部、东南部向外围逐渐递减,并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牧草地流转价格空间自相关特征显著且呈空间集聚格局,但也存在由于少量空间异质性而呈现的局部离散格局;流转价格受草地用途、草地产草量、是否签订合同的影响最显著,牧户年牧业纯收入和个人承包面积对牧草地流转价格影响次之。研究结果为宏观把控该地区牧草地流转价格的总体情况,以及完善不同区域草地流转市场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