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研究大气能见度下降与气象要素和环境空气污染物的关系,利用2014年邢台市逐时气象观测资料和同期环境空气监测数据,对气温、露点温度、气压、相对湿度、平均风速、SO_2、NO_2、CO、O_3、PM_(10)、PM_(2.5)和粒子直径介于2.5-10μm的环境空气污染物与大气能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和PM_(2.5)质量浓度与大气能见度有很好的负相关,随相对湿度的升高,大气能见度下降和PM_(2.5)质量浓度上升趋势明显。利用PM_(2.5)数据得到了不同相对湿度下的非线性大气能见度拟合方程,在相对湿度≤19%时,PM_(2.5)质量浓度与大气能见度呈对数关系明显;相对湿度介于20-29%时呈指数关系明显;相对湿度≥30%时呈乘幂关系明显。经验证,建立的拟合公式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2017年11月1日-2017年12月25在乌鲁木齐米东区以每24小时为一个周期采集了34个大气PM_(2.5)样品,结合同步的污染物实时排放数据分析了颗粒物PM_(2.5)汞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乌鲁木齐米东区颗粒物PM_(2.5)汞浓度范围为57-543pg/m~3,平均值为269±131pg/m~3,在我国处于中等污染水平,高于全球背景值,降雪对颗粒物PM_(2.5)汞有显著去除作用。3个点位颗粒物PM_(2.5)汞较大的变化范围表明除了地表汞的释放外,监测点明显受周边的人为汞排放源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试验点位颗粒物PM_(2.5)汞浓度与大气污染物SO_2、NO_2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人为汞排放源对颗粒物PM_(2.5)汞浓度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遥感获取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与PM_(2.5)浓度高度相关,已被广泛用于地面PM_(2.5)浓度模拟;但二者相关关系的时空变异往往被忽略。以京津冀为研究区,获取2013年80个监测点PM_(2.5)浓度数据和Aqua、Terra两颗卫星的MODIS AOD月均值产品数据,研究AOD与PM_(2.5)浓度相关关系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AOD与PM_(2.5)浓度具有很高的空间相关性,二者年均值相关系数(R~2)约为0.6;但相关性存在明显空间差异,污染轻微的研究区北部AOD与PM_(2.5)浓度相关性明显高于污染严重的研究区南部。时间变化上,春秋季二者相关性高于夏冬季。利用AOD模拟地面PM_(2.5)浓度需要考虑二者相关关系的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利用基于北斗定位的无人机颗粒物检测系统,探究不同类型的抑尘方法对兰州市道路微环境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喷雾吸附类方法作用范围广但不能处理产物,这些产物很容易再次影响环境;近地吸尘类作用效果好但作用范围窄;传统清洗清扫类只能用来清理道路表面或给空气加湿。统计大量数据发现在轻度污染情况下喷雾吸附的方法在作用域内使PM_(2.5)浓度降低比例约为36%,使PM_(10)浓度降低比例约为47%,在PM_(2.5)和PM_(10)浓度分别低于30μg·m~(-3)和48μg·m~(-3)左右时几乎无降低作用,近地吸尘类使PM_(2.5)浓度降低比例约为57%,使PM_(10)浓度降低比例约为62%,在PM_(2.5)和PM_(10)浓度分别低于21μg·m~(-3)和35μg·m~(-3)左右时几乎无降低作用。清洗清扫类方法无明显降低作用,又对抑尘工作原理和实际工作特性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优化作业方案,结果证明在轻度污染情况下这种方案能使PM_(2.5)浓度降低比例约为73%,使PM_(10)浓度降低比例约为75%,同时使有效作用时间延长58分钟。  相似文献   

5.
依据乌鲁木齐市2014年~2016年3年间7个监测点的PM_(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监测数据,进行PM_(2.5)时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乌鲁木齐近三年来PM_(2.5)浓度表现为上升趋势,对"十三五"期间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工作目标形成较大压力。PM_(2.5)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浓度明显高于夏季,分析表明采暖燃料燃烧污染物的排放是冬季乌鲁木齐PM_(2.5)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空气质量6要素(PM_(2.5)、SO_2、NO_2、CO、O_3、PM_(10))进行关联度计算,结果表明三年间月、旬对PM_(2.5)影响最大的要素都是CO浓度值。  相似文献   

6.
PM2.5污染暴露评估需要浓度空间分布数据,而稀疏的地面监测点无法满足要求.土地利用回归(LUR)模型是模拟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有效方法,本研究拟探讨LUR模型在中国区域尺度的适用性及精度.选取土地利用、道路交通、人口密度、工业污染源、高程、气象共6类变量建立区域LUR模型模拟京津冀地区2013年PM2.5浓度空间分布.以研究区80个监测点为中心建立0.1km~10km共22个系列缓冲区,表征不同尺度下各变量对PM2.5浓度的影响.双变量相关分析得出161个影响因子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水平,筛选出13个影响因子与PM2.5浓度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得到区域LUR模型.交叉验证显示模型拟合精度(R2)达到78.7%,模拟结果显示京津冀PM2.5污染南北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6年3月-2017年2月六种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SO_2、NO_2、CO、O_3)浓度实时变化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乌鲁木齐市建成区主要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时间尺度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颗粒物污染程度具有明显的月变化规律,3月起颗粒物浓度不断降低,于7月达最小值,此后不断升高并于次年1月达最大值;(2)具有明显的周末效应,颗粒物浓度在周末低于工作日;(3)颗粒物浓度日变化曲线呈"三峰三谷"结构;(4)PM_(2.5)与PM_(10)显著线性正相关,其相关性的大小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5)PM_(2.5)与O_3相关性不强,而与SO_2、NO_2和CO线性正相关,其相关性大小也受季节影响,PM_(2.5)与CO的相关性在春季明显弱于其他季节,与NO2在春季明显高于其他三季,与SO_2在夏季明显比其他三季高;(6)全年来看,PM_(2.5)与气压和湿度正相关,与气温和风速负相关;在季节模式下,排除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部分,该相关性在夏季与其他季节相反,即PM_(2.5)与气压和湿度负相关,与气温和风速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侵蚀性降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侵蚀性降雨是黄土高原地区剧烈土壤水蚀的原动力。利用黄土高原6个水土保持试验站20年以上的断点雨强资料和30年的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侵蚀性降雨的发生频率、次降雨量、次降雨历时、次降雨侵蚀力以及降雨时程分布的统计特征:(1)黄土高原6个站侵蚀性降雨平均发生频率分别为7.0~13.4天/年,各站侵蚀性降雨的场雨量均值介于19.17~25.38mm,但变异性很大。各站次降水量、降雨历时和次降雨侵蚀力的频率分布都近似为指数分布。(2)根据本文设定的雨峰标准,黄土高原单峰降水占总降水次数的65%,双峰降水占30%,三峰降水占5%。峰值雨强的频率分布函数大致为Gamma分布中的一种,或者是偏正态分布,侵蚀性降水多为前锋型。上述结果可作为降水过程的随机模拟理论依据,也可以为全面深入研究土壤水蚀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包头市为例,利用PM_(2.5)监测站数据、人口普查和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和人口PM_(2.5)暴露相对风险模型,进行PM_(2.5)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并完成了该市居民PM_(2.5)暴露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2014、2015年包头市PM_(2.5)浓度日均值超过一、二级标准的天数分别达到>200 d和>60 d,且冬季浓度水平最高,夏季最低;东河区污染较高,昆都仑区和青山区北部次之,九原区西部和昆都仑区南部浓度较低;2)人口PM_(2.5)暴露相对风险以市中心为高风险区域,周边人口较少区风险较低,东河区、昆都仑区和青山区风险较高,九原区以低风险为主;城市居民分布在PM_(2.5)浓度偏高区域。该研究可为包头市大气污染治理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天津春季典型天气条件下气溶胶浓度谱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天津大气边界层观测站2011年4月1日-5月10日PM10和PM2.5质量浓度、气溶胶数浓度资料、大气能见度和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晴日、霾日、降水日和沙尘日等典型天气条件下气溶胶质量浓度和数浓度的分布特征,并考察风和降水对气溶胶质量浓度和数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春季天津城区PM10质量浓度平均值为194.42±164.19μg·m-3,PM2.5质量浓度平均值为57.89±37.02μg·m-3,PM2.5/PM10为0.35±0.20;不同天气条件下气溶胶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分布特征差异明显,PM2.5质量浓度在霾日和沙尘日较高,PM2.5-10质量浓度沙尘日最高,降水日最低;PN1霾日最高,晴日最低,PN1-2.5和PN2.5-10沙尘日最高,降水日最低;典型天气下后向轨迹有显著不同,来自偏南和偏西风向的气流易造成细粒子污染而形成灰霾天气,晴日以偏北气流为主,偏东气流易导致降雨;降水对清除气溶胶粗粒子和改善大气能见度作用明显,但降雨前后细粒子数浓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1.
在兰州市5个监测点采集了2013年各季节典型月大气PM_(2.5)样品,对PM_(2.5)的质量浓度、无机水溶性离子及无机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兰州市PM_(2.5)平均质量浓度是标准限值1.8倍。其中无机水溶性离子SO_4~(2-)、NO_3~-、Cl~-、Ca~(2+)、Na~+、NH_4~+、K~+和无机元素B、V、Mn、Fe、Cu、Pb、As随季节的变化明显。利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法(PMF)对兰州市PM_(2.5)的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兰州市PM_(2.5)各来源因子中人为因素造成的来源因子分担率整体上高于自然因素,影响PM_(2.5)来源的主要是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了调查兰州市空气中颗粒物PM2.5的污染水平,于2008年夏秋、冬季在兰州市一交通主干道附近使用大气采样仪采集了32个样品。结果表明:兰州市PM2.5、PM10的污染状况严重,超标率分别为32.3~167.7%和23.1~480%;对人体和环境影响较大的PM2.5占PM10的比例范围从62.10~77.41%,而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目前对于PM2.5的相关控制标准尚处于论证、试点研究阶段,使得对它的控制越发困难,应当引起公众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兰州市春季沙尘气溶胶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兰州市2005年春季大气气溶胶监测资料的计算,分析得到了该地区春季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和色度随时间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有大风时,沙尘浓度较高,红度、黄度也高,相应地污染物比例就小,明度就高;有降水、阴天和多云天气时,空气中沙尘和污染物少,明度高,而沙尘和污染物的比例变化比较小,所以红度和黄度也高;无降水且风速小时,污染物比例大,则明度低,相应地沙尘比例小,红度、黄度也低。本文还分析计算了沙尘暴发生时沙尘粒径的分布、PM10和PM2.5的质量分数以及PM2.5在PM10中的比重;粗细粒子比重不同说明沙尘来源不同。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市碳质气溶胶季节变化及其对霾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热光碳分析仪测定乌鲁木齐2013年四季PM_(2.5)样品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并分析其四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OC、EC最高值出现在冬季,分别为(17.7±7.3)μg·m~(-3)和(7.0±2.6)μg·m~(-3),OC、EC在PM_(2.5)中的百分含量最高值也出现在冬季。冬季OC、EC相关性最低,表明冬季污染物来源最复杂。在冬季光化学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二次有机碳(SOC)生成量却达到最大值,显示出前提物对SOC生成的巨大影响。另外,通过分析霾日和非霾日OC、EC和无机离子的变化特征,表明:SO_4~(2-)、NH_4~+和SOC对霾形成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可吸入颗粒物始终是造成沈阳地区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为此,本文利用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对其造成的一次污染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M10上升阶段,沈阳地区气流呈气旋性切变或辐合状态,低空多为小风或静风,逆温现象明显,湿度呈上干下湿分布,有利于PM10和水汽的累积。而PM10下降阶段,地面流场平直均匀,风速较大,有助于PM10的扩散与输送。由此可知,天气系统的演变直接影响到污染物的浓度变化,温压湿风等气象要素对PM10浓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具条实蝇[Bactrocera(Zeugodacus)scutellata(Hendel)]是我国对外重要检疫害虫,地理分布广,危害程度重,使我国果蔬生产遭受了严重经济损失。文章综述了具条实蝇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寄主范围、地理分布、种群数量动态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7.
The powdery mildews Erysiphe cynoglossi and E. howeana, causing disease on borage (Borago officinalis) and evening primrose (Oenothera biennis), respectively, a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Britain.  相似文献   

18.
Botrytis byssoidea (mycelial neck rot) was more prevalent than B. allii (sclerotial neck rot) on the leaves of field onions and the bulbs of stored onions grown in some of the areas where onions or onions and leeks had previously been grown sequentially.
B. byssoidea and B. porri were also isolated from leeks. Spores of B. allii, B. byssoidea (from onions and leeks), B. porri , and B. squamosa caused infection of seedlings of salad (green) and bulb onions.
Inoculation with B. squamosa spores caused severe infection of seedling leaves, but inoculation with mycelial discs caused little damage to onion bulb tissue. By comparison, mycelial discs of the remaining species were highly pathogenic to bulbs.
Th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disease transfer of certain of these species between onions and leek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