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土壤中的根瘤菌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对某些豆科植物选择性的识别和侵染。它们穿透根毛的表皮形成侵染线,促使寄主根组织细胞进行增殖,进而形成根瘤。而根瘤菌自己在侵入寄主细胞之后,发生变异而形成类菌体,寄生于根瘤内。植物根瘤是根瘤菌与寄主植物的共生体,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具有较复杂的生物共生结构。根瘤的固氮功能受寄主和根瘤菌双方相互作用所制约。因此,根瘤的固氮活性直接受寄主和根瘤菌生理代谢所影响,当然也  相似文献   

2.
玄参科马先蒿的结瘤固氮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笔者在进行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考察时,在甘肃民乐县发现玄参科马先蒿可以形成根瘤,并具有乙炔还原活性。玄参科植物的结瘤固氮现象未见文献记载(文献查至1990年)。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北部分地区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青海、甘肃、宁夏和陕西部分地区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共采集到根瘤样品1850份,包括野生和栽培豆科植物有20属41种,采集的根瘤86%着生在侧根或须根上,根瘤的形状主要有棒状、掌状、球状、珊瑚状,颜色多为黄色、粉色,少数呈白色或褐色.调查研究发现,六盘山棘豆为新发现的豆科结瘤植物;兴隆山棘豆为青海新记录植物.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结瘤及根瘤特征,除了与寄主植物的遗传特性、发育时期有关外,还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水分、温度、光照、土壤结构、土壤pH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新疆根瘤菌抗逆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固氮是我国农业的传统经验,也是现代农业体系中维持土壤碳氮平衡的一个重要环节,培肥改土的有效途径。然而,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只是“固氮潜力”,并不能代表固氮能力。就根瘤菌来说,它的活动还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开发逆性环境中的根瘤菌资源并研究其抗逆特性是提高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固氮能力的关键。新疆干旱区环境特殊,豆科植物在农牧业生产、药材生产、土壤改良、防风固沙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从1983年开始,对新疆境内不同生态环境中的根瘤菌资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  相似文献   

5.
对祁连山部分地区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进行了调查,从9属32种野生豆科植物根部采集到根瘤样品427份。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区豆科植物资源种类丰富,所采集根瘤形状多为棒状、掌状及不规则状,颜色以粉色和黄色为主,着生部位主要为侧根;影响该区豆科植物结瘤的因素除与寄主植物生育阶段及遗传特性有关外,还与地形、土壤、气候、生物及人为因子等多种生态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地形及土壤是影响结瘤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
蚕豆根瘤菌的分离、筛选及其肥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甘肃省不同蚕豆种植区采集蚕豆根瘤,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获得到11株蚕豆根瘤菌,经过蛭石粉和土壤栽培筛选试验,筛选出7株(G1、G2、G6、G7、G8、G10、G11)根瘤菌,它们与临蚕2号蚕豆有效共生匹配效果好,共生固氮力强,具有一定的生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甘肃天水地区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资源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调查了甘肃天水地区33属71种豆科植物的结瘤固氮状况,其中29种为Allen文献中未记载的结瘤豆科植物,新发现结瘤豆科植物20种,该地区根瘤大多圆形、棒状,形态较为规则,对120多个根瘤样品的乙炔还原活力测定表明,36.5%为无效根瘤,不同种豆科根瘤其活性相差不大,一般均较低,乙炔还原活力小于1μmolC2H4/g·h的豆科根瘤占35%,最高者仅37.73μmolC2H4/g·h(米口袋状棘豆)。  相似文献   

8.
宁夏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及其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宁夏野生及栽培豆科植物结瘤固氮资源的调查,从24属47种豆科植物根部采集到根瘤样品748份,通过调查显示:兴隆山棘豆和单叶黄芪为新发现的豆科结瘤植物;此地区根瘤主要为黄色或褐色,性状以球形和棒状为主,主要着生在侧根;影响宁夏豆科植物结瘤的因素有水分、土壤肥力和植物的生育阶段;根据生长习性、地理分布和利用状况,将宁夏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分为干旱区、山坡草地区和耕地区.  相似文献   

9.
新疆特殊生境下微生物资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述了新疆大型真菌、新疆豆科植物根瘤菌、新疆陆生固氮蓝藻、新疆地衣、新疆极端环境微生物等5类微生物资源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意义,同时指出了新疆微生物资源研究目前存在的两个重要盲区,即新疆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菌和新疆菌根真菌资源的研究,提出了这两个盲区研究的价值、意义、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0.
新疆干旱区短命豆科植物弯果胡卢巴结瘤固氮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弯果胡卢巴(Trigonella arcuata)是新疆干旱地区的短命豆科植物,生长于早春,生活周期短,约两个月,在盛夏之前就完成了它的一生。它能结瘤固氮,固氮活性变幅较宽。与一般豆科植物不同,苗后期它的根瘤固氮活性最高。根瘤固氮活性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特别是土壤水分条件是植物根瘤固氮活性表达的重要因素。弯果胡卢巴根瘤内存在着吸氢酶体系,在固氮酶作用下,伴随氮的还原而产生的氢气,可以再循环利用,提高了固氮的相对效率。虽然弯果胡卢巴根瘤在各生育期不放氢,固氮效率为1,但是其根瘤内吸氢酶活性与植物生育期有相关性,初花期活性最高。此外,本文对弯果胡卢巴结瘤固氮的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产投结构、能值指标进行了计算,井从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对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进行了诊断.分析表明:(1)甘肃省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相对雄厚,但由于对本地资源的过分依赖,加之购买能值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甘肃本地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农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是一种高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2)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封闭性较强,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均能值用量较低;(3)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发展中应用的资源能值有很大部分来自本区环境和资源系统而无需付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仍属于资源消耗型,但由于人口众多,入均占有纯能值量较低,且生产和管理过程的科技含量较低,存在着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系统对干环境的压力较大.因此必须通过增加系统投入,保护环境资源,优化投入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学技术等,以实现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坡耕地资源量及梯田化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肃省坡耕地进行类型区划分,并对各类型区坡耕地资源量、梯田化程度以及农业人口人均坡耕地(梯田)等指标进行系统研究,提出甘肃省坡耕地整治总体布局。结果表明:甘肃省坡耕地以<25°的坡度范围为主,主要分布在黄土区。全省现有低标准梯田面积482.12×103hm2,加上未经整治的坡耕地,共有可经改造和新修标准梯田面积2309.54×103hm2。按农业人口计算,甘肃省人均坡耕地面积0.20hm2/人,人均梯田面积0.11hm2/人,有较为丰富的坡改梯空间。  相似文献   

13.
以从陕西商州铅锌尾矿区豆科植物中分离纯化的12株根瘤菌为对象,采用固体平板接种培养法研究了菌株耐铅、锌单盐与铅锌双盐胁迫的能力,同时用液体试管振荡培养法测定了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的豆科植物根瘤菌对铅、锌单盐胁迫具有良好的耐性,但对铅锌双盐胁迫的耐性明显低于单盐。耐性菌株在生理生化特性上存在广泛差异,对铅锌耐性越强的根瘤菌,其阳性生理生化特征也越多。实验初步筛选到了3株耐铅锌胁迫能力强的根瘤菌菌株CH3、MX7和HZ10,它们分别与豆科植物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和多花胡枝子(Lespedeza floribunda Bunge)共生。研究可以得出耐性根瘤菌对铅锌胁迫的抵抗能力可能是建立在其具有多种生理代谢反应基础上的,即它们通过改变代谢途径以适应重金属的污染环境,对铅锌胁迫耐性强的根瘤菌菌株在重金属尾矿区的土壤和植被恢复中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其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西北旱作冬小麦干旱风险管理水平,选用甘肃省41个气象站1971—2016年逐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甘肃省冬小麦农业生产相关资料,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从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能力4个因子出发,建立了甘肃省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用Arc GIS对甘肃省冬小麦进行干旱风险区划。结果表明:甘肃省冬小麦全生育期干旱高危险区和次高危险区主要位于陇中北部、陇东北部和陇南南部;高暴露区和次高暴露区集中在陇东和陇南地区;高脆弱区和次高脆弱区主要位于陇东大部;次低防灾能力区和低防灾能力区位于陇东大部和陇南北部。甘肃省冬小麦高风险区分布于庆阳市北部和陇南市南部,次高风险区和中度风险区主要位于陇东大部、陇中北部和天水市北部,省内其余冬小麦区属于次低和低风险区。该研究成果将为甘肃冬小麦防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秋季干旱指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利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4省(区)的137个气象站30年的降水、蒸发资料,确定适合西北地区的干旱指数计算方法,分析中国西北地区秋季降水、蒸发、干旱指数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秋季平均自然降水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减少,在甘肃西部、青海西北部、新疆南部有一条东西向的少雨带,是干旱最严重的地方.新疆南部、甘肃西部、青海西部重旱频率最高,平均2年一遇;新疆北部、甘肃南部、青海南部、中旱频率为30%左右,平均3年一遇,轻旱频率30%左右,平均3年一遇.表明西北地区的干旱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即新疆中南部、甘肃西部、青海西部为干旱区,新疆北部、甘肃中东部、青海东部和南部为半干旱区.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甘肃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所得的37个土壤类型、281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和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以及1:300万甘肃省纸质土壤图,利用土壤类型法估算了甘肃省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并借助M ap-G IS软件分析了土壤碳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甘肃省土壤有机碳含量约为39.87×108t,占全国储量的4.47%;其中有机碳储量占前5位的土壤类型为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褐土、灰褐土、亚高山草原土,五者之和占全省总储量的39.67%;另外,甘肃省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高,土壤平均碳密度为17.62kg.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60kg.m-2;泥炭土的有机碳密度最大,高达208.53kg.m-2;粗骨土的碳密度含量最低,为0.73kg.m-2,全省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在0~15kg.m-2范围内变动。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与SPSS的甘肃省县域可持续发展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县(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建立适合甘肃省县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借助SPSS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出甘肃省87个县(区)在生态、经济、社会3个因子的得分.在GIS空间分析功能的支持下,生成甘肃省环境、经济水平和社会水平区划图.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体来看环境是东部好,西部差;而经济和社会水平都是西部好,东部差.并依此对甘肃省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甘肃省生态系统分为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两大类 ,社会经济系统指标体系由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为环境压力构成 ;自然生态系统由水环境、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土壤生态系统四个次一级系统组成 ,每个次一级生态系统由各自所属指标体系来系统评定。利用因子分析法、Delphi法和头脑风暴法经过多次综合专家意见最终确定 2 6项指标作为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定量各指标的权重。通过综合评价表明 ,甘南州、陇南地区、张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甘肃中部广大黄土高原地区次之 ,河西走廊的武威市、金昌市和嘉峪关市环境质量最差。评价结果真实地反映了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说明该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 ,能够用于不同地区之间或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环境质量对比与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基于DEA和Malmquist模型的甘肃省城市效率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甘肃12个城市2004-2010年城市社会经济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Malmquist指数,对2004年至2010年甘肃省城市效率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城市综合效率水平一般,内部差异明显,规模效应的抑制是制约综合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甘肃省城市综合效率和生产率变化指数呈现弱衰退的趋势,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的下降,且各地市间的综合效率和生产率变化也存在着差异。该研究旨在为评估甘肃省城市效率变化提供定量测算依据,进而为城市的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经济发展产生的能源承载压力和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中利用近几年甘肃省GDP、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统计数据,分析了甘肃省资源型经济增长因素、能源承载压力及环境污染排放改善情况。结果表明:在甘肃省采取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措施后,万元产值能耗和万元产值污染物排放量没有随经济发展出现同比增长,证明甘肃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一步降低能耗和控制污染物排放,营造甘肃省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局面还需积极地采取污染防治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