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应用扫描电镜对卫星搭载的2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的花粉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花粉为长球形和近球形2种,赤道面观为椭圆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具3(拟)孔沟,沟为条形,狭缝状,沟长至两极,孔处有外突或无;花粉外壁纹饰为穴状、粗糙状、网状3种;花粉的外壁纹饰不同品种间以及同一品种的不同处理间均有差异.这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花粉形状、大小和外壁纹饰与地面对照对应品种的花粉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空间飞行因子可导致花粉发育异常及可遗传突变等诱变效应.卫星搭载的2个品种存在花粉败育,不同品种间败育花粉数量存在差异.败育花粉粒形状干瘪,外形异常.  相似文献   

2.
百合为常用中药材,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能。其干、鲜品又是滋补和副食中的佳品。用途广泛,驰名国内外。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百合、细叶百合或卷丹的鳞茎。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主产江苏、湖南、浙江、甘肃等地。1药性分析及临床应用本品呈长椭圆形、类三角形或披针形。表面类白色、淡棕黄色或微带紫色,有数条纵直的白色维管束。顶端稍尖,基部较宽,边缘薄,微波状,略向内卷曲。质硬脆,断面角质样,无臭,味微苦。  相似文献   

3.
<正> 一般认为桑树花粉为球形。但是否有其它形态的花粉粒存在?为此,作者于1989年对育2号、新一之濑等几个桑品种的花粉进行了观察,并作了琼脂培养。观察结果:由成熟花药内剥出的花粉90%以上为球形,但有10%为不规则形,其颜色也较淡,且萌发孔不甚清晰,难以辨认。花粉粒直径一般为20μm  相似文献   

4.
罗坤 《蜜蜂杂志》2000,(11):25-25
1花粉的产生植物雄蕊是被子植物产花粉的器官 ,由纤细的花丝和产生花粉的花药组成 ,花药是由弯曲的花粉囊所组成。每个花粉囊中充满着花粉粒 ,在花药发育的早期 ,花粉囊内产生花粉母细胞 ,每一个花粉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4个称为孢子的单倍体细胞 ,每个小孢子又分化成为一个花粉粒。当花粉粒成熟时花药沿一裂缝开裂 ,散出其中的花粉。2花粉的形状花粉粒是植物的雄配子体 ,其中孕育着雄性生殖细胞或精子以及营养细胞 ,花粉还有内壁和外壁。内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果胶质、半纤维素及蛋白质 ,较薄 ,软而有弹性 ;外壁主要成分为孢粉素和纤…  相似文献   

5.
37个早熟禾品种的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琨  张璐  陈雅君  张楚涵  周阳  李雪 《草地学报》2011,19(1):114-121
为探讨花粉形态特征在早熟禾(Poa L.)品种分类上的意义,用扫描电镜对‘巴林’、‘巴润’、‘肯塔基’等37个早熟禾品种的花粉进行观察,比较不同品种的花粉外壁纹饰、形状、极轴和赤道轴长度、极轴与赤道轴比值、花粉孔径大小等花粉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所有品种的花粉形状均为近球形或圆球形,具有1个萌发孔,但是不同品种的花粉大小和表面纹饰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按纹饰特征可将37个品种分为粗糙型、颗粒型、瘤状型和皱波状型4大类型,其演化趋势为粗糙型→颗粒型、瘤状型→皱波状型,皱波状型花粉纹饰品种最进化。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花粉大小进行孢粉学聚类分析,也可将37个早熟禾品种分为4大类群,通过演化趋势分析得知2种分类方法基本一致,可为早熟禾品种分类提供依据,为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7个泡核桃主栽品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在1300倍下观察花粉粒形态,9000倍观察萌发孔和外壁纹饰。结果表明,7种泡核桃品种均属单粒花粉,花粉形态一致,为近球形,表面布有萌发孔,外壁纹饰为颗粒状雕纹,与同科同属新疆栽培的普通核桃形态相似,与同科不同属的山核桃形态存在很大差异,且不同泡核桃品种间的花粉和萌发孔大小等存在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以此可作为泡核桃品种鉴定、划分和判断亲缘关系远近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首次详细报道了蚕茧草的异型花柱现象,研究表明,除了其雄蕊、柱头高度有二型性外,其花瓣大小、柱头形态、花粉粒大小、数量和种子质量也表现出明显的二态性。与短柱花相比,长柱花有较大的花瓣,其柱头有稀而高的柱头突起,其花药产生较多而直径较小的花粉粒。扫描电镜显示,长、短柱花的种子均卵形,无喙突,具有拟脑状纹饰;长、短柱花的花粉均为球形,具散孔,孔近圆形,边缘不规则,通过其花粉和种子微形态的观察,可将其划分为春蓼组。野外调查发现蚂蚁常常是其访花者。通过对其野生居群的型比调查发现在野外蚕茧草往往为单型居群,并通过对不同居群座果率的统计发现长柱花的结实率较大。根据其繁育系统特征,对其传粉适应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姜华  毕玉芬 《草地学报》2008,16(2):110-114
对兰州地区10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的开花物候期、花部特征、花粉-胚珠比、花粉活力和种子产量性状等生殖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品种花期时间持续了近一个月,花粉-胚珠比为3171.79~5759.64,该物种的繁育系统属于专性异交类型;各品种的花粉活力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50.56%~80.76%;各品种的花冠长度、花托直径、每花序小花数、每单枝花序数、总小花数等花部特征差异较大,而已弹花数百分比差异不显著;每花序结荚数、结荚率、种子数,以及每荚种子数、单位面积单枝数和单位面积种子产量等性状差异较大,而种子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其中Defa、Derby、Sitel和Prime的花部特征、花粉-胚珠比和种子产量性状都优于其他品种。此研究为揭示紫花苜蓿有性生殖生物学特性和兰州地区紫花苜蓿种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蔡萍  宛涛  伊卫东  刘辉  张佳琦 《草地学报》2019,27(3):779-783
以内蒙古特有乡土沙生植物乌丹蒿(Artemisia wudanica)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技术,对其花粉形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描述,探索其花粉形态的二型性特点,完善其花粉形态细微特征。结果表明:乌丹蒿花粉粒有长球形和圆球形之分,花粉形态存在明显的二型性特征。长球形花粉赤道面观为椭圆形,极面观为三裂片圆形;大小平均为:23.28 μm×13.73 μm;萌发器官为3孔沟类型;表面纹饰为刺状-颗粒状复合纹饰。圆球形花粉赤道面为圆球形;极面为三裂圆形;萌发器官也是3孔沟类型;大小平均为:14.85 μm×13.80 μm;表面纹饰亦为刺状-颗粒状复合纹饰。除花粉粒的大小、极轴与赤道轴的比值(Polar axis/Equatorial axis,P/E)不同外,两种类型的花粉总体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细微性状主要差异表现在表面纹饰中刺的大小及刺与颗粒的排列密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苏芸芸  王康才  薛启 《草业学报》2016,25(9):189-196
主要对不同产地的藿香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及花粉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各产地藿香花粉活力检测经过多种方法筛选后选择红墨水法,柱头可授性测定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并利用扫描电镜对不同产地藿香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各产地开花习性较为一致,均在7至8月开花,群体花期15~28 d,单花花期约为3~5 d。不同产地藿香花粉活力随着开花时间的延长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平均花粉活力在18.46%~26.52%之间。5个产地当中,成都产地藿香平均花粉活力最高,长春产地藿香花粉活力最低。花粉寿命在4~5 d之间,柱头可授性可持续5~6 d。同时,在藿香刚开花第1天各产地柱头具可授性,在2~3 d内,具有较强的可授性。因而,不同产地藿香进行人工授粉最佳时期为开花后2~3 d。此外,不同产地藿香花粉粒形状主要为近球形或椭球形。花粉粒大小在42.93 μm×31.99 μm~46.59 μm×37.67 μm之间,均具6条萌发沟,萌发沟狭长、裂痕近两极。花粉外壁纹饰呈网状,网眼为不规则多角形,近圆形,大小不一。本文较为系统的比较了不同产地藿香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及花粉形态,以期为藿香的人工栽培以及良种繁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兰州百合连作障碍效应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兰州百合连作障碍效应及作用机制,以正茬及不同连作年限土壤为试验对象,利用盆栽试验,动态研究了连作对百合生长、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并利用GC-MS技术分析了正茬及不同连作年限土壤中自毒成分的种类及含量。结果显示,苗期、鳞茎膨大期及成熟期连作对百合的生长均存在抑制作用,且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作用程度增强。同一生长阶段,随连作年限的增加,百合植株中CAT和SOD含量逐渐下降,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MDA含量持续升高。叶绿素总量(Chl)、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呈下降趋势,而胞间CO2浓度(Ci)持续升高。从正茬、连作2年和连作4年土壤中分别鉴定出9种、15种、17种化感自毒物质,主要包括:2,3-丁二醇、间苯二甲酸二辛酯、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和对苯二甲酸二辛酯。其中,对苯二甲酸二辛酯在连作2年和4年土壤中含量均达最高值,分别为33.24%和41.43%。连作通过影响百合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破坏抗氧化酶代谢平衡,从而抑制百合植株的生长,导致连作障碍的发生;连作条件下多种次生代谢物引起的自毒作用是导致兰州百合连作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刘娟  董宽虎 《草地学报》2011,19(6):1025-1029,1050
以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 (L.) Keng)为材料,在干旱胁迫和复水后,通过测定其质膜ATP酶(AT-Pase)活性、质膜5’-核苷酸酶(5'-AMPase)活性,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来探索其在干旱胁迫和复水后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白羊草质膜ATPase和质膜5’-AMPase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野生型白羊草的质膜ATPase和质膜5'-AMPase活性变化量较栽培型的大;RWC下降,MDA含量上升.复水后质膜ATPase活性、质膜5'-AMPase活性及MDA含量均下降,但高于断水前,野生型的RWC高于对照,栽培型RWC低于对照,说明干旱胁迫对白羊草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对栽培型的伤害大于野生型的.植物的质膜ATPase和质膜5’-AMPase活性随胁迫的加剧而提高,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干旱对白羊草幼苗的胁迫作用,这可能是白羊草抗旱酶促防御机制中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接种尖镰孢菌对枸杞苯丙烷代谢关键酶及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阐明抗感枸杞与根腐病病原菌互作过程中苯丙烷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和代谢产物的变化差异与抗病性的关系,以枸杞栽培品种宁杞一号(NingqiⅠ)、宁杞二号(NingqiⅡ),国内野生种中国枸杞、宁夏枸杞,美洲引进野生种L.brevipes、L.exsertum等6种材料为参试材料,采用切根法接种强致病菌尖镰孢菌后统计死亡率,以此筛选出抗病和感病材料,并测定二者0~20 d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羟化酶(C4H)、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等苯丙烷代谢途径关键酶以及总酚和类黄酮等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6种参试材料接种枸杞根腐病强致病菌尖镰孢菌后,野生材料较栽培材料抗病性强,宁杞一号为感病材料,L.exsertum抗根腐病能力最强;抗病材料L.exsertum苯丙烷代谢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羟化酶、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活性显著高于宁杞一号,初步确定苯丙烷代谢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羟化酶、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的活性和类黄酮的含量与枸杞材料抗根腐病呈正相关。因此,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羟化酶、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活性和类黄酮含量,初步可以作为筛选抗枸杞尖镰孢菌根腐病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根系染色和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孢子形态学鉴定分析了榆中栽培(内生真菌感染,endophyte-infected,E+;无内生真菌感染,endophyte-free,E-)和野生条件下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根系丛枝菌根侵染率、根际土壤中孢子密度以及AMF的多样性.结果表明,栽培条件AMF侵染率显著高于野生条件(P<0.05).栽培条件下,甘肃内生真菌(Epichlo(e) gansuensis)对醉马草AMF侵染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栽培条件下土壤孢子密度显著低于野生条件(P<0.05),栽培条件下内生真菌对醉马草根及土壤孢子密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栽培条件下共发现3属9种,其中E+根际土壤中球囊霉属(Glomus)6种和无梗囊霉属(Gigaspora)1种,E-根际土壤中球囊霉属(Glomus)3种,其中无梗囊霉属(Gigaspora)1种和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1种;在野生条件下共发现AMF 2属9种,其中球囊霉属8种和巨孢囊霉属1种,两种生长条件下球囊霉属所占比例均最大.野生条件下,AMF群落组成丰富度显著高于栽培条件(P<0.05);栽培条件下,内生真菌对AMF群落组成丰富度无显著影响(P>0.05).以上结果表明,内生真菌和生长条件对AMF侵染以及AMF多样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3种野生葱属植物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TTC法、孢粉染色法及联苯胺—过氧化氢法,从花粉活力、花粉可育性及柱头可授性方面研究了蒙古韭Alliummongolicum、碱韭A.polyrhizum和细叶韭A.tenuissi mum3种野生葱属植物的传粉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3种野生葱属植物的花粉活力和可育率均较高,分别为蒙古韭73.40%±2.94%,79.44%±2.83%;碱韭71.23%±4.39%,84.32%±1.63%;细叶韭80.62%±4.11%,70.93%±4.86%。三者花粉活力下降快,花粉寿命约为8 h,最佳传粉期为开花后3~4 h。三者的柱头均具较高的可授性,可授性持续5 d左右,最佳授粉期为2 d左右。  相似文献   

16.
马蹄金野生种与栽培种在自然降温过程中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君  周守标  黄文江 《草业科学》2005,22(6):105-107
在自然降温过程中,马蹄金Dichondra repens的野生种与栽培种叶片内的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的含量、相对电导率发生明显变化.其中,脯氨酸先降低后升高;可溶性糖先上升后下降;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在观测的温度范围内,野生马蹄金叶内的游离脯氨酸含量高于栽培种;可溶性糖含量上升幅度远大于栽培种;相对电导率的上升幅度低于栽培种.结果表明:马蹄金的野生种比栽培种耐寒.  相似文献   

17.
野生马蹄金花粉生活力检测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帮龙  张晓慧  干友民  贺啸尘  莫利 《草业科学》2011,28(11):1941-1944
以野生马蹄金(Dichondra repens)材料SD200303和GD200503为对象,分别以碘 碘化钾染色法、联苯胺 甲萘酚染色法、TTC法和离体萌发法测定其花粉活力,比较各检测方法测定效果。结果表明,碘 碘化钾染色法、TTC法染色效果不佳,不适宜野生马蹄金花粉活力测定;联苯胺 甲萘酚染色法能测定花粉生活力,但测定值偏高;离体萌发法测定野生马蹄金花粉活力,花粉管生长良好,且萌发率基本稳定,便于快速直观统计花粉生活力,适宜野生马蹄金花粉生活力检测,其较适宜的培养基为蔗糖10%+硼酸(HBO3)0.005%+硝酸钙 [Ca(NO3)2·4H2O] 0.015%+硫酸镁(MgSO4·7H2O)0.001%+硝酸钾(KNO3)0.005%+0.5%琼脂。  相似文献   

18.
原产于宝格达山和大兴安岭山地的缘毛雀麦野生种,在呼和浩特地区栽培驯化10余年,根据地区生产需要从原始群体中选育出10个遗传差异大、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优良株系。对这些优良株系的形态解剖学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比较和研究,按照它们在光合作用能力、抗旱能力及适用性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进行了聚类,初步归纳出抗旱品系和高光合效率品系,并讨论了各株系适宜的用途。  相似文献   

19.
荷花蜂花粉多糖提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温浸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确定荷花蜂花粉多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采用苯酚-硫酸法检测多糖含量。结果表明:4因素对荷花蜂花粉多糖提取的影响顺序为提取次数>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荷花蜂花粉多糖提取的最优条件为1:8的料液比,50℃水浴条件下,浸提3h。考虑到经济效益和成本因素,经两次提取后荷花蜂花粉多糖的提取率就可以达到99%,故最佳提取次数为两次。  相似文献   

20.
胡枝子属植物40个野生居群种子蛋白谱带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内蒙古、河北、山西、宁夏和甘肃5个省3种2变种的40个胡枝子属植物野生居群种子蛋白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获得32条谱带,有4条谱带为稳定表达带,其余28条谱带均有不同程度的多态性,多态率90.6%,分子量108.1~10.3 kDa,各居群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42~1.00,遗传变异较大,多态性较高.遗传相似系数为0.581时聚为4类:第Ⅰ类包括二色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的3个居群;第Ⅱ类包括23个居群,即牛枝子L.potaninii的11个居群和达乌里胡枝子L.davurica的12个居群;第Ⅲ类包括牛枝子的2个居群;第Ⅳ类包括尖叶胡枝子L.hedysaroides的4个居群和细叶胡枝子L.hedysaroides var.subsericea的8个居群.其中第Ⅲ类的牛枝子2个居群单聚一类,表明与其它牛枝子居群遗传差异大.从种的水平看,绝大部分来自于相同或相似的地理生态环境的居群聚为一类.达乌里胡枝子与牛枝子亲缘关系较近,尖叶胡枝子与细叶胡枝子亲缘关系较近,这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一致.由此认为,胡枝子属植物是种间、种内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多态性的种群,可作为研究种内变异和生态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