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基于GIS的甘肃省土地利用程度高程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垂直分异规律是土地利用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定量研究可为模拟和预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途径。以甘肃省土地利用程度垂直分异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土地利用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进行处理,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构建了甘肃省土地利用程度高程模型。研究表明:甘肃省土地利用程度随高程变化呈现出4个趋势:1)海拔高度600~1120m之间,土地利用程度随海拔增高表现为线性递减趋势;2)在1130~3600m高度带内,土地利用程度呈先增后减趋势,且在2600m附近达到最大值;3)在3610~5530m高度带内,土地利用程度呈先减后增趋势,即土地利用程度与海拔高度呈"U"型关系,且在4550m附近达到最小值;4)在海拔高度5530m以上,土地利用类型单一且均为水域,因此土地利用程度保持不变。最后,结合各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土地利用垂直分异规律成因进行了探讨,分析发现数量众多的未利用和难利用土地是导致土地利用程度整体较低和呈现不同垂直分异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土地利用程度地域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程度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分析,得出土地利用程度地域分异的经度模型和纬度模型.结果表明:经度模型是一次线性模型,土地利用程度自西向东呈逐渐增高趋势,这可能与降水等气候因子有关;而纬度模型是二次曲线模型,35°31'N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最高,在其南北两侧均呈逐渐递减趋势,这主要与人类活动和地形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3.
根据1990年、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Arcview以及统计软件,提取、分析塔里木河流域41个县市1990-200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时空变化(LUCC)情况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分析并建立土地利用程度人口分异模型,探讨了该研究区LUCC与人口因素的关系。此模型不仅可用于现阶段研究区LUCC分析,还可以根据人口变化趋势进行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趋势分析。这对塔河流域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水平灰色聚类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灰色聚类法是评价SUAAWR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主导因素的适用方法.SUAAWR评价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前期工作.基于评价区概况分析与已有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建立指标体系,并采用三角白化权函数灰色聚类评价法,对评价区SUAAWR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SUAAWR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分布格局.水资源与水土配置的时空分异、水资源涵养能力的地域差异、水资源利用效益的地域差别是评价SUAAWR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PSR模型的指标体系,运用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对河西走廊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研究结果:2000—2014年这15年期间,根据可拓物元模型经典域取值区间,河西走廊整体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处于N03,健康等级为临界状态,健康水平保持稳定;河西走廊的土地系统健康水平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呈现出由中间向两边逐渐降低的趋势;河西走廊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程度和土壤盐渍化率是制约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将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应用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客观地评价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各个指标的水平状态,挖掘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存在的具体问题,适用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以焦作市村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从土地生态本底、生态结构、生态效益和生态胁迫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热点分析模型对焦作市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研究,将焦作市土地生态质量根据冷热点分值划分为5个等级。在热点分析的基础上,利用CART算法构建分类决策树,根据控制变量法得到的决策树分类精度对研究区内22个生态因子对全局土地生态质量的贡献度进行分析,最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再确定每一个生态类型区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焦作市的土地生态质量大致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即由城镇中心向远郊土地生态质量呈上升趋势,而由水库、河流、风景区向城区方向土地生态质量呈下降趋势。其生态因子中生态服务价值具有最高贡献度,对焦作市土地生态质量影响最大。各级生态类型区由于空间位置的差异,影响其土地生态质量的主控因子也有显著差异。一二级生态空间分异类型区主控因子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四五级生态空间分异类型区则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三级生态空间分异类型区受人为与自然双重因素影响,主控因子最多。  相似文献   

7.
借助3S技术对十里长川流域土地利用/覆盖数量特征进行定量研究,并选用5种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流域土地利用/覆盖状况。结果表明:十里长川流域土地利用程度较高(74.43%),其中农业用地是流域面积的74.39%,占总土地利用面积的99.95%;土地利用/覆盖呈现出高度镶嵌斑块状,内部结构仍然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明了黄土高原县域规划中进行地域分异研究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并对县域内地域分异规律的特殊表现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特征变化进而促进黄土高原沟壑区的进一步开发治理,本文采用景观生态学和计量地理学的分析方法,选择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配置特征及土地生产力等方面分析了该流域近20年来不同治理阶段土地利用特征变化情况。经过研究发现该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程度都有所增加;土地利用集中程度虽稍有减弱但并不明显,土地利用配置主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土地生产力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总的来看,土地利用特征从1986年到1994年变化明显,而从1994年到2002年变化不明显,这说明在黄土高原治理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25a新疆LUCC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新疆1981-2005年气象数据及两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运用改进的Holdridge植被生态分区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以及重心模型,分析了新疆LUCC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程度及变化趋势。研究表明:25年间新疆温度升高,降水增多,气候变化使得区域内植被群落格局发生变化,北部地区的未利用地向草地、灌木等生态类型转化;同时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得区域西北地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增加,生态环境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重心由北偏西48度移动了3.87km,其中气候影响使土地利用程度重心由北偏东33度移动了1.25km,人为影响使其由北偏西66度移动了3.88km。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三期遥感影像图,通过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净变化速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分析渭干河流域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利用程度的时空差异,并探讨土地利用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渭干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其类型分布和面积变化存在时空差异。1990—2008年流域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草地、沼泽、未利用地有所减少,耕地面积先增后减,总体有所增加。(2)因未利用地面积比重较大,流域各县的土地利用程度普遍不高,但近年有明显提高。库车、沙雅、新和三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渐增长,拜城县先增后减,总体有所增长。流域各县的土地利用效益均逐年增长,后期增长率远大于前期。(3)土地利用程度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越高,单位面积GDP和空间城市化水平越高。未利用地面积比重的空间差异对各县市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差异具有较大影响。(4)人类活动加剧、社会经济发展等因子是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近40a来精河流域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动态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72-2010年精河绿洲的遥感影像及相关资料为依据通过对LUCC的对比分析发现:(1)近40a年来,研究区的未利用土地、水域、低覆盖度植被区面积始终保持前三位。(2)LUCC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呈增势,其中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要转入类型;水域和植被覆盖区呈减势,其中水域和低、高覆盖度植被区为主要转出类型。(3)植被退化和水域面积减少主要受到年均温上升、年蒸发量增大等自然因素影响;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增大主要受到人口增长、城市快速发展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土地利用详查数据的陕西省耕地变化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基于土地利用详细调查数据 ,应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速率、土地利用类型新增速率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全面刻画了陕西省 1 991— 2 0 0 1年耕地的动态变化。结论是 :在 1 991— 2 0 0 1年间 ,陕西省全省耕地在减少 ,各地减少的程度不同 ,延安减少最多 ,渭南减少最少 ;耕地变化存在明显地区性差异 ,耕地变化比陕西省耕地变化大的地区有延安、铜川、咸阳和商洛 ,其它地区耕地变化比全省耕地变化小。耕地转移的方向各地明显不同 ,增加耕地的来源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利用新疆疏勒县三期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数据,对疏勒县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四者之和面积占该区总面积的52.97%,盐碱地和沙地等未利用地占44.35%。1990~2006年间,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盐碱地和沙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其充分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影响越来越强烈。(2)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耕地转化为林地和草地,草地和沙地转化为耕地,耕地和草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草地转化为沙地。土地利用变化经历了"显著变化-缓慢变化-显著变化"的过程。(3)景观格局分析表明,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研究区景观破碎度、多样性增大,优势度减小。驱动力分析表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因素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直接驱动力,同时还受产业结构和政策因素及人类干扰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RS 与GIS 的石家庄市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3年TM和2000年ETM+图像为信息源,分析了石家庄市区1993~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以居民点和耕地为主;7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加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增加了5.49%;耕地、林地和园地减少,耕地减少最多,耕地和园地主要转为居民点,林地转为居民点和未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16.
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危害较大。研究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程度及其区域差异,可为土地利用合理开发及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理论依据。采用G IS技术和土地利用综合分析方法,以甘州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和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对土地利用程度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全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平均为255.25,土地利用程度整体处于一个中等偏上水平,但是各乡镇的土地利用程度参差不齐,土地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甘州区大部分乡镇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大于零,土地利用变化差异较大;土地利用程度依地形地貌特征差异分布,土地利用程度高的区域集中于中部平原,而南北两侧山地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甘肃省2001-2007年分县区城镇工矿用地变化指数和二三产业变化指数测算其二者的耦合度,并根据两种指数的变化方向及大小确定了甘肃省各县区的耦合类型。借助Arcgis平台对各县区耦合度进行分级,并借助重心曲线理论将分级结果进行优化合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甘肃省各县区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变化幅度与二三产业的变化幅度基本吻合,二者均呈现出正向变化;2)甘肃省大部分县区城镇工矿用地与二三产业的耦合度较低,经济发展有赖于城镇工矿用地,但从其变化趋势来看,趋于相对集约和节约的方向发展;3)随着耦合度级别的升高,不同级别的耦合程度差距越来越大,而且随着耦合级别的升高,相应县区的数量不断减少;4)基于重心曲线将耦合度级别图系进行优化合并之后,有效的降低了分级图系的破碎度,将甘肃省城镇工矿用地与二三产业耦合度分为四个区域,甘肃省74%的县区处于较低耦合度区域,表明土地利用粗放,二三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18.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核心和基础。根据各评价指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将其划分为很不安全(Ⅰ)、较不安全(Ⅱ)、临界安全(Ⅲ)、较为安全(Ⅳ)和很安全(Ⅴ)共5个等级。在GIS技术支持下,以北方农牧交错带192个县(旗、县级市)级行政单元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灰色综合评估方法评价各县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得出其综合权系数向量,并使用系统聚类方法将评价结果划归不同生态安全等级。结果表明:(1)1989年和200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各县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都较低,1989年以Ⅰ级为主,2000年以Ⅱ级为主。(2)与1989年相比,2000年各县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普遍有所提高。(3)Ⅲ级区在1989年仅包括4个县,2000年扩大为24个县,并且以大兴安岭山地区和东北冲积平原地区、陕北黄土高原区分布最为集中。(4)1989年没有县达到Ⅳ级,而2000年仅有一个;12年来,没有任何一个县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达到Ⅴ级。  相似文献   

19.
以陕西省米脂县孟岔村为例,基于农户相关调查数据,建立地块种植作物相似度、相邻关系相似度、血缘关系相似度和社会经济条件相似度。在对各相似度分类的基础上,以地块种植作物相似度为因变量,其他三者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决策主要受到农户间社会经济条件相似程度的影响,但是当社会经济条件相似度大于0.75后,农户决策相似度反而降低;2)农户决策在一定距离范围内与相邻关系有关,随农户间居住位置距离的增加而下降,血缘关系表现出对农户决策的重要影响作用;3)血缘关系中,父子关系间决策的相似度易受居住位置距离的影响,兄弟关系并不受影响。4)农户间社会经济条件相差较大时,农户决策主要受相邻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河北沽源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沽源县1996-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区域差异模型,对沽源县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表明:沽源县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和交通用地增加;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变化率达到1.34%,其中林地的年变化率最大,耕地的年变化率也较大;11年来沽源县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各乡镇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