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猪人工授精技术是现代养猪业最具推广的改良品种和配种技术。人工授精可以减少猪只生殖系统疾病及一些传染病的传播,提高猪群质量。1精液运输和保存1.1精液运输生产单位在购买精液前,需要制定一个精液运送时间表,使精液到达时间与母猪发情时间一致。购买精液数量与猪只授精所  相似文献   

2.
杨出英  张世洪 《兽医导刊》2012,(Z1):133-134
一、引言猪的人工授精技术是养猪生产中一项重要的实用技术,曾在20世纪80年代在农村得到大面积推广运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现代瘦肉型猪品种被广泛引进,这些品种相对我国猪种来说,繁殖性能较差,而使用传统人工授精技术其繁殖性能更差,致使母猪产仔数降低,母猪返情率和淘汰率增高,  相似文献   

3.
科技水平的进步促进了畜牧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猪养殖业发展中的授精管理技术也实现了提升,科学的人工授精技术能够提高繁殖率,保证猪只的生产性能。在人工授精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操作的规范性,保证人工授精全程消毒,提高人工授精的效果和成功率,促进我国猪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猪人工授精技术是当前养猪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内蒙古地区,猪人工授精技术还没有普及.随着饲养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繁殖技术的逐步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工授精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公猪的优良性能和扩大公猪的使用范围,使优良的公猪产生更多的后代,加快猪群的品种改良,并不受不同猪只体型、年龄的影响,而且可以减少疾病传人种群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猪人工授精技术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社会化种公猪站的规范化水平对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效果的影响越来越显得重要.只有正确把握社会化的种公猪站建设的关键控制点,才能进行规范化的生产,更好地服务于猪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猪人工授精技术是当前养猪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内蒙古地区,猪人工授精技术还没有普及。随着饲养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繁殖技术的逐步推广,猪人丁授精技术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工授精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公猪的优良性能和扩大公猪的使用范围,使优良的公猪产生更多的后代,加快猪群的品种改良,并不受不同猪只体型、年龄的影响,而且可以减少疾病传人种群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随着养猪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繁殖技术的逐渐进步,猪的人工授精技术因其具有诸多优势而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本交的配种方式,无法共享优良种源,还导致公猪普遍超负荷使用,致使公猪精液品质下降,母猪受胎率降低。推广猪的人工授精技术可以将分散的各养殖点在技术方面有效整合,达到产品规格一致,提高品质质量,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格局,降低养猪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又由于人工授精在防止种群疫病传播、降低成本、提高母猪受胎率、克服良种猪和土杂猪体形大小悬殊问题等方面的优势,人工授精技术在养猪场正逐渐被推广应用。1猪的人工授…  相似文献   

8.
对5个杂交组合(杜×长×大三杂、新系长大二杂、PIC、渝荣1系配套系、长×皮×太三杂、长×荣二杂)集中饲养育肥和屠宰测定.结果表明:渝荣1系配套商品代猪的日增重、饲料效率、产肉性能优于其他品种,并筛选出渝荣1系配套系、新系长白猪×大约克二元杂交猪、长×皮×太三元杂交猪可作为当地的首选品种或商品猪生产的优越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9.
湘白猪是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推广的良种猪,此猪种具有生产性能好、遗传稳定、耐粗饲、产仔多、生长快、瘦肉率高、肉质好等特点。母猪窝平均产仔12~12.5头,育肥猪180日龄体重达90kg,胴体瘦肉率57.5%。以湘白母猪为母系与引进的杜洛克公猪杂交配套生产的杂优商品猪在中等营养条件下,生后160~170日龄体重达90kg,育肥期日增重700g以上,料肉比为3.0∶1~3∶2,胴体瘦肉率60%~63%,比三元普杂商品猪瘦肉率高5~7个百分点,现已在湘大面积推广,部分还推广到广东等地。(晓李)  相似文献   

10.
<正> 多年来,我县依靠应用猪人工授精技术,大大加快了品种改良步伐,促进了良种普及推广和杂优利用以及生猪生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猪人工授精技术,我们于1992年下半年起,在连片供精网络的基础上又开始推广一次性输精管的应用,这是目前猪人工授精比较科学的一种授  相似文献   

11.
从2007年开始,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利用2年多时间,实施了舍饲圈养羊科学饲养、良种繁育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在全旗6个苏木(镇)选择了32个示范点,推广应用了科学饲养管理、肉羊育肥、羊人工授精及快速繁育、应用多胎素提高双羔率4项技术,解决了农牧民在实行肉羊舍饲圈养后饲养管理中遇到的许多困难和实际问题。项目覆盖区农牧民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均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推广应用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配种对本地牛进行杂交改良已经50多年,经过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不断努力,牛品种改良工作有一定的进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说,效果不尽人意,农村牛群体形、生产性能没根本改善。本文针对生产实际中牛冻精人工授精配种改良工作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措施,对巩固和提高牛品种杂交改良的效果,促进养殖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本地牦牛品质退化原因的分析,关键是牦牛饲养管理水平、人工繁育水平和动物保健水平等较低而导致,建议从舍饲人工驯养入手,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在牦牛繁育中推广使用,对牦牛进行品种选育及人工扩繁扶壮,应用半舍饲综合配套技术及育肥出栏技术,冬季及枯草期补饲,达到提高牦牛品质、提高养殖水平、加快牦牛产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甜菜碱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PRKAG3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甜菜碱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PRKAG3基因表达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用80 kg左右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猪60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在日粮中添加甜菜碱0,500,1 000,1 500 mg/kg,试验期为41 d,试验结束后随机选择(每组随机选择3头)12头猪进行屠宰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甜菜碱对育肥猪的日增重、日采食量、料重比均有明显影响,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日增重和采食量,降低料重比,其中以添加1 500 mg/kg甜菜碱(4组)的效果最为明显;日粮中添加甜菜碱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育肥猪PRKAG3基因的表达量,其中以1 500 mg/kg甜菜碱(4组)的效果最为明显。说明甜菜碱可以提供甲基供体,节约蛋氨酸和胆碱,从而提高育肥猪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不同日粮精粗比对滩寒杂羊生产性能、健康状况以及养殖效益的影响,选择健康断奶滩寒杂种羊48只,随机分为3组,根据当地饲草资源配制精粗比分别为65∶35、60∶40、55∶45的全混合颗粒日粮进行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利用3个精粗比日粮育肥的断奶滩寒杂羊均处于健康状态,采用60∶40精粗比日粮育肥其生长性能较好,养殖效益最高,育肥期在60 d左右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意大利地中海水牛冻精的授精效果及其在我国生长适应情况。[方法]利用国内首次引进意大利地中海水牛冻精与我国现有的摩拉、尼里——拉菲和本地水牛进行人工授精,试验选取自然发情的摩拉水牛20头,尼里水牛16头,本地水牛32头,年龄在2.5~9岁之间,采用直肠把握子宫角深部输精法,配种后40 d应用B超进行早期妊娠诊断怀孕情况。[结果]:摩拉、尼里——拉菲和本地水牛受胎率分别为50.00%、75.00%、56.25%,平均人工授精配种受胎率为58.82%,品种间人工授精受胎率差异不显著(P〉0.1)。[结论]表明引进地中海水牛冻精开展杂交组合,改良我国现有的水牛品种,提高其生产性能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人工授精技术具有降低疾病传播、共享优质基因、提高繁殖性能、降低公猪饲养成本等显著优势,在现代化养殖模式下可大范围的推广应用。本文旨在阐述现代化养殖模式下的人工授精技术,比对不同的人工授精方法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并针对影响人工授精的主要因素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8.
同期发情及腹腔内窥镜输精技术在肉羊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改变肉羊产业的生产方式及经济结构,达到一年两产或两年三产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在繁殖及非繁殖季节对内蒙古地区当地杂交羊进行了同期发情及腹腔内窥镜输精处理。结果表明,繁殖季节与非繁殖季节的发情率均在93%以上,差异不显著;对部分具有小尾寒羊血统的杂交羊同期发情处理后的第6天进行手术检查黄体,其排卵率分别为2.45个/只和1.68个/只。在受胎率方面,腹腔内窥镜输精的受胎率显著高于常规法人工授精的受胎率。  相似文献   

19.
三种杂交牛产肉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研究相同营养水平日粮对不同杂交肉牛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以10月龄10头西杂、10头夏杂、6头安杂牛为试验材料,以美国NRC肉用小公牛营养需要为饲养标准,进行255 d强度育肥试验,试验后进行屠宰及肉质分析.测定三种杂交牛的日增重、胴体重、屠宰率、牛肉脂肪酸、粗蛋白质、氨基酸等含量,并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发现各分析指标在各组间虽有差异,但均未达显著水平,综合分析后认为安格斯杂交牛的育肥效果最好,其次是西门塔尔杂交牛,最后是夏洛来杂交牛.  相似文献   

20.
Pigs in three specialized fattening herds were studied with respect to the effect of infection with Mycoplasma hyopneumoniae on weight gain. Individual pigs were weighed four times at 4-week intervals during the fattening period and their daily weight gain over the rearing period was calculated. A blood sample was collected on each weighing occasion and analysed for the presence of antibodies to M. hyopneumoniae. The lungs of the principals were inspected at slaughter and the extent of pneumonic lesions was registered by a specially developed technique that has been proven to warrant a high degree of repeatability. No serum antibodies to M. hyopneumoniae were detected in one of the herds, and no pneumonic lesions were recorded at slaughter in that herd. In the other two herds, the prevalence of pigs with serum antibodies to M. hyopneumoniae increased from 6 to 54% and from 31 to 81%,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fattening period. The prevalence of pneumonic lesions at slaughter in these herds was higher the later the pigs seroconvert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lung lesions tended to be higher among pigs that seroconverted early during the rearing period. Infections with M. hyopneumoniae acquired early during the rearing, presumably strengthened by secondary infe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errors, was found to decrease the daily weight gain of the pigs. However, even non-complicated M. hyopneumoniae infections acquired late in the fattening period wer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daily weight gain. That growth reduction was estimated to be at least 60 g (about 6%) after adjusting for herd, pen, initial weight and se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