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税收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调节器,在经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以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税务年鉴数据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研究绿色税收政策对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技术经济、消费及发展能力的因子得分偏低,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税费绿化度在近年来呈增长趋势,但税费绿化度对消费、发展低碳经济指标相关度较低,表明税收政策对低碳经济的调节作用不明显,原因在于现行税收政策不能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文中进一步提出了税收制度改革应与低碳经济统筹结合,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完善税收制度,促进内蒙古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吉林省是我国最早进行生态省建设的地区之一,发展低碳经济是生态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碳产出水平、碳排放水平、低碳资源和人民生活等四项指标,评估和比较了吉林省、辽宁省、浙江省和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揭示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和不足.研...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了1978-2008年陕西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计算了碳排放的拐点及时间路径,并选取主要变量研究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均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存在拐点,并且具有"倒U"型曲线的特征,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碳排放到达拐点大约需要32.5年的时间,即2040年左右到达拐点,此后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碳排放减少,这一点和《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绿皮书》预测结果基本一致。技术进步使碳排放减少,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工业结构重型化和制度因素使碳排放增加。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低碳特征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发展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体的低碳产业,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工业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利用碳汇技术减碳。  相似文献   

4.
实行绿色低碳创新是中国新时代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区域绿色低碳创新效率进行了分类测度与比较,对造成无效率的来源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区域绿色低碳创新效率普遍较低,技术无效比规模无效更为严重;造成区域间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水平的差异,规模差异小于技术差异;考虑资源环境约束后,大部分区域的创新效率均大幅下降,绿色低碳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总体上看,造成区域无效率的原因有投入冗余、非期望产出冗余和产出不足三方面,非期望产出冗余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期望产出不足,最后是投入冗余,但各区域无效率的来源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城市低碳竞争力是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低碳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运用DPSIR模型建立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TOPSIS法对我国省际低碳竞争力进行评价,对比分析其空间差异及各地区模式结构。研究表明: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低碳竞争力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东部强、中西部弱,局部跳跃"的格局,以广东省为最强,江苏、北京、上海次之,而青海、甘肃、宁夏、山西是低碳竞争力发展的洼地;我国省际低碳竞争力发展模式可分为5个等级、10个类型,其差异性与趋同性共存。对我国省际低碳竞争力进行对比评价并深入分析其发展模式,为今后各省市低碳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低碳产出指标、低碳排放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人民生活五个方面计算并评价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对比,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主要评价指标单位碳排放产出、零碳能源比重、人均零碳能源消费量、单位能源产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等指标与全国相比较,均有较大的差距。目前,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培育新型产业;以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总量,实现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转型发展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需因时、因地制宜。文中采用SBL-ML模型,构建了在社会效益最大化下统筹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的分析框架,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58个地级市人力、资本、能源、碳排放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测度了各地区碳全要素生产率及低碳经济发展倾向。研究发现:1)从区域维度看,2010-2019年黄河流域地级市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状态,技术进步是推动黄河流域地级市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2)从城市维度看,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高的10个城市是洛阳市、朔州市、新乡市,西安市、郑州市、榆林市、鹤壁市、太原市、青岛市和烟台市,城市之间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的城市动力源泉也不相同。3)从低碳发展倾向来看,黄河流域整体表现处于初级阶段,大多为经济扩张型和增长倾向型,需进行低碳经济转型。4)从低碳转型协同路径来看,能源消耗和经济水平、能源消耗和人口规模、资产投资和产业结构、人力投入和碳排放量、人力投入和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和产业结构在空间叠加后,对黄河流域碳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格局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低碳城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城区层面的低碳评价研究和实践较少,为使城市低碳发展目标在城区落地,文中以理论联系实际、国际经验落地为思路,通过反复甄选完善,构建了衡量城区低碳发展现状和努力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低碳城区评价的一般方法,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包含定性、定量两类指标;从宏观、建筑、消费、交通、管理五个维度出发,包含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既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根本要求;也强调了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绿色建筑、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和低碳消费等方面的主要指标。在实践中,本研究可为制定城市低碳规划服务,通过实践完善最终形成技术导则,助力城市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9.
利用DEA-Malmquist模型考察了我国30个省(市、区)1994 ~2012年的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Kernel密度函数和经济增长收敛理论探讨了其动态演进与收敛性.结果表明:1)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水平省域差异明显,北京以绝对优势占据榜首,海南则处在最后一位;从增长源泉来看,农业前沿技术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而技术效率改善所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少.2)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缩小趋势较为明显.其中,农业技术效率经历了一个扩大、缩小、扩大的波动起伏过程,最终差距明显扩大;农业前沿技术进步则经历了一个扩大、大幅缩小、缩小的变化过程,最终地区差距明显缩小.3)总体而言,全国及东、中、部地区均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但同时却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10.
<正>(何文中国农业网通讯员)近年来,镇康县军赛乡着力发展低碳畜牧业,走出了一条"粮—饲—沼—肥"四位一体的低碳畜牧业之路。目前,全乡共建成万头生猪养殖场1个、肉牛养殖场11个、规模化养鸡场8个,带动养羊80户,扶持养牛60户,养鸡大户6户,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科学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及确定其未来发展方向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3R"原则构建了辽宁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GIS方法对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14个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整体上沿海地区好于内陆地区;沈大沿线好于周边地区,并向东西两侧逐级递减;资源型城市水平普遍偏低;辽西半干旱地区水平最低。最后分析影响辽宁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宋梅  时佳 《干旱区研究》2014,31(1):188-191
由于二氧化碳有较长的寿命年限及超高排放量,已成为温室效应的标志性气体。依据IPCC(2006)自上而下一阶估算的参考方法,计算得出新疆2003-2011年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结果表明:该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迅速增长,主要表现为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增长,且排放量较高的重点行业主要以化工、电力、钢铁、水泥为代表的高耗能行业。结合新疆能源、经济及环境现状,提出了建立市场准入机制、碳交易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一系列促进新疆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定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沿海城市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需要注重保护好城市本身的生态环境,因为沿海城市发展以海洋为依托和背景,城市生态环境会直接影响到相应的海域环境。处理好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环境乃至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以协调发展论为基础,建立协调发展度计算公式,为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定量评判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的战略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李忠民、陈向涛和姚宇(2011)研究所得结论:按目前态势,2020年我国基于碳强度的减排目标存在较大缺口。文中在LYQ模型逻辑因果链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基于1978年-2008年30年历史数据分析了减排因素、节能因素、价值创造能力因素和汇率变动因素等对实现减排目标的影响差异,分析认为:节能因素和价值创造能力因素对我国碳强度下降目标实现具有决定性影响,应以此为基础进行我国的减排战略路径设计,实现中国含义的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经济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测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正基于此,本文运用生态足迹理论思想,以生态足迹度作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判定依据,对其进行客观、科学的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哈尔滨市经济发展为实证,分析了哈尔滨市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空间联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条件的简单分析,结合GIS技术,运用旅游经济联系模型,分析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大小,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旅游经济的空间联系多沿交通干线呈"点-轴"式扩散;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内中心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以及中心城市旅游吸引区边界进行计算,作为对关中—天水经济圈继续划分小旅游经济圈的基本依据,说明旅游城市的规模与旅游经济的辐射空间正相关。基于以上分析对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绿洲发展面临的挑战、目标及21世纪发展研究展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认为 ,当前中国绿洲发展上的主要问题是荒漠化的威胁、资源利用过度、科技含量低下和产业结构失调。未来建设方向是建立知识密集绿洲体系。这一体系由农业科技、工业科技和高新技术组成 ,并从干旱区优势资源出发 ,探讨了如何通过知识产业化设计实现绿洲高效、持续发展的途径。文章指出 ,2 1世纪绿洲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有绿洲合理发展规模及其发展空间研究、绿洲知识经济产业化演进过程研究、知识经济下绿洲资源产业结构研究、绿洲发展保障体系调控研究 ,以及知识经济与 PRED协调发展体系建设等。  相似文献   

18.
Practical uses of trichogrammatid egg parasites occur world-wide against many lepidopterous pests on several key crops. Although several million hectares are treated annually, most of these remain at research and plantation scale, and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commercial insectaries producing these organisms as crop protection agents. With few exceptions, trichogrammatids are produced by small, specialized industries with low technology and high labour inputs. Increases in the commercial uses of these naturally occurring ovicides, particularly in intensive agricultural systems with high per-capita output, have been limited by problems in the scale and economy of production, together with variability in control effect. To become more widely acceptable as plant protection products, trichogrammatids should compete with established methods in cost, availability, efficacy and reliability. Using a specific example from the forest resources of Canada,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 industrial approach to developing a Trichogrammma sp. as a viable component for insect pest management. In particular, it addresses the problems of production economy and scale, quality control, storage, and application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