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对益生菌菌株副干酪乳杆菌L9(Lactobacillus paracasei L9)进行了体外及体内的安全性评价。利用体外试验评价了L9的抗生素抗敏感性及生物胺的生成能力;体内试验评价了L9的经口毒性、正常状况下的易位风险及腹腔注射模拟的极端情况下的易位风险。结果表明,菌株L9不存在种属特有耐性以外的抗生素耐受性,不存在抗生素转移的风险;在脱羧酶培养基中培养未发现生物胺的产生;以108、109、1010 cfu/鼠灌胃28d,小鼠未发生不良反应,未发生向血液、肝脏、脾脏和肾脏的易位;109cfu/鼠腹腔注射发生易位现象,但未发生菌血症并且易位不会造成疾病或导致死亡,同时易位状况随时间有所缓解,表现为较高的易位安全性。试验结果证实副干酪乳杆菌L9具有较高安全性,可以直接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2.
副干酪乳杆菌L9是一株功能性益生菌菌株。本研究利用液氮深冷技术制备副干酪乳杆菌L9(Lactobacillus paracasei L9)直投式发酵剂,并比较了液氮深冷与冷冻干燥工艺制备的发酵剂,菌株存活率及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液氮深冷组的菌体存活率可达93.7%±4.2%,显著高于冷冻干燥法组(77.5%±5.3%)(P0.05);液氮深冷组发酵产酸能力与未经冷冻处理的对照组没有显著区别,但显著高于冷冻干燥组;液氮深冷组的β-半乳糖苷酶及LDH活性下降也显著低于冷冻干燥处理组;储藏试验证明,深冷工艺制备的副干酪乳杆菌L9直投式发酵剂可以在3个月储存过程中保持稳定的产酸活性。  相似文献   

3.
以褐色乳饮料货架期始末酸度变化为评价指标,研究了初始酸度、贮藏温度、菊粉添加量与白砂糖用量对干酪乳杆菌后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温度对货架期酸度变化影响最显著,产品初始酸度影响其次,白砂糖用量与菊粉添加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益生菌发酵剂对于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开发与应用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对一株具有降低胆固醇作用的益生菌干酪乳杆菌LC-15(Lactobacillus casei LC-15)进行生长发酵特性的研究。通过对干酪乳杆菌LC-15的生长及发酵特性的测定:确定了干酪乳杆菌LC-15在复原脱脂乳中凝乳需10h,12h时pH达到4.5,滴定酸度达到81.5°T,最适生长温度为38℃;药敏实验表明,干酪乳杆菌LC-15对四环素、氯霉素和红霉素高度敏感;该菌发酵乳所含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酮类物质与各类挥发性脂肪酸总含量分别达到了35.91%和52.52%;干酪乳杆菌LC-15发酵乳在前期发酵中酸度变化不大,有一定程度的后酸化现象;在pH4.0的PBS缓冲溶液4℃贮存10d总菌落下降近一个数量级;干酪乳杆菌LC-15在与其他发酵菌以3:1:1混合培养时,在39℃培养条件下6h开始凝乳,比干酪乳杆菌LC-15单菌发酵缩短4h。  相似文献   

5.
6.
为探究一种新型干酪乳杆菌高密度发酵工艺,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对干酪乳杆菌发酵液不同类别的基础成分进行测试,分析并选出最优组合;其次通过对比试验分别对干酪乳杆菌发酵过程中向发酵液中补充的促生长因子、碳源、氮源及p H调节剂的浓度进行测试筛选。结果表明:发酵最优工艺为:在无氧密闭的环境内以温度为37℃、p H为6.5、接种量为2%的初始条件进行发酵,在此条件下使用乳糖5 g/L、牛肉膏10 g/L、硫酸镁0.2 g/L、混合生长因子溶液(苹果汁:橙汁:山楂汁=3:2:1)10 mL/L的发酵液进行恒温无氧发酵;24 h后向发酵液中添加浓度0.3%的乳糖、0.8%的牛肉膏与4%的氨水,继续发酵24 h后收获菌种。在此发酵工艺条件下,收获的菌种密度可达到2.8×1010CFU/mL。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自主优良益生菌副干酪乳杆菌ET-22为研究对象,研究以MRS培养基进行长期连续传代过程中其表型特征和遗传信息的稳定性,跟踪检测该菌株连续传代1000代期间细胞形态、菌落形态、生长性能、发酵活力和基因序列变异情况。结果显示,副干酪乳杆菌ET-22在连续传代1000代期间细胞和菌落形态没有发生变化,活菌数、浊度和菌株活力呈上下小幅度波动,变化不显著;基因组重测序分析显示,0~600代内无变异位点,800和1000代分别监测到2个和4个SNP位点,未达到菌株变异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副干酪乳杆菌ET-22在连续传代1000代期间表型特征和遗传信息维持稳定。  相似文献   

8.
试验采用正常甘薯汁(TJA)培养基和简易培养基培养副干酪乳杆菌L1,通过对不同培养条件下不同培养时间、p H及金属离子对菌种絮凝甘薯淀粉的影响,分析简易培养基是否适合菌种培养,评价指标为絮凝率,同时对培养的菌液进行酸浆自然发酵,确定酸浆自然发酵的工艺。结果表明,在培养时间条件下,48 h时TJA培养基和简易培养基絮凝率最高,分别为55.13%和54.19%;在p H为5.5时絮凝率最高,分别为67.88%和58.49%;在添加金属离子条件下,添加Na+絮凝率均好于Ca2+。用最佳条件培养后絮凝率分别为79.21%和71.65%。自然发酵第6天酸浆絮凝效果最好,絮凝率达到87.25%。  相似文献   

9.
将副干酪乳杆菌用于牛乳发酵,制备含抗氧化肽的新型乳酸菌功能性饮料。通过测定发酵终产品的活菌数、酸度、多肽含量、多肽转化率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探讨最优的发酵培养方式和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确定出的最佳培养方式为摇床培养,摇床转速180 r/min、发酵时间24 h、脱脂乳粉添加量12 g、葡萄糖添加量6 g、接种量5%,在此条件下,产品的多肽产量最高达0.98 mg/mL,活菌数最高达8.5×108 CFU/mL,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可达62.38%。  相似文献   

10.
益生菌干酪乳杆菌Zhang和双歧杆菌V9发酵豆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和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V9单独及混合(1:1)发酵豆乳及以其制作的活性豆乳饮料进行研究,并测定了豆乳37℃发酵期间及活性豆乳饮料4℃28d贮藏期间的pH、TA、FAN和活菌数。结果表明,豆乳发酵过程中,混合发酵豆乳酸度变化大于单独发酵且可有效缩短发酵时间;B.animalis V9发酵的豆乳FAN含量变化最大。活性豆乳饮料贮藏期间,含有B.animalis V9活性豆乳饮料的pH值和TA变化不明显,含有L.casei Zhang活性豆乳饮料的pH值显著降低,TA显著升高;所有样品的FAN在贮藏7d期间显著下降,之后变化不明显;在28d贮藏结束时,L.casei Zhang和B.animalis V9单独及混合发酵豆乳饮料时活菌数分别是2.28×109cfu/g、4.27×108cfu/g、1.56×109cfu/g和2.8×108cfu/g。本研究初步表明,在豆乳中L.casei Zhang和B.animalis V9混合发酵优于单独发酵,在活性豆乳饮料中L.casei Zhang和B.animalis V9具有优良的贮藏稳定性,显示了其应用于发酵豆乳制品具有良好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副干酪乳杆菌L1细胞壁蛋白对甘薯淀粉有絮凝作用,试验通过对副干酪乳杆菌L1絮凝甘薯淀粉的条件进行优化,分析不同培养时间条件下p H、接菌量及金属离子等因素对其絮凝淀粉的影响,以絮凝率作为评价指标。同时分析酵母菌对副干酪乳杆菌L1絮凝甘薯淀粉是否有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副干酪乳杆菌L1在25℃下培养48 h时,在p H 5.5,Na Cl 4%,接菌量15%时絮凝率最高,达到76.03%。酵母菌对乳酸菌絮凝效果有促进作用,可使乳酸菌絮凝率提高9.6%。  相似文献   

12.
研究对从泡菜中分离的一株副干酪乳杆菌进行生长曲线测定、耐酸试验、耐猪胆盐试验、人工模拟猪胃肠道环境耐受性试验和抑菌试验等抗逆性研究。结果表明:饲用微生态制剂湖南省工程实验室从泡菜中分离得到的副干酪乳杆菌耐酸性强(pH 2.0)和耐高胆盐质量分数(质量/体积0.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副伤寒沙门菌和鸡白痢沙门菌等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副干酪乳杆菌发酵液中的乳酸菌数、γ-氨基丁酸(GABA)产量和乳酸产量,本试验采用单因素法、响应面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发酵培养基成分进行了筛选和优化。结果表明:副干酪乳杆菌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葡萄糖30 g/L,酵母粉50 g/L,L-谷氨酸钠15 g/L,硫酸锰0.18 g/L,乙酸钠5 g/L,磷酸氢二钾2 g/L,柠檬酸氢二铵2 g/L,吐温-80 1 mL/L。该条件下,副干酪乳杆菌发酵液中的乳酸菌数为5.34×109CFU/mL,GABA产量为576μg/mL,乳酸产量为12.32 mg/mL,得到的规范化综合得分为0.9016,与理论规范化综合得分0.9247接近,表明响应面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副干酪乳杆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奶酪制作中添加不同量(0~3%)的干酪乳杆菌,以不添加组作为空白对照,观察干酪乳杆菌的发酵特性。结果表明,试验组在发酵3~6h达到对数生长期,发酵6h时干酪乳杆菌活菌数可达到6.03×107/g,12h时活菌数达1.58×10~8/g。试验组样品黏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蛋白质水解程度略高,但差异不显著。在4℃冷藏过程中,试验组后酸化现象不明显;28d后,添加3%干酪乳杆菌的活菌数达9.77×10~8/g;对照组在冷藏中黏度几乎不变化,其余各组样品的黏度在冷藏7~14d中显著降低,之后到28d黏度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副干酪乳杆菌YLZB对小鼠免疫的调节作用,本试验以Balb/C小鼠为动物模型,灌胃不同剂量的副干酪乳杆菌YLZB 30d,测定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巨噬细胞吞噬能力、NK细胞杀伤能力和血清IgG含量,评价该菌株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副干酪乳杆菌YLZB可显著增加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率、巨噬细胞吞噬能力、NK细胞杀伤能力和血清IgG含量,并呈剂量依赖性。可以得出,副干酪乳杆菌YLZB具有调节小鼠免疫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株干酪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一株具有降胆固醇功能的益生茵一千酪乳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所筛选的干酪乳杆菌BDⅡ能够耐受2.5%的牛胆盐和6.0%盐,在pH2.5R MRS-broth中仍可以生长,并有抑制常见致病茵,对部分抗生素比较敏感的特性,对小白鼠安全无毒,可以用作微生态制剂和酸奶发酵剂的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17.
饲用干酪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株干酪乳杆菌生长特性、泌酸能力、耐酸性、胆盐耐受性和抑菌能力进行研究,旨在为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在24 h时菌体质量浓度达到最高值,在28 h时产酸量最高,pH在3.80左右维持稳定;干酪乳杆菌分别经pH 2.0和1.0%胆盐处理3h后存活率分别为81.29%、150.81%;该菌株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性能,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47、18.53、16.36 mm.  相似文献   

18.
两株干酪乳杆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拟人体消化道环境中,对2株干酪乳杆菌耐酸、耐胆盐和耐NaCl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株干酪乳杆菌在pH值为2.5~4.5的人工胃液或人工肠液中作用3h后均能生长,活菌数达到1010个/mL左右.此外,在胆盐浓度为2.5g/L或高盐浓度比例为7.5%的条件下亦能正常生长.该研究表明,这2株菌株在人体或动物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以作为益生菌用于食品工业.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副干酪乳杆菌L9(L9)诱导CD4+T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以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s)为模型,通过酶联免疫和流式细胞术分析L9对BMDCs调节性细胞因子分泌以及CD103表达的影响;利用L9诱导后的BMDCs与小鼠脾CD4+T细胞联合培养,分析调节性T(Foxp3+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L9的干预能够显著促进BMDCs中白介素(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分泌以及CD103的表达(P0.05),并呈现浓度依赖效应;同时,经L9诱导后的BMDCs,显著提高了CD4+T细胞中Foxp3+Treg细胞的比例(P0.05)。L9通过调节BMDCs中调节性细胞因子的分泌以及CD103的表达,促进CD4+T细胞向Foxp3+Treg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离有研究价值的益生菌,从牛肠道中分离到1株疑似乳酸菌,通过对参考菌株的16S r RNA基因序列的归纳分析,证实存在种间特异性可变区,最终确定为副干酪乳杆菌,分离菌作为一种益生菌在饲料添加剂方面存在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