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沙质荒漠化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研究根据我国沙质荒漠化 (亦称沙漠化 )土地现状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需求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依据地表形态、植被、土壤三大特征 9项指标 (裸沙占地百分比、地表结皮、植被盖度、植被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全氮量、速效磷、速效钾、土壤物理粘粒含量 ) ,应用多元回归方法筛选评价指标 ,采用多因素综合指标分级数量化法建立了地方、区域、国家 3种尺度的沙质荒漠化土地现状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经三个不同气候区野外实地验证 ,结果表明 ,地方、区域、国家 3种评价尺度的判对率分别为 81 .0 3%、84.48%、89.66%。该指标体系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准确性高、简便易行、便于推广等特点 ,适用于我国各层次的沙漠化土地监测与评价 ,并有利于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2.
绿洲荒漠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9  
针对目前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大量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选取位于极端干旱区的民勤绿洲作为研究样区,在对绿洲荒漠化特点及其发生的自然与人为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绿洲沙质荒漠化发生的边界范围,荒漠化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从灌丛沙堆发育程度,土壤、植被、人为因素,地貌形态及其发育程度等5个方面,提出了一套以地面工作为基础的绿洲沙质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小江流域泥石流沟谷土地荒漠化影响因子的分析和筛选,选择切割密度、土壤有机质、泥石流堆积物面积、植被盖度等8个对土地荒漠化有较大影响的因子,从地貌、土壤、植被三方面建立层次分析模型。针对土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土地荒漠化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4.
针对一些荒漠化评价指标无法通过遥感手段直接获取,且简单目视判读或直接分类等评价方法主观性强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遥感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荒漠化现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遵循代表性、综合性、主导性及遥感手段可操作性原则,选取5个荒漠化评价指标,由ETM+数据直接反演得到;并基于先验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指标权重,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整个研究区荒漠化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认为,该方法体现了遥感在大面积环境评价中的优势,且基于统计结果的评价方法更客观,更适用于区域尺度荒漠化评价。  相似文献   

5.
森林病虫害是"林业三害"之一,对森林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成像光谱遥感是森林病虫害监测的有效技术,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了依据。介绍了成像光谱遥感监测森林病虫害的主要原理,根据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成像光谱仪搭载平台,阐述了成像光谱遥感监测森林病虫害的研究现状,从提取植被生化参数、提取光谱特征参数、建模反演三个方面论述了成像光谱应用于森林病虫害监测中的主要方法,并展望了成像光谱遥感在森林病虫害监测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热惯量法在干旱遥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利用NOAA/AVItRR资料计算了真实热惯量、表观热惯量、NOAA/AVttRR通道4亮温差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模型,并讨论了陕西特殊地形、地面植被覆盖对表观热惯量与土壤水分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际的干旱遥感监测服务中,可以使用表观热惯量与土壤相对湿度建立的模型来监测地面旱情。考虑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因素时,下垫面越均一,表观热惯量与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性越好,但植被覆盖对地表温度差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荒漠化评价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目前有关荒漠化及荒漠化评价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荒漠化评价的理论框架。内容包括荒漠化评价的原则和任务、荒漠化的主要类型和评价类型、荒漠化的气候分区、荒漠化发展程度的判定标准、荒漠化评价的尺度和技术方法等。  相似文献   

8.
多尺度矿区植被生态系统恢复力定量测度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山开采破坏生态环境,引发植被损伤并导致植被群落发生演替。但是迄今为止,仍然缺乏定量描述矿区植被受损状态的科学方法。研究拟对恢复力及其理论在植被生态状况评价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索。论文简单回顾了恢复力的发展应用过程,指出了目前恢复力研究存在的不足。然后对矿区植被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构建了多尺度矿区植被生态系统恢复力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依据替代性、敏感性、综合性、客观性原则遴选恢复力胁迫因子和诊断因子,构建了基于不同空间尺度和生态组织维度的矿区植被生态系统恢复力定量测度概念模型,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导向的矿区植被生态系统恢复力定量测度研究框架。框架将基于器官、栅格层次的微观指标与基于系统、区域层次的宏观指标相结合,评价结果即可在宏观上为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又可在微观上为物种选择与培育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以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市沙生植物园植被恢复30年的乔木、灌木和草地3种植被群落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比值的影响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可以明显提高表层土壤微生物碳、氮、磷的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以灌木林地为最高,含量为288.35 mg·kg-1,显著高于草地和乔木,分别是乔木林地和草地的3.99和2.10倍;土壤微生物磷在三种植被群落间差异不明显;三种植被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碳氮比的高低为乔木林地草地灌木林地,土壤微生物碳磷比表现为草地略高于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极为密切,其中与土壤养分各指标大多呈现极显著相关,与土壤容重多为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土壤微生物量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以定西市安家沟小流域为例,参考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的建议,结合区域生态特征和所收集的数据特点及其可获取性等情况,从资源环境支持、社会经济响应和生态综合功能三个方面,初步选择了17项指标,分四个层次构建了表征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所选指标的基本含义做了简单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