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以H村为例,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阐释农村秸秆焚烧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与政府禁烧政策的失灵.借鉴日本环境社会学“生活环境主义”视角理解传统时期村庄生活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生活者的生活世界,秸秆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原料;2)建构社区伦理与地方知识.新时期,科学知识所遭遇的“本土化困境”、农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以及市场的悖论使得秸秆渐次沦为无用之物.政府“恩威并施”的禁烧策略(经济补贴与项目扶持、“严防死守”与“宣传动员”、严厉的“规训”)效果甚微.在案例分析中折射出我国农村环境领域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秸秆焚烧污染具有多重危害,秸秆禁烧困境从公共政策学维度分析在于缺乏可以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政策规制工具组合,而从经济学维度分析的关键解为如何将农户焚烧秸秆的外部效应内在化,两个分析维度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汇合为两大藩篱:政策工具的组合、秸秆的综合利用。具体解决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治理困境的政策工具选择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重视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创新命令与控制型政策工具、引入环境自愿型政策工具,且在这三个方面中都渗入了秸秆的综合利用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回答"从众意识对农民秸秆焚烧危害认知有何影响"这一问题,文中利用山东、湖北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从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三个角度,实证分析从众意识对农民秸秆焚烧危害认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众意识对农民的秸秆焚烧危害认知存在正向激励作用,适当的从众意识可以促使农民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从而增进其对秸秆焚烧危害的认知。2)尽管影响农民对秸秆焚烧危害认知的因素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受教育水平高、务农年限长、种植面积大、环境容忍度低的农民,更能认识到秸秆焚烧的危害。此外,地域因素对农民的认知也存在一定影响。因此通过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传播绿色环保知识,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的秸秆焚烧危害认知,对促进作物秸秆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之瓶颈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娟 《植物医生》2010,23(6):51-52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事关生物利用、环境无害、农民增收等问题,是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多年来迫切希望解决的难题。在现实生活中,法规禁止秸秆焚烧,农民也不愿意秸秆焚烧。根据近年来农村的调查和实践掌握的情况,笔者分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之瓶颈,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小麦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及微生物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不同秸秆量焚烧后的耕层土壤为对象,研究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影响,并探讨秸秆焚烧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5 cm表层土壤中,5 cm以下影响较小.焚烧造成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10.72% ~ 17.08%,真菌数量下降43.68% ~ 74.43%,放线菌数量下降49.32% ~ 74.83%,细菌数量下降58.93% ~ 81.44%.同时还造成下茬玉米产量下降7.04%~ 20.63%,地上生物量下降9.23%~18.76%.(2)秸秆焚烧量与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秸秆焚烧量与土壤有机质、玉米产量和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经济损失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分析了全国焚烧秸秆集中的地区,并根据2001-2004年各省市农作物的产量和谷草比例,计算了全国和各省市农业秸秆的产量,全国农业秸秆产生量大约为6×108t/年,其中稻谷、小麦、玉米3种秸秆共占总量的76%左右。采用曹国良等人对各地区的焚烧比例,计算出2004年中国大陆各省市的秸秆焚烧量,并结合排放因子确定了秸秆燃烧产生的各污染物清单,从而估算出直接生物资源损失为113.4亿元,造成的大气污染损失为196.5亿元。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之一,研究公众感知能够有效检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能。选取fsQCA方法,基于CSS2021数据研究自我认同、污染感知、互联网使用、社会责任感、社会风气、经济治理、环境治理、行政透明8个前因因素及组态空间差异特征对农村人居环境感知混合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当地污染程度与政府治污是农村居民最为关心的生态环境指标;印证了公众对农村人居环境的要求已上升到高阶形式,提升至人文环境、社区治理等精神层面;农村环境污染程度与人居环境整治方案存在空间分异,东部环境感知高低核心条件为居民主观感知,中部为社会风气,西部则是政府治理。提出优化路径:农村环境整治重点与难点是污染源治理、持续强化改善并提升高质量农村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差异化环境治理,文中研究或可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作物秸秆市场流通是改善农村环境、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湖北省394位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Binary Probit模型经验分析了农户参与作物秸秆市场流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73.35%的农户具有参与作物秸秆市场流通的意愿。经济价值感知越强、农业收入型家庭、所在村庄配有作物秸秆处理设施、对当前农村环境满意程度越低的农户,其参与意愿相对更高。据此推动秸秆产业化发展、提倡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户作物秸秆市场流通的经济价值感知及完善作物秸秆"收储运"市场流通体系等政策有助于农户参与到作物秸秆市场流通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农业生产所导致碳排放大幅增加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中从化肥、农药生产和使用、农业机械使用、灌溉用能、秸秆焚烧等5个方面测算并分析我国碳排放结构特征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农业碳排放总量从1991-2008年均增长率为2.59%,约占碳排放总量10.43%;秸秆焚烧排放占比例最高为90.60%;农药碳...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统计资料和文献数据,估算了天门市2009年度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与养分资源量以及污染物排放量,调查统计了秸秆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养分资源的去向,并对秸秆露天焚烧和丢弃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度天门市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为107.691万t,68.62%的秸秆进行了资源化利用,31.38%的秸秆被非...  相似文献   

11.
免耕覆盖夏玉米耗水特性及土壤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2003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灌溉试验站夏玉米田进行了小麦秸秆不同覆盖量的大田试验.通过不同覆盖处理对夏玉米的耗水特性及土壤水热环境变化影响的研究,表明采用完全覆盖可使作物耗水减少27.6%、产量增加21.22%、1 m土壤含水率提高37%,覆盖焚烧处理耗水量高于免耕覆盖10%~41%.另外,利用秸秆免耕覆盖比覆盖焚烧土壤的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均有所提高.最后,从节约资源和改善环境污染的角度分析了秸秆覆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宁南山区农田水分状况的影响,在宁夏彭阳县对三种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玉米农田休耕期及生长期土壤水分、作物生长发育指标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休耕期,整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水分贮存量(236.80mm)最高,半秸秆覆盖(224.10mm)次之,传统无覆盖(208.45mm)最低;(2)在生长期,采用秸秆覆盖方式可使春玉米的株高、穗长、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等指标得到显著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性能增强,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增产增效明显;与传统方式相比,整秸秆覆盖可使春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3.5%及16.5%。研究认为,保护性耕作可有效改善玉米田土壤水分状况,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秸秆收集利用是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生态补偿是实现秸秆收集利用经济与生态双重收益的有力政策途径。以湖北省4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684户农户家庭为实证,将社会信任引入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形成理论分析框架,结合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二元Logit模型以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农户秸秆收集利用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90.35%的农户愿意接受秸秆收集利用补偿,其受偿额度为47.81~52.92元/667m2;2)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社会信任对农户接受秸秆收集利用补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农户受偿额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3)无论是高社会信任组还是低社会信任组的农户,经济绩效期望均显著正向影响其接受秸秆收集利用补偿,且两组之间的经济绩效期望系数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加快建立健全农户秸秆收集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差异化的秸秆收集利用生态补偿标准、加大对秸秆收集利用以及资源化利用的知识普及和技术宣传。  相似文献   

14.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关键。文中基于湖北、江西和浙江3省822份农村居民调研样本数据,探究奖励、惩罚、物质和精神4种不同奖惩方式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和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大部分农村居民都已参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但垃圾处理效果仍有待改善,且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管制方式仍以精神层面奖惩为主。多样化的奖惩措施组合方式更能满足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制度建设需求。物质奖励应该与物质处罚或精神处罚搭配来促进村民参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物质处罚应该与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搭配来提升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效果。因此,需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效果,善于结合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奖励与惩罚等制度组合方式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进行因地制宜的管制。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资本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近年来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探讨社会资本对藏族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文中采用国内外通用的社会资本研究方法,通过设计藏东南地区社会资本指标体系,以藏东南昌都、林芝地区为例,结合问卷调查和参与性农户评估(PRA)研究方法的形式,分析了藏东南农牧民的社会资本存量特征,并解释了影响农牧民社会资本的因素。藏东南地区农牧民的社会资本总量偏低,牧区县社会资本指数高于半农半牧县,半农半牧县又高于农业县。社区分异和宗教信仰影响社会资本指标。城镇社会资本指数高于农村。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DEA的区域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当前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下区域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的异质性变化,研究基于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进行了效率评价,并结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构建综合评价矩阵对31个省区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天津、广东等5地属于”效率高-经济强”型地区,四川、广西、陕西等6地属于”效率低-经济弱”型地区;东、西、中部地区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秸秆还田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式,能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政府应当给予一定补偿。文中基于黑龙江省806个农户调研数据,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农户秸秆还田的受偿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90%的农户认为秸秆不是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资源价值。秸秆还田会增加农户的生产成本,需要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多数农户的受偿意愿在40~80元/667m2之间,并呈现正态分布特征。年龄、秸秆还田成本认知、政府查处禁烧、当地有秸秆原料企业等因素对农户受偿意愿有正向影响;文化程度、家庭成员中有党员(干部)、人均纯收入、秸秆影响产量认知、秸秆还田费用分担认知等因素对农户受偿意愿影响为负。农户进行秸秆还田决策时,多考虑自身经济利益,对生态效益往往考虑不够,生态环境意识尚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丘陵区秸秆还田少免耕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四川盆地丘陵区季节性干旱严重,为了阐明秸秆还田少免耕对土壤持水保水性能的影响和抗旱节水效果,采用压力膜法,测定了4年定位试验田的土壤水分及其能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少免耕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具有明显的幂函数关系,可用幂函数方程θ=a S~b进行拟合;秸秆还田免耕增加了10~20 cm土层通气空隙的当量孔径,降低了无效空隙的当量孔径,改善了心土层土壤结构;秸秆还田提高稻田耕层土壤持水性能,增加土壤水分库容量;秸秆还田后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了土壤毛管空隙含量,提高土壤有效水含量;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耐旱性能和供水能力,不同耕作方式的耐旱性秸秆还田免耕优于秸秆还田间耕.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取一年三熟间套作三年定位培肥的方法,设三季栏肥还地、三季秸秆 冬绿肥还地、三季秸秆还地、冬绿肥还地及主施化肥(对照)等5个处理,进行不同培肥方法对一年三熟间套作物增产效果和土质改良效果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栏肥还地对各熟作物增产效果显著,并有效改善了土壤肥力,其次为三季秸秆 冬绿肥>三季秸秆>冬绿肥>对照。  相似文献   

20.
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往往导致农村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失败。因此,厘清导致悖离的因素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陕西省关中地区271户问卷调查数据,首先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中农户支付行为与支付意愿悖离的影响因素,然后运用ISM模型解析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层次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健康状况、农户年家庭人均纯收入、筹资额度高低的认知、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对环境改善效果的认知、社会网络6个因素对农户支付意愿与支付行为的悖离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筹资额度高低的认知属于表层直接因素,农户健康状况、年家庭人均纯收入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对环境改善效果的认知属于中层间接因素,社会网络和村人口密度是深层根源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