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1 毫秒
1.
棘球蚴病(包虫病)是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的中绦期—棘球蚴(echinococcus)寄生在哺乳动物脏器内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危害严重。为了掌握贵南县牦牛、藏羊棘球蚴病感染情况,我们利用牛、羊集中屠宰期对近年来我县牦牛、藏羊棘球蚴病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发现2011-2014年间牦牛和藏羊棘球蚴病的感染率分别为牦牛26.67%,18.94%,11.25%,22%,藏羊为46.94%,28.94%,12.5%,25.33%。  相似文献   

2.
棘球蚴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哺乳动物脏器所引起的疾病。家畜被棘球蚴侵袭后,幼畜发育迟缓,成畜生产效能急剧降低,严重时可以引起死亡。此病又为人畜共患病,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对于目前久治县白玉乡家畜棘球蚴的感染情况和危害程度。我们于2007年8~12月对白玉乡的定点屠宰场的牦牛屠宰时,用随机抽取515头牦牛进行棘球蚴病的调查,结果检查出阳性牛165头,感染率32.03%,此次调查为久治县今后更好的搞好牦牛棘球病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青海贵南县牦牛、藏羊棘球蚴病感染情况。[方法]在牛、羊集中屠宰期对近年来牦牛、藏羊棘球蚴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011—2014年间,牦牛感染率分别为26.67%、18.94%、11.25%、22%;藏羊感染率为46.94%、28.94%、12.5%、25.33%,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说明当前的牛羊驱虫和家犬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4.
我省牦牛棘球蚴病的感染率达48.5%—100%,至今尚未见到有关治疗效果的报道。我们在应用丙硫苯咪唑治疗绵羊棘球坳病试验的基础上,于1988年10月又用丙硫苯咪唑对牦牛棘球蚴病进行了治疗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对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和拉萨市牦牛、绵羊体内棘球蚴病原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分析其遗传变异规律。对2016年11月底采自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地区嘉黎县的5只绵羊体内的5个棘球蚴包囊、15头牦牛体内的18个棘球蚴包囊分别分离棘球蚴原头蚴或生发层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方法扩增nad1基因,通过测序获得nad1全基因序列。运用DNAStar MegAlign软件对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以GenBank中已公布的棘球属的nad1全基因序列为比对对象,采用最大似然法(ML)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所测定的牦牛和绵羊的23个棘球蚴病原nad1基因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细粒棘球蚴狭义种(G1基因型)nad1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同源性为99.6%~99.8%,23条nad1基因的遗传距离为0~0.0022447。同源基因的碱基变异率为0.2%~0.4%;与棘球属其他棘球绦虫同源基因的碱基变异率为14.9%~19.8%。有5个样本的nad1基因在不同位点发生碱基突变,变异位点发生序列转换。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所采集牦牛和绵羊的棘球蚴为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其nad1基因变异小,序列一致性高。  相似文献   

6.
<正>青海省互助县北山地区是白牦牛的主产区,白牦牛是牦牛中的一个经济类型。棘球蚴病(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在牛、羊、猪、人及其他动物的肝脏、肺脏及其他器官中引起的。家畜被棘球蚴侵袭后,幼畜发育迟缓,成畜生产  相似文献   

7.
贵南县过马营镇牦牛棘球蚴病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掌握过马营镇牦牛棘球蚴病的感染情况,笔者于2001年10月份利用屠宰季节对过马营镇交售的菜牦牛进行了调查。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来源 被检牦牛均为过马营镇交售的菜牦牛。1.2 方法 被检牦牛屠宰后,取出内脏,对肺、肝、心、肾等脏器采用用手触摸和肉眼观察的方法进行检查。2 结果 共检查牦牛219头,感染棘球蚴为173头,感染率为79.0%,共检出包囊1687个,平均感染强度为9.75个,感染范围1~58个。肝脏的感染率最高,感染146头,感染率为66.7%,共检出包囊974个,平均感染强  相似文献   

8.
经调查海晏地区绵羊棘球蚴病的感染率为46.13%,牦牛棘球蚴病的感染率为16.85%,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为33.33%,人的棘球蚴患病率为0.69%。这与1991年的调查数相比感染率有所下降,而与综防后的1994年相比,感染率大幅度回升,说明海晏地区棘球蚴病的危害依然严重,需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防治,促使棘球蚴病达到稳定控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门源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牛羊棘球蚴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门源地区绵羊感染率为10.17%,牦牛感染率为7.21%。西部牧区绵羊和牦牛感染率分别为16.15%和13.58%;中部农区绵羊和牦牛感染率分别为6.10%和3.17%;东部半农半牧区绵羊和牦牛感染率分别为10.38%和7.14%,今后防制重点应放在牧区。  相似文献   

10.
棘球蚴病(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在牛、羊、猪、人及其他动物的肝肺及其他器官中引起的。家畜被棘球蚴侵袭后,幼畜发育迟缓,成畜生产性能急剧减低,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牦牛棘球蚴病流行状况,2017年按照便利抽样原则,采集石渠县17个乡镇2 047头牦牛血清样品,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棘球蚴抗体,并使用Excel 2013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石渠县牦牛棘球蚴血清阳性率为17.73%(363/2 047),不同乡镇间的血清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2.39,P 0.05);位于东南方向乡镇的血清阳性率偏高(30.05%,281/935),与西北方向乡镇(7.37%,82/1 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08,P 0.05);海拔处于4 000 m及以下乡镇的血清阳性率(29.85%,306/1 025)较高,与处于4 000 m以上乡镇(5.58%,57/1 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76,P 0.05);母畜(15.72%,128/814)和公畜(19.05%,235/1233)血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4,P 0.05);不同年龄牦牛均有阳性血清被检出,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3,P 0.05),其中幼年牦牛(9.29%,13/140)低于成年牦牛(18.35%,350/1 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P 0.05)。结果表明,石渠县牦牛群中仍有一定程度的棘球蚴感染,且呈现一定的区域和年龄分布特征,东南方向的低海拔区域以及高龄牦牛感染相对较严重。结果提示,石渠县应继续加强牦牛棘球蚴病防控和监测,将东南部的低海拔区域牦牛和高龄牦牛列为防控重点。  相似文献   

12.
棘球蚴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在哺乳动物的脏器内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细粒棘球绦虫寄生在犬、狼的小肠内,棘球蚴则寄生在牛、羊和人的肝、肺内。由于蚴体生长力强、体积大,对人畜危害严重。我们于2007年7月,对尖扎县坎布拉镇部分自然村、牧羊犬细粒棘球绦虫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8月借当地牛、羊大量上市,屠宰人库、外运的机遇,对我县各定点屠宰场内牦牛和绵羊棘球蚴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采取回顾性的方法,对尖扎县人棘球蚴的感染情况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不同地区棘球蚴感染率的差异较大,从1989—2003年的资料分析,都兰县羊棘球蚴感染率98.53%,门源县羊棘球蚴平均感染率为29.42%,达日县牦牛的的感染率86.80%,某军牧场4岁以上牛感染率100%。天峻县牦牛棘球蚴感染率为37.8%,玉树州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78.13%,海南州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为19.30%。青海人群本病的平均患病率为2%,少数牧区高达7%~10%。海北州从1991—2003年间开展棘球蚴病综合防治,牛棘球蚴平均感染率降至5.23%。羊棘球蚴平均感染率降至8.50%。犬细粒棘球蚴绦虫感染率由综防前的63.64%下降为零,防治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细粒棘球蚴病俗称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幼虫-细粒棘球蚴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所致的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若尔盖县是全国5大牧区之一,牦牛和藏绵羊是该地区主要的经济动物,也是细粒棘球绦虫主要的中间宿主之一,数量分别达100万和150万余头。  相似文献   

15.
牦牛棘球蚴病的调查与防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经过调查发现班玛县患棘球蚴病的牦牛1937头,发病率为99%。经过投喂丙硫咪唑、吡喹酮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后,1997年和2005年再次调查,感染率分别下降为85.7%和64%。  相似文献   

16.
棘球蚴病(俗称包虫病)是由寄生于犬狼等野生食肉类动物小肠内的细粒棘球蚴绦虫的幼虫所引起的.幼虫中绦期寄生在多种食草动物和人的肝肺等脏器中形成包囊,由于棘球蚴的类型不同,形成的包囊数量和形状也不同,此病是严重威胁食草动物和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是棘球蚴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尤其是西北及青藏高原牧区生产生活方式及防病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动物和人畜间棘球蚴病的高度流行.为了摸清青海省玉树县放牧绵羊棘球蚴病的感染情况和危害程度,笔者于2008年11月进行调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Ⅲ型胶原(Collagen-Ⅲ)在牦牛感染细粒棘球蚴导致肝纤维化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收集西藏地区40例细粒棘球蚴感染的牦牛肝组织和血清样本,同时收集未感染的肝组织和血清进行对照。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和天狼猩红染色法观察牦牛肝脏病理变化和肝纤维化程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组化法(IHA)分别检测肝组织和血清中TGF-β1、Collagen-Ⅲ的表达水平及分布;RT-PCR检测肝细胞内TGF-β1和Collagen-Ⅲ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结果显示,与未感染细粒棘球蚴病牦牛肝组织相比,感染棘球蚴周围的肝组织肝界板细胞破坏,呈虫蚀状,感染肝组织外围纤维化,细粒棘球蚴寄生的牦牛肝脏组织引起组织增生,纤维化;ELISA结果显示感染细粒棘球蚴牦牛血清样中细胞因子TGF-β1、Collagen-Ⅲ的含量明显超过未感染组(P<0.05),且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它们的表达主要存在于细胞基质中;RT-PCR显示细粒棘球蚴感染肝组织中TGF-β1、Collagen-Ⅲ的mRNA相对表达量超出未感染组(P<0....  相似文献   

18.
海晏县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治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1年9一11月在海晏县进行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剖检绵羊2230只,感染率平均87.04%,剖检牦牛1040头,感染率平均80.58%,剖检犬11条,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为63.64%,确认海晏县是犬棘球绦虫感染和家畜棘球蚴病的高发区。并于1991年11月至1993年11月在全县境内进行了棘球蚴病综合防治。采取“犬犬投药,月月驱虫”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下降到零,2岁羊棘球蚴感染率由防治前的56.93%下降到21.62%,1岁羔羊由防治前的47.50%下降到13.28%,两年来的综合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9.
棘球蚴病是带科棘球属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牛、羊、猪及人等多种哺乳动物的肝、肺及其他内脏器官内所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对棘球蚴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变化、诊治及预防措施作一介绍,以期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棘球蚴病的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球蚴病是带科棘球属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牛、羊、猪及人等多种哺乳动物的肝、肺及其他内脏器官内所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对棘球蚴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变化、诊治及预防措施作一介绍,以期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