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家蚕品种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的抵抗性存在较大差异,家蚕抗性品系AN、野BN对Bm NPV侵染具有较强的抵抗性。用易感家蚕品系C108分别与AN和野BN杂交、回交,构建两个抗性品系的BC3M和BC4M分离群体,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2b-RAD(基于IIB型限制性内切酶的RAD)进行亲本和杂交分离群体的基因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位于染色体上与抗性相关的多态性SNP标记,进行抗性品种的基因型分析。对3个亲本及2个抗性分离群体样本基因组DNA构建的2b-RAD标签文库进行Illumina测序,获得抗性亲本AN、野BN的多态性SNP标记11 919个和12 293个。对抗性分离群体全基因组染色体的Bm NPV抗性关联SNP标记指数(SNP-index)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品系AN、野BN的Bm NPV抗性相关SNP标记分布在多个染色体上,其中AN的全基因组中抗性贡献率前5位是第5、10、27、23和4号染色体,野BN的全基因组中抗性贡献率前5位的是第4、27、15、18和6号染色体,有多个SNP-index高值位点与已知Bm NPV抗性相关基因的位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推测AN、野BN两个品系的Bm NPV高抗性与抗性主基因和其他抗性基因的联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试验利用人工饲料无菌饲育法,添食经表面消毒而无其他微生物污染的纯NPV,算出LD50值,以调查蚕体对NPV感染抵抗性与感染病毒前后饲育温度的关系。明确了接种病毒前,用33℃高温饲养,无论稚蚕期、壮蚕期,对NPV的感染抵抗性都有明显不良影响,而29℃较高温度在稚蚕期无甚影响,而在壮蚕期则有一定的影响。在5龄期经口接种病毒后的饲育温度,对蚕体的感染抵抗性也有影响,但没有接种病毒前的饲育温度影响大。壮蚕期眠中接触高温,次龄蚕对NPV感染抵抗性也会明显降低。另外,4龄起蚕在不同温度下行饥饿处理,其感染抵抗性的变化也随饥饿中温度的增高而增大,温度愈高,愈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3.
不同家蚕品种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的抵抗性存在较大差异。以对Bm NPV感染具有较强耐受性的家蚕品种华康2号杂交组合(F1)累代自交建立AN品系,以Bm NPV多角体悬液对该品系2龄起蚕经口添食的致死中浓度(LC_(50))为2.154×10~9m L~(-1),比对易感品系C108的LC_(50)提高了10~4倍以上。以易感品系C108作为回交亲本与AN品系组配F_1、BC_1、BC_2群体,2龄起蚕用浓度为1×10~8m L~(-1)的Bm NPV多角体悬液浸渍的桑叶饲喂12 h进行抗性遗传分析,表明AN品系对Bm NPV的高度抗性由位于常染色体的1个显性主基因控制。利用SSR分子标记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分析技术对BC2F群体进行连锁分析,发现AN品系的Bm NPV抗性主基因位于第27连锁群。依据对BC2M定位群体的600余个个体的HRM分析结果,绘制了遗传总距离为29.1 c M的AN品系抗性主基因遗传连锁图,抗性主基因与S2800-9和S2801-352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2 c M、2.9 c M。通过对添食中等浓度(1×10~7m L~(-1))Bm NPV多角体悬液后存活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SSR分子标记HRM分析,推测家蚕抗性品系AN还存在多个分布于其他染色体的微效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4.
以广西地区现有的84个家蚕品种品系为材料,于2龄起蚕经口接种BmNPV,调查不同品种品系对BmN-PV经口感染的抵抗性。结果表明:不同蚕品种间对BmNPV经口感染的抵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供试品种中7532(B)的发病率最低,为21.46%;Z6、中黄4、9497等品种的发病率高达100%;发病率55%以下的品种中绝大多数为日系品种;同一品种不同品系间的抵抗性也有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选育抗性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雄蚕新品种“秋丰×平28”的育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以家蚕平衡致死系平30为受体亲本,以茧丝质优、抗性强的现行家蚕品种白玉为优良基因的供体材料,通过杂交、自交和回交3个过程,育成了经济性状优良的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平28,用该品种与皮斑限性品种秋丰组配成雄蚕杂交组合秋丰×平28。杂交种的雄蚕率达98%以上,茧层率、万蚕茧层量、鲜茧出丝率分别比对照品种秋丰×白玉高3.1%、0.166 kg、1.76%,而且解舒率较为稳定,是一对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雄蚕品种。2005年通过浙江省家蚕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6.
春用多丝量雄蚕品种“鲁菁×华阳”的育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家蚕平衡致死系平76为受体亲本,以丝质优良的普通蚕品种皓月为基因供体材料,采用杂交、自交和回交三步改良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方法,育成了经济性状优良的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华阳;以限性皮斑蚕品种857为母本,以茧丝质优良、茧层率高、配合力优的蚕品种菁松为父本,转育成限性皮斑蚕品种鲁菁。两者组配成雄蚕杂交组合鲁菁×华阳,其雄蚕率达到98%以上,茧层率、万蚕茧层量和鲜茧出丝率分别比对照品种菁松×皓月高3.42%、0.46 kg和3.52个百分点,是一对经济性状优良的春用多丝量雄蚕品种。  相似文献   

7.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养蚕生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选育家蚕抗血液型脓病新品种对于稳定蚕桑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选择优质高产家蚕品种菁松和皓月作为受体,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抗性基因载体品系N作供体,采用杂交、回交(受体作回交亲本连续回交4代)和显性基因纯合固定技术将抗性基因导入受体品种;通过系统选择提高、稳定后代的综合经济性状,育成对家蚕血液型脓病具有高度抵抗性的家蚕新品系并组配成优质、高产新品种菁松N×皓月N(华康3号)。新品种对血液型脓病的抵抗能力比原品种菁松×皓月高10 000倍以上,综合经济性状与原品种菁松×皓月相仿。该品种于2018年3月通过四川省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长江、黄河流域及其他区域饲养。  相似文献   

8.
以桑蚕抗性品种桂蚕N2和常规品种两广二号为对象,用昆虫针在蚕体表制造创口接种新采集的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研究它们感染Bm NPV的差异。结果显示两广二号的Bm NPV创伤感染半数致死浓度(LC_(50))为2.46×10~6 PDV/m L,相当于脓病末期蚕血液稀释264倍的值,属于易感品种。而同等条件下桂蚕N2的LC_(50)为2.21×108PDV/m L,相当于稀释不到3倍的值,对核型多角体病毒耐受度显著高于前者,具有很强的抗核型多角体病毒创伤感染的能力。饲养桂蚕N2能显著减少蚕期创伤感染Bm NPV的几率。  相似文献   

9.
以家蚕平衡致死系平76为受体亲本,以丝质优良的普通蚕品种皓月为基因供体材料,采用杂交、自交和回交三步改良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方法,育成了经济性状优良的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华阳;以限性皮斑蚕品种857为母本,以茧丝质优良、茧层率高、配合力优的蚕品种菁松为父本,转育成限性皮斑蚕品种鲁菁。两者组配成雄蚕杂交组合鲁菁×华阳,其雄蚕率达到98%以上,茧层率、万蚕茧层量和鲜茧出丝率分别比对照品种菁松×皓月高3.42%、0.46 kg和3.52个百分点,是一对经济性状优良的春用多丝量雄蚕品种。  相似文献   

10.
正品种名称华康1号(871C×872C)。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品种来源该品种是选择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并且在生产上大量推广的强健性多丝量家蚕品种871和872作为受体,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抗性基因载体品种作供体,采用杂交、回交、抗病基因纯合固定及系统选择的方法育成。  相似文献   

11.
用点滴法测定家蚕对丙体—666(γ—BHC)的抵抗性,探讨了抗性与发育时期、生理状况的关系,抗性与茧质、体质的关系,抗性的遗传。结果表明:雄蚕抗性略大于雌蚕;随着蚕的发育,抵抗性也增大。但以单位体重的抗性值,分析同一品种不同龄期几乎无差异;起蚕食桑后抗性显著增强,其增强程度超过体重增长率;抵抗性与体重、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有正的相关性,与死笼率无相关性;品种间抵抗性的LD50值(微克/克)的对数值近似正态分布;家蚕对γ—BHC的抵抗性受多基因控制,无母体影响。但由新九与兰5一组杂交试验的分析,认为还有不完全显性的主基因存在,位于常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2.
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杂交改良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是专养雄蚕品种的关键亲本材料,为了全面改良其实用经济性状,初步建立了一种杂交改良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方法。该方法先将常规品种的雄性与平衡致死系的雌性连续回交,育成一个在性染色体W上带有易位的+l1基因的中间材料,然后再用此材料的雌性与平衡致死系雄性杂交,并连续自交,同时结合致死基因表型差异进行选择,育成新的平衡致死系品种。采用该方法改良育成的平衡致死系品种平60和普通品种华菁的一代杂交种,雄蚕率达99%以上,茧丝质量和生命力性状均达到了现行普通品种的雄蚕群体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利用人工饲料无菌饲育法,添食经表面消毒而无其他微生物污染的纯NPV,计算出LD50,以调查正常蚕对NPV感染抵抗性及经受低温、饥饿处理后,对NPV感染抵抗性的变化与蚕发育龄期的关系。明确了正常蚕对NPV的感染抵抗性随蚕龄的发育而增强,每发育一个龄期,约增强10倍左右;但在人工饲料无菌饲育条件下,5龄起蚕比4龄起蚕未见增强。各龄起蚕经低温处理后,对NPV感染抵抗性减弱的变化随蚕龄的发育而急剧增大,5龄起蚕低温处理后较未处理蚕下降76万倍之多。各龄起蚕经饥饿处理后,对NPV感染抵抗性的变化也随蚕龄的发育而增大,但在1、2龄不明显,5龄起蚕饥饿处理后较未处理蚕下降10倍左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家蚕核型多角型体病毒的发现、性状、复制机制以及对家蚕核型多体病毒的防治方法,不同的研究者用不同的材料研究了家蚕对NPV的抵抗性及其遗传规律,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我们的研究发现了高抗NPV的蚕特优种质,探明了家蚕对BmNPV抗性的遗传规律,以306和NB为亲本,组配了近等基本系,筛选了与常染色体上抗NPV基因连锁的RAPD分子标记,并以NB为素材,育成了一批新种质。  相似文献   

15.
家蚕品种对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感染抵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蚕中肠型脓病。是我国养蚕生产上危害最大的蚕病之一。为了从家蚕品种角度给本病防治提供基础资料,作者于1973—1974年初步研究了家蚕品种对细胞质多角体病毒(CPV)感染抵抗性测定方法;先后对50多个家蚕品种纯种和杂交组合的抵抗性作了测定和比较;估算了家蚕品种对CPV感染抵抗性同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把对CPV抗性较强品种和易感性品种杂交,从F_2代开始,累代于三龄起蚕经口接种CPV病毒多角体,连续蛾区育选择六代,对CPV抗病性已有明显差异。然后以强、弱二系分别与东34、华10杂交,制成四对杂交种和相应的四个原种,以鉴定选择效果。通过试验和对调查成绩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对CPV抗病性连续选择六代,可以形成许多性状不同的原种品系。(2)向抗病性强的方向选择,对原种性状变化除了普通茧率和良卵率下降,茧层率稍低外,对其他的性状均有良好的影响。(3)对杂交种的多数性状也是强系组合为好,但茧层率、普通茧率以弱系组合为高;对虫蛹率、万头茧层量、茧丝长、茧丝纤度,对CPV抗病性因杂交对象不同,强、弱二系组合互有高低。(4)大多数性状的杂种优势以弱系组合为好,15个性状优势率的合计值弱系组合大于强系组合。  相似文献   

17.
春秋兼用雄蚕品种夏·华×平8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俄罗斯引进的性连锁平衡致死系S14和春用多丝量家蚕品种春日为材料 ,采用杂交、回交并结合测交和标记基因选择的方法 ,育成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平 8,与常规蚕品种夏·华选配雄蚕杂交组合夏·华×平 8,其雄蚕率达到 99%以上。农村试养表现发育齐一、强健好养、产量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正>蚕对病毒的感染抵抗性,因蚕品种、用桑质量、技术处理及蚕所处的气象环境条件等的不同,差异很大.本试验探讨了对转青卵和蚁蚕不同温度抑制时间的长短,以及起蚕绝食饥饿时间长短,与其对胃肠型肤病病毒(CPV)、血液型脓病病毒(NPV)、浓核病病毒(DNV)等三种病毒的感染抵抗性的关系.现将调查结果简报于后,以为养蚕中采取合理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家蚕保存种对核型多角体病的抗性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正> 家蚕对核型多角体(NPV)病的抵抗性,鲇泽千寻、荒武义信分别采用皮下和经口感染试验,认为家蚕对NPV病抵抗性,因品种有很大差异。我国学者吕鸿声首先对NPV病品种抵抗性差异作了研究,张远能对33个品种进行了抗NPV病鉴定,发现了抗性品种与感性品种差异近千倍。本试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本所保存的品种进行抗NPV病鉴定,力图挖掘抗病基因或直接筛选出抗病品种,并对不同地理品种间、化性进行了分类分析。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Ratna  Sen  S.K.  Ashwath  R.K.  Datta  黄旭华 《广西蚕业》2007,44(1):19-23
用一个印度家蚕品种材料TX通过单回交试验进行研究其对桑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抗性遗传模式。在二龄蚕第一天,用固定的BmNPV浓度(0.5×107PIB/mL)接种抗性亲本[TX]、敏感性亲本[HM]、它们的F1与F2代和F1反交TX[BC(R)]和HM[BC(S)]的后代。记录接种后10天内(包括第10天)的累积死亡率。结果表明TX对BmNPV抵抗性遵守孟德尔遗传规律,在F1代,抗性强过敏感性。虽然BC(S)的抗性和敏感性后代是1:1分离,但是F2代的抗性和敏感性是以3:1分离。BC(R)的反应有些类似于抗性亲本TX,说明TX包含一个对BmNPV抗性的显性基因。本文讨论TX抗性遗传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