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孙宇  张峰  郑佳华  赵天启  赵萌莉  张彬 《草地学报》2021,29(8):1859-1864
刈割作为草地有效管理手段之一,对生态系统功能与多样性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大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围封草地作为对照,探讨了不同刈割留茬高度(留茬8 cm、留茬5 cm和留茬2 cm)对群落生物量与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围封草地相比,留茬8 cm对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留茬5 cm和2 cm处理显著降低了群落地上生物量(P<0.05);多年生禾草和大针茅生物量在留茬2 cm处理下显著降低(P<0.05);留茬8 cm和5 cm处理显著提高了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P<0.05)。相关结果表明合理的留茬高度对草原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有积极影响,本试验对指导当地生产实际、提高草地合理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是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群落类型之一,刈割是典型草原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为探讨大针茅草原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对刈割的响应,利用IonS5 TM XL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不同刈割留茬高度下大针茅草原土壤细菌、真菌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留茬5cm时,土壤细菌、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达到最大值,且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同留茬高度刈割处理下,在门水平上土壤细菌、真菌的优势类群没有改变,但是在属水平上,优势类群发生了改变且不同留茬高度间优势类群不同。与细菌相比,真菌对刈割的响应更加敏感,这表明真菌是更好的生态系统功能和微生物多样性的预测因子,且真菌群落的响应可能对牧草产量和品质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于2014~2018年8月生物量高峰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毛登牧场大针茅典型草原,以长期留茬5cm刈割为对照(CK),设置提高留茬高度(留茬8cm)、降低留茬高度(留茬2cm)及围封(不刈割)等处理,进行草地群落、功能群及优势种产量、群落活力、组织力及恢复力等健康指标的分析,探讨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及围封对大针茅草地产量及群落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8cm或留茬2cm对群落和多年生禾草产量无显著影响;留茬8cm显著提高建群种大针茅产量(P0.05),留茬2cm显著提高杂类草产量(P0.05)。与留茬5cm相比,留茬8cm和围封处理提高优质牧草地上生物量、群落活力、恢复力和草地健康程度,但围封处理群落组织力较低。故从草地健康状况和草地实际利用考虑,留茬高度8cm左右既可在现有基础上保证草地产量也有利于草地群落健康及长期利用。  相似文献   

4.
刈割是大针茅草原的利用方式之一,为揭示刈割对大针茅草原的影响,确定适宜刈割时间与刈割强度,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大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留茬高度和刈割时间(8月1日、8月16日、8月31日)双因素随机区组实验,分析了刈割对大针茅草原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显著降低牧草产量,中重度刈割牧草营养品质显著增高。随刈割时间延后,牧草产量增加,但牧草品质下降。综合产量和牧草品质,大针茅草原以8月中旬刈割,留茬5cm为宜。  相似文献   

5.
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勘测、数据分析等手段探索不同刈割方式对大针茅草地群落特征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针茅种群在群落中具有最大的重要值,占据优势地位;短期刈割对群落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与对照相比,一年一割[1(1)]和两年一割[2(1)]有增长趋势,而割50m留5m [50(5)]和50m留10m [50(10)]有降低趋势;刈割有降低群落平均高度和增加群落密度的的趋势;短期刈割对大针茅草原Margalef丰富度指数(Ma)有较大的影响,每年割50m留5m [50(5)]显著增加了物种丰富度(P<0.05),相比于50m留存5m [50(5)]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在不同刈割处理下虽有降低趋势但并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6.
于2015~2018年8月生物量高峰期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大针茅草原进行野外刈割并取样,设置轻度刈割(LM,留茬8cm)、中度刈割(MM,留茬5cm)及重度刈割(HM,留茬2cm)3个留茬高度,以围封(CK)为对照,通过对各处理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测定及根冠比的计算,探讨不同留茬高度对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留茬高度降低、强度增大,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与CK相比,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对刈割响应迅速,而地下生物量则降低不显著,响应迟缓,有所滞后。与CK相比,轻度刈割下,地上生物量有所降低,但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有所增加;中度及重度刈割下,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有所降低。其次,随着刈割强度增大,群落根冠比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刈割对羊草草甸草原生物量及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刈割时间和合理的留茬高度,以科尔沁草原区羊草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利用刈割时间和留茬高度2个因素进行了随机区组试验研究,其中,刈割时间设3个水平,留茬高度设4个水平。结果表明,8月15日刈割的群落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和羊草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8月1日刈割(P〈0.05);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群落和羊草cP含量逐渐下降,群落ADF和NDF含量逐渐增加,且8月1日刈割与9月1日刈割间差异显著(P〈0.05),但与8月15日刈割无显著差异(P〉0.05);羊草ADF和NDF含量呈增加趋势,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群落地下生物量呈逐渐增加趋势,羊草根茎生物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留茬高度2cm处理的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留茬高度8cm处理(P〈0.05).与留茬高度5cm间无显著差异(P〉0.05),留茬高度2cm、5cm和8cm处理间的群落C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科尔沁草原区羊草草甸草原适宜刈割时间为8月15日左右,以留茬高度2-5cm为宜。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刈割对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生产力及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刈割为对照(CK),以不同留茬高度8 cm (R8),5 cm (R5),2 cm (R2)为处理,于2014—2019年8月生物量高峰期对草地地上生物量、牧草产量及刈割生产力衰减指数(Mowing reducing productivity index,MRPI)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与CK相比,R5和R2的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2016年,R2的群落产量显著高于R5(P<0.05);随着留茬高度逐渐降低,禾草相对地上生物量及相对产量呈增加趋势,而非禾草呈降低趋势。然而,R2的群落MRPI显著低于R8(P<0.05),主要由非禾草的MRPI降低造成,此外,R2的禾草和非禾草MRPI的变异系数高于R5和R8。综上所述,在草地刈割利用过程中,植物群落刈割留茬高度为8 cm时较适宜,有利于草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探究不同刈割强度对大针茅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可为大针茅草原制定合理科学的刈割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大针茅典型草原为对象,于2020年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刈割实验平台进行野外植被调查和取样。该实验平台于2014年建立,以不刈割为对照(CK),设置轻度(LM)、中度(MM)及重度刈割(HM)3个处理。本研究通过计算物种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测定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究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不刈割相比,不同刈割强度均增加了新物种,且中度刈割的物种数最多;与不刈割相比,不同刈割强度均显著增加了群落的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且轻度刈割显著增加了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表明轻度刈割最有利于群落多样性的维持;不同刈割强度对大针茅草原的生产力均无显著影响;2)土壤全碳、全氮和pH均在中度刈割时最高,且显著高于不刈割,表明中度刈割对土壤养分有积极影响;3)硝态氮是影响草地生产力的主要土壤因子,土壤含水量是影响草地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本研究可为大针茅典型草原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产力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青海草地早熟禾不同刈割强度下再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刈割高度与频度不同,牧草再生能力不同。留茬11cm刈割频度为7d的青海草地早熟禾的再生速度最快达到0.6182cm/d,其次是留茬5cm刈割频度为7d的青海草地早熟禾再生速度为0.6016cm/d,最后是留茬8cm刈割频度为7d的青海草地早熟禾再生速度为0.5821cm/d。累计生长量为留茬11cm刈割频度7d的是37.0979cm,留茬5cm刈割频度7d的是36.0938cm,留茬8cm刈割频度7d的累计生长量最低,为34.9306cm。日生物量分别是留茬5cm刈割频度7d的是2.16g/(d·m^-2),留茬8cm刈割频度7d的是1.94g/(d·m^-2),留茬11cm刈割频度7d的是1.60g/(d·m^-2)。累计生物量分别是留茬5cm刈割频度7d的是106.0g/m^2,留茬8C1TI刈割频度7d的是95.2g/m^2,留茬11cm刈割频度7d的是为78.7g/m^2。再生速度留茬5cm刈割频度7d与留茬8cm刈割频度7d和留茬1cm刈割频度7d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1.
呼伦贝尔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以呼伦贝尔5种不同草地类型(线叶菊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大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各类菌群数量分布在5种草地中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但不同菌群数量及区系组成在各草地类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细菌数量在5种草地中依次为:羊草>贝加尔针茅>克氏针茅>线叶菊>大针茅,真菌数量依次为:线叶菊>克氏针茅>羊草>贝加尔针茅>大针茅,放线菌数量依次为:克氏针茅>羊草>线叶菊>贝加尔针茅>大针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在不同草地类型间差异显著(P<0.05),线叶菊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显著高于其他草地类型(P<0.05),其中大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较低。研究还表明,各草地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均表现为表层土壤(0~10cm)酶活性大于下层土壤(10~20cm)酶活性,不同草地类型间土壤酶活性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线叶菊草原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贝加尔针茅草原和大针茅草原;土壤脲酶活性以克氏针茅草原最高,且与线叶菊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和大针茅草原差异显著;而土壤磷酸酶活性则为羊草草原显著高于其他样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状之间均存在相关性,从回归分析得出的2个方程可知,土壤微生物量碳随着土壤含水量、细菌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微生物量氮则随着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着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容重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不同围封年限对典型草原群落及大针茅种群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围封时间对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的建群种种群特征以及群落特征的影响,于2008年7月以自由放牧的草地群落和大针茅(Stipa grandis P.Smirn)种群为对照,选取围封不同年限(围封4年、围封9年和围封29年)的草地群落进行样方调查,分析围封不同年限后植物群落和大针茅种群特征的变化,以期为退化草地建群种的恢复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围封年限对植物群落和大针茅种群特征存在显著影响;随着围封年限的延长群落多样性和物种数目逐渐增加,围封到9年后,群落优势种和结构组成与原生境的相似,在围封29的样地中多年生杂类草和小灌木或半灌木种类增加;建群种大针茅种群特征和个体形态性状如生殖枝高度、营养枝长度和营养枝叶鞘长度等随着围封年限的延长呈增加趋势,围封9年后呈降低趋势,大针茅繁殖分配的变化趋势与形态特征变化趋势相似;大针茅比叶面积随着围封年限的延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叶片氮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这表明长期完全围封会对大针茅种群的更新存在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我国北方半干旱草地进行春季增雪、夏季增雨和施氮处理,通过监测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大针茅(Stipa grandis)的光响应曲线,以期探讨降水和氮沉降对半干旱草地叶片碳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增雨(100 mm)分别提高了羊草和大针茅最大光合速率,提高了气孔导度和土壤含水量,降低了土壤温度;但春季增雪(25 mm雪水当量)对以上各指标的影响不显著;施氮(10 g· m-2)显著提高了羊草叶绿素含量,但对以上各指标影响均不显著。本研究表明增水和施氮对关键物种叶片碳交换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叶片光合生理特性以及土壤微环境实现。  相似文献   

14.
郑佳华  赵萌莉  王琪  张峰  张彬  张军 《草地学报》2022,30(5):1054-1062
为探究不同利用方式对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大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刈割、放牧以及围封3种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大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刈割显著提高了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P<0.05);围封和刈割下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显著高于重度放牧,而且重度放牧显著降低了碳循环指数和氮循环指数(P<0.05);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综合解释了生态系统多功能性72.75%的变化,综合考虑土壤环境因子有利于提高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解释量。综上所述,重度放牧显著降低了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导致草地加剧恶化,而刈割在维持较高水平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植物多样性,因此,与围封和重度放牧相比,刈割下草地恢复状态最佳。  相似文献   

15.
针茅属植物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优势种或建群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本研究以内蒙古地区7种针茅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及其在群落中的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戈壁针茅(S. tianschanica)、小针茅(S. klemenzii)、沙生针茅(S. glareosa)和大针茅(S. grandis)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值大于30%,而克氏针茅(S. krylovii.)和贝加尔针茅(S. baicalensis)的相对重要值较小。生态位宽度分析发现:短花针茅、戈壁针茅、小针茅、沙生针茅和大针茅的生态位宽度较高,在群落中具有优势地位,且对生长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而克氏针茅和贝加尔针茅生态位宽度显著低于上述5种针茅属植物。贝加尔针茅、克氏针茅、沙生针茅及大针茅的平均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大;而戈壁针茅、短花针茅及小针茅的平均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前物种的相对多度与种间关系的内部联系如何影响物种共存仍不清楚。为探讨植物群落物种间关系强度的多度不对称性及其对载畜率的响应,本研究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为对象,分析了对照、轻度、中度及重度放牧下群落物种的多度及其频率。结果表明:随载畜率的增大,物种数呈现出降低的趋势。不同载畜率下同分布指数CO均存在明显的多度依赖性;常见种(如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及刺穗藜(Chenopodum aristatum))对其他物种的作用强度普遍较强。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对无芒隐子草及刺穗藜的作用强度均高于其二者对短花针茅的强度,表现出种间强度的不对称性。此外,放牧使得短花针茅对无芒隐子草的作用强度呈现出增大的趋势,使得无芒隐子草对短花针茅的作用强度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因此,物种间存在多度的不对称性,而放牧进一步造成其物种间作用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刈割对缘毛雀麦3个品系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缘毛雀麦Bromus ciliatus 3个品系生长进入拔节期后,通过不同留茬高度(0~2、2~4、4~6 cm)的刈割处理,对其再生特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系留茬高度与牧草再生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0.724 1,P<0.05),其中9708品系留茬4~6 cm刈割后再生速度较快,9714品系留茬0~2 cm刈割后再生速度较慢;在同样刈割处理条件下,9708品系和9714品系再生分蘖数无差异(P>0.05),9701品系在第2次刈割留茬4~6 cm时,再生分蘖数显著(P<0.05)高于其他2个品系;随留茬高度的增加,9701品系和9708品系的总干草产量递增,而9714品系的总干草产量却呈递减趋势。9701品系和9708品系的适宜留茬高度为4~6 cm,9714品系适宜留茬高度是0~2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