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祁德林 《当代畜牧》2013,(27):27-29
家蚕血液型脓病常发于夏、秋养蚕过程中。笔者针对宁洱家蚕脓病的发病规律,从蚕品种、养蚕环境、饲养管理、消毒防病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防治措施,以减少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使蚕农增收。  相似文献   

2.
贾亚洲 《北方蚕业》2004,25(2):39-40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蚕业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病源为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NPV,常潜藏在病蚕尸体,蚕沙,烂茧里,并能扩散污染到蚕具蔟具、大棚养蚕环境中,如果消毒防病技术不当,就可能造成血液型脓病的大量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3.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家蚕养殖业的传染病,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介绍了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病机理和感染途径,强调了家蚕血液型脓病对家蚕养殖业的危害。其次,分析了单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病原因,为下一步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针对单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病原因,提出了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养蚕环境消毒与卫生管理、科学选择蚕品种、合理使用药物、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等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以期能够为单县防治家蚕血液型脓病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家蚕血液脓病病毒容易经伤口或食下进入蚕体,在不良环境条件下更易引起感染发病。要防治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就要从养蚕布局,蚕前、蚕中、蚕后严格消毒,改善饲养环境,加强桑园管理,选采适熟叶,添食抗菌药剂和石灰水等全方位采取防治措施,创造适合蚕儿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增强蚕儿体质,切断传染源,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蚕业》2017,(2):12-13
家蚕血液型脓病一直是秋茧减产、茧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血液型脓病形成的原因很多。只有注重桑园管理,做好养蚕前的消毒,及时根据气象环境条件,采取措施,同时按照24天养蚕法饲养好家蚕,才能控制秋蚕期血液型脓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家蚕对血液型脓病的抗性与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来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和流行较为严重的现状,分析和讨论了家蚕对血液型脓病的抗性特点和规律。提出抗血液型脓病家蚕品种的培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目标;家蚕血液型脓病的防治重点是重视养蚕环境的洁净、严格执行家蚕饲养标准、规范消毒用药以及杜绝化学污染物或农药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家蚕的病毒病,对养蚕生产危害较大.在生产中已发现的有血液型脓病、胄肠型脓病和空头性软化病三种.根据科学实验结果,石灰消毒对防治家蚕病毒病有很好的效果,且具有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等特点,值得在养蚕防病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叙述了家蚕血液型脓病的传播途径及表现症状,通过对河南省家蚕血液型脓病暴发情况的调查分析,认为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暴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血液型脓病病毒广泛存在,品种选择或蚕种处理不当,桑园管理水平低,蚕农防病意识淡薄,饲养管理技术粗放,气候环境条件恶劣等;并结合河南省蚕桑生产实际,提出了加强防控意识、选择优良的家蚕品种、加强桑园管理、严格消毒、推广小蚕共育、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群体症状观察等家蚕血液型脓病防治的对策,以期为广大蚕农科学防治家蚕血液型脓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 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分析 1.1 消毒不彻底 由于南方习惯多批次连续养蚕,蚕期批次间隙时间短,蚕前彻底消毒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有些养蚕数量少的农户根本不重视养蚕前的消毒,消毒工作马虎,给蚕病的暴发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0.
在2001年的晚秋小蚕期饲养期间 ,我县养蚕血液型脓病发生面广量大且发生时间早 ,最早在头眠就有 ,全县大约有30%蚕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比去年同比增加了近10 % ,有的甚至于颗粒无收 ,严重地挫伤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后由于气象条件的好转和及时的布置落实消毒防病措施 ,才有效地控制住了病情。促进了晚秋蚕生产的顺利进行。为了防患于未然 ,根据今年实际 ,现对晚秋期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原因、防治技术作了以下阐述。1原因分析1.1气候条件不理想晚秋蚕从发种以后开始 ,室温一直偏低 ,小蚕期日中室温在21℃以下 ,远远低于晚秋…  相似文献   

11.
张仕  丰培 《江西饲料》2005,(4):37-37
蚕期后的防病消毒又称回山消毒。此期往往气候条件较差,桑树虫害严重,蚕种抗性较弱,蚕感染源后发病率较高,致使养蚕环境中存在大量病源。中肠型脓病的多角体在蚕室明亮干燥处能存活8个月,在阴暗潮湿和水中能存活20多个月;病毒性软化病、血液型脓病病蚕尸体在蚕室保存半年,仍有100%的致病力;真菌孢子在室内可自然存活2年左右,埋于土中60cm,经过一年也不死。  相似文献   

12.
<正> 病原的自然分布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近几年来我省血液型脓病发病严重的状况,摸清养蚕环境中病原自然分布规律,探索适当的检测方法,为消毒工作及养蚕的预知检查提供依据,我们于1987年春对连年严重发病的蚕户的养蚕环境进行了取样调查。探讨血液型脓病和胃肠型脓病两种病毒多角体的自然分布规律。现将实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3.
蚕药是蚕桑生产必需的生产资料.蚕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蚕茧的产量与质量,甚至关系到蚕桑生产的成败.我市虽然是蚕桑的零星产区,但各种蚕病都有发生,特别是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等危害严重,如2001年中秋,我市的重点蚕区棠溪乡就有50%以上养蚕户的蚕发生蚕病,造成蚕茧减产15%,有些养蚕户甚至颗粒无收,严重影响了蚕桑生产和蚕农的栽桑养蚕积极性.蚕病的流行与蚕农的消毒防病,天气环境,蚕品种等因素有关,但蚕药的质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许多蚕农反映现在的蚕药质量差,有的根本就无效,蚕药市场假冒伪劣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4.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雪梅 《广西蚕业》2005,42(3):17-19
本文从家蚕核型多角体(BmNPV)的特异性、消毒防病、饲养管理等几个方面探究血液型脓病的防治,并提出了以预防为主,严格消毒、精心饲养、加强桑园管理以及推广使用优质蚕品种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现行春用蚕品种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抵抗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养蚕的主要劳力是老人和妇女,由于劳动力缺乏等原因造成蚕前消毒不彻底、蚕期管理粗放,从而造成血液型脓病在部分蚕区流行,发病严重的颗粒无收,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卢德 《广西蚕业》2002,39(2):43-43
有位蚕农来信说 :“今年几乎每批蚕均遭受到蚕脓病的毁灭性打击 ,每批都先洗匾干净之后 ,再喷洒漂白粉液 ,蚕期添食氯霉素 ,每日定时撒新鲜石灰 ,但每批的三至四龄就开始出现脓病蚕 ,以起蚕居多 ,待到五龄的第四、五天就死光了。”从这位蚕农来信内容看 ,脓病无法控制主要是消毒不彻底 ,因为养蚕一旦发生了脓病 ,随着病蚕胃液和血液脓液的流出 ,大量病毒污染蚕匾、蚕具、人手。假如死蚕随地乱扔 ,还会随着养蚕人员的活动 ,传播到整个养蚕环境中 ,致使病毒难于被消毒干净 ,只要养蚕环境中仍有病毒存在 ,脓病蚕就会批批发生 ,难以控制。所以 ,…  相似文献   

17.
家蚕病毒病高发的原因及综合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病毒病已成为农村家蚕饲养过程中的主要病害,春秋季都有发生,尤其是秋季发病率居高不下,造成蚕茧减产、蚕农减收。据对我县2005年晚秋蚕、2006年春蚕的养蚕情况及实绩调查,病毒病以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为主,高发蚕病农户占总养蚕农户的6%~15%,单张种产蚕茧为24~31kg,比平均单张种产茧减少7~11kg,张种经济损失在180~240元。通过调查了解,笔者发现蚕农的消毒防病和养蚕措施存在着技术缺陷,本文就发病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家蚕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般地说,蚕得病后是很难治愈的,故对蚕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尽管在养蚕前对蚕室蚕具进行较为严格的消毒,然而蚕在饲养过程中,或多或少还会食下和接触一些病原物,或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致使蚕儿发病,甚至死亡.因此,在养蚕期间务必加强蚕病的防治工作.在养蚕过程中发现的常见病有10多种,属于病毒性的有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属于细菌病的有败血病、细菌性肠胃病和卒倒病;属于真菌病的有白僵病、绿僵病和曲霉病;节肢动物寄生引起的病害有蝇蛆病和壁虱病;另外,还有农药、煤烟及工厂废气引起的中毒症等.现将这些主要病害的病原、症状、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浅谈蚕药的使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养蚕重在防病,防病重在消毒,消毒的目的是将传染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杀灭。病原微生物由传染源排出后,在自然界巾存活短可数天,长可数年。为防治这些病原微生物的扩散,预防蚕病的发生和流行,就必须消毒。养蚕中的消毒防病,按其性质可分为化学消毒和物理消毒两大类。按消毒范围来分,有蚕室、蚕具、蚕体、蚕座环境和卯面消毒等。按消毒时间来分,有养蚕前消毒、蚕期中消毒和养蚕结束后消毒。化学消毒是应用某些化学药剂作用于病原微生物.造成微生物原生质变性,酶类失去活性等而失去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20.
调查了秋蚕期家蚕中肠型脓病病原在环境中的留存分布及其生存能力的状况。结果表明,中肠型脓病病原在养蚕环境中分布广泛,其生存能力受温度、湿度、理化消毒处理和留存时间等因素影响。若能加强对环境病原动态的监测,进行针对性消毒,养蚕布局合理,控制病原传播感染,中肠型脓病的危害是可能避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