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贵南县高寒草地荒漠化及其控制技术与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简述贵南县高寒干旱区草地类型、分布区域及荒漠化特征 ,从气候变化、鼠害、盲目开垦及超载过牧等自然、人为因素方面 ,分析总结了草地荒漠化引发机理 ,提出了防止草地荒漠化的对策及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2.
滥用草原与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有大面积的草原,长期以来由于超载过牧和盲目开垦等原因,草地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草原退化普遍而严重,草原退化导致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发生沙尘暴的一个最生重要的原因,本文论述了滥用草地的后果及教训,治理土地荒漠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草地优化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我国草原过牧,草地退化、沙化、荒漠化日益严重。草地管理,优化草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提高草原生产能力显得日益重要和突出。本文针对我国草地利用现状及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值得探讨的科学和实践问题,如禁牧、休牧、鼠害、蝗灾以及游牧文化和生态旅游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三江源草地生态退化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SPSS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实地调研,主要对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的成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于该研究区域草地的退化都具有作用和效力,只是作用方向不同。然而,最终导致该地区草地急剧退化的主导因素为人为因素(人口增长、牲畜超载严重、经济活动等),尤其是超载过牧,迫使草地大面积退化、沙化、荒漠化,再加上鼠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则进一步加快草地退化的速度。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现有沙化草地13.3万公顷左右,主要分布在辽西北地区,也是我省畜牧业重点生产区.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天然草地的利用方式不当,如超载过牧、掠夺式经营,造成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加速了植被逆向演替,甚至荒漠化.为了寻求适合沙地草地合理放牧利用方式,我们对坨甸地沙化草地进行了定额放牧试验,也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有天然草地面积33099万多公顷 ,仅次于澳大利亚 ,是世界第二草地大国。由于超载过牧 ,我国西部草地90 %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大面积开垦的草地有近50 %因生产力下降而被摞荒成为裸地和沙地 ,因干旱少雨 ,风沙频繁 ,植被稀疏 ,荒漠化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7.
新疆草地荒漠化过程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伟  朱进忠 《草业科学》2012,29(9):1340-1351
草地作为新疆生态环境的主体,其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关乎新疆的生态安全及生态环境质量。本研究通过对新疆草地生态系统分布规律、特征及利用现状的分析,从草地荒漠化过程及其与其他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入手,探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草地荒漠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疆草地荒漠化过程分为两种类型,Ⅰ型为低山、平原荒漠类型草地的沙化、盐碱化和退化过程,Ⅱ型为山地草地类型的退化过程;2)在人类活动和水文环境变化的综合作用下,草地与耕地、沙地、林地、湿地和社区在荒漠化过程中可进行相互转化;3)地形地貌、气候和土壤等自然因素是草地荒漠化发展的背景条件,为草地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气候变化是南疆和东疆盆地草地荒漠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4)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是各流域中下游草地荒漠化的主导因素,滥垦滥挖是绿洲周边草地荒漠化的直接导因,放牧场、割草场荒漠化的主要导因是长期超载、无序利用及草地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新疆草地荒漠化形成的驱动因素不仅具有多因素性、地域性的特点,而且具有交叉和叠加的综合特点和多营力综合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8.
江河源区草地退化状况及成因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近年来 ,江河源区存在草场严重退化、土地荒漠化过程加剧、水土流失加重以及湿地生态衰退等以草地生态系统为主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在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背景下 ,经过长期自然演化形成的江河源区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 ,对外界环境条件反应极其敏感 ,季节性过牧等人类活动是造成该区近期草地迅速退化的突破口和主导因素 ,从而促使气候、鼠害等自然因子作用加剧。江河源区的草地退化 ,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人为加速加剧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江河源区草地退化状况的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江河源区存在草场严重退化、土地荒漠化过程加剧、水土流失加重以及湿地生态衰退等以草地生态系统为主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背景下,经过长期自然演化形成的江河源区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对外界环境条件反应极其敏感,季节性过牧等人类活动是乱该区近期草地迅速退化的突破口和主导因素,从而促使气候、鼠害等自然因子作用加剧。江河源区的草地退化,是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人为加速加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我国草地生态建设与荒漠化防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我国,荒漠化集中发生的区域也正是草地畜牧业的主体分布区域,草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草地生态建设应成为荒漠化防治的中心环节。为适应21世纪加快荒漠化防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草地生态建设应注重以下问题:1)草地生态系统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2)荒漠化正逆过程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监测;3)草地旅游等非农业开发利用的科学管理;4)抗荒漠化植物种类选育。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河北坝上农牧交错带典型草原不同方式持续利用对土壤颗粒空间分布状况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河北坝上封育10年,中度放牧,重度放牧草地以及不同开垦年限的垦殖草地(持续利用5年,10年,15年)土壤进行分层(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研究其土壤颗粒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中2000~250 μm,250~150 μm,150~53 μm颗粒含量均显著减少,而53~20 μm,20~2 μm,<2 μm颗粒含量均显著增加,即增加了重度放牧草地土壤风蚀退化的潜在危险性;对于垦殖草地,随着持续利用年限的增加,土壤中2000~250 μm,250~150 μm,150~53 μm颗粒含量均显著增加,而53~20 μm,20~2 μm,<2 μm颗粒含量均显著减少,这表明随着垦殖年限的增加,土壤逐渐趋向沙化。因此,为保证草地的可持续性,放牧草地需要避免重度放牧而垦殖草地需要改变现有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2.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中部草地沙漠化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1:3.5×10^4假彩色红外航空像片室内判读与野外调查,本区沙漠化草地可分为中度及轻度两种,面积12.823万hm^2,导致草地沙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是超载过牧,樵柴,放牧制度不合理等,草地沙漠化防治可采取生物,管理及工程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禁牧政策的生态经济效益——以盐池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勇  周立华  张秀娟  刘宁  郁玮 《草业科学》2013,30(2):291-297
为定量评价禁牧政策下盐池县草地沙漠化逆转过程的综合效益,本研究选取了对沙漠化正逆发展过程影响较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影响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模型,模拟研究了目前盐池县所实施的禁牧政策对草地沙漠化逆转过程的影响程度,并进行定量化的初步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完全禁牧后,盐池县草地沙漠化逆转过程的综合效益明显优于自由放牧情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均呈升高趋势,表明禁牧政策基本实现了预期效果,但禁牧政策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后禁牧时代草地应如何管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内蒙古半干旱草原灌丛沙漠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我国内蒙古半干旱草原普遍发生的灌丛化现象,运用反映干旱和半干旱放牧系统一般动态的状态与过渡模式,建立了半干旱草原灌丛沙漠化研究的基本构架.将灌丛化作为草原沙漠化的核心过程,提出内蒙古半干旱草原灌丛化机制的假说,以及利用时空替代方法开展草原灌丛沙漠化研究的设想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草原灌丛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也是生态学、畜牧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紧扣草原灌丛化过程、发生机理及其生态学后效等关键问题,介绍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灌木入侵途径包括有意识引进入侵和自然入侵2类,入侵过程分为传播到达、定居建群和扩散入侵3个阶段。放牧、火烧、温室气体增加,干旱以及降水格局改变等均可导致草本向木本的转化,且机制复杂,主要有影响草本,木本植物盖度、水分利用效率、化感作用等。木本植物入侵打破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表现出沃岛效应,影响动植物的分布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阐明草原“草本-木本”群落演替机制,可为我国研究草原灌丛化和管理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柴绍芳  张波  郭宪 《畜牧兽医杂志》2012,31(2):24-25,28
自2003年开始,酒泉市3个县的荒漠化草原被列为"退牧还草"试点,对禁牧、休牧措施在植被恢复中的实际效果进行了连续的定点观测。结果表明,退牧对恢复草地植被效果明显。退牧后植被的高度、盖度、多度、地上生物量和可食牧草产量等生产性能明显提高。就植物多样性、盖度、高度和产草量的综合效应而言,采取禁牧等措施对植被恢复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超载过牧导致的草地退化是土壤沙化的重要来源,放牧导致的草地风蚀加剧和草地沙化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以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6个放牧处理,对不同放牧处理下草地枯落物生物量、冬春季集沙量及土壤表层粒径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冬春季草地保存枯落物生物量越多,草地的固沙能力越强,适度放牧草地流沙量比重度放牧降低了45.16%;2)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草地不同粒径流沙量绝对值明显增加,>0.25 mm和<0.05 mm粒径沙粒的比例在重度放牧下较不放牧和轻度放牧高,0.25~0.10 mm粒径沙粒在重度放牧下最低;3)秋季重度放牧能增加草地流沙量,因此荒漠草原放牧利用在秋季应降低载畜率。所以,草地不合理的放牧利用降低了草地防风固沙能力,导致地表粗粒化,荒漠草原冬春季保持不少于32.93 g·m-2的枯落物,能显著降低草地风蚀,起到很好的固沙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苏大学 《草地学报》2000,8(2):77-81
天然草原是黄河上中游流域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长期以来,天然草原因疏于管理与保护而被不断开垦,加之掠夺式放牧利用,导致生产力严重下降,土壤侵蚀和荒漠化面积逐渐扩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业已成为华夏心腹之患。天然草原是黄河上中游地带性植被,经过长期的演化和演替,而适应当地干旱与高寒的严酷生境,对于治理流域内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改良与提高天然草原的植被盖度,维护和改善天然草原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利用的建设措施,已成为综合治理黄河上中游流域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