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马立克氏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人工感染雏鸡为疾病模型,采取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口服,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动态观察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能否减少MDV抗原在组织中的分布。结果人参皂苷组、衍生物组被检组织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比盐酸吗啉胍阳性对照组被检组织的阳性细胞数量少。表明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抗MDV效果要优于盐酸吗啉胍。  相似文献   

2.
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抗马立克氏病毒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体外抗马立克氏病毒(MDV)的作用机理,采用空斑试验测定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对马立克氏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保护效果,结果发现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均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效果,特别是人参皂苷衍生物组增殖抑制的抗MDV空斑减少率达到盐酸吗啉胍的77%(55.62/72.52)。表明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可以减轻病毒对CEF细胞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3.
应用透射电镜负染技术,观察人参总皂苷及其衍生物对Ⅰ型马立克氏病毒(MDVI)作用后病毒颗粒结构改变情况,旨在深入探讨人参总皂苷及其衍生物抗MDV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病毒颗粒变形,大小不均匀.核心缺损或均质化,包膜裸露或破损以及病毒颗粒凝集融合成块,结构模糊不清。在相同条件下衍生物比人参总皂苷对MDV的破坏作用强。提示人参总皂苷及其衍生物在体外对MDVⅠ(MDV—Ⅰ)病毒颗粒的形态结构、表面成分和分散均有破坏作用,而衍生物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体内抗马立克氏病毒的作用机理,试验用马立克氏病毒人工感染雏鸡模型,口服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动态观察雏鸡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比较治疗组和病毒对照组的病变差异.结果人参皂苷和衍生物治疗组的组织结构病变程度均低于病毒对照组.说明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可以降低病毒对组织的损害程度,增强雏鸡对病毒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体外抗马立克氏病病毒的作用机理,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在药物安全浓度范围内,测定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对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修饰前的人参皂苷和修饰后的衍生物7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效果。表明人参皂苷和衍生物7可以减轻病毒对CEF细胞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体内抗马立克氏病毒的作用机理.用马立克氏病毒人工感染雏鸡模型,采取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口服,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动态观察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能否减少MDV抗原在组织中的分布;通过PCR检测看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能否减少MDV的出现.结果显示:人参皂苷组、衍生物组被检组织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比盐酸吗啉胍阳性对照组被检组织的阳性细胞数量少;MDV病毒核酸的PCR检测显示,药物没有阻止病毒对组织的感染.结果表明,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抗马立克氏病毒效果要优于盐酸吗啉胍.  相似文献   

7.
用雏鸡将马立克氏病毒(MDV)血毒复壮,分离发病鸡淋巴细胞并接种于鸡胚成纤维细胞,观察其病变。获得适应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MD强毒,通过电镜观察、琼脂扩散实验进一步鉴定病毒,并建立了MDV感染CEF细胞模型,为研究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的体外抗病毒作用及其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9.
10.
通什市某鸡场于1988年10月份笼养的2月龄石岐杂肉鸡,发生内脏型的马立克氏病,发病率为15%,死亡率为12%。笔者于10月26日至12月19日,对该批发病肉鸡和死亡的鸡只,进行较详细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变化观察,现报告如下, 临床症状:病鸡冠苍白萎缩,食欲、精  相似文献   

11.
为培育及鉴定马立克氏病病毒(MDV)致弱病毒株,本研究将4株现地流行MDV强毒株(L-ZY、L-CZ、L-MS和L-SY株),在体外经CEF连续传代至110代,获得相应的4株高代次病毒株(L-ZYp 110C、L-CZp110C、L-MSp110C和L-SYp110C株).其中的L-MSp110C和L-SYp110C株对SPF鸡的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以2×103 pfu和2×104 pfu的剂量接种1日龄SPF鸡,在试验期(12周)内试验鸡均没有引起马立克氏病病变;高代次病毒株在体外增殖能力增强,而在体内增殖能力显著低于亲本病毒株.与亲本病毒株基因序列比对发现:4株高代次病毒株病毒基因组中Meq和RLORF 12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和插入;132 bpr序列拷贝数均显著增加;其中3株病毒株的RLORF4基因存在大片段缺失.以上结果表明,MDV强毒株体外传代至110代后,病毒增殖能力和主要致瘤相关基因的遗传特性均发生了改变,致弱毒株的毒力已完全弱化.该研究为进一步筛选MD弱毒疫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马立克病毒(MDV)毒力逐渐上升的现状,本研究对国内MDV流行强毒株进行了致弱研究。本实验采用近年来从东北、四川2地区免疫发病鸡场中分离的4株MDV流行强毒株(L-SY、L-MS、L-CZ、L-ZY),经噬斑纯化后,采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传代培养至75代~85代,获得了4株高代次细胞毒株(L-SYp85C、L-MSp75C、L-CZp75C、L-ZYp75C)。并分析了L-SYp85C和L-MSp75C毒株的体外、体内生长特性和对SPF鸡的致病力。结果表明,L-SYp85C和L-MSp75C株在CEF适应性显著提高;以10倍感染剂量感染的SPF鸡,在12周内均未发生MD肿瘤,体重平均值与对照组体重平均值差异不显著;检测7d~45d羽髓中病毒载量,均低于106copies/106cell,显著低于亲本毒株。同时,4株传代毒株132bpr基因拷贝数显著增加。上述结果为MDV强毒株的致弱研究以及进一步筛选MDV弱毒疫苗株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强、弱毒株主要致肿瘤相关基因变异情况,本研究根据MDV GA株基因组序列,设计合成扩增基因组重复区的引物,得到MDV814疫苗株病毒基因组中约26kb的序列片段。与GenBank登录的强、弱毒株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扩增的MDV1型814疫苗株的长重复区为12774bp,预测的开放阅读框(ORF)有48个;短重复区为11426bp,预测的ORF有38个。发现了4个MDV814株特有的ORF。814株在编码Meq、RLORF6和23ku的重叠基因内具有类似于疫苗株CVI988的177bp的插入;在RLORF12基因编码区内存在69bp的缺失,该缺失位于病毒复制起始位点内。同时,发现7个814疫苗株特有的氨基酸突变,分布在6个ORF内。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鉴定发现,多个基因具有单核苷酸的突变,主要分布于Meq基因,其中氨基酸A115V(丙氨酸-缬氨酸),N142D(天冬酰胺-天门冬氨酸)的变异是814疫苗株所特有的。MDV814疫苗株重复区的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将有助于MDV致肿瘤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出H5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HA基因、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马立克氏病病毒(MDV)Rispens CVI988毒株基因组的sorf 1和sorf 2序列、两端带loxp位点的lac/smGFP标志基因,构建含这些基因的转移载体质粒pMHA;以MDV Rispens CVI988毒株的基因组DNA和PMHA质粒DNA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采用同源重组方法将LTR、lac/smGFP和HA基因插入到MDV基因组,获得重组病毒rMDV-HA/GFP;以cre介导的同源重组去除lac/smGFP标志基因,再转染CEF,获得仅带LTR启动子和HA基因的重组MDV疫苗毒株rMDV-HA.rMDV-HA仍保留了MDV RispensCVI988疫苗毒株的复制特点,并能稳定表达AIV的HA.  相似文献   

15.
最新研究发现,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基因组编码的miRNAs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为阐明强弱毒株编码的miRNA差异表达与病毒复制的关系,本研究采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MDV CVI988疫苗株和MDV GA强毒株编码的M4-5P、M8-3P和M12-3P 3种miRNAs在肝脏和胸腺中的动态表达特征.结果表明,强弱毒株编码的这3种miRNAs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GA株编码的miRNAs表达量高于CVI988株,这是由于强弱毒株在体内的复制滴度差异造成的,表明在感染前期miRNAs的表达量与病毒载量有关.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miRNAs的功能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鸡马立克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马立克病是由马立克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细胞增生性传染病,通常以外周神经和包括虹膜和皮肤在内的其他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目前,仍然严重威胁着养禽业的发展,疫苗虽然可以预防马立克病的发生,但免疫失败时有发生,常常导致本病的局部暴发.论文对该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发病机理、诊断及防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varying the doses of turkey herpesvirus (HVT) vaccine and Marek's disease virus (MDV) challenge at two intervals after vaccin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chickens against challenge with MDV. DESIGN AND PROCEDURE: Experiment 1, a dose response study, consisted of 11 doses of HVT vaccine administered at hatch followed by challenge with 100 plaque forming units (pfu) of MDV 5 days post vaccination. Experiment 2, a 2 x 6 x 2 factorial design, included two HVT vaccine types, six different doses of HVT vaccine and 50 pfu and 200 pfu of MDV challenge 2 days post vaccination. All chickens were reared up to day 56 post challenge when all survivors were killed humanely. Dead and killed chickens were examined for gross MD tumours. RESULTS: Experiment 1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dose of HVT vaccine and protective index in chickens challenged 5 days post vaccination. However the range of protective index observed was limited. In Experiment 2 neither HVT vaccine provided significant protection at any dos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vaccine type or MDV challenge dose on overall protection against challenge. Chickens challenged with 200 pfu of MDV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mortality and MD incidence than those with 50 pfu. CONCLUSIONS: HVT vaccine dos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protective index, but vaccination to challenge interval appeared to have greater impact on the protective efficacy of vaccination. A fourfold increase in challenge dose increased mortality rate and incidence of M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