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旅游资源 ,发展草原旅游对内蒙古旅游业与促进草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类型的基础上 ,认为其具有视野开阔、夏季气候舒适、动植物种类多样、文化内涵丰富、景观相对单调、生态环境脆弱等特征 ,进而结合草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提出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主要有依托城市型、规模集聚型和独立点状型等 3种开发模式 ,并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及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对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基础上 ,对阿勒泰地区旅游开发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边境口岸旅游、多渠道争取资金、争取开放政策、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草原生态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将草原生态旅游做出特色,是草原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着力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必要性入手,论述了保护性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提升草原生态旅游的积极意义及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类型多样的草原和绚丽多姿的蒙古族民族文化是内蒙古具有竞争力的优势旅游资源。近年来 ,依托这一优势资源进行的草原旅游开发有力的推动了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但同时 ,在开发中也暴露出了许多制约草原旅游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草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并以生态旅游开发为指导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的模式 ,以及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指出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战略意义。系统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包括黄土地貌景观、山林景观、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和草原大漠风光为主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文物古迹、革命文物、高原民俗和感情型为主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论文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七大分区策略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经过分析可知,内蒙古草原人地关系系统结构现状是,一方面人口的基本需要不能满足,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严重退化,基本生存条件进一步失去保障,人与地(草原)处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人地面临多种的恶性循环。所以,必须改弦更张,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调整经济结构,减轻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寻求对外开放多元的发展模式。并以生态旅游为例论述了产业生态化对内蒙古草原人地关系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适宜性评价是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厘清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从国家公园管理要求和生态旅游开发面临的矛盾入手,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以下简称“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选取生态保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旅游资源条件和旅游接待条件等4个维度、18个因子构建了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其进行单因指标分级评价和加权叠加分析,定量评估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水平,并将其适宜性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Ⅰ-Ⅴ的5个等级。结果表明,祁连山国家公园整体适宜发展生态旅游,Ⅰ-Ⅳ类适宜区的面积基本持平,特别适宜区(Ⅴ)面积占比较小,空间异质性明显,整体呈“八宝镇为核心,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在适宜性评价结果、国家公园管控分区与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区划分为6类生态旅游空间布局,并提出不同片区的主导服务功能与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旅游开发提供规划与管理指导。  相似文献   

8.
西部县域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构思——以甘肃省武山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是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文化生态旅游非常适合人文旅游景观富集,而生态环境较脆弱的西部地区开展。基于甘肃省武山县旅游资源和开发条件的分析与评价,对该地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提出了构想,以期对西部县域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旅游业正在慢慢转型,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国内很多地区已经具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内蒙古草原文化和旅游资源,是未来旅游业发展品牌形象的重要资源载体,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种种机遇。但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今后要充分挖掘利用文化遗产、创意不同文化旅游主题、加强区域间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商品、健全强有力的产业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资源是随生态旅游发展而出现的新概念,它作为生态旅游的客体为各国旅游专家学者所关注。甘肃省作为一个深处在祖国西部的省份,在人们传统观念中是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主导的大省,但通过对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现存状况的汇总研究后,发现甘肃省又是一个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丰富多样的省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条件。这一研究将为甘肃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与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对未来甘肃旅游业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体验经济与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捕捉近年来消费情况的变化 ,认为应对体验经济引起重视。在介绍体验经济的提出 ,体验的概念和体验的组成部分的基础上 ,提出体验经济对旅游具有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准确把握市场、使旅游者更舒适愉悦等意义 ,并在体验经济理论下结合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实际情况 ,提出内蒙古草原的体验设计和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对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发展机会和竞争威胁(SWOT)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这对于进一步开发内蒙古旅游资源、发展内蒙古旅游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沙漠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仅次于新疆的第二大沙漠分布区域,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沙漠景观和神奇的鸣沙,但是沙漠资源自身的巨大旅游价值尚未很好地体现出来。本文在全面分析国内特别是内蒙古沙漠旅游发展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并阐述了沙漠旅游产品的具体开发模式,提出了内蒙古沙漠旅游在产品开发、区域合作、市场开拓和营销宣传等方面的新理念与新策略,试图探索一条对西部沙漠旅游发展有益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内蒙古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文通过对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旅游收入效应、旅游创汇效应、旅游就业效应和旅游投资效应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对内蒙古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巨大。希望今后在加强政策扶持、促进消费合理化和增强本地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促使内蒙古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草地生产力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郝璐  吴向东 《干旱区研究》2006,23(4):577-582
基于草地资源普查资料和GIS技术,以生物量与可食牧草比例作为影响草地生产力的主要因子,以县域为单位,对内蒙古草地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分布的地域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3年与1981-1985年相比,大部分地区生物单产及可食牧草产量均明显减少,可食牧草比例也明显降低;生物单产、可食牧草产量以及可食牧草比例高值区与次高值区均明显减少;大部分地区草量变化与草质变化具有时空一致性.最后从气候变化、草畜矛盾、现有草原管理制度及建设状况方面,对内蒙古草地生产力变化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是内蒙古国内客源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提出专项旅游营销是十分必要的.文中在分析了北京地区市场潜力、出游形获取信息的渠道、旅游偏好、对旅游环境服务质量的要求等一系列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旅游发展现状的优劣分析,提出内蒙古针对北京地区的营销对策.  相似文献   

17.
沙漠作为干旱区特有的生态旅游资源,对其进行旅游业的开发有利于区域人地关系的和谐演进和全面推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文中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旅游规划为例,提出并利用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程序,对沙漠旅游这一地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设计进行研究分析,立足于把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形象设计与形象功能体系结构纳入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以期对其他类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开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