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是棉铃虫专一性病原物,隶属于杆状病毒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对其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测定了HaSNPV G4株和C1株基因组核苷酸全序列,并与其它病毒进行了同源性比较;研究了HaSNPV部分基因的结构、转录、表达及其功能.构建了HaSNPV Bac to 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重组病毒杀虫剂的研究为HaSNPV大面积防治棉铃虫展示了广阔的前景.随着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重组病毒杀虫剂将在棉铃虫综合防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环保署最近公布其收到几个新农药登记申请。这些申请本应在早些时候提交。瑞士安德马特生物农药公司申请了3个病毒农药的登记: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FV11株,用于防治蔬菜、棉花、花生、烟草、水芹和观赏植物上的甘蓝银纹夜蛾(粉纹夜蛾);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BV-0003株,用于防治蔬菜、棉花、花生和观赏植物上的玉米棉铃虫/烟青虫/棉花螟蛉;甜菜夜蛾核型多角  相似文献   

3.
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室内感染2龄小菜蛾、棉铃虫和甜菜夜蛾,测得LC50分别为2.47×106、7.96×105和2.22×105PIB/ml。以4.22×107和4.22×106PIB/ml两种浓度感染小菜蛾、棉铃虫和甜菜夜蛾等2龄幼虫,测得LT50,小菜蛾分别为6.15和7.32天,棉铃虫分别为8.20和11.37天,甜菜夜蛾分别为5.53和7.20天。致死时间均随感染浓度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是我国北方棉区的主要蕾铃期害虫。鉴于以往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引起棉铃虫抗药性增加,污染环境等严重问题。近年来,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指导下,综合防治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生物防治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所探索微生物防治棉铃虫,引用核多角体病毒防治棉铃虫,取得了很好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蛋白基因设计5’引物和3’引物,通过PCR技术成功扩增389bp的目的片段,并对该片段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为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基因序列。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为10fg,应用此技术从带毒的虫卵和蛹的总DNA中也检测到该病毒的存在。该方法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了病毒的垂直传递。  相似文献   

6.
1982年在京郊从甘蓝夜蛾虫体上分离到一株核型多角体病毒一“京农8217”株。多角体直径0.87~2.25微米,病毒粒子平均长250纳米,为多粒包埋型。凝集试验表明:与黑龙江分离的MbNPV之间凝集滴度有4倍以上差别,补结试验表明:与单粒包埋的HaNPV无抗原交叉。交叉感染试验结果:对甘蓝夜蛾、棉铃虫、烟青虫的LC_(50)无显著差异。防治菜田及棉田棉铃虫均有70%左右效果。  相似文献   

7.
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康邦)是江西省宜春新龙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剂,该药剂对小菜蛾等鳞翅目害虫亦有较高活性.在广东和海南省分别做了该产品的试验示范,本示范旨在了解该药剂的田间防治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并与常规使用药剂进行比较,为将来进一步推广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昆虫病毒重组增效蛋白的广谱增效活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室内生物测定表明 ,大肠杆菌表达的粉纹夜蛾颗粒体病毒重组增效蛋白P96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和阿维菌素对棉铃虫幼虫的致死率 ,分别提高1 6 9.78%、73.90 %和 36 .0 4 % ;对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甜菜夜蛾幼虫也有明显增效作用。Na2 CO3 溶解的P96对棉铃虫初孵幼虫有一定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疆巴音郭楞州农科所介绍一种由棉铃虫、苜蓿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和警纹地老虎病毒组成的三联多价体昆虫病毒杀虫剂——新棉安可湿性粉剂,已通过新疆自治区科委的鉴定。此粉剂中所混的三种病毒均经过严格筛选,离心提纯,以大豆蛋白吸附,并添加了一定光保护剂、诱饵剂和增效剂等。在避光干燥下保存,可保持二年内毒力不减。新棉安可对棉铃虫等六种实夜蛾和切根夜蛾属的害虫有效。试验表明,为防治棉铃虫,亩施新棉安八十克,兑水四十公斤喷雾,前后距六天,  相似文献   

10.
河北棉铃虫疾病发生及流行的田间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7年在河北省邯郸、衡水、保定3个市对1~4代棉铃虫幼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能够抑制棉铃虫种群数量变动及导致疾病发生与流行的主要病原菌种类有病毒,包括核型多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细菌为苏云金杆菌;真菌有绿僵菌和白僵菌。因感病致死的棉铃虫视年度、世代不同而差异显著,平均死亡率为21.1%,高的可达57.1%。研究还表明:棉铃虫疾病的发生及流行与宿主种群、病原菌种群及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