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输引害虫天敌进行生物防治称为“传统生物防治”,可以渊源至1873年,为了防治从北美传入欧洲的葡萄根瘤蚜,将北美的根瘤蚜粉螨输引至法国。输引瓢虫防治介壳虫、粉虱、蚜虫等害虫,非但历史悠久,而且应用广泛。为此,按其效果进行全面的历史回顾。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15种瓢虫输引完全或大体成功地防治19种害虫;有4种瓢虫输引部分成功地防治4种害虫。据Gordon(1985)报导,自1888年后,共有179种瓢虫被输引至北美,其中有25种确定已经定居,约占14%。 从澳洲瓢虫等所建立的功勋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2.
捕食性瓢虫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瓢虫在生物防治发展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Coppel和Martins(1977)在《害虫生物抑制》一书中,把1888年作为害虫防治早期历史与中期历史的分界。这是由于188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自澳大利亚移殖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获得成功,使引进天敌防治害虫成为一项重要措施,在害虫防治研究中更加重视天敌的作用,推动着生物防治工作的开展。本文介绍了捕食性瓢虫的种类及区系分布,捕食性瓢虫的输引情况,总结了瓢虫人工繁殖以及捕食性瓢虫的利用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3.
捕食性瓢虫的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庞虹 《昆虫天敌》1996,18(4):30-36
瓢虫在生物防治发展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Coppel,Martins(1977)在《害虫生物抑制》一书中,把1888年作为害虫防治早期历史与中期历史的分界,这是由于1888年美国加利福亚洲自澳大利亚移殖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获得成功,使引进天敌防治害虫成为一项重要措施,在害虫防治研究中更加重视天敌的作用,推动着生物防治工作的开展,本文介绍了捕食性瓢虫的种类及区系分布,捕食性瓢虫的输引情况,总结了瓢虫  相似文献   

4.
输引天敌昆虫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国外害虫生物防治的重点,是放在输引害虫天敌的试验研究上,并且将此途径称为“传统生物防治”(Classical Biological Control)(DeBach,1974)。 Luck(1981)统计了自1881年至1977年全世界输引各地(包括国内移殖)天敌昆虫的试验共2593例,防治粮食、油料、糖料、饮料、果树、蔬菜、林木、牧草等作物上以及卫生上的有害生物共315种,隶属于10目66科。输入的国家遍及亚、非、拉、欧、澳和南、北美等洲共67个国家(不包括地区)。其中取得成功或大体上成功的试验共391例,  相似文献   

5.
每年重大病虫害的流行和暴发都会对农业产生重大的影响,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化学试剂的施用其抗药性也逐渐增强,因此探索新的绿色、安全、高效的害虫防治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NAi作为一种研究基因功能的工具,在开发新的害虫防治策略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RNAi的效率受限于核酸酶的降解作用,为了改善dsRNA的有效递送,研发了纳米载导技术且被广泛应用于害虫防治。同时,基于工程菌高效合成靶向昆虫dsRNA的技术为田间推广提供了可行性及技术支撑。本文主要对RNAi技术及纳米载导RNAi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我国进境原木上截获的主要害虫类群;总结了目前进境原木害虫的检疫处理技术;重点介绍了斯氏线虫Steinernema sp.对钻蛀性害虫的防治研究,探讨了斯氏线虫在进境原木害虫检疫处理上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应用斯氏线虫防治进境原木害虫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缨翅目Thysanoptera昆虫,俗称蓟马,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主要通过取食和传播植物病毒病进行为害。蓟马害虫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热带地区最重要的农业害虫类群之一,对农作物和园艺植物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天敌作为其重要的生物防治资源,在蓟马害虫防治中尤为关键。据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对西花蓟马和我国热带地区主要蓟马害虫的生物防治资源进行分类汇总,主要包括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病原性天敌,并简述了它们在蓟马害虫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本研究极大地补充了我国热带地区蓟马类害虫的生物防治资源素材,并为此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南部玉米上玉米螟主要危害代的研究姜培增,陈继光,蒋德会,邢东光,李仲兰(黑龙江省哈尔滨植保站150036)(双城市植保站)(肇东市植保站)(肇源市植保站)1引言玉米螟属世界性大害虫,因其发生面积大,危害损失重,多年来一直是黑龙江省玉米产区的主要...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推动有害生物监测自动化、信息化的进程,以此为支撑的物联网技术逐步成为国内外害虫监测预报的研究热点。本文归纳了基于物联网的害虫自动监测预报技术研究进展,通过“感知层-传输层-分析层-决策层”阐述了实现“自动采集-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精准防控”的过程,总结了各层级的主要任务和关键技术,结合研究热点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害虫监测技术发展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农作物害虫都是高度活动的,它们的数量和造成的为害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大不一样,季节活动型和造成的为害率也因地域和年份而异。要预测害虫在一个区域范围的出现,数量,种群趋势和潜在为害,就要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多年定点观测记录对于区域害虫预测来说是最基本的资料条件,与此同时,通过数学方法把害虫的发生与相关因子以数量化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长期预测模型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及时处理和传递虫情信息,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为此提供最重要的技术支撑。本文通过一些典型的应用实例,讨论了监测技术,预测模型。GIS技术,数据管理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区域害虫预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卢爱平 《昆虫天敌》1995,17(1):18-20
寄生蜂的触角对搜寻适合的寄主、食物及配偶方面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触角上感器的密集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保证触角对外界感觉的敏感性,昆虫不时要用前足清洁触角,笔者在人工繁蜂过程中观察到松林害虫松突圆蚧的两种寄生蜂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 Tachikawa)及匀鞭蚜小蜂(Encarsm sp.)均有常停下来用前足清洁触角的习惯,据David(1979)的报导,小蜂科有些种类前足常着生有一对发育很好的触角清洁器,为此,笔者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这两种蜂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林木害虫寄生蜂研究概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戴建昌  林乃铨 《昆虫天敌》2000,22(3):116-122
文从林木害虫寄生蜂资源调查、主要种类生物学、生态学、生理生化、人工繁殖及利用等方面综述了我国林木害虫寄生蜂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松毛虫赤眼蜂、管氏肿腿蜂、花角蚜小蜂、平腹小蜂及白蛾周氏啮小蜂等的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松突圆蚧种群生命表与花角蚜小蜂的寄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古德祥 《昆虫天敌》1998,20(4):156-163
通过对不同时期放蜂的放蜂区和不放蜂的对照区建松圆蚧自然种群生命表24个,并对这些生命表采用相关回归分析,指出影响放蜂区松突圆蚧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是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寄生。  相似文献   

14.
The transfer of fleas Megabothris turbidus, Ctenophthalmus agyrtes, Nosopsyllus fasciatus etc. was investigated by labelling the bank vole (Clethrionomys glareolus Schreb.) with radioactive phosphorus. On the one hand, the process of flea transfer was traced among different individuals of the same host species, and on the other, among different host species (C. glareolus, Apodemus flavicollis Melch.). The investigations revealed that the flea transfer in a rodent nest visited by another host depended partly on the number of fleas present in the nest, partly on the period spent by the new-comer in it. Conversely, the number of fleas transferred in the nest by the newly arrived host depended on the temperature of nest bedding and on the initial nest occupation by other host.  相似文献   

15.
昆虫视觉在寄主寻找及定位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昆虫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以化学生态学为主导,昆虫视觉在寄主寻找与定位过程中的功能研究很少。随着试验技术与观测手段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昆虫视网膜电位测定技术的发展,为昆虫视觉功能研究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技术。本文阐述了昆虫视觉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昆虫视觉的研究现状及目前对昆虫视觉功能的认识误区,总结了昆虫视觉在寄主植物寻找过程中的作用:包括昆虫视觉的光谱学响应,对寄主植物形态刺激、寄主分布及农业景观的反应,并介绍了视网膜电位技术在昆虫视觉功能研究中的应用。本文认为将来的昆虫与植物关系的研究应综合考虑视觉和嗅觉的作用,昆虫视觉功能的研究应与化学信息通讯研究同样受到重视。昆虫视觉在寄主寻找、定位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将会成为昆虫-植物关系研究中一个非常具有前景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棉蚜寄主间转移是常见的现象,在寄主转移过程中的寄主适应能力转变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为了解棉蚜取食西葫芦不同世代后,对其他寄主适应能力的转变,探究取食经历对棉蚜寄主适应性变化的影响,本试验利用寄主转接试验,将采自棉花上的Hap4型棉蚜转接到西葫芦上,分别测定取食西葫芦不同世代后,对棉花、黄瓜和西葫芦的适应能力。结果显示,随着取食西葫芦代数的增加,Hap4型棉蚜对原寄主棉花的适应性逐渐降低。Hap4型棉蚜取食西葫芦一代后就对黄瓜有良好的寄主适应性,并呈现较为稳定的趋势。Hap4型棉蚜对西葫芦的寄主适应性随着在西葫芦上取食代数的增加而降低,但强于在原寄主上的寄主适应性。除此之外,本试验也发现取食西葫芦后的Hap4型棉蚜的寄主适应性表现为黄瓜>西葫芦>棉花。植食性昆虫的取食经历影响其寄主适应能力,Hap4型是棉蚜主要的生物型之一,其取食经历直接影响其寄主适应性,研究结果为生产中作物布局及棉蚜的生态调控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Numerous morphological species of pathogenic fungi have been shown to actually encompass several genetically isolated lineages, often specialized on different hosts and, thus, constituting host races or sibling species.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theoretically the importance of some aspects of the life cycle on the conditions of sympatric divergence of host races, particularly in fungal plant pathogens. Because the life cycles classically modeled by theoreticians of sympatric speciation correspond to those of free-living animals, sympatric divergence of host races requires the evolution of active assortative mating or of active host preference if mating takes place on the hosts. With some particular life cycles with restricted dispersal between selection on the host and mating, we show that divergence can occur in sympatry and lead to host race formation, or even speciation, by a mere process of specialization, with strong divergent adaptive selection. Neither active assortative mating nor active habitat choice is required in these cases, and this may explain why the phylo-genetic species concept seems more appropriate than the biological species concept in these organisms.  相似文献   

18.
Botrytis cinerea is responsible for gray mold disease in more than 200 host plant species. The infection of host plants is mediated by numerous extracellular enzymes, proteins and metabolites. Each of these compounds may play a rol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infection process. Cell wall-degrading enzymes may facilitate the penetration into the host surface, while toxins, oxalic acid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ay contribute to killing of the host cells. Cell wall-degrading enzymes contribute to the conversion of host tissue into fungal biomass. On the other hand, B. cinerea infection induces biosynthesis of phytoalexins. Therefore, the ability to overcome a wide spectrum of phytoalexins contributes to the pathogenicity of the fungus with a broad host range. The cloning of the corresponding genes has facilitated studies on gene expression and targeted mutagenesis. This review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performed on virulence factors that play the roles in pathogenesis.  相似文献   

19.
荸荠茎点霉秆枯病菌侵染过程的超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荸荠(Eleocharis dulcis),又称马蹄,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水生蔬菜。近年来,随着荸荠在我国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害发生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荸荠茎点霉秆枯病是2009年在湖北省荸荠产区发现的一种新病害,由Phoma bellidis侵染引起,该病在湖北省团风地区发生尤为严重,对荸荠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病害一般在8~12月发生,发病初期在荸荠茎秆上产生圆形或梭形红褐色小斑,随后病斑沿茎  相似文献   

20.
2017年6月-7月, 系统调查了树锦鸡儿、甘蒙锦鸡儿、荒漠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4种植物上第一代柠条种子小蜂种群动态及寄主荚果发育进程。结果表明, 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柠条种子小蜂幼虫、蛹、成虫数量有显著性差异, 密度大小依次为: 树锦鸡儿>中间锦鸡儿>甘蒙锦鸡儿>荒漠锦鸡儿。在发生时间动态上, 柠条种子小蜂幼虫、蛹和成虫的数量基本呈现先逐渐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4种寄主植物上不同虫态的柠条种子小蜂高峰期出现时间各不相同。甘蒙锦鸡儿上的小蜂出现最早, 6月17日幼虫达到高峰期; 中间锦鸡儿上的小蜂出现最晚, 7月2日幼虫高峰期, 7月14日成虫高峰期; 树锦鸡儿与荒漠锦鸡儿居中。柠条种子小蜂发育进程与锦鸡儿植物的荚果发育进程吻合。本文讨论了柠条种子小蜂种群动态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明确了柠条种子小蜂发生和达到高峰的时间, 为柠条种子小蜂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