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我国尚未有发现鲑甲病毒(SAV)感染的相关报道。如果SAV随进口贸易的鱼类进入我国,会给我国的水产养殖业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了保障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进境水生动物种类开展了SAV跨境传播的风险评估,并提出了科学的风险管理措施。综合风险分析认为,我国传入SAV的主要威胁是来自疫区的活的大西洋鲑、褐鳟鱼和虹鳟,其次是冰冻和冰鲜的大西洋鲑、褐鳟鱼和虹鳟。建议对活的、冰冻和冰鲜的易感鱼类以及用做鲜活饵料的鱼类,禁止从疫区进口;鱼肉、加工后的制品以及其它非易感鱼类是低风险的,可以自由贸易;对运输活鱼的水、包装等要进行强制常规消毒,无需检测。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三倍体雌性虹鳟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性腺发育停滞、卵原细胞发育异常的原因,试验采集180~300 dpf时期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的性腺组织,利用光镜、电镜切片和TUNEL染色进行组织与细胞学对比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对卵巢发育和配子发生过程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生长分化因子9(GDF9)、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在二、三倍体相同时期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180~300 dpf虹鳟三倍体卵巢中的卵原细胞发生凋亡,除240 dpf三倍体虹鳟BMP4表达量显著高于二倍体外,三倍体虹鳟中GDF9、BMP4和BMP7表达量显著低于同时期二倍体。说明三倍体虹鳟卵原细胞发育异常,最终发生凋亡,可能与GDF9、BMP4和BMP7的低表达有关,BMP4在调节卵母细胞发育的同时可能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鲤浮肿病毒(CEV)跨境传播风险,提出科学可行的防控措施,基于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对CEV进入我国的可能因素进行了风险分析。分析认为,CEV的传入威胁主要来自疫区的活养殖鲤、锦鲤,以及金鱼等其它活敏感鱼类,其次是用于食用的活敏感鱼类,以及冰冻、冰鲜的敏感鱼类。因此,根据进口对象,制定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检疫措施,对有效控制CEV传入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非洲猪瘟作为一种烈性传染性外来疫病,虽尚未传入我国,但已对我国的生猪产业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本文对非洲猪瘟全球流行情况及可能传入我国的途径、风险和国内暴发的风险进行分析,科学总结了当前防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基因在调控动物色素合成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解tyr基因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色变异的关系,本研究对虹鳟tyr-1和tyr-2基因进行了蛋白序列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种基因在野生型虹鳟(虹鳟)和黄色突变型虹鳟(金鳟)体色发生的19个不同时期和成鱼13种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蛋白序列分析结果表明,Tyr-1和Tyr-2都是亲水性蛋白,且蛋白结构主要是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tyr-1基因在胚胎各时期均有表达,tyr-1基因表达量在虹鳟受精期最高,桑椹期次之,且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tyr-1基因表达量在金鳟16-细胞期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tyr-2基因分别从虹鳟囊胚期和金鳟原肠期开始表达,表达量均在心跳期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出膜后,tyr-1、tyr-2基因分别在虹鳟5日龄和金鳟3月龄表达量最高。在胚胎各时期中,tyr-1、tyr-2基因在虹鳟中表达量普遍高于金鳟,出膜后普遍低于金鳟。在各组织中,tyr-1基因在皮肤、眼睛、肾脏、肝脏等组织中有较高表达,tyr-2基因主要在皮肤、眼睛中有较高表达,在其他组织中表达量较低。以上结果表明,tyr-1和tyr-2基因与虹鳟体色变异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为深入阐明虹鳟体色变异机制和体色遗传改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外来动物疫病的传入途径分析及其防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非洲猪瘟、尼帕病、疯牛病、西尼罗热等外来动物疫病已经传播到周边国家,对我国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从传染病传播流行的三个基本要素出发,详细分析外来动物疫病传入我国的传播媒介以及可能通过的途径,结合国际动物疫情动态和我国新发生的动物疫情状况,通过列举进口口岸检疫截获动物疫病和非法贸易动物产品的一些实例,重点分析了重大动物疫病和一般动物疫病可能传入我国的主要途径。为阻断防控外来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防止传染源通过传播媒介传入疫情疫病,有针对性从区域防控、进口监管、检疫准入、指定口岸以及生物安全等环节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研究基础饲料中预添加不同水平牛磺酸对慢性热应激条件下虹鳟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牛磺酸在虹鳟抗热应激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挑选平均体重(203.26±2.01)g的虹鳟450尾,分成3组,分别在18℃条件下预先投喂不同水平牛磺酸(0、600.0、1 200.0 mg/kg)饲料,饲养30 d后,对虹鳟进行慢性热应激(24、25℃)处理,研究基础饲料中预添加不同水平牛磺酸对热应激虹鳟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热应激条件下,虹鳟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随牛磺酸添加量的增加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其中1 200.0 mg/kg牛磺酸组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②热应激条件下,虹鳟血清中白蛋白(ALB)和总蛋白(TP)含量随牛磺酸添加量的增加先增后减,其中600.0 mg/kg牛磺酸组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③热应激条件下,虹鳟血清中溶菌酶(LZM)活性随牛磺酸添加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且25℃虹鳟血清中LZM活性显著低于24℃(P<0.05);虹鳟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活性随牛磺酸添加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25℃虹鳟血清中AST活性显著高于24℃(P<0.05)。因此,热应激条件下,预添加1 200.0 mg/kg牛磺酸组虹鳟抗氧化能力、部分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及抗损伤能力均高于未添加组,说明牛磺酸可作为虹鳟抗热应激的备选添加剂。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感染是造成鲑鳟鱼类肝肾等造血组织病变坏死,组织缺血性急性死亡的重要原因,危害十分严重。为了阐明虹鳟感染IHNV发病后造血组织和血液细胞学变化规律,选择不同规格和发病程度的虹鳟进行了组织学和血液细胞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发病虹鳟肝脏组织严重贫血且水肿呈土黄色,石蜡切片,HE染色后可观察到病鱼肝脏组织大范围坏死,坏死细胞胞浆内可见嗜酸性病毒包涵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肾脏、肠上皮组织、心肌这些组织都发生不同程度坏死。发病鱼血细胞密度明显少于未发病鱼,而且红细胞沉降快、脆性高、比容相对较小。IHNV感染对虹鳟组织和血细胞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虹鳟是从国外引进的冷水性鱼类,由于其生态习性,非常适合山区养殖。近10年来,虹鳟养殖业在国内发展很快,已成为我国边远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和脱贫致富产业。虹鳟养殖中,经常涉及到活体(鱼卵和活鱼)的运输,本文对多年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供广大养殖企业及农户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石莼饲料对鲈鱼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取体质量约为6 g的杂食性海洋经济鱼类-鲈鱼作为试验对象,采取摄食率法及集鱼法作为试验方法,研究饲料中不同比例的石莼添加量对鲈鱼生长及诱食活性的影响,比较和评价添加不同石莼剂量的饲料对鲈鱼的诱食效果及生长影响.结果表明:10%和15%石莼添加量的饲料对鲈鱼均有显著诱食作用;0、5%和20%石莼添加量的饲料对鲈鱼诱食作用不显著;25%石莼添加量的饲料对鲈鱼有抑制摄食作用.饲用10%和15%石莼添加量的饲料鲈鱼增重率明显提高且降低饵料系数,其中以10%石莼添加量的饲料效果最为显著(P<0.01),增重率提高了109.7%,饵料系数降低了36.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