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通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体系,采用集对分析模型对京津冀地区2006-2013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对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时间序列上,2006年以来,京津冀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市际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具有明显的不均衡特征,随时间演进,市际间的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均呈现缩小的趋势.2)空间格局上,京津冀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呈现出由低水平不均衡格局向高水平均衡格局演进的趋势;基本公共服务空间格局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随时间演变,外围地区与中心基本公共服务梯度差异逐渐缩小;全局趋势上呈现出明显的自东北向西南衰减的梯度格局特征,与京津冀经济空间格局基本吻合.3)区域经济基础、城镇化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政策以及空间溢出效应对于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兰州市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布局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基础教育资源是城市社会公众基本的保障性教育资源,其空间布局不仅反映了广大社会公众享受教育资源的便捷性与公平性,而且反映了城市公共设施的空间配置效率。以中小学代表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采用分布类型点格局指数与覆盖度指数(FSAC模型),定量分析了兰州市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布局效率。结果表明:1)兰州市中心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呈现典型的河谷带状组团式分布特征、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态势、差异显著的空间分布类型与空间功能分区下的单位制属性特征;2)兰州市中心城区中学和小学都呈现鲜明的(组团)核心-外围效应,即位于各城区组团核心的街道,其中小学的就学效率高,服务区覆盖范围较大,目前应维持现有布局,而远离各城区组团核心的街道,其中小学的就学效率低,服务区覆盖范围小,目前应适当增加中小学的数量,以增强服务覆盖范围;3)兰州市中心城区中学和小学空间重复覆盖率亦呈现出核心-外围的特征,且中学空间布局的核心-外围效应要强于小学,针对组团核心区存在高重复率问题,应发挥组团核心区人口密度大的特点,增加单位制外子女的就学比例,增强对外服务功能,弱化附属学校的排他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职住空间错位的研究视角,结合使用就业-居住偏离度指数和熵值评价法,剖析了北京街乡尺度基础教育设施服务能力职住匹配情况。结果表明:1)北京就业功能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区,近郊远郊结合部地区居住功能突出。2)学校服务能力及街乡基础教育设施服务能力均表现为中心城区高、外围地区低的特征;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教育服务能力梯度差距显著。3)职住空间错位情况下,街乡之间以及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之间的教育设施服务能力差距进一步拉大,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近远郊结合部地区教育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以长春市中心城区的5类共1658个服务设施网点为基础数据,基于ArcGIS软件平台,通过构建优势度、集中度、中心度等空间模型,基于集聚与扩散双重视角探讨了服务设施网点的空间区位特征。研究发现:首先,长春市中心城区的服务设施网点呈现出显著的核心区集聚特征,空间分布的紧凑性整体较高,"单一中心"分布模式明显;其次,各类服务设施网点均为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但不同类型服务设施空间集聚与扩散的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盈利型、综合型设施的集聚度高于福利型、生活型设施,中心性低于福利型、生活型设施;最后,指出了各类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其调控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背景下,公共体育设施的科学配置成为协调、平衡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丰富居民日常生活、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满足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POI数据、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通过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累计机会法等GIS方法对北京市主城区不同等级的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达性展开研究。研究发现:1)北京市主城区各级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模式均表现为聚集分布的状态,其中城市级公共体育设施的聚集程度最高,其次依次为地区级公共体育设施、街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和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2)北京市主城区各级公共体育设施呈现由核心到外围的圈层结构,城市级公共体育设施形成了双核心圈层分布特征,地区级公共体育设施表现为多层次核心分布特征,街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多核心特征表现较为显著,而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核心聚集范围更加广泛。3)不同类型的公共体育设施可达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城市级公共体育设施可达性普遍较高,地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可达性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街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可达性呈现为“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特征,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可达性呈现分散分布的空...  相似文献   

6.
基于核密度估计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等空间分析方法,以POI设施点数据为研究对象,对西安市零售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零售业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内密外疏、西密东疏、南密北疏"的特征,形成了块状集聚、多中心发展的格局;H-H集聚区主要集中在电子城、长延堡、丈八沟以及西关街道,L-L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城市的边缘区以及中心城区的特殊区域;街道路网密度和学校数量是影响零售业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人口数量、财政收入和住宅数量为辅助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1985、1999和2012年为时间断面,辽宁省陆路交通网络为基础数据,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生活圈、基于时间可达性城市腹地和基于场强模型的城市腹地进行划分,研究交通网络演变对不同方法计算下的城市腹地范围的影响。结果显示:1)交通网络优化使各城市之间连通度显著提高,城市生活圈范围不断扩大并呈现出明显的线路耦合性和高速铁路指向性。2)提出基于时间可达性的城市腹地划分方法,城市腹地范围同时受自身与周边城市影响在省中部城市密集区域呈现明显的空间压缩效应。3)基于场强模型的城市腹地体现了中心城市依托自身服务等级对周边城市的吸引能力,形成了沈阳-大连两大经济中心竞争城市腹地的局面,将城市根据路网发展对场强腹地的影响可分为扩张型、稳定型、收缩型和弱小型。  相似文献   

8.
城市绿色空间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研究对西北干旱地区城市绿色空间的时空演化特征关注相对较少。因此,文中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及景观指数等方法,以西北典型山地城市兰州为例,重点刻画了2000-2020年兰州中心城区和兰州新区的绿色空间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内建成区扩张迅速,边缘扩张明显。兰州中心城区和兰州新区绿色空间均呈现先减后增的“V”型总体变化趋势:2000-2010年绿色空间率分别下降20.6%和0.13%,2010-2020年绿色空间率分别增加31.51%和27.8%。2)城市建设模式和政策差异导致2000-2020年兰州新区绿色空间变化强度(1.65)显著高于中心城区(1.16),二者绿色空间变化特征差异明显。3)2000-2020年研究区内绿色空间破碎化现象显著且普遍,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配置模式对枣棉间作棉花光合及干物质积累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疆自然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下宽窄行(45 cm+15 cm)和等行距(30 cm)配置模式对枣棉间作棉花光合及干物质积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配置模式棉花在盛花期以前LAI、SPAD及Pn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盛花期后差异显著。棉花Pn全生育期呈抛物线形态变化,蕾期以低密度等行距较高,随密度增大各处理Pn呈下降趋势,Pn在盛花期达到峰值,中密度宽窄行最高,为34 μmol·m-2·s-1,盛铃期、吐絮期以高密度宽窄行最高,各时期均以冠外区高于冠下区。高密度种植利于降低宽窄行t0,提高Vm,Vm最大值为269.8 kg·d-1,分别比中、低密度高11 %、52.8%,而中、低密度等行距Vm高于宽窄行,高密度反之。△t、t1t2表现为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因此,枣棉间作棉花适宜宽窄行、高密度种植。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地表不透水面覆盖增加和城市人口密度增大,城市热岛效应也逐渐加剧,对城市生活品质、城市生态服务系统等产生诸多影响。融合多源卫星遥感数据以及基础地理数据,构建基于“高温环境因子-地表覆盖因子-人口密度因子”模型,结合GIS空间叠加的城市热岛调控区识别方法,对呼和浩特市2020年城区热岛调控优先区进行识别与验证,分析城市地块尺度、社区尺度以及街道尺度上城市热岛优先区的合理性与形成因素。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市城市热岛调控优先区主要分布于以旧城高密度不透水为主的中心城区老商业圈,呈单中心向外逐渐减少趋势;三个识别因子空间分布特征各不相同,其中人口密度因子和高温环境因子与城市热岛调控优先区空间变化较为一致,是城市热岛调控优先区的主要识别因子,也是城市热岛效应最终形成的主要因素;地表覆盖因子呈西聚东散分布状态,人口脆弱因子呈现出中心聚集度大,向城市南部扩散的空间格局,与呼和浩特市城市发展方向一致。研究表明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模型估算与空间叠加方法识别城市热岛调控区理论上是可行的,研究结果可对未来呼和浩特市城市更新中的城市热岛调节、城市生活品质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为城市热灾害风险管...  相似文献   

11.
基于RS和GIS的天津市核心区城市空间扩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遥感(RS)和GIS技术,分析研究1998年以来天津市核心区的城市空间扩展轨迹,并初步预测城市空间扩张变化的趋势。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空间探索性分析(ESDA)、GIS空间分析法、灰色预测方法等。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核心区城市形态,已由双核结构转变为一个扁担挑两头的空间格局;城市空间扩展已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中心区扩展已大大减速,在边缘区域相对优越的地方出现较小的核心区域;在经济、规划与政策综合驱动下,城市扩展主要集中在东部、西部、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及滨海新区核心区;扩展中水体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较多,对陆地及海洋生态的环境影响较大;预计2020年左右将逐步开始进入均衡发展的郊区化阶段,城市空间扩展可能会出现蔓延扩展方式。该研究为天津市城市空间及交通等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前期基础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利用2000-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的统计资料,对酒泉市与嘉峪关市这两市的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变化趋势和消费结构、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城乡居民收入差额逐步扩大,但发散和收敛的状况不一致,两地相比,嘉峪关市表现出更明显的收敛性,而肃州区则仍然有较强的发散性;城乡居民收入构成各异,依赖性存在较大的差别;②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逐步扩大,其发散和收敛的状况与居民收入变化趋势形成反差,嘉峪关市表现出更大的发散性。究其原因:①城市发育的基础和职能不同;②城市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差距变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1978年以来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动过程,并从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收入比、基尼系数及地区分配等方面分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迟缓及特殊的历史背景与经济环境是造成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其间差距逐步扩大及其地区间变化不同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通过ESDA分析,对关中城市群43个县域2009年的经济总体实力、民生建设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县域尺度上关中城市群经济空间的分异规律,研究表明:1)在经济总体空间格局上,关中城市群在经济总体实力、民生建设水平中存在着全局空间正相关,经济发展速度存在着较弱的空间负相关;2)在经济局部空间格局上,关中城市群的经济总体水平呈现南北两极分化格局,并以西安为核心呈圈级结构,民生建设水平冷点区集中分布在中部,经济发展速度热点区多分布在经济总体实力较低区域;3)关中城市群各县域经济总体实力、民生建设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主要与各区经济基础、经济区位以及区域发展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15.
近40a来精河流域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动态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72-2010年精河绿洲的遥感影像及相关资料为依据通过对LUCC的对比分析发现:(1)近40a年来,研究区的未利用土地、水域、低覆盖度植被区面积始终保持前三位。(2)LUCC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呈增势,其中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要转入类型;水域和植被覆盖区呈减势,其中水域和低、高覆盖度植被区为主要转出类型。(3)植被退化和水域面积减少主要受到年均温上升、年蒸发量增大等自然因素影响;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增大主要受到人口增长、城市快速发展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问卷方式,结合科学监测数据,分析阿克苏河流域公众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及适应对策选择倾向,并比较了流域内不同地区、职业及学历居民的感知差异与对策选择差异。结果表明:① 阿克苏河流域绝大多数居民认为,气候已发生变化,且变化时间在20世纪80年代后,居民在气候变化感知中所体现的地区差异较明显。② 阿克苏河流域多数居民认为,当地“山区雪冰融化加速”、“自然灾害增多”、“播种期提前”,不同属性居民对其感知差异不明显;对于“河流水量变化”,居民的感知存在不确定性,并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③ 农业系统自身调整型措施、基础设施建设型措施和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型措施易被居民接受。④ 阿克苏地区不同流域、职业及学历的居民在适应对策选择中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中游居民、非农业者以及中高等学历者的应对措施倾向较为积极。
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自然要素 ,在提高城市生态质量、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绿地系统着手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对乌鲁木齐市绿地系统作了综合评价 .结果显明乌鲁木齐绿地景观多样性低 ,绿地布局不合理、不均匀 ,绿地廊道密度低 ,绿地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小。据此提出乌鲁木齐绿地景观生态建设对策 ,以提高绿地系统景观的异质性 ,更有效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8.
华家岭人工云杉林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丘陵区华家岭杨树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的典型模式--人工云杉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取样法,对研究区域内分布于西段、中东段和南段的云杉林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 华家岭人工云杉林成分群落结构较为简单,灌木层、草本层的结构参数均与乔木层的结构参数呈负相关关系;② 区域内云杉林个体植株集中分布于低高度级与小径级范围内,多属幼龄林。且受立地条件的影响,西段、中东段、南段云杉林树高、胸径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中东段的云杉林长势优于西段和南段的云杉林;③ 人工云杉林初植密度偏大,且大多为纯林。这制约了区域林分的结构优化,可能对黄土丘陵区生态公益林的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二分选择式条件估值法,对北京市居民就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服务的支付意愿及其城郊居民的支付差异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为:支付意愿均值5 a内每月每户为17.35~39.92元,占家庭月收入均值的0.30%~0.68%;工程受益方的总支付意愿现值低于工程总成本现值;影响“参与支付”决策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收入和受教育水平,其中,收入和受教育水平对远郊城区居民的影响更为显著;影响“支付水平”决策的主要因素为收入和家庭人口;远郊城区居民的平均支付水平虽然低于中心城区居民,但城、郊居民支付水平占其家庭收入的比例接近。  相似文献   

20.
基于RS和GIS的吉林省城乡居民地区划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吉林省的城乡居民地的空间格局对于城镇建设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以TM为数据源提取了吉林省居民地空间分布信息。在GIS技术支撑下,结合区划理论和聚落地理学说,分析了吉林省城乡居民地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吉林省城乡居民地空间分布区划为三个区,分别是东部区、中部区和西部区。中部区城镇居民地和农村居民地密集,且城镇化程度最高;东、西部区城镇居民地景观指数无明显差别,但农村居民地的景观指数明显有差别。从居民地分布类型来看,城镇居民地与农村居民地在各区内都呈随机分布,但其指示参数最近邻点指数还是体现出明显的区划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