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牛奶已经成为人类重要的营养食品之一,它可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蛋白质、镁、维生素、磷和钙等.因此提高牛奶产量和根据市场需求改善牛奶成分,已成为各国营养学家研究的热点.在基因组成确定以后,营养就成为影响牛奶产量和成分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三、消化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及其营养意义 (一)各种饲料成分的消化农畜的唾液、胃液、胰液和肠液等所含的消化酶主要消化淀粉、糖、脂类与蛋白质,使之分解为葡萄糖、甘油、长链脂肪酸及氨基酸等,遂被吸收利用。青粗饲料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  相似文献   

3.
牛瘤胃代谢产物中的挥发性脂肪酸即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比例结构,对奶牛产奶量和乳脂率有重大影响。乙酸被吸收后,通过血液被输送到乳腺,用以合成乳脂肪中的一系列短链脂肪酸;丙酸被吸收后,输送到肝脏,成为合成葡萄糖的原料;丁酸是乳脂肪中的短链脂肪酸,也可与乙酰辅酶A缩合形成高级脂肪酸。乙酸、丁酸比例增加,有利于提高奶牛乳脂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讨论了日粮模型、蛋白质与氨基酸、脂肪与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及其它添加物对牛奶产量,牛奶品质,风味的影响。为牛奶生产者通过营养措施提高奶牛产乳量和改善牛乳品质提供了技术上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牛奶中免疫活性蛋白提高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牛奶中的功能因子和免疫活性物质很多.其化学本质也各有不同,蛋白质类有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等.脂肪酸类有CLA等。牛奶蛋白质在营养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乳蛋白质直接参与机体蛋白质代谢.包含了机体蛋白质结构所需要的全部氨基酸成分.是牛奶活性物质的主体。目前.关于牛奶中免疫活性蛋白及其提高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市场前景广阔.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牛奶中活性蛋白提高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利用免疫乳生产提高免疫球蛋白含量、利用乳品深加工技术增加牛奶中生物活性肽、利用乳腺反应器等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乳铁蛋白.这三项技术属于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6.
挥发性脂肪酸在动物体内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挥发性脂肪酸 (volatilefattyacids ,VFA)是碳链为 1~ 6的脂肪酸 ,包括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等 ,其中对动物体代谢作用最为重要的有直链乙酸、丙酸和丁酸 ,约占瘤胃发酵VFA总产量的 95 % ,乙酸是产量最大的VFA ,约占VFA总产量的 70 %~ 75 %。挥发性脂肪酸在不同动物体内其比例和数量不同 ,见表 1。表 1 食糜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其中各酸比例绵羊瘤胃猪盲肠鸡盲肠总挥发性脂肪酸 (mmol/L) 1 1 91 8 2 1 0 7乙酸 (% ) 54 55 61丙酸 (% ) 2 5 2 7 2 7丁酸 (% ) 1 7 6 1 1长链脂肪酸 (% ) 4 2 1  注 :资料来源于…  相似文献   

7.
《饲料工业》2021,(1):32-37
奶牛能够将人类难以消化利用的植物性饲料转化为人类易消化吸收的牛奶,此过程主要依赖于瘤胃微生物分解饲料产生微生物蛋白、挥发性脂肪酸和葡萄糖等牛奶的前体物。乳蛋白和乳脂肪产量是衡量牛奶品质的关键指标,文章主要综述了瘤胃微生物在牛奶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对牛奶乳脂和乳蛋白产量的影响,为探索提升牛奶品质的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旨在确定在不影响牛奶产量、牛奶成分、乳脂肪酸组成和牛奶感官质量的情况下,用不同水平甘油代替大麦对泌乳中后期奶牛的影响。试验选择了40头荷斯坦奶牛,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在部分混合日粮中,粗甘油替代大麦的含量分别为日粮干物质的0、6%、12%和18%。每天记录个体产奶量、采食量和挤奶频率,每周分析牛奶成分。对新鲜牛奶和贮藏7 d的牛奶样品进行感官分析。部分混合日粮的摄入量随甘油添加水平由0升高至12%,增加近1 kg,甘油由12%升高至18%,减少约1 kg。甘油水平由0升高至6%时,精料摄入量下降0.5 kg。随着日粮中甘油比例的增加,牛奶产量呈线性下降(P<0.05),而牛奶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P=0.08),导致能量校正乳水平随甘油水平的升高表现为二次曲线效应,其中6%甘油组产量最高,18%甘油组产量最低。蛋白质和乳糖产量随日粮中甘油比例的增加线性下降(P<0.05)。随着日粮甘油比例的增加,牛奶中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共轭亚油酸的比例线性下降(P<0.05),而短链和中链脂肪酸的比例大部分呈上升趋势。综上所述,甘油作为一种能量饲料可以在不影响牛奶品质的前提下,在泌乳中后期奶牛日粮中替代大麦的水平高达18%。但日粮甘油水平超过12%时可能会降低能量校正乳的产量。  相似文献   

9.
牛奶成分的营养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脂率与乳蛋白 (决定牛奶密度的主要因素 )是牛奶品质两个硬指标 ,是养牛户与牛奶经销商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个问题 ,本文简要介绍影响牛乳品质非遗传的营养因素及其调控的主要方法 ,以期增加养牛户效益。1 牛奶脂肪及其营养调控牛奶脂肪是牛奶的主要成分之一 ,它不但是脂溶性维生素A、D、E的载体 ,而且能提高热能和必需的脂肪酸。乳脂中含有 10 %~ 12 %的C 14∶0和 2 5 %~ 30 %的C 16∶0的脂肪酸 ,能提高血浆中胆固醇引发冠心病 ,而C18∶0和C 18∶1的脂肪酸能降低血浆胆固醇 ,有利于人类健康。欲增加脂肪中C 18∶0与C 18∶1的…  相似文献   

10.
1脂肪酸的定义及分类 脂肪酸是由碳、氢和氧3种元素组成的一类化合物,是构成动物机体脂肪和类脂的基本物质,是细胞膜磷脂的重要成分,对调节细胞膜组成和蛋白质摄入具有重要意义.依据脂肪酸间碳氢链的长度及不饱和双键的数目和位置进行划分.脂肪酸按碳氢链是否饱和可分为3类,即: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按碳链的长短可将脂肪酸分为短链脂肪酸(SCFA)、中链脂肪酸(MCFA)及长链脂肪酸(LCFA).  相似文献   

11.
李永和 《中国乳业》2001,(11):28-28
乳脂率与乳蛋白(决定牛奶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牛奶品质两个硬指标,是养牛户与牛奶经销商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个问题,本文简要介绍影响牛乳品质非遗传的营养因素及其调控的主要方法,以期增加养牛户效益。一、牛奶脂肪及其营养调控牛奶脂肪是牛奶的主要成分之一,它不但是脂溶性维生素A、D、E的载体,而且能提高热能和必需的脂肪酸。乳脂中含有10%~12%的C140和25%~30%的C160的脂肪酸,能提高血浆中胆固醇引发冠心病,而C180和C181的脂肪酸能降低血浆胆固醇,有利于人类健康。欲增加脂肪中C18…  相似文献   

12.
旨在了解驴盲肠发酵产物对乳成分合成的影响。本研究选择4头安装永久盲肠瘘管的泌乳母驴(体重(182±9)kg),在泌乳晚期((155±15)d),经盲肠用连续灌注法,采用4×4拉丁方设计,连续3h灌注3种不同比例和组合的短链脂肪酸(SCFA):乙丙组(乙酸150mmol·h~(-1)+丙酸50mmol·h~(-1))、乙丁组(乙酸170mmol·h~(-1)+丁酸30mmol·h~(-1))、乙丙丁组(乙酸130mmol·h~(-1)+丙酸50mmol·h~(-1)+丁酸20mmol·h~(-1)),对照组灌注相同体积的缓冲液。结果发现,不同处理组间乳产量无显著差异(P0.10)。乙丁组乳脂、非脂固形物、乳糖和乳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乙丙丁组(P0.10);乙丙和乙丁组中乳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乙丙丁组(P0.10),其余各指标差异不显著(P0.10)。乙丙和乙丙丁组的中链脂肪酸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乙丙、乙丁和乙丙丁组长链脂肪酸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经盲肠灌注乙酸和丁酸有助于提高乳成分含量,灌注乙酸和丙酸有利于增加乳脂的中链脂肪酸比例,盲肠SCFA参与并影响驴乳脂合成。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研究了阴外动脉灌注乳脂前体物对奶牛产奶量及乳腺内短链脂肪酸摄取规律的影响。选择8头健康荷斯坦奶牛分为2组,每组4头牛。采用2×2交叉试验设计,2组分别饲喂2种不同粗饲料[苜蓿(MF组)、玉米秸秆(CS组)]的饲粮,饲粮的精粗比为45∶55。试验分为2阶段,每阶段20 d,其中预试期14 d,载体灌注期3 d,乳脂前体物灌注期3 d。在载体灌注期,MF组与CS组均接受载体灌注,分别命名为MFC_1组和CSC组;在乳脂前体物灌注期,MF组继续接受载体灌注(MFC_2组),CS组灌注乳脂前体物(CSF组)。测定产奶量、干物质采食量及乳成分。采集尾动脉和乳静脉血浆测定短链脂肪酸浓度和脂肪酸比例。结果表明:1)在灌注乳脂前体物前,CSC组产奶量、4%乳脂校正乳产量、乳脂产量、乳蛋白产量和产乳脂效率显著低于MFC_1组(P0.05),CSC组尾动脉血浆中短链脂肪酸浓度及短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酸有低于MFC_1组的趋势(0.05≤P0.10)。2)灌注乳脂前体物后,CSF组产乳脂效率和乳蛋白率显著高于CSC组(P0.05),CSF组产奶量、4%乳脂校正乳产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尽管在数值上仍然低于MFC_2组,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CSF组产乳脂效率显著高于MFC_2组(P0.05)。3)灌注乳脂前体物后,CSF组尾动脉血浆中乙酸、丙酸以及短链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CSC组(P0.05),且乙酸、丁酸及短链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MFC_2组(P0.05),短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酸有低于MFC_2组的趋势(0.05≤P0.10)。4)除CSF组丁酸动静脉差有高于CSC组的趋势(0.05≤P0.10)外,CSC组与MFC_1组、CSC组与CSF组、CSF组与MFC_2组乳腺对乙酸、丙酸、丁酸、短链脂肪酸的摄取量、摄取率和动静脉差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以玉米秸秆为粗饲料奶牛灌注乳脂前体物可显著增加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脂产量,并达到与以苜蓿等为粗饲料相似的水平,且具有较高的产乳脂效率,但对乳腺内短链脂肪酸的摄取量和摄取率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奶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类最为完美的食品。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营养的不断追求,推动了我国奶业的飞速发展。目前,奶业作为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及产业链长等特点,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兽医学报》2015,(11):1868-1874
牛奶营养品质低下已成为我国奶业健康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乳脂肪是决定牛奶营养品质的主要物质之一。调控乳腺内脂肪酸转运、从头合成、酯化和脂滴形成的相关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对乳脂肪的成分及含量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这些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对乳脂肪生成的影响,旨在为明确奶牛乳腺脂肪酸形成调控网络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1 蛋中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性 长链不饱合脂肪酸(LCP)对人类的营养非常重要,在鸡蛋中含量丰富。研究人员认为,来自蛋黄磷脂(ETPL)的LCP非常重要,已被作为新的食品在欧盟注册。ETPL的活性组成使它成为人类理想的LCP来源,因为其脂肪酸的组成与人细胞  相似文献   

17.
牛奶的成分分为水和固形物两部分,固形物包括脂肪、蛋白质、乳糖、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其成分含量的多少,影响着牛奶的质量。1乳脂肪乳脂率是衡量牛奶质量的重要指标。有近一半的乳脂肪是以瘤胃发酵产生的醋酸(乙酸)和酪酸(丁酸)为原料由乳腺合成的;其余部分则由饲料中的脂肪和积  相似文献   

18.
葡萄糖和胰岛素同时灌注对奶山羊乳脂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通过同时灌注葡萄糖和胰岛素,研究胰岛素对奶山羊乳脂合成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选取4只泌乳中后期文登奶山羊安装颈动脉、颈静脉和乳静脉临时插管,采用2×2交叉试验设计,分为2个处理,即对照和葡萄糖和胰岛素灌注处理.试验共分2期,每期10 d,前5 d为基准物质测试期,后5 d为灌注期,2期试验间隔5 d.接受葡萄糖和胰岛素灌注的试验羊由颈静脉插管注射葡萄糖和胰岛素,从颈动脉和乳腺静脉插管采集血样.胰岛素、葡萄糖持续注射(24 h/d),胰岛素注射速率为1 μg/ h*kg BW,葡萄糖(25% w/v) 的注射速率以将血糖浓度控制在基础浓度的±20%来确定.试验期间试验羊精料分12等份,自动投料机每2 h投喂1次,试验羊自由饮水.结果表明,葡萄糖和胰岛素同时灌注显著提高了血浆胰岛素浓度(P<0.05),血糖浓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达到了预期处理效果.葡萄糖和胰岛素同时灌注显著降低了奶山羊的乳脂率和乳脂产量(P<0.05),而对产奶量、乳蛋白率和乳糖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葡萄糖和胰岛素同时灌注显著降低了动脉血浆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乙酸和游离脂肪酸(nonesterified fatty acids,NEFA)的浓度(P<0.05);显著降低了乳腺组织对动脉NEFA的吸收率和NEFA的吸收速度(P<0.05),但显著升高了动脉对乙酸的吸收率(P<0.05);显著升高了乳脂脂肪酸中C12∶0、C14∶0和C16脂肪酸的含量(P<0.05)和降低了C18∶0(P<0.05)、trans-C18∶1(P>0.1)脂肪酸的含量,trans-10,cis-12CLA的含量无显著变化(P>0.1).葡萄糖和胰岛素同时灌注未影响乳脂中中链脂肪酸(C10~16)和长链脂肪酸(≥C18)的比例(P>0.05),但降低了乳脂中短链脂肪酸(C4~8)比例(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胰岛素可以引起奶山羊乳脂率的降低,其主要的途径可能是降低乳腺对动脉血液NEFA和TG的吸收.  相似文献   

19.
牛奶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奶牛场及乳品厂的经济效益,因而如何提高乳产量及乳品质为众多牛奶生产者所关注。本文仅讨论影响产乳量及乳品质的营养因素,旨在通过营养调控措施,为奶牛养殖者提高效益指明方向。1日粮模型不同的饲料在瘤胃中发酵的类型不同,会对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和  相似文献   

20.
四、营养的吸收与利用反刍动物的主要能源(VFA)是由瘤胃和大肠吸收的,葡萄糖、长链脂肪酸、氨基酸氮及其他营养物,则是由小肠吸收的。不同形式能源的吸收比不同,对吸收能的利用和畜产品的形成,有着明显的影响,乳牛尤其如此。为提高反刍动物的饲料效率和畜产品质量,必须充分注意这种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