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业服务体系也有称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形式,多层次、多环节、多回路的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全面系统化的服务。可达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  相似文献   

2.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提出的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战略措施,对促进农业商品化、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它的实施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农地产权制度。科技、组织、管理等。本文仅就农地产权制度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系及问题进行探讨,以寻求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机制。一、关于农地产权制度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说明农地产权制度是以农地为依托,对其权益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调节的制度安排。它的实质是对农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及收益权进行合理安排,并通过法律形式给予强化,其核心是收益权的分配。它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关于农业产…  相似文献   

3.
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必须依赖有效的经营组织形式。各种组织形式的优劣需要借助系统的方式进行比较。文中借助杨小凯的经济控制理论与成长上限基模对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进行系统比较,为政府推动农业产业化纵深发展和提高农户经济收益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农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变化.美国传统合作社的经营业务额、利润、社员人数不断下降。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合作社筹集资金带来难题。美国为解决合作社资金困乏问题.一方面,鼓励发展新一代合作社,以提高合作社内部资金积累能力;  相似文献   

5.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应对国内外市场竞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这种新的组织和经营形式日益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呈现出良性、快速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内容,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实行农业企业化运作,采取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率化,最终达成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李伟 《养殖技术顾问》2011,(11):265-26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及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现代物质装备条件的完善、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经营形式的普遍运用、新型农民的兴起,出现了现代农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现代化实现规模收益,我国提出了社  相似文献   

8.
正家庭农场的概念日趋渐热。如今的家庭农场,其意义更在于一种"新"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耕种模式。在欧美国家对家庭农场的定义中,这是一种农民家庭租赁、承包或者经营自有土地的农业经营形式。在美国,家庭农场主制度已经沿用百年,在一些产量大洲,中等规模,并有百年以上的家族农场比比皆是。更简单来说,它类似于中国农村"养殖大户"的2.0版本。国内专家给出的定义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事实上,家庭农场在国内的发展亦有时日。紧邻北京密云  相似文献   

9.
农业产业化经营及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丁 《中国禽业导刊》2002,19(5):8-8,1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益于加快我国农业的市场化进程,能促使受小农经济影响很深的农业增长方式发生改变。但是在短期内,小农业与大市场、现有农业体制与国际农业环境的矛盾将更为突出。走符合我国农业现状的产业化经营道路,是缓解上述矛盾的最根本办法。因此,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应该把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重点.利用WTO农业协议的“绿箱”规则,营造一个便于农户与市场连接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0.
昌吉州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问题,就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利益分配问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合理利益联结机制。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合理解决,将对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农业企业化又是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实现形式,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金融约束问题,同时,农村合作金融由于在农村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充足的金融服务需求而自身发展困难,把合作金融的金融资源引入农业企业,将对农业企业和合作金融两者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分析农业企业化的意义开始,着重分析了合作金融参与农业企业化的可行性及其主要障碍,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兽药杂志》2004,38(5):54-54
随着互联网业的第二次复苏和国家对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倾斜,农业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农博网作为中国农业门户的强势品牌,顺应时代的需要,正全力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农博网已成为广大涉农企业、农业高校学生、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农业科研技术人员、涉农媒体、农业协会、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广大农民朋友学习、经营、科研不可或缺的网络平台。日均页面浏览量超过2 0万人次,且以每季度高达80 %的增长率快速增长。针对当前互联网业与农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博网提出了新一轮的战略规划,全面进军媒介经营、文化经营、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中国禽业导刊》2001,18(2):31-31
由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中国乡镇企业协会等单位主办,国内外一百多家单位参加的第二届北京国际农产品设备技术展示会上,有一个非常醒目的洋展区。这个洋展区由十多家外国企业,三十多位来自美国、意大利、以色列等国的农业专家和销售人员组成。这些洋专家和洋商人表示非常看好中国的农业市场。  参加展会的美中农业协会专家Ferneau两年内已经八次来到中国,他认为中国即将加入WTO,为美国农业技术进入中国和中国农产品质量的提高都带来了机遇。虽然美国农业技术进入中国还有很多困难,但是中国巨大的农业市场对他们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  相似文献   

14.
吴科全 《畜牧市场》1999,11(3):16-18
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课题。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休闲农业是在农业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经营活动等,提供人们休闲,促进农民就业创收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文章通过对当前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为进一步促进生态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规划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李杨 《山东饲料》2013,(14):357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率先在农业领域中试用"3S"技术,此举大幅度提升了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因而开启了"精准农业"的时代。在一些发达农业的欧盟国家中,信息化技术也已在农业的科学计算、智能决策、自动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等领域全面进入了产业化阶段。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链与二、三产业链链接的重要手段。本文将简述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从事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主要形式,以农业收入为收入来源的农业经营实体。在农业现代化的今天,农户分散经营模式已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并带来了生产效率低下、农村土地撂荒等问题。为此,应积极发展以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为基本特征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笔者分析了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现状、形式、问题等,探究了推进家庭农场经营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8.
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和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下属的食品与农业政策研究所(FAPRD于2004年出版了《美国及世界农业展望》一书。该书以一系列宏观经济及农业政策假设条件为前提,预测了未来10年内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和贸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以农业、农村、农民和谐发展为基础的世界农业大国之一。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农业信息化的政策措施,有力地塑造和保持了其全球农业强国地位。但我国目前的农业基础却十分薄弱,因此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与我国目前的农业形势,分析和借鉴其政策及效果,以推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饲料广角》2012,(20):7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农业保险条例(草案)》。会议认为,为分散和转移农业风险,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保护农民利益,有必要制定农业保险条例。条例草案明确了农业保险业务经营主体和经营规则,规定国家采取保险费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支持发展农业保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