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建文 《草业科学》2006,23(6):42-45
通过对几种栽培饲草盛产期生产力水平试验,筛选出适宜河西地区高水肥条件下栽培的多年生饲草种类为松香草Silphium perfoliatum、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干草产量依次达到30 120、21 179、20 679和25 024 kg/hm2;粗蛋白产量分别达到6 174.6、5 083.4、4 756.2和2 628.0 kg/hm2,无氮浸出物达到8 478.4~11 911.4 kg/hm2。在河西地区每年刈割3茬产量最高,干草产量比刈割2茬提高7.4%~20.6%。鲁梅克斯Rumex acetosa、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高感白粉病和黑粉病,大面积栽培需要加强病害防治或更新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2.
甘肃引黄灌区根据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通常在每年固定时期给水灌溉。本试验研究了甘肃引黄灌区不同灌溉次数(2,3,4次)和磷酸二铵施用量(0,180,360,540kg/hm2)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旨在寻找该地区紫花苜蓿种子生产的合理灌溉次数和最佳施肥量。通过两年的研究发现,灌溉次数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灌溉次数增加反而降低种子产量,2次灌溉对紫花苜蓿种子生产较为适宜,两年的平均值分别为686和891kg/hm2;种子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施用360kg/hm2肥量条件产量最高,两年的平均值分别为631和786kg/hm2;灌溉次数和施肥量二者交互作用显著,在2次和3次灌溉条件下,施肥量增加显著提高种子产量;在4次灌溉条件下,随着施肥量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2013年,2次灌溉、360kg/hm2施肥量条件下的种子产量最高,为757kg/hm2;在2014年,2次灌溉、540kg/hm2施肥量条件下的种子产量最高,为1019kg/hm2;苜蓿种子产量与单位面积生殖枝数、结荚花序数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03和0.835;2次灌溉、360kg/hm2磷酸二铵施肥条件为该地区较为经济、高效的灌溉和施肥条件。  相似文献   

3.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WL919品种为材料,设置15.0 kg·hm?2 (D1)、30.0 kg·hm?2 (D2)、45.0 kg·hm?2 (D3) 3个播种量,150.0 kg·hm?2 (N1)、225.0 kg·hm?2 (N2)、300.0 kg·hm?2 (N3) 3个施肥量,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盐碱地紫花苜蓿产量与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滩涂盐碱地苜蓿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 紫花苜蓿的株高、干草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在中等密度(D2)下达到最高,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2)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条件下,苜蓿的株高、干草产量均以中密度中氮(D2N2)处理最优。3) 播种后120 d时紫花苜蓿处于现蕾期和初花期,此时紫花苜蓿的饲草品质较好,干草产量为11 057.2 kg·hm?2,因此是最适宜的收获时期。4) 丙二醛含量在播种后60 d时最低,此时施氮量对丙二醛含量影响不显著(P > 0.05),播种后120 d时,D3N2组合下丙二醛含量最低。5) 随着种植密度以及施氮量的增加,脯氨酸含量先增后减。总体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着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D2N2处理下活性达到最大值;过氧化物酶活性在中等密度(D2)下较高,在D2N2处理下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在D2、D3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减,在中氮(N2)下活性最高。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条件下,中密度中氮(D2N2)处理下盐碱地紫花苜蓿的生长和生理特性均能达到最优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WL919品种为材料,设置15.0 kg·hm?2(D1)、30.0 kg·hm?2(D2)、45.0 kg·hm?2(D3)3个播种量,150.0 kg·hm?2(N1)、225.0 kg·hm?2(N2)、300.0 kg·hm?2(N3)3个施肥量,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盐碱地紫花苜蓿产量与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滩涂盐碱地苜蓿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紫花苜蓿的株高、干草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在中等密度(D2)下达到最高,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2)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条件下,苜蓿的株高、干草产量均以中密度中氮(D2N2)处理最优.3)播种后120 d时紫花苜蓿处于现蕾期和初花期,此时紫花苜蓿的饲草品质较好,干草产量为11057.2 kg·hm?2,因此是最适宜的收获时期.4)丙二醛含量在播种后60 d时最低,此时施氮量对丙二醛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播种后120 d时,D3N2组合下丙二醛含量最低.5)随着种植密度以及施氮量的增加,脯氨酸含量先增后减.总体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着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D2N2处理下活性达到最大值;过氧化物酶活性在中等密度(D2)下较高,在D2N2处理下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在D2、D3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减,在中氮(N2)下活性最高.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条件下,中密度中氮(D2N2)处理下盐碱地紫花苜蓿的生长和生理特性均能达到最优水平.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施硫肥S0(0kg/hm2)、S1(16.5kg/hm2)、S2(33.0kg/hm2)、S3(49.5kg/hm2)4个水平对河西走廊紫花苜蓿生物学性状、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S1和S2处理显著增加了紫花苜蓿主茎长和侧茎长,S1的分枝数显著高于S2和S3处理,不同硫肥水平对紫花苜蓿主茎节数和侧茎节数没有显著影响;S3主根粗显著小于S0,S1和S2处理,S1主茎粗显著大于S0和S3处理;S1茎叶比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的茎叶比;S1和S2显著增加了紫花苜蓿第1茬干草产量,S1的紫花苜蓿第2茬干草产量显著高于S2和S3处理,不同硫水平对紫花苜蓿第3茬干草产量没有显著影响,S1处理的紫花苜蓿总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S0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S1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S3处理;不同硫肥水平对紫花苜蓿粗纤维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S1和S2的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S0和S3处理;S1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在所有处理中最低;S1处理的干物质采食量、可消化干物质和相对饲用价值都显著的低于其他处理。施硫肥水平为16.5kg/hm2时,有利于紫花苜蓿的生长、产量和营养价值的提高,而当硫肥量超过33.0kg/hm2时,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品质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6.
西藏拉萨河下游地区紫花苜蓿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藏拉萨河下游地区的达孜县对7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进行了引种试验,测定了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的生育期、株高、越冬率及草产量等,通过2008~2009年的品种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7个紫花苜蓿品种均可以完成生育期,但成熟种子均很少。供试的紫花苜蓿品种在西藏拉萨河下游地区均可安全越冬,第一年的越冬率均超过80%,第二年的越冬率都超过了90%。7个紫花苜蓿品种草产量在第二年较高,鲜草产量在14000.0~21000.0kg/hm2之间,干草产量在5200.0~9500.0kg/hm2之间。其中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最高的为中兰1号,分别为21000.0kg/hm2和9500.0kg/hm2。  相似文献   

7.
陇单7号饲用玉米适宜种植密度及施肥量和方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明 《草业科学》2011,28(6):1218-1220
摘要: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饲用玉米(Zea mays)新品种陇单7号种植密度,施氮、施磷量及其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陇单7号高产适宜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产量达14 460.05 kg/hm2,密度低于或高于60 000株/hm2的处理,单产均极显著降低;施氮磷量为纯氮400 kg/hm2、P2O5 300 kg/hm2的产量最高,为12 785.2 kg/hm2;施氮磷方式以分底肥、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 3 次施肥的产量最高,达13 485.8 kg/hm2,平均分2次施肥的产量次之,为13 442.0 kg/hm2,作底肥一次施入的,产量最低,仅11 261.5 kg/hm2,分3次和2次施肥方式比一次施肥方式分别增产19.75%和19.36%。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氮磷肥合理施用方案为纯氮400、P2O5 300 kg/hm2,可采用两种方式施氮磷:1)最好在播种前、拔节前期和大喇叭口期3次施肥,每次各施总量的1/3;2)也可以在播种前和大喇叭口期平均分2次施入。  相似文献   

8.
在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石羊河流域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灌溉量,分别为常规灌溉(330mm)、节水20%灌溉(264mm)和节水40%灌溉(198mm)和施氮量0、40、80和120kg/hm2对种植第2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土壤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全生育期总干草产量随灌溉量增加而显著增加,他们的次序是常规灌溉总干草产量(15 575kg/hm2)>节水20%(14 763kg/hm2)>节水40%灌溉(14 017kg/hm2)。节水20%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为27.49kg/(mm.hm2),显著高于常规灌溉25.96kg/(mm.hm2),节水40%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为26.89kg/(mm.hm2),与常规灌溉和节水20%灌溉之间相差不显著。各处理全氮主要富集于表层土壤(0~60cm),土壤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0~120cm土层,灌溉对各土层全氮含量的影响没有出现规律性变化;施氮40kg/hm2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和施氮80、120kg/hm2。当施氮量为40kg/hm2时,第2年紫花苜蓿干草产量15 905kg/hm2、WUE为28.62kg/(mm.hm2)以及土壤全氮含量达到最大值。在河西绿洲灌区石羊河流域种植第2年紫花苜蓿,从经济、生态和环境方面考虑,节水20%灌溉(灌溉量为264mm,不包括生育期降水量)和施氮40kg/hm2处理是较高干草产量、较高WUE及较高土壤肥力取得一致的处理,应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小哨开展4年的牧草混播试验,并提出了在云南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适宜刈割利用的牧草混播组合为非洲狗尾草+三得利紫花苜蓿,以及三得利紫花苜蓿+将军菊苣+多年生黑麦草。建议混播播种量分别为:三得利紫花苜蓿15kg/hm2+非洲狗尾草7.5kg/hm2;三得利紫花苜蓿10kg/hm2+将军菊苣5kg/hm2+多年生黑麦草10kg/hm2。  相似文献   

10.
紫花苜蓿是优质高蛋白的饲草,更是奶牛不可或缺的饲草之一。紫花苜蓿播种后生长45 d进行第1次刈割,以后让其再生至45 cm高左右进行刈割,然后施予农家肥,旱季适时灌溉;每个供试品种进行4、6和8茬不同的刈割茬数,每个品种测产点设4个重复,最后进行产量统计。结果紫花苜蓿鲜草产量随着刈割茬数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刈割茬数平均产量为:8茬102.47 t/hm2、6茬84.62 t/hm2和4茬59.05 t/hm2,其中以威斯顿紫花苜蓿和速生紫花苜蓿的产量最高,分别达到106.55 t/hm2和106.45 t/hm2。三得利紫花苜蓿居中,平均产量94.22 t/hm2,最低的是游客和赛特紫花苜蓿,仅仅约89 t/hm2。种植紫花苜蓿年产97.25 t/hm2,按目前市场鲜紫花苜蓿价350元/t计算,产值34 037.50元/hm2,是种植玉米收籽粒产值13 200元的2.58倍;种植青贮玉米产值18 750.00元/hm2,是种植玉米籽粒产值13 200元的1.42倍;为云南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寒牧区混播草地建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2004-2006年在甘肃甘南州夏河县桑科乡开展豆科和禾本科牧草不同草种组合混播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建植第1年(2004年)组合Ⅱ[甘肃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 cv.Gansu)、阿尔冈金苜蓿(Medicago sativa cv.Algonguin)、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产草量最高,比组合Ⅰ(甘肃红豆草、阿尔冈金苜蓿和垂穗披碱草)、组合Ⅲ(甘肃红豆草、阿尔冈金苜蓿和无芒雀麦)和组合Ⅳ(甘肃红豆草和阿尔冈金苜蓿)分别多产干草379、446和369 kg/hm2,组合Ⅱ与其他组合之间差异显著(P<0.05)。建植第2年(2005年)组合Ⅰ、组合Ⅱ、组合Ⅲ和组合Ⅳ干草产量分别为2 489、2 856、2 715和2 976 kg/hm2,各组合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建植第3年(2006年)组合Ⅳ(甘肃红豆草、阿尔冈金苜蓿)鲜草、干草产量最高,比组合Ⅰ多产干草3 635 kg/hm2,各组合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豆科牧草种子生产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致中  聂朝相 《草业科学》1994,11(5):55-56,45
依据甘肃河西走廊灌区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及多年种子生产的经验,提出了苜蓿,百脉根,鹰嘴紫云英,小冠花等小粒种子类和红豆草,毛苕子,豌豆,箭舌豌豆等大粒种子类的豆科牧草合格种子的生产技术要点,供牧草种子生产者使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现场踏查及分析、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病原菌分离培养及鉴定,对河西地区(以金川集团公司为例)盐碱地混播草坪草死亡原因分析认为,其原因主要有:枯草太厚;病原菌侵染;土壤通透性差;土壤及灌溉用水盐碱含量过高;大气污染;建植方式不合理和管理不当等。  相似文献   

14.
盐渍化土壤改良措施的作物生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西灌溉农业区的土壤盐分随水而迁移到低洼地聚集,导致土壤呈盐渍化而不宜种植牧草作物等。为修复这一土地资源,在土壤(0~10 cm)含盐量为18%~42%的土地上开挖排盐沟洗盐后种植牧草和农作物,研究其生产能力。结果表明:在排盐沟间距240 m地段种植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比同等条件下种植的啤酒大麦Hordeum vulgare的生物量高0.53倍,蛋白质产量高3.57倍;比在排盐沟间距350 m地段种植的啤酒大麦生物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高1.38倍和5.60倍;比未改良地段(天然草地)相应高4.82倍和16.31倍。改良盐渍化草地、种植紫花苜蓿生产不仅为动物带来了营养丰富的食物,而且作为极有价值的草产品资源纳入了干草销售体系。此外,还使原本退化严重的天然草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紫花苜蓿栽培草地,对恢复草地生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甘肃草业现状监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肃省16个牧草种植区土壤、牧草种植状况、载畜量和草企业等开展固定监测,为甘肃省牧草种植结构优化、生产合理布局提供依据。结果显示:甘肃省苜蓿商品草主要分布在河西和中东部地区,其中,河西地区苜蓿产量和品质略高于中东部地区;中东部地区还种植其他地方特色牧草,均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高寒地区主要种植燕麦、甘引1号黑麦和披碱草,草畜不平衡成为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牧草加工企业主要以生产草捆、草块、草颗粒、青贮饲料为主,数量和加工能力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6.
播种量是保障牧草高产质优的一个重要方面,合理的播种量除取决于牧草品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外,还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为探明适合川西北高寒牧区自然气候条件下林纳燕麦(Avena sativa cv.LENA)的最适播种量,本研究设置了120(A)、165(B)、210(C)、255(D)、300(E)和345kg·hm~(-2)(F)共6个播种量,分析播种量对林纳燕麦生产性能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量的增加,林纳燕麦物候期表现出了提前的趋势,在出苗期不明显,但在其它生育期较明显;播种量对燕麦的株高无显著影响(P0.05),但在大多数的取样期,林纳燕麦的株高随着播种量增加表现为减小的趋势;随着播种量增加,茎粗呈下降趋势,尤其在生育期后期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播种量对茎叶比无显著影响(P0.05),但随着生育期进程,茎叶比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在高播种量(E、F)下,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表现为增大趋势,产草效果最佳;在开花期,低播种量(A、B、C)的气孔较活跃,而高播种量(E、F)胞间CO2浓度较低。在该研究区域,在行距30cm,播种量300或345kg·hm~(-2)下,林纳燕麦的生产性能及光合特性最理想,产草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可为川西北高寒牧区林纳燕麦的高产栽培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几种豆禾牧草混播初期生长互作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选用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各两种互为混播组合,研究其混播状态下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当以白三叶、紫花苜蓿为作用牧草,并随期播量增加时,受体牧草高羊茅与紫羊茅种子萌发及幼轩生长受到显著影响,受体牧草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则对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互作效应强度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豆科牧草对禾本科牧草的作用一般较强,并在初期生长阶段有较好的表现。这一结果与混播草地豆科牧草所表现的特征相符。因此本研究可从一个侧面为混播草地豆禾组合相容性提供可资借鉴的高效简捷的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灌溉模式与种植方式对青贮玉米(Zea mays L.)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本研究在河西地区设置3个种植方式(S:青贮玉米单播;SM:青贮玉米与秣食豆(Glycine max L.Merr)混播;SL:青贮玉米与拉巴豆(Lablab purpureus L.Sweet)混播)和6种灌溉模式(W1:6叶期灌溉;W2:6叶期和12叶期灌溉;W3:6叶期和散粉期灌溉;W4:6叶期、12叶期和散粉期灌溉;W5:6叶期、散粉期和灌浆期灌溉;W6:6叶期、12叶期、散粉期和灌浆期灌溉)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SM、SL和S种植下玉米的株高、茎粗和相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SM和SL较S显著提高了叶面积指数;SM和SL的鲜干草产量和净收益显著高于S;在灌浆期和收获期,W5和W6的株高、茎粗、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W1;W5、W6的鲜干草产量和净收益显著高于W1,W2和W3。所有处理中,SM-W5获得了最高的干草产量和净收益,是河西地区青贮玉米适宜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9.
植物沙障不同种植模式对川西北沙地的恢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沙障被广泛地应用于沙化治理中,但是生物沙障不同种植模式下对沙化治理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复合草本在高寒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研究较为缺乏。为了明确混合草本沙障不同种植模式对高寒沙地治理效应,选择川西北沙地作为典型高寒半湿润沙地,利用燕麦、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作为混合草本沙障,自2014年利用行播、带播、撒播种植模式恢复高寒半湿润沙地4年,于2014年测定一年生燕麦生长状况,调查4年后地表植物群落盖度和多样性特征,并且测定土壤水分、容重、含水量、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等指标,分析复合草本不同种植模式对高寒沙地恢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草本带播和撒播模式对高寒沙地恢复效果明显。一年生燕麦后期从生态系统中消失,多年生草本适应性良好。带播和撒播种植模式显著增加了地上植物盖度、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带播和撒播模式也显著减小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磷等含量。在高寒沙化复合草本种植恢复过程中,建议将土壤容重、有机质、全氮作为衡量土壤性质变化的指标。综合地表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建议以混合草本带播和撒播种植模式作为高寒沙化治理的主要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