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方白Huan     
本文介绍了东方白Huan,圣Huan和澳洲白Huan的分类,分布和种群状况,并认间三个独立的物种。分布在中国的白Huan三个独立的物种。分布在中国的白Huan应为东方白Huan应为东方白Huan而不是圣Huan。作者建议中国鸟类工作者应统一使用东方白Huan名称,以便与国际现行用法一致。  相似文献   

2.
蛇是朱Huan的天敌之。本文通过抢救被王锦蛇伤害的朱Huan雏鸟一例,探讨了其病情发展过程及病鸟体重、体温、呼吸次数的相关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3.
对一只意外死亡朱Huan的气管,卵巢,输卵管进行了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可见:气管由130余枚软骨环构成,边缘重叠,切片上可见到双层的透明软骨环,卵巢皮质内可见到各级卵泡,输卵管由粘膜层、肌层和外膜构成,粘膜层形成发达的皱襞。  相似文献   

4.
《中国家禽》2001,23(9)
据陕西朱保护观察站有关人士称,根据群众报告和科研人员调查,近年来世界珍禽朱的群体生存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呈现出朱种群扩展、迁移集群活动范围越来越广的可喜态势。据新华社报道,前几年人们只在陕西洋县的部分乡镇发现有世界珍禽朱生存活动。但去年5月以来,人们先后在与洋县临近的城固县、西乡县等地,分别发现有单只朱觅食、游荡。据调查,朱迁移集群活动地的扩大,主要是村民保护珍禽朱的意识增强,为野生朱群体的栖息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世界珍禽朱鹮迁移活动出现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陈文贵  李夏  刘超  王莉  于晓平 《野生动物》2013,34(1):23-24,49
再引入工程就是通过向野外释放笼养个体尝试建立濒危物种可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我们报道了2008~2011年陕西宁陕县朱鹦再引入种群存活现状。从2007年5月~2011年10月,共有56只笼养朱鹦个体(27♀,29♂)被相继释放到野外。目前已形成10个繁殖配对,并成功出飞幼鸟33只。平均窝卵数3.14±1.06,每窝平均育成幼鸟1.57±1.03。我们认为饥饿和王锦蛇的捕食是朱鹦幼体、成体死亡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再引入过程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5--2006年,陕西朱鹨救护饲养中心对朱鹨鸟首次繁殖失败的亲乌,采取了人工辅助自然育雏技术,共有9对繁殖朱鹨参与实施,繁殖成功率88.9%,育雏成功率82.3%。其中200年参与实施的5对亲鸟在2006年进行自然繁育均获成功。实验证明笼养朱鹨人工辅助自繁育雏技术方案成熟可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珍稀野生动物作为国礼越洋跨洲,往往承担着特殊的使命。中美、中日正式建交后,美国和日本分别受到我国赠送“国宝”——大熊猫的礼遇。 1998年 11月江泽民主席访问日本,代表中国人民又一次向日本人民赠送一对不亚于大熊猫的“国宝”——朱 ,这是朱 首次作为最珍贵的国礼。最近,从仅存的野生栖息地——陕西借展到北京百鸟园以及在北京动物园繁育的朱 展出,再次吸引了众多爱鸟人士。   朱 是具有极强观赏价值的动物,属大中型鸟类。雄鸟体长 78~ 79厘米,体重 1.7~ 1.9千克;雌鸟略小,体长约 68厘米,体重 1.5千克。朱 的虹膜橙色…  相似文献   

8.
为做好朱鹛的迁地保护工作,进行人工繁育是短时间内提高种群数量的最有效措施。浙江省德清珍稀野生动物繁育研究中心自2008年从陕西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引入5对朱鹦,通过5a努力,目前存栏数已达118只,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本文以朱鹦浙江种群的人工繁育工作实践为基础,结合现有的相关文献,对浙江省德清珍稀野生动物繁育研究中心2008—2012年饲养的138只朱鹃雏鸟的非传染性疾病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阐述了其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主要疾病包括:腿部疾病4种(10例,占7.25%):船桨腿、卷曲趾、关节肿大、皮下气肿;头颈部疾病3种(15例,占10,87%):交叉喙、长短喙、歪脖子;还有其他疾病3种(5例,占3.62%):育雏室小气候控制不良引发的疾病、胚胎病或孵化不良引发的疾病、不明原因死亡的疾病。通过分析病因,提出防范措施,为后续的育雏工作提供指导,以避免类似的疾病再次发生,促进朱鹦人工种群的发展,对其他濒危野生鸟类的人工复壮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祁连山山生柳种群年龄结构及其动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李毅  王志泰 《草业科学》2002,19(3):12-16
以东祁连山高寒地区山生柳种群为研究对象,从山生柳克隆种群在基株和分株2个层次上进行年龄结构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样地基株种群中,I龄级的幼苗均较缺乏,Ⅳ龄级向V龄级过渡处为死亡高峰期,Ⅲ、Ⅳ龄级个体所占比重最大;克隆分株种群总体呈增长型;从种群动态方面分析,山生柳克隆种群年龄结构与海拔梯度间有一定相关联系:海拔3050m处,基株种群和分株种群呈衰退型;3100-3250m间,种群表现为增长型;3300-3450m,种群表现为稳定型。  相似文献   

10.
阐明了植物的基本种群单位的特征,并对它们进行了遗传学和生态--种群统计学分析。指出用于局部水平的种群监测的最适宜基本单位有两个,即种群和生境种群。提出了专家信息系统,该系统可用监测中的信息积累、评价植物种群状态和预测种群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用解剖学方法对朱Zhan和白Zhan的前、后肢进行了比较,发现他们的前肢各部分长度差异不大,白Zhan略长。后肢各部分长度差异较大,白Zhan后肢各部分:股骨部、小腿、附跖部、趾部骨骼均比朱Zhan粗壮,并分别比朱Zhan长9%、35.2%、71,40% ̄43%。利于在稻田、小河、湖水边较深地方采食。白Zhan的前、后肢的肌肉也经朱Zhan发达。在体重判别较大的情况下,体重轻的白Zhan肌肉仍比朱  相似文献   

12.
杨允菲  傅林谦 《草地学报》1995,3(2):103-111
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从5月下旬至6月上旬,黑麦草种群蘖密度减少了37.0%,白三叶种群叶密度减少了54.2%。黑麦草种群在混播草地中占有优势地位。在两个生长时期黑麦草种群生产量随着白三叶种群叶密度增加均呈指数函数下降,白三叶种群生产量随着黑麦草种群生产量增加均呈直线下降。随着生长季的进程,两个种群在密度与生产量之间的负向效应呈增强趋势,但两个种群在生产量之间的负向效应却基本保持相同水平。至6月上旬,混播草地已接近于最大生产量。  相似文献   

13.
采用VORTEX7.3软件对鹅喉羚的种群生存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鹅喉羚集合种群在100年内的种群动态变化接近于根据野外工作得到的种群动态。种群在100年内的灭绝概率为零,在25年种群数量最大440,25~65年间鹅喉羚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65年时鹅喉羚的灭绝概率最大32%,种群数量约减少20%,之后种群数量处于稳定下降趋势。已经处于濒危状态,需妻保护。鹅喉羚死亡率的变化对它们种群生存力的影响要大于环境变化;逐步使鹅喉羚生境良性发展有利于鹅喉羚种群的良性发展;通过鹅喉羚种群闯进行个体交换有利于保持它们的进化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羊草草原中狼尾草种群的再生性,在强度刈割下,对狼尾草种群高度和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强度刈害对狼尾种群高度和密度的负向影响比对照要小,尤其对密度的负向影响比对照更小。适当的钊割不但不使狼尾草种群的再生性减弱,相反还会使狼尾草种群的再生性得到加强 ,而强度刈割种主要起负向作用,因此,狼尾草种群比羊草种群有更强的再性,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优良野生草种资源。  相似文献   

15.
火生态因子对内蒙古草原羊草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控制火烧的方法,研究了火烧对内蒙古草原羊草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烧不利于羊草种群技条的生长发育,抑制羊草的生长高度,降低其单枝干重。但在羊草样地内,由于火烧可以极大地提高羊草种群的密度,增加种群的总地上生物量,因此从种群整体角度来看火烧对羊草群落中羊草种群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研究结果来看,每隔几年(大约4~5年)适当火攻一次非常有利羊草种群的发展,火烧效应至少可以维持4~5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用相邻格子样方法调查祁连山哈溪林区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种群样地,用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函数研究不同放牧季节青海云杉种群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冬季放牧青海云杉种群Ⅰ龄级到Ⅱ龄级幼树的存活率达67.5%,死亡率在Ⅳ龄级最高,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Ⅰ型,存活率Ⅱ龄级最大,存活到Ⅲ龄级的概率为35.0%,存活到Ⅳ龄级的概率则降低至7.5%,死亡密度函数在Ⅲ龄级达到最大,为1.83%;夏季放牧青海云杉种群从Ⅰ龄级到Ⅱ龄级幼树的存活率只有16.5%,存活率Ⅲ龄级最大,死亡率在Ⅰ和Ⅵ龄级最高,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Ⅱ型,生存率相对稳定,种群的死亡密度函数在Ⅴ龄级达到最大,为0.23%;说明冬季放牧对青海云杉种群结构和动态的影响远远大于夏季放牧,导致幼苗幼树的储备不足,种群结构失调。  相似文献   

17.
朱鹮雏鸟蛇伤的抢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蛇是朱的天敌之一。本文通过抢救被王锦蛇伤害的朱雏鸟一例,探讨了其病情发展过程及病鸟体重、体温、呼吸次数的相关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8.
高原鼠兔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备受关注,而多年鼠类防控对高原鼠兔种群数量与植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鲜见。本研究通过对青海省河南县鼠类种群密度较高的高寒草甸进行了连续九年、每年三次的鼠类防控和监测,研究多年鼠类防控对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及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前四年连续的鼠类防控显著地降低了高原鼠兔种群密度,而后五年高原鼠兔种群密度下降趋势并不明显;随着鼠类防控年份的增加,植物群落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显著增加,且它们与鼠兔种群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说明高密度的鼠兔种群数量不利于植物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的维持;气候因子比鼠兔种群大小更能解释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其对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也大于持续鼠类防控的影响。因此,对于鼠害严重的高寒草甸,鼠类防控协同气候因子共同影响着高原鼠兔种群大小和植物群落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19.
迁地保护的海南坡鹿种群可以分为野放、半野放和圈养等3种主要类型。野放种群个体数量最多,约占迁地保护种群个体总数的55.3%;其次为半野放种群,其个体数量占35.6%;圈养种群个体数量最少,只占9.1%。半野放是一种较为稳妥的坡鹿种群恢复方式。在海南坡鹿的迁地保护中,应该增加半野放种群个体数量。本文就海南坡鹿的迁地保护提出了7点保护管理及科学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对羊草种群地上生物量影响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对羊草种群的地上生物量进行了连续了13年的定位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用积分回归模型,分析了降水量季节分配对种群地上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量的年度变化及其分配直接导致了羊草种群地下生物量的年度波动;降水量对种群地下生物量的影响具有放在效应;3-5月和7月份的旬降水量对当年的种群地上生物量有正效应,6月份的旬降水量对当年的种群地上生物量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