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旅游发展模式正由单一观光外延式旅游转为参与体验多元文化内涵式发展,文化创意型旅游正是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成为新兴旅游项目,而山水实景演出正是这种新兴旅游产品,测评游客满意度有助于此类旅游项目改善与持续发展.文中在经典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旅游项目特点,构建游客期望、游客感知评价、游客总体评价、后旅游四大模块的测评模型,并以《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四大模块来看,《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游客满意度最大的是游客感知评价(1.4140),游客总体评价阶段满意度指数最小(0.5422);从四级指标层来看,游客满意度指数最大的是游客总体期望(0.8236),最小的是对景点设施的满意度(0.0302);根据不同游客分类研究发现,40岁以上、具有高中和大学学历、月收入1万元以上游客满意度要比其他游客高.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已成为热点.国家旅游竞争力对于一个国家保持和争取更大的旅游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研究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国家旅游竞争力与游客感知的关系.主要结论是:1)国家旅游竞争力与国家旅游感知形象、情感形象、满意度、忠诚度和推荐意愿之间具有显著关系.2)游客的国家旅游感知形象对游客的国家旅游情感形象具有正向、显著影响.3)游客对一个国家的旅游整体形象影响其对该国旅游的满意度、忠诚度和推荐意愿.4)国家旅游感知形象可划分为吸引物因素、环境因素、支持因素、氛围因素和经济因素等5个维度.文中研究从游客感知的视角研究了国家旅游竞争力与国际游客感知形象、情感形象、满意度、忠诚度和推荐意愿之间的关系,扩展了目的地竞争力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依据韩国文化观光研究院与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发布的2009-2011年《外来游客实态调查》资料对中国游客以韩国作为旅游目的地时考虑的目的地选择属性因素进行年度变化分析,同时考察游客满意度与重游意向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年度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属性因素有差异.2009-2011年间一直位于选择属性前三位的是自然风景、购物、流行时尚等因素.其中”购物”因素的比重自2009年以来一直在增加,2011年成为首选因素.基于年度的旅游满意度与重游意向没有差异.2009年以来中国游客的满意度为4,说明中国游客对韩国旅游整体上是满意的;2009年以来重游意向为3.84,说明中国游客的重游意向较大.  相似文献   

4.
依据新疆可可托海景区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获得数据,应用IPA理论对可可托海旅游目的地形象内在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得出构筑可可托海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要素包括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旅游吸引物、旅游外部环境四个方面.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IPA分析对重要性和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指标的表现性普遍低于重要程度;旅游服务是游客最为关注的内容,旅游外部环境是游客满意度最高的内容;可可托海旅游形象迫切需要提升的因素包括景区交通现状、公共休憩设施、餐饮卫生、旅游商品等.根据可可托海旅游形象存着的优劣势,提出可可托海旅游形象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5.
基于游客感知的呼伦贝尔旅游形象营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游客感知的视角出发,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以呼伦贝尔为实证进行研究,探讨游客感知对目的地旅游形象营销的影响。通过构建游客感知-旅游形象营销模型和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指出旅游形象营销与游客感知是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进行旅游形象营销要重点关注旅游形象的规范、旅游形象的传递、游客旅游形象的体验、旅游形象的改善修正等四个节点,以期提高呼伦贝尔旅游形象营销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网络游记和点评的搜集,借助文本分析法和扎根理论对其进行整理归纳,系统地提取出了平遥古城旅游形象的积极感知因素和消极感知因素.结果发现:1)游客对平遥古城旅游形象的积极感知主要偏向于目的地“与生俱来”的显著特征;2)游客对平遥古城旅游形象的消极感知主要与“人”有关,即当地居民、旅游从业者以及其他游客的行为;3)游客对平遥古城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活动关注度较小.基于此,文中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平遥古城旅游形象的完善与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古城旅游景区作为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价值综合评估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本研究选取阆中古城旅游景区为案例地,根据问卷调查及统计年鉴数据,运用TCM-CVM综合模型进行景区经济价值综合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2018年阆中古城旅游景区的经济价值为1.610×1010,其中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反映出阆中古城旅游景区资源环境的综合价值得到了充分利用,并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外来游客的消费需求和意愿;同时,2018年阆中古城旅游景区的经济价值总量<2018年全年旅游综合收入,反映出近年来阆中古城旅游开发成效显著,景区发展所产生的综合效益较高;(2)使用价值中,总旅行成本>消费者剩余,说明阆中古城旅游景区以独特的资源环境优势开展旅游活动,使众多游客获得了最大让渡价值的满意度并对景区的总体满意度较高;(3)非使用价值中,存在价值>遗产价值>选择价值,反映出游客对阆中古城旅游景区的保护意识具有长远性、非功利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研究借鉴冈恩和瓦尔(Gunn & Var)提出的旅游规划包含5个供给面的理论和已有城市旅游形象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归纳出评价城市旅游形象的5个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国庆期间来京旅游的国内游客搜集资料,并借助Excel、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研究发现:1)国庆期间国内游客对北京市旅游形象感知5个影响因素的评价从高到低依序为:旅游设施、旅游氛围、旅游环境、旅游价格和旅游服务;2)5个影响因素与北京市旅游形象呈正相关关系,以旅游服务的影响力最大;3)来京游客对北京市旅游形象影响因素改造提升是持支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北京入境游客的一手调查数据,建构入境游客对北京旅游供给感知与行为态度结构方程假设模型,测度入境游客对北京旅游供给的感知维度及对其行为态度的差异。入境游客对北京旅游供给感知可归纳出9大维度因子,即景区标识与宣传、旅游交通、城市人文环境、城市自然环境、旅游活动、景区景点、旅游安全与保障、旅游服务及旅游信息因子,具体指标路径系数基本上均大于0.5。城市人文环境、旅游安全与保障、景区标识与宣传方面游客感知程度较深,城市自然环境与旅游信息方面游客感知程度较弱。旅游供给感知对游客满意度、推荐意愿与重游意愿影响值依次为0.63、0.61与0.48。  相似文献   

10.
游客的行为意愿对于低碳旅游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区,通过实地考察和游客抽样问卷调查,分析其低碳认知、意愿与行为,结果表明:(1)张家界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水平和意愿程度相对较高,受教育程度、对低碳旅游的熟悉度和绿色出行方式的选择与低碳旅游认知程度呈现显著相关,个人收入高低的影响并不显著;(2)仅24.49%的游客很熟悉低碳旅游,互联网和新媒体等传媒渠道是低碳旅游产品信息的重要传播途径;(3)游客对低碳旅游消费有一定的参与意愿,但让他参与碳补偿等具体行动时,低碳旅游意愿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在分析了青藏高原湿地的生态地位和现阶段青藏高原湿地资源保护开发中的主要问题后,提出青藏高原湿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本模式: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之路,切实提高高原湿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从经济方面减轻人为不合理因素对湿地的负作用;统筹规划,发展高原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业,在保护和合理开发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发育了类型多样的高原湿地,这些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文献分析,系统研究了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构成、分布及特点.详细介绍了西藏高原湿地的组成类型,分布区域以及其生物多样性、稀有性和脆弱性等特点.运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碳税收法等,计算出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总的生态功能价值为6 207.83亿元.功能价值量大小依次为:降解污染>大气组分调节>调蓄洪水>气体调节>科研文化和生物栖息>水源涵养.其中降解污染物的功能最大,为2 080.15亿元,最小的是水源涵养功能25.12亿元.最后,对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临夏盆地新生代沉积蕴含了丰富的有关青藏高原隆升和环境演变信息。近7.0-0.73MaBP期间沉积物地化元素含量波动特征表明,具相同或相近表生地化性质的元素含量波动呈现大致相同的特征。由常量元素氧化物所揭示的此期间临夏盆地温湿变化明显地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即7.0-5.35MaBP,虽有冷干与暖湿波动,但总体上却呈现出一种较为和缓、稳定的气候特征;至5.35MaBP前后,出现一具全球意义的冷峰,随后气候进入冷干与暖湿频繁、大幅剧烈波动的时期,可能同青藏高原此时开始的整体隆升并导致亚洲季风开始建立但极不稳定的状况有关。而3.4Ma和2.90Ma两次强烈的构造运动的发生很可能使得青藏高原隆升至一个关键高度,此时亚洲季风已稳定建立,地化元素波动平缓,气候环境以冷湿为主要特征,湖相沉积发育。之后,1.60Ma前后高原再度隆升,导致黄河朔源侵蚀加剧,最终切穿临夏盆地,排干湖水,且此时高原巨大的山体已成为南来湿润气流的障碍,使内陆地区趋于干旱,温带荒漠开始发育,并在其四周广泛地开始了风成黄土的堆积,而黄土堆积中黄土与古土壤的交替出现仍是冷干与暖湿气候特征的反映。因此,近7.0-0.73MaBP期间临夏盆?  相似文献   

14.
Severe wind is a major natural hazard and a main driver of desertification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Generally, studie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s wind climatology focus on mean wind speeds and its gust speeds have been seldom investigated. Here, we used observed daily maximum gust speeds from a 95-station network over a 5-year period(2008–2012)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wind speeds and directions by fitting Weibull and Gumbel distribu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xtreme wind speeds and their direction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highly variable, with its western portion prone to greater mean speeds of extreme wind gusts than its eastern portion. Maximum extreme wind speeds of 30.9, 33.0, and 32.2 m/s were recorded at three stations along the Qinghai Tibet Railway. Severe winds occurred mostly from November to April, caused primarily by the westerly jet stream. Terrain greatly enhances the wind speeds. Our spatial analysis of wind speed data showed that the wind speeds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with an increasing altitude. We also assessed the local wind hazard by calculating the return periods of maximum wind gusts from the observational data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extreme value distributions of these wind speeds. Further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ose stations where the yearly maximum daily extreme wind speed increased at a rate greater than that of mean value of daily extreme wind speeds. Severe extreme wind events in these regions of the plateau are likely to become more frequent. Consequently, building structural designers working in these areas should use updated extreme wind data rather than relying on past data alone.  相似文献   

15.
西宁地区黄土地球化学元素所揭示的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地球化学综合参数是一种对古气候反映较为敏感的指标;地球化学元素变化曲线说明西宁盘子山地区自13.6万年以来在长时间尺度上(万年到十万年)气候逐渐向干冷的方向变化;高原冬季风气候变动属于高频波动,存在短时间尺度的快速变化;夏季风气候具有渐变性,每一次气候变动过程持续时间都较长;盘子山地区与黄土高原地区冬、夏季风的变化特征有不同之处,表现在夏季风最强与冬季风最弱不存在反相位关系,同样冬季风最强的时期夏季风也并不表现为最弱,体现了高原季风系统与东亚季风系统不同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藏北高原地区辐射收支和季节变化与卫星遥感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全球能量与水循环亚洲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GAME/Tibet(GEWEXAsianMonsoonExperimentintheTibetanPlateau) 1 998年加强期 (IOP)观测资料 ,分析研究了藏北高原地区草甸下垫面在季风前、季风中、季风后的太阳短波向下辐射、大气长波向下辐射、地面长波向上辐射、地面短波向上辐射、净辐射及地表反射率等特征 ,得到了一些藏北高原地区草甸下垫面的辐射特征的新认识。利用文献的结果对其中的某些地表辐射平衡分量做了对比 ,结果显示遥感参数化得到的结果与地表观测值有很好的一致。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研究”(CAMP)(CAMP/Tibet-CoordinatedEnhancedObservingPeriodAsia-AustraliaMonsoonProjectontheTibetanPlateau) 2002年8月中下旬无线电探空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藏北高原地区边界层及其空间结构特征,得到了一些藏北高原地区边界层及其空间特征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低云量的年际变化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利用青藏高原80个测站1961-2000年1~12月低云量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低云量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低云量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云量的稳定性夏季高于冬季,南部高于北部.江河上游区域、藏东谷地、川西高原、甘南高原和祁连山区是青藏高原低云量多,且比较稳定的地区;青藏高原西部低云量月变化振幅大,尤以西南部为最,夏季云量最多;高原东南部江河上游区和藏东谷地3~9月低云量多,且起伏变化小,6月和9月出现峰值;高原东南部低云量稳定性较好;低云量的年际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 江河上游区和高原东南部的低云量变化缓慢,高原西北部有显著上升趋势;变化趋势在季节上表现为冬、春、夏、秋西北上升西南下降,春、秋季中东部持平,夏、冬略降.  相似文献   

19.
信息刺激对旅华游客决策影响度研究——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2005年9月旅华西安游客的第一手旅游市场调查资料,从信息刺激角度研究了旅华游客决策行为,研究揭示:信息刺激影响位于前四位的为亲朋推荐、旅游指南、国家政策宣传、海外促销活动;女性受信息刺激程度高于男性;以“口碑效应”传递的人际间信息传播影响度明显高于信息媒体的影响度;关于旅游目的地信息越详尽的资料对旅华游客决策行为影响度越高;各年龄阶段游客对于新旧媒介信息传递的影响度呈明显不对称状态;有一定家庭义务的游客旅游决策行为受人际传递信息影响度高;经济发达国家游客信息刺激敏感度低于经济次发达国家。并就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市场促销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西藏日喀则市大竹卡乡风成黄土剖面样品的粒度测试分析,划分出六个气候阶段,显示67.0±7.2kaB.P-10.4±1.6 kaB.P间经历了温暖湿润-干燥多风-温暖干燥-干燥多风-湿干偏湿-温暖湿润环境的变化。该地区的黄土是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砂黄土,粒度较黄土高原的黄土要粗,表明当时受行星风系及高原隆升的影响,冰期的温度整体较低,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减小,规模小的温暖湿润波动不能对气候产生影响。因此,本区地层中的记录信息较黄土高原简单,气候向干冷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