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日龄天府肉鸭用鸭疫里默氏杆菌人工感染后 ,感染鸭发病率 86 % ,死亡率 70 % ;发病期红细胞脆性增大 ,血沉加快 ,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降低 ,血清LDH和ALT活性升高 (P <0 .0 1)。  相似文献   

2.
20日龄天府肉鸭用鸭疫里默氏杆菌人工感染后,感染鸭发病率86%,死亡率70%;发病期红细胞脆性增大,血沉加快,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降低。  相似文献   

3.
雏鸭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实验病理学方法对人工感染Ⅰ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含菌量3×109cfu/mL)的20日龄天府肉鸭进行了系统病理形态学研究。感染后第1天出现临床症状,第3天达死亡高峰。眼观特征为全身浆膜及各组织器官的被膜纤维素渗出附着,心脏、肝脏、脾脏肿大,胸腺、法氏囊缩小,脑水肿,部分病程稍长的鸭单侧或双侧跗关节肿大,关节腔积液。病理组织学变化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脾炎和脑膜炎,胰腺细胞、食道、舌的粘膜上皮细胞空泡变性,腺胃和小肠出血性或坏死性炎,肌胃粘膜上皮及砂囊腺上皮细胞变性与坏死,肾小管上皮变性与局灶性坏死,胸腺和法氏囊淋巴细胞的减少。结果表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侵害多种组织器官,引起功能障碍致雏鸭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4.
雏鸭法氏囊病和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5月,新沂市某养殖场饲养的3000只雏鸭,13日龄前发育正常,13日龄后开始发病,一周内死亡400多只,畜主遂到新沂市兽医站门诊就诊,市兽医站门诊诊断为雏鸭法氏囊病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所敛。用药物治疗后,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但部分雏鸭生长发育较差,体重为正常体重的1/2左右。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1999年6~8月间,广东省南海市多个番鸭养殖场发生了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了控制,现将对该病的防治体会介绍如下。l流行病学经对20多个发病鸭群的调查,发现发病日龄最小的为9天,大的则在38天,大部分于15日龄左右开始发病,一直到40多日龄出售时仍有发病,发病率为12%~75%,死亡率为7%~66%,附近饲养的麻鸭等不发病,气候突变。环境恶劣、饲养密度大、不同日龄鸭群混养等都易于诱发本病,春冬、…  相似文献   

6.
我市某渔场2002年11月有3个养鸭户购进肉鸭苗3300只,饲养到24d后,鸭群先后开始发病,以两脚发软,拉绿色或黄白色稀粪,呼吸急促,咳嗽,流泪,肿头,体温升高,抽搐,死亡率高等为临床特征,我们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初步诊断鸭瘟并发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现将防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20日龄天府肉鸭用鸭疫里默氏杆菌人工感染后,感染鸭发病率86%,死亡率70%;发病期红细胞脆性增大,血沉加快,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降低.  相似文献   

8.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原称鸭疫巴氏杆菌病 ,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 ,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所致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呈急性或慢性经过 ,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 2 0 0 0年 5~ 8月 ,山东省济宁、菏泽、泰安等地区的商品代肉鸭大量发生此病 ,造成了严重的损失。1 流行病学调查  2 0 0 0年 5~ 8月 ,山东济宁、菏泽、泰安的商品代肉鸭场相继发生一种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 1 0~ 40日龄的小鸭 ,大棚地面饲养 ,品种主要为樱桃谷商品代 ,发病率 2 0 %~ 80 % ,发病后抗生素控制疗效不佳 ,死亡率 1 5 %~ …  相似文献   

9.
1 发病症状 某个体大型养鸭场,在2000年底鸭群突然大批发病死亡,发病死亡时最小的为8日龄,最大的为45日龄.病鸭主要表现为行动迟缓,食欲下降或废食,共济失调,鼻孔有粘液性分泌物堵塞,呼吸困难,有的咳嗽、打喷嚏,眼四周有分泌物,死亡前常表现为角弓反张,四肢痉挛.该批雏鸭共2500只,死亡1386只,死亡率为55.4%,损失极其惨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研究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致病机理,以14日龄试验鸭人工感染Ⅰ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建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理模型,并在感染后6、12、24、36、48、60、72、84h,7d扑杀试验鸭,采集心、肝、脾、肺、肾、脑、胸腺、法氏囊、胰腺,常规病理学方法研究其在感染雏鸭体内的动态病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雏鸭经嗉囊和气管注射2种途径感染血清Ⅰ型RA,均成功建立了人工感染动物模型。消化道感染的潜伏期为6h,感染后24h开始死亡,死亡高峰集中于36~72h,死亡率85%,72h后停止死亡。呼吸道感染潜伏期为12h,感染后24h开始死亡,死亡高峰集中于60~84·h,死亡率65%,84h后停止死亡。与消化道感染途径相比,呼吸道感染途径的潜伏期多6h,死亡高峰时间延后24h,死亡率低20%。心、肝发生病理变化最早,肺、肾、脑、胰较晚,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脾脏最晚。组织学病理变化比解剖病理变化提前6~12h。纤维素性心包炎比纤维素性肝周炎早24h出现,时间依次为感染后24、48h。各器官首先表现充血,轻度肿大,呈浆液性、纤维素性及生理性炎症反应。组织细胞先是肿大,继而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坏死,最终导致细胞核浓缩、核裂解。呼吸道感染途径的各种动态病理变化,比消化道感染途径晚6~24h。感染后84h,病鸭开始产生一定免疫力,至7d产生较强免疫力而耐过。  相似文献   

11.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原称鸭疫巴氏杆菌病 ,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 ,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所致的一种鸭的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呈急性或慢性经过 ,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本病分布很广 ,已在所有的集约化养鸭生产的国家发现。迄今为止 ,美国、英国、前苏联、荷兰、澳大利亚、法国、德国、丹麦、西班牙、新加坡、泰国、孟加拉国和日本均有本病的报道。在我国 ,郭玉璞等于 1 982年在北京西郊首次发现本病 ,并分离到此菌 ,与此同时 ,郭予强在广州亦分离到该菌。此后 ,许多省市如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四川…  相似文献   

12.
2003年3月,我监狱所属养鸭场所饲养的2000只6日龄雏鸭部分发病,3d后逐渐增多,多在发病后3d死亡,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雏鸭里默氏杆菌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是一种急性、慢性细菌性传染病。各日龄阶段鸭均能感染,2~3周龄鸭感染后死亡率最高。鸭场一旦发病,细菌可长期存在,很难根除,给养鸭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文章综述了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措施,以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的接触传染性疾病。该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征、鸭疫巴氏杆菌病等。主要侵害1~8周龄的幼鸭,尤以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常引起大批幼鸭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15.
间接免疫组化法检测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和抗原定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应用鸭源血清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RA)作为抗原。免疫兔制备兔抗RA的IgG。建立了检测雏鸭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的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该法检测大肠杆菌(O1、O8、O79、O138)、鸭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5:A)感染发病死亡雏鸭组织。不出现阳性反应,而检测RA感染发病死亡雏鸭组织出现特异性阳性反应;检测RA人工发病死亡雏鸭。可在心脏、肝脏、肺脏、肾脏、十二指肠、盲肠、直肠、脾脏、法氏囊、胸腺、胰脏、脑和腺胃检测到RA抗原,RA抗原分布于细胞浆、组织间隙和血液;检测RA人工感染病例与RA肝脏分离符合率为100%,检测临床可疑病例的血清1型RA的阳性率(92.96%)比细菌分离率(75.12%)高。该法具有特异、直观和敏感的特点,可用于雏鸭RA人工感染和临床感染的诊断、检测及RA抗原定位和RA致病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鸭疫里默氏杆菌 (Riemerellaanatipestifer,简称RA)病原称为鸭疫巴氏杆菌 (Pasteurellaanatipestifer,简称PA)病、传染性浆膜炎(Infectiousserositis)、新鸭病 (Newducksyn drome)、鸭败血症 (Ducksepticemia)、鸭疫综合征 (Anatipestifersyndrome) ,Segers于 1 993年通过对其分子生物学分析而改称为RA。它是侵害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1 932年由美国学者Hendrickson和Hibe…  相似文献   

17.
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旧名鸭疫巴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该病是危害养鸭业的重要的一种疾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雏鸭,2~3周龄的雏鸭最为易感。8周龄以上的鸭少见发病,冬春阴冷潮湿天气尤甚。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通过皮肤伤口感染而发病。  相似文献   

18.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危害雏鸭群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发病率,常造成鸭群的发病死亡,严重影响鸭只的正常生长,造成残次鸭过多,成活率和出栏率低,增加饲养成本,大幅度降低肉鸭产品的质量。故目前该病为鸭群疫病防制中的主要对象之一。近年来,江门某养鸭区域的养鸭业发展较快,饲养肉鸭的数量和密度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疫病问题亦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9.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细胞免疫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选用1日龄仙湖鸭72只,随机均分为9组,其中1~8组为试验组,第9组为对照组。各试验组按不同的免疫次数、首免龄期、接种剂量,进行鸭疫里默氏杆菌油乳剂灭活疫苗接种,对照组不作接种。各试验组(包括对照组)在免疫前及免疫后每周采血一次,涂片,用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反应学方法进行染色,用油镜检测计算T、B淋巴细胞百分比值。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2日龄、7日龄或14日龄首免,首次免疫1周后,雏鸭体内都能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但2日龄免疫应答能力弱,7日龄较强,14日龄最强;两次免疫的细胞免疫效果比一次性免疫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对鸭疫里默杆菌(R 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血清型的鉴定、免疫学的快速诊断以及疫苗的研制,专门就免疫器官病理形态学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试验通过对人工感染细菌病鸭的胸腺、脾脏、腔上囊病理组织学进行观察,目的在于明确病变特点,探讨发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