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长期施肥对冬油菜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81年设置在甘肃天水黄绵土上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长期施肥对冬油菜产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合理配施能使冬油菜稳产、高产,化肥配施有机肥冬油菜产量显著提高,尤其以氮磷钾配施有机肥增产效果最好,平均产量达1 897.49 kg·hm-2,较对照(不施任何肥料)增产258.02%;氮磷钾与有机肥配施氮、磷、钾地上部携出量均最多,分别为192.1、21.4、192.8 kg·hm-2,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59.65%、362.20%、276.56%;相同施肥条件下,施有机肥处理氮、磷、钾表观利用率较不施有机肥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下降了34.87%、22.16%、351.48%。  相似文献   

2.
氮、磷、钾及其配施对制种玉米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不施肥(CK)、缺氮(PK, P_2O_5∶K20=138∶72)、缺磷(NK, N∶K_20=448.5∶72)、缺钾(NP, N∶P_2O_5=448.5∶138)、氮磷钾配施(N∶P_2O_5∶K_2O=448.5∶138∶72)5个处理,研究河西地区氮、磷、钾及其配施对制种玉米养分吸收、肥料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施(NPK)对制种玉米生物量的累积有明显促进作用,增产效果显著,产量达到9 834.0 kg·hm~(-2),缺氮(PK)、缺磷(NK)、缺钾(NP)处理产量分别较氮磷钾配施(NPK)降低6.06%、10.07%和4.88%。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依次为磷、氮和钾。氮磷钾配施处理的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22.64%、26.82%和60.10%,氮、磷、钾肥农学效率分别为N 1.33 kg·kg~(-1),P_2O_5 7.17 kg·kg~(-1),K_2O 6.66 kg·kg~(-1)。因此,河西地区制种玉米生产中应重视磷、钾肥的施用,加强氮肥的节肥增效管理。  相似文献   

3.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旱地轮作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施肥方式下旱地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及其相互关系,筛选出农田最佳施肥管理措施,于2015—2018年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9种不同施肥设置[有机肥配施磷肥(MP)、有机肥配施氮肥(MN)、磷钾肥配施(PK)、氮磷肥配施(NP)、种植作物不施肥(CK)、氮磷钾肥配施(NPK)、氮钾肥配施(NK)、有机肥(M)、有机肥配施氮磷肥(MNP)]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5—2018年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明显影响,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以M处理最为显著,4个年份较CK分别提高了112%、107%、101%和103%。土壤速效氮含量增加以MN处理最为显著,4个年份较CK分别提高了155%、167%、157%和135%。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以MP处理最为显著,4个年份较CK分别提高了843%、833%、929%和935%。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以M处理最为显著,4个年份较CK分别提高了124%、126%、121%和113%。不同施肥对作物增产有着显著影响,以MNP处理下作物产量增加最为显著,2015—2018年较CK分别提高了81%、337%、320%和239%。不同施肥方式对作物产量可持续性指数(I_(SYI))差异显著,可持续性指数(I_(SYI))最高的是MNP处理,次之是MN处理,而可持续性指数最低的是CK处理。综合研究结果来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补充土壤养分,调节养分释放强度和速率,满足作物整个生长期对养分需求,使作物产量年际间变幅小,获得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旱地小麦氮磷钾与有机肥优化配施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及肥料、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配施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产量达5 099.8 kg/hm2,增产率达21.5%,较氮、磷肥单施产量分别增产14.0%和18.4%,具有正交互效应;单施有机肥较NM、PM、NPM增产率分别达到6.63%、4.12%、11.3%.化肥配施可显著提高旱地小麦的肥料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氮磷有机肥配施肥料氮、磷肥的利用率分别较氮、磷肥单施提高1.71和12.55个百分点;氮磷配施可同时提高氮肥、磷肥肥效,此时氮贡献率为15.53%,磷贡献率达12.26%,且水分利用率提高了24.1%,耗水系数降低了17.57%.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对蚕豆成熟期干生物量、籽粒产量、养分吸收量以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施氮、磷水平下(N180.0kg/hm2、P2O5120.0kg/hm2),有机无机配施以及单施有机肥的肥效均高于无机肥配施以及单施无机肥.羊粪+氮磷配施(MNP),籽粒产量、全株吸氮量、籽粒吸氮量、全株氮肥吸收利用率、全株钾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钾肥农学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达到6557.6kg/hm2、227.36kg/hm2、162.73kg/hm2、45.49%、173.74%、5.47 (kg/kg)、20.78 (kg/kg),其中籽粒产量,比对照(CK)、秸秆+氮磷配施(SNP)、氮磷钾配施(NPK)、羊粪+氮配施(MN)、羊粪(M)分别增产17.67%、6.86%、4.57%、1.75%、4.99%.羊粪+氮配施(MN),籽粒吸钾量、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籽粒磷肥吸收利用率、籽粒钾肥吸收利用率、磷肥农学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达到81.33kg/hm2、34.80%、12.38%、81.95%、12.11(kg/kg).羊粪(M),全株干生物量、全株吸磷量、籽粒吸磷量、全株吸钾量、全株磷肥吸收利用率均最高,分别达到15043.73 kg/hm2、33.85kg/hm2、27.00kg/hm2、194.23kg/hm2、20.55%.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优质高产西瓜有机肥与氮肥配施的适宜比例,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肥(CK)、单施有机肥(M)、有机肥与化肥氮肥减施30%(N_1PKM)、50%(N_2PKM)和70%(N_3PKM)配施、单施化肥(NPK),研究了有机肥与氮肥配施对西瓜不同生育时期生长、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与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有机肥与氮肥配施有效促进了西瓜的生长、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积累;在伸蔓期,N_1PKM处理西瓜的叶绿素、主蔓长、茎粗和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NPK处理相比,其叶绿素、主蔓长、茎粗和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6.15%、13%、21.7%和52%;开花坐果期和成熟期N_3PKM处理,西瓜的生长、产量、品质和氮素积累与NPK处理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与NPK处理相比,西瓜叶绿素含量、主蔓长、茎粗和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3.38%、2%、7.3%和10.14%,西瓜产量、含糖量、硝酸盐含量和还原性Vc分别提高了5.51%、2.7%、16.86%和10.42%,氮肥利用效率和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66.56%和18.54%。综合西瓜生长、产量和品质,在河西绿洲灌区,保护地膜下滴灌高产优质西瓜在有机肥施用9 000 kg·hm~(-2)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比例为氮肥减施30%(施用量约175 kg·hm~(-2))与有机肥配施。  相似文献   

7.
河西绿洲灌漠土长期施肥效应及土壤生产力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掖绿洲灌漠土连续21 a长期肥料试验结果表明:与无肥处理产量下降相对照,施肥的增产效果逐年提高,平衡施肥增产幅度显著大于单施氮肥。单施氮肥处理土壤生产力水平由第1轮作周期的89.8%降为第7轮作周期的28.5%;在不施用有机肥条件下,种植到第3轮作周期时作物开始对施钾有反应,施钾增产率为5.5%~22.7%;氮磷钾化肥长期配合施用,作物产量水平持续不减,土壤生产力平均达93.5%,表明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并不破坏土壤生产力。有机肥与氮肥配合施用,其交互作用为正效应;有机肥与磷、钾化肥配合施用交互作用为负效应。不施任何肥料时,绿洲灌漠土土壤生产力平均下降59.6%(第1~4轮作周期);到第5~7轮作周期时,土壤生产力下降幅度保持在16.7%~22.7%相对较低且稳定的水平;化肥对作物产量的贡献份额平均为50.5%;有机肥贡献份额为21.6%;土壤自然肥力贡献份额平均为19.0%。  相似文献   

8.
长期施肥下黄土旱塬黑垆土磷平衡及农学阈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磷平衡和土壤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明确土壤有效磷(Olsen-P)的农学阈值及合理磷肥施用量,依托甘肃平凉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79),分析了黄土旱塬黑垆土36 a土壤磷盈亏动态、累积磷盈亏与有效磷的响应关系以及土壤磷残余,通过Mitscherlich方程模拟作物相对产量对土壤有效磷的响应关系,计算黄土旱塬黑垆土小麦和玉米的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结果表明:不施肥(CK)和单施氮肥(N)处理土壤磷始终亏缺,N处理每亏缺磷100 kg·hm~(-2),有效磷含量下降1.05 mg·kg~(-1);施磷处理土壤磷当季盈余4.3~207.9 kg·hm~(-2),累积盈余154.9~7 483.6 kg·hm~(-2),其中有机、无机配施(MNP)处理磷盈余最大;土壤累积磷盈余与土壤有效磷增量呈线性正相关,土壤中每盈余100 kg·hm~(-2)磷,秸秆还田配施化肥(SNP,磷肥隔年施)、氮磷配施(NP)、有机肥(M)和有机、无机配施(MNP)处理土壤有效磷分别增加7.55、2.47、0.28 mg·kg~(-1)和0.46 mg·kg~(-1);黄土旱塬黑垆土农田有效磷的小麦和玉米农学阈值分别为22.05 mg·kg~(-1)和13.96 mg·kg~(-1),MNP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已高于作物农学阈值,NP和SNP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达到小麦农学阈值分别需要21 a和24 a,达到玉米农学阈值分别需要2 a和8 a,M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已高于玉米农学阈值,还需要3 a可达到小麦农学阈值。当磷投入量每年平均达22.9 kg·hm~(-2)时,土壤磷呈持平状态;当磷用量达33 kg·hm~(-2)时,不仅作物产量较高,而且磷肥当季利用率也较高;当磷用量增加到233 kg·hm~(-2)时,作物产量对增加磷投入无响应,土壤磷残余超过90%,大量磷素累积在土壤中,增加了土壤磷素的流失风险。黄土旱塬小麦玉米一年一熟轮作黑垆土农田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为13.96 mg·kg~(-1)(玉米)和22.05 mg·kg~(-1)(小麦),秸秆还田可促进旱地农田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甘肃引黄高扬程灌区新垦盐碱荒地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能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状,0~10、10~20 cm和20~40 cm土层平均容重分别降低了9.31%、6.16%和4.29%,总孔隙度分别提高了10.00%、7.56%和4.95%;有机无机肥配施降低了0~20 cm土层紧实度,且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降低的幅度越大;施肥能改善新垦盐碱荒地土壤养分状况,与N0M0(CK)处理相比,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5.2%~24.0%,全氮、磷、钾分别增加了20.83%~58.33%、10.85%~81.40%和2.80%~15.42%,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了4.18%~113.42%、51.43%~312.38%和5.84%~32.22%。施肥能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增幅在13.4%~168.8%;氮肥在作物产量增加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增幅达53.5%~130.7%,而有机肥的增幅只有8.8%~22.1%。同时,有机无机肥配施也能显著改善玉米植株性状,施氮肥300 kg·hm-2、有机肥24 t·hm-2处理的株高、穗长、行粒数最高,施氮肥600 kg·hm-2、有机肥24 t·hm-2处理的穗粗、穗行数和百粒重最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小区试验研究氮、磷、钾、硼、钼肥配合施用对蚕豆产量、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试验表明,氮、磷、钾、硼、钼肥配合施用对蚕豆子粒产量、地上生物量均有明显影响,按肥料增产率由高到低的次序依次是NPKMoB。氮、磷、钾、硼、钼肥配施比例为1∶0.99∶0.86∶0.0043∶0.0023,能够促进蚕豆地上部养分的累积N为358.55 kg·hm-2、P为42.07 kg·hm-2、K为206.34 kg·hm-2,氮、磷、钾肥的农学利用率分别为11.19、15.70 kg·kg~(-1)和7.5 kg·kg~(-1);肥料表观利用率分别为19.35%、18.49%和20.25%;生理利用率分别为57.82、84.91 kg·kg~(-1)和14.63 kg·kg~(-1)。氮、磷、钾、硼、钼肥合理配施下,生产100 kg蚕豆所需N为4.9kg,P2O5为1.1 kg,K2O 4.9 kg,氮磷钾比例约为1∶0.22∶1.00。  相似文献   

11.
北疆滴灌玉米施氮量估算及减氮增铵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产量与施氮量函数模型计算滴灌玉米施氮量,并通过减氮增铵改善滴灌玉米氮素营养,探索滴灌水氮一体化下优化施氮策略。2013—2014年两年田间试验表明:玉米产量、干物质量及氮素吸收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升高,当施氮量大于435 kg·hm-2时,则呈下降趋势,表现为N435N540N330N225N0;减氮增铵处理的上述指标表现为N375+CPN37575%N375+CPN0,当施氮量在330~435 kg·hm-2时,不同处理的玉米氮素吸收量与氮素收获指数差异均不显著,说明在此范围内减氮增铵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玉米氮素营养及产量无负面影响;根据产量与施氮量间函数关系可得天山北坡滴灌玉米经济最佳产量17 049 kg·hm-2下的施氮量为402.5kg·hm-2;施氮和增铵处理可显著增加玉米穗粒数、单穗重;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氮肥利用率表现为N225(46.6%)N330(45.8%)N435(43.6%)N540(34.6%);滴灌玉米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均以75%N375+CP处理最高,分别比施氮量在330~435 kg·hm-2之间其他处理的平均值增加了31.4%、27.9%和5.8%、6.4%,说明减氮增铵可显著提高滴灌玉米氮素养分利用效率;天山北坡滴灌玉米优化施氮量为402.5kg·hm-2,通过施用硝化抑制剂与尿素水氮一体化分次施入可实现减氮93.8 kg·hm-2,并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A long-term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was set up in northern Xinjiang, China to evaluate the dynamics of crop production and soil organic carbon(SOC) from 1990 to 2012 with seven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The seven treatments included an unfertilized control(CK) and six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phosphorus(P), potassium(K), nitrogen(N), straw(S) and animal manure(M). The balanced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had significantly(P0.05) higher average yields than the unbalanced ones. The treatment with 2/3 N from potassium sulfate(NPK) and 1/3 N from farmyard manure(NPKM) had a higher average yield than the other treatments. The average yields(over the 23 years) in the treatments of NPK, and urea, calcium superphosphate(NP)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P0.05) but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reatment with urea and potassium sulfate(NK; P0.05).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highest increases in SOC(P0.05) occurred in NPKM with a potential increase of 1.2 t C/(hm~2·a). The increase in SOC was only 0.31, 0.30 and 0.12 t C/(hm~2·a) for NPKS(9/10 N from NPK and 1/10 N from straw), NPK and NP, respectively; and the SOC in the NP, NK and CK treatments were approaching equilibrium and so did not rise or fall significantly over the 23-year experiment. A complete NPK plus manure fertilization program is recommended for this extremely arid region to maximize both yield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相似文献   

13.
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农田小生境的影响,研究提高小麦产量的优化组合。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两种种植方式:30 cm等行距平作(U)、20 cm+40 cm沟播(F);三种氮素处理:生育期不施氮(N0)、生育期总施氮量为112.5 kg·hm-2(N1)、生育期总施氮量为225 kg·hm-2(N2),3次重复。结果表明,沟播0~15 cm土壤温度比平作降低0.4℃,5、50 cm的空气温度分别降低了0.3℃、0.5℃,空气湿度分别增加了2.8%、3.1%,进而土壤棵间蒸发强度降低了9.9%;在灌浆期,沟播比平作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的日均值提高了13.5%;在N1条件下,沟播的产量显著高于平作(P0.0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气候的各项指标有所改善,但是幅度在逐渐减少;在沟播条件下,N1产量显著高于N0(P0.05),N2和N1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综合考虑到产量和施肥量,20 cm+40 cm沟播和施氮量112.5 kg·hm-2是较好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长期定位施肥对黄土高原渭北旱塬麦田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以长武国家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1984—2018年)为平台,调查裸地(L)以及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单施有机肥(M)、氮磷肥配施有机肥(MNP)的小麦田土壤线虫群落数量、组成结构和生态功能指数,并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小麦田土壤线虫数量显著高于裸地,而CK、M和MNP处理使小麦田中土壤线虫数量比NP处理提高了31.63%~56.20%;(2)施肥减缓了长期种植小麦导致的食细菌线虫(特别是头叶属)相对丰度的下降,单施有机肥的处理(M)植食性线虫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同时,相比于CK,施用有机肥的M和MNP处理杂食/捕食线虫相对丰度分别增加了18.4%和8.24%,表明有机肥对杂食/捕食线虫的促进作用;(3)长期施肥处理土壤线虫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指示土壤健康状况的瓦斯乐卡指数(WI)分别为1.80~2.19和0.36~0.68,相较于裸地(H=2.36;WI=1.57)有所下降,但M和MNP处理的线虫成熟度指数(MI)和结构指数(SI)均高于其他处理(L、CK和NP处理),表明施用有机肥有助于土壤食物网维持复杂的结构和成熟稳定的状态;(4)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全氮、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以及可溶性碳的变化是影响土壤线虫数量和群落特征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青海省春油菜主产区开展田间小区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公顷分别施用纯氮0、75、150、225 kg,研究氮肥水平对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青杂12号的产量、养分吸收量、不同部位分配比例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磷肥、钾肥和硼肥的基础上,增施氮肥75~225 kg·hm~(-2)可显著增加春油菜地上各部位产量,其中籽粒平均增产量为1 274 kg·hm~(-2),平均增产率为77%,地上部分生物量平均增加3 116 kg·hm~(-2),平均增产率为79%。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地上部氮素累积量(P0.05),平均增加69%;在施氮水平为150~225 kg·hm~(-2)时,施氮可以显著促进春油菜磷、钾素的累积,累积量平均增加69%和239%。青杂12号成熟期氮素、磷素和钾素吸收分配均表现为:籽粒茎秆角壳,分配比例平均为74.7%、19.5%和5.8%。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青杂12号的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从28.2 kg·kg~(-1)下降到15.3 kg·kg~(-1),增施氮肥后氮肥农学效率、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地力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8.2 kg·kg~(-1) N、32.8%、25.6 kg·kg~(-1) N和59.1%。根据产投比结果分析,本试验条件下青海省春油菜推荐氮肥用量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16.
盐碱地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微生物区系与食葵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食葵田进行大田试验,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设置了75 kg·hm~(-2)(N1)、150kg·hm~(-2)(N2)、225 kg·hm~(-2)(N3)、300 kg·hm~(-2)(N4)、375 kg·hm~(-2)(N5)五个氮肥施用水平,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食葵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碱地施用氮肥可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细菌优势菌菌群多样性,各处理0~20 cm土层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大小顺序为N4N3N5N2N1CK,各施肥处理较CK差异极显著(P0.01);(2)盐碱地施用氮肥可促进食葵生长发育,提高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由低到高,食葵长势和干物质积累呈逐渐增加趋势,产量与施氮量呈抛物线型关系,各处理产量分别较CK提高0.06%、36.27%、61.95%、105.36%和85.03%;(3)适量施氮可抑制土壤积盐,食葵收获后,各处理积盐量大小顺序为N2CKN5N3N1N4;(4)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优势菌菌群数与氮肥施用量、食葵根干重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盐量和积盐量呈负相关关系。综合试验结果,内蒙古河套灌区中度盐碱地食葵生产中氮肥适宜施用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17.
秸秆覆盖量对旱作小麦耗水特性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秸秆覆盖量对旱作小麦耗水特性和土壤性质的调控作用,在宁夏南部半干旱区连续两年进行了0(CK),3 000,6 000,9 000 kg·hm~(-2)四种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覆盖量的增加,小麦在各个生育阶段的耗水量逐渐减少,3 000,6 000 kg·hm~(-2)和9 000 kg·hm~(-2)覆盖量处理的小麦全生育期的平均耗水量较CK分别减少了12.7%,21.6%和27.5%,秸秆覆盖量与耗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进行秸秆覆盖以后,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得到明显提升,3 000,6 000 kg·hm~(-2)和9 000 kg·hm~(-2)覆盖量处理的小麦收获后土壤平均含水量较CK分别增加了13.1%,19.8%和26.1%;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以覆盖量为9 000 kg·hm~(-2)的处理最大,水分利用效率较CK增加了42.4%(P0.01);不同覆盖量处理的小麦平均产量较CK增加了2.9%~16.7%,仅覆盖量为3 000 kg·hm~(-2)的处理较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秸秆覆盖对表层土壤(0~10 cm)的温度变化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能够降低地温的日振幅,避免了地温的剧烈变化,能有效缓解地温的激变对作物根部产生的伤害。秸秆覆盖能够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中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的含量,而且有利于作物对土壤磷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8.
在西北绿洲生态条件下,设165 kg·hm-2(N1),225 kg·hm-2(N2)两个氮素(纯氮)水平和105 kg·hm-2(P1)、165 kg·hm-2(P2)两个磷素(P2O5)水平共4个处理,研究了氮磷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2P1、N2P2具有较高的籽粒产量,分别为7 644.73、7 686.25 kg·hm-2,同时,水分利用效率(WUE)也较高,分别为11.67、11.49 kg·hm-2·mm-1;千粒重和穗粒数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磷对籽粒产量构成要素影响不显著;氮、氮和磷互作对籽粒平均灌浆速率(V)、最大灌浆速率(Vmax)、有效灌浆持续期粒重增加值(Ws)和有效灌浆持续期灌浆速率(Vs)均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籽粒重量的主要因素是Vmax;氮、磷及氮和磷互作对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影响在不同生育时期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