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蛹的发生受上簇后保护温度的支配,20℃保护区比25℃、30℃保护区的黑蛹发生率高。还有,在同一温度下保护的熟蚕,早期保护的也比迟保护的黑蛹发生及影响显著,还有黑蛹的发生受催青温度的影响也有例子,但一般不认为是这样,这大概是黑蛹系统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2.
从饲料、催青、原蚕饲育环境、上簇及簇中保护、种茧保护、采种、蚕种保护、蚕种浴消、防病防微等方面系统总结了优质蚕种生产的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一)采茧 1.采茧适期:熟蚕结茧终了后,蜕皮化蛹,随着蛹的发育,体皮变硬,皮色转深,当皮色转为黄色时为采茧适期。春蚕期在上簇后6~7天,夏秋蚕期在上簇后5~6天,晚秋蚕期在上簇后7~8天,一般可采茧。采茧过早,蚕尚  相似文献   

4.
二化性蚕系统的休眠性,受幼虫期温度影响.稚蚕期低温及壮蚕期高温,发现非休眠卵,但一化性及多化性系统比较难受温度影响(诸星1976).惟追究多化性蚕休眠与饲育温度问的关系报告少,不明之点多.过去在蚕丝试验场对6个品种多化性蚕系统进行保存.在其中经验获知:均从第三化期和第四化期如壮蚕低温饲育,则有现休眠卵的倾向.乃经验上得知的,还没有进行控制条件下的饲育试验.  相似文献   

5.
养蚕技术上一般把蚕分成小蚕(第1~3龄)和大蚕(第4~5龄)二个阶段,主要是小蚕饲育温度要求偏高,大蚕期饲育温度偏低,其实这样的划分是不合理的,从蚕的生理特性来看,第4龄蚕的生理特性与其说近似5龄,不如说近似3龄.因而我们的意见应把蚕期划分为第1~4龄为第一阶段,第5龄~上簇结茧为第二阶段.这样,需要共育的第一阶段应从补催青开始到大眠眠起饷食为止;饷食后分蚕到户为第二阶段.就是说将目前的出火后分蚕,改变为大眠眠起  相似文献   

6.
<正> 发蛾“促进”,就是从每一个饲育批早熟蚕中任取一部份,使其上簇结茧,保护在温度29.5℃,湿度80~85%环境中,促使提前发蛾镜检,以防止蚕种胚种传染,提高蚕种合格  相似文献   

7.
<正> 原蚕后期死蛹,指蚕种繁育。中削茧鉴蛹后陆续发生的败血性死蛹,是蚕种生产丰产不丰收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后期死蛹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曾有一些专家提出看法。就防治方法一般强调从上簇开始特别是采茧以后的削茧鉴蛹等过程,要求动作轻,不使蛹体受伤;夏耀等(1987)提出蚕期应提高饲料营养质量,避免喂湿叶、  相似文献   

8.
采用我们课题组前一阶段从家蚕sch群体中选育出来的对高温干燥催青条件敏感的sch种为父本,与广东生产品种“新九”相交制成杂种一代,作雄蚕饲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F_1雌性个体在高温干燥催青条件下不孵化,而雄性个体能正常孵化,且雄性个体的幼虫成活率及蛹羽化率相当高,可见高温干燥催青条件对该杂交组合F_1雄性个体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的不良影响极小。该杂交组合的雄蚕饲育比雌雄混养和雌蚕饲育的饲育成绩明显好得多,只要解决了正反交均能控制F_1雌性个体不孵化和提高丝茧经济性状的技术关键问题,在丝茧生产上推广雄蚕饲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蓖麻蚕和樗蚕的杂交工作我国以俞懋襄和徐泗源两人(1942)做得最早,用这两种性状殊异的蚕杂交后,繁育到9代。朱洗,王高顺等(1956—1957)把蓖/樗杂种后代蚕(晚秋造),五龄(起饷第1天)到上簇,采取低温(18℃)育,过多蛹率显著提高。此后,作者等曾从第四造(1958年的晚秋蚕)里一部分(25%)  相似文献   

10.
著者等采用家蚕幼虫形态上最为显著的黑缟斑纹形质,进行X线照射人工引变,获有部分结果,简报如次。 将黑缟斑纹同质性(P~s/P~s)及异质性(P~s/P)个体雄蛹,在发娥前日,照射X线,照射条件为5mA,100KV,焦点距离24Cm,其间复盖1.00m.m.厚的铝滤过板,照射时间137分,剂量7500γ。处理的雄蛹,到发蛾后交配姬蚕(P/P)两个系统。冷藏浸酸催青饲育,壮蚕期观察幼虫斑纹等形态上变化,调查人工引变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桑蚕卵中常常见到有少数白色或淡黄色的不受精卵,这种卵一般都不能继续发育而最后死亡。不受精卵是属于数量性状,受几对隐性的潜在基因所控制,产生不受精卵的原因,除因蚕品种本身遗传特性外,更受叶质、产卵及蛹期保护温度,以及蚕蛾冷藏和再交等外因的影响而消长,基中尤以上簇到化蛹时的高温保护影响最为显著。以蛹期保护温度为例:日本须贝、胜野等研究认为,  相似文献   

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桑蚕丝绸研究所王玉平等,从山东烟台桑蚕品种选育中心选育的家蚕品种9405、9406进行试繁,对其原种和一代杂交种的经济性状进行了试验。1、原种饲育主要性状:(1)9405:中国系统二化性四眠蚕品种。蚁蚕黑褐色,孵化较齐,行动活泼。稚蚕有趋光性和趋密性,有少量三眠蚕发生,各龄眠起齐壮蚕体色青白、素斑,蚕体粗壮  相似文献   

13.
蚕的多回育(年5~6回饲育)从昭和40年(1965年)前开始在日本国推行,曾有“多回育养蚕不安全”之说,还确实为之恐怕不安过.笔者在当时,曾就蚕的多回育有关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结论是:1—2龄共育,要求蚕前蚕室蚕具彻底消毒,养蚕室和上簇室分开,并确保室外病原不进入蚕室,养蚕工作没有不安全的.现在正在推行蚕的超多回育(年10~12回饲育),有关防治蚕病的基本方法是一致的.不过,因超多回育的情形例如1—2龄共育与1—4龄共育(也有1—3龄共育的)、桑叶育与低成  相似文献   

14.
由于传染性软化病的流行所发生的蚕茧大面积歉收,在70年代中期宣告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1979年出乎预料地大量发生内层污染茧,而内层污染茧多数都是死笼茧,内污染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脏病所致,因而防治脓病的重要性也被人所认识。最近在农家发生的蚕病,大体可以说具有这样的特征:在整个饲育期间发生数量少,在上簇以后发生量多。在(土奇)玉县乡下饲育的夏蚕,在60年代稳定之后,夏蚕迅速普及,在70年代后期夏蚕  相似文献   

15.
从原蚕区建立条件、管理制度、消毒防病、饲育技术、上簇技术几方面,总结提出了优质种茧生产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6.
茧质与蚕品种关系密切,同时也受环境条件(催青、饲育、上簇等环境与技术、桑叶饲料的质量)的影响,这是决定茧质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对当前如何进一步提高我省夏茧品质、提出几点看法。一、蚕品种对茧质的影响 (1)蚕品种与茧质的关系蚕品种是蚕茧丝质量的基础,不同系统及不同化性类型的蚕品系和品种其丰产性能及茧质均有不同,即使系统及化性类型相同,也可能因选育亲本来源不同,选育方法不同而所培育出的蚕品系和品种的丰产性能  相似文献   

17.
辽宁地区樗蚕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樗蚕(Samia cynthia Walker et Felde)是一种珍贵的泌丝及食用昆虫资源。通过室内及野外人工饲育的方法,观察分布在辽宁地区的樗蚕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发现与分布于其它地区的樗蚕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辽宁地区的樗蚕年发生1-2代,喜食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山花椒(Zanthoxylum schinifollum)、枣树(Zizyphus jujube)、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等的树叶,幼虫4眠5龄,龄期经过25-37d,饲料种类不同可造成龄期差异;以蛹滞育。人工饲育樗蚕可采用小蚕室内育,大蚕野外育的饲养形式;种茧保护可采用柞蚕(Antheraea pernyi)的种茧越冬保护技术与方法,春季种茧出库后在温度20~23℃、相对湿度75%~85%的条件下暖茧,成虫交配时间超过4h的卵孵化率较高;樗蚕的主要病害有细菌性软化病、白僵病、微粒子病,春、秋季野外饲养的樗蚕易被蚕饰腹寄蝇(Blepharip azebina)寄生危害。樗蚕茧丝的纤度为1.80~3.60dtex,茧层丝胶练减率平均为25%,茧丝中的丝素蛋白约78%。  相似文献   

18.
环境温度对蚕饲育经过的影响 ,以一龄最大 ,五龄最小 ,二至四龄居中。五龄蚕能在 2 0℃左右的温度下正常生长发育 ,而四龄对这种低温的敏感反应 ,极易导致养蚕成绩低下。随着小蚕三眠共育技术的普及推广 ,共育期间的饲育温度容易得到保障。但在生产实践中 ,四五龄蚕的饲育 ,常因达不到目的温度而影响收成。为此 ,我们对大蚕期低温饲育 ,特别是四龄低温饲育 ,对家蚕有关经济指标到底有何影响 ,进行了生产应用比较试验。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区的设置一至三龄目的温湿度共育 (2 5℃~ 2 7.5℃ ) ,四龄起蚕开始分区。设立 :对照区 ,四五龄…  相似文献   

19.
饲育密度的大小影响于蚕具数量、给桑劳力以至建筑面积,所以和经营规模直接相关。在高度利用饲育设备和提高给桑作业的能率方面,以饲育密度大者为好。但是高密度的饲育也有限度,超过某种程度以上的密饲,会使蚕的发育不齐,不仅造成饲养管理和上簇等作业上的麻烦,而且使茧质混杂,对一盒蚕种的上茧收茧量减少。  相似文献   

20.
桑蚕遗传学是研究蚕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是蚕育种学和良种繁育学的理论基础.桑蚕作为遗传研究材料有十分突出的优点.它个体小,占用空间少,饲育容易;在卵、幼虫、茧蛹和蛾期都有许多不同的性状,这些性状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刺激下容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