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全国冬小麦秋苗均可遭受来自西北和西南越夏区条锈菌的侵染与危害, 条锈菌在寄主上进一步繁殖和发展, 引起本地或者外地小麦条锈病流行。不同麦区秋苗条锈病发生时间、发生程度及其菌源传播规律各不相同, 年度间亦存在差异。根据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频率、病菌越冬和越夏情况、秋季菌源和春季菌源的有无与多少、提供时间及其影响范围与作用, 结合地理生态条件、气候特点、小麦种植区划与栽培模式等, 将中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区域划分为8个明显不同的生态区系, 即关中、华北春季流行区; 成都平原、江汉流域冬季繁殖区; 西北、川西北越夏易变区; 云贵高原越夏冬繁区; 新疆冬春麦常发区; 西藏高原青稞、小麦常发区; 南方晚播冬麦偶发区; 内蒙古、东北春麦偶发区。通过病害实地调查、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高空气流轨迹分析, 进一步揭示了区间菌源传播关系。陇南、陇中、陇东、宁南、海东、陕西宝鸡以及川西北和云贵高原等地区离越夏区较近, 冬小麦播种较早, 秋苗条锈病发生早、发病重, 秋季随西北气流传播到平原冬麦区和海拔较低的冬麦区侵染危害秋播麦苗, 其菌源数量对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中国小麦条锈病的秋季菌源基地, 面积约67万hm2; 成都平原、江汉流域、陕南、豫南、云贵坝区等麦区, 离条锈菌越夏区相对较远, 小麦播种期也较晚, 秋苗发病较晚较轻, 但冬季气候温和, 雨露条件充沛, 条锈菌在冬季可以不断侵染和繁殖, 在早春可积累大量菌源, 然后向北部和西部广大麦区扩散传播, 引起小麦条锈菌春季侵染, 是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春季菌源基地, 面积约200万hm2。云贵高原越夏冬繁区可为我国广大麦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麦区提供部分菌源, 荆州等鄂东南地区是云贵菌源向长江下游麦区传播的中转站。云南与甘肃之间存在大量的基因流, 推测云南可能是中国小麦条锈菌重要的起源中心。西南和西北秋季菌源对长江流域麦区的相对重要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2.
2006年西北川西北小麦条锈病越夏概况和有关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2006年我国重要越夏区西北和川西北小麦条锈病菌越夏概况和特点,分析了条锈病越夏菌量低的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对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精准勘界、验证和评价定西和临夏等地菌源作用和地位,探求条锈病菌越夏菌源量引起全国大部地区流行的作用底限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襄樊市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的基本规律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锈病是影响襄樊市小麦生产的最主要病害,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小麦条锈病在我市频繁大发生,我市既是小麦条锈病的冬春菌源繁殖区,又是春季病害流行区,同时也是菌源越夏存疑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气候区划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基于多年的气象数据(1980~2001年),首次从制约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温度因子入手,结合寄主小麦因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进行较详细的气候区划。本研究从温度条件上明确了全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范围。研究表明,在我国小麦种植区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范围很广。其中甘肃、四川、云南、陕西境内适合越夏的地区是连成一片的,甘肃东部除了西边的几个县外其它地方7、8月份最高一旬均温在20~23℃,条锈病菌越夏困难;西藏、青海境内的小麦种植区几乎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贵州境内适合越夏的地区可能和云南越夏区是一个整体。云南适合越夏的地区甚广,且地形复杂,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
402份国内外春小麦种质资源抗条锈性评价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小麦生产最重要的世界性病害之一,而青海省是我国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主要越夏流行区(姚强等,2014),每年拥有大量的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且该省种植的春小麦主要为感病品种阿勃,给我国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区的治理带来了困难。国内学者在寻找春小麦优良抗条锈病基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  相似文献   

6.
平凉市小麦条锈病监测预报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凉市地处小麦条锈病西北流行区系的关键地带,属泾河流域常发区和陇东高原偶发区,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小麦条锈病流行区系之间起桥梁作用,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病菌的主要越夏和越冬基地[1、2]。研究表明,小麦条锈病病菌在平凉地区海拔1400 m以上区域的晚熟冬、春麦和自生麦苗上越夏,在海拔1700 m 以下区域均可越冬,春季通过再侵染引起大范围流行。平凉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当地小麦生产,而且严重影响周边麦区乃至全国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小麦条锈病病菌夏季在关山和六盘山脉晚熟冬、春麦及自生麦苗上越夏,秋季首先侵染当地小麦秋苗而…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气候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多年的气象数据(1980~2001年),首次从制约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温度因子入手,结合寄主小麦因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GIS),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进行较详细的气候区划。本研究从温度条件上明确了全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范围。研究表明,在我国小麦种植区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范围很广。其中甘肃、四川、云南、陕西境内适合越夏的地区是连成一片的,甘肃东部除了西边的几个县外,其他地方7、8月份最高一旬均温在20~23℃,条锈病菌越夏困难;西藏、青海境内的小麦种植区几乎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贵…  相似文献   

8.
陇南小麦条锈病越夏菌量对流行的影响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89~2000年陇南小麦条锈病越夏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明确了越夏菌量与越夏区7~8月降水量密切相关,越夏菌量与秋苗发病及来年流行程度相关显著.组建了以越夏菌量预报来年流行程度的长期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
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生态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保护》2011,37(1)
小麦条锈病是制约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陇南等地是我国小麦条锈病最重要的越夏区和东部广大麦区秋苗发病的主要菌源基地.自2001年以来.针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连年流行成灾的严峻形势以及菌源基地病菌致病性变异和品种抗病性"丧失"等突出问题,采用生态病理学原理和方法,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区范围及其作用、病菌致病性变异、品种抗病基因遗传、作物适应性以及生态防控技术等进行了系统调查和试验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越夏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近年小麦条锈病在河南省发生为害新特点,为了弄清该病病菌是否能在本省越夏,为开展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于2004~2009年进行了本项研究工作。调查研究结果证明,小麦条锈病病菌能在本省豫北、豫西海拔1 100 m以上地区越夏。越夏后的条锈病病菌能侵染当地和豫西南地区的小麦秋苗,引起冬前发病和春季流行。自生麦苗是条锈病病菌越夏的主要寄主。  相似文献   

11.
陇南和阿坝地区小麦条锈菌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结果表明,甘肃陇南越夏区条锈菌源的主要传播路线是沿康县至略阳的近正西气流轨道和文县至广元的西北气流轨道,主要对汉中地区和绵阳的大多数地区小麦秋苗吹送,并可波及陕西安康地区和商洛部分地区及四川达县和万县等地。四川阿坝州越夏区菌源的主要传播路线是沿汶川至灌县的西北偏北气流轨道。其菌源与成都平原麦区的关系密切,对绵阳地区的北川、平武和绵竹等地也很重要,并可波及南充、内江及江汉流域等地区。湖北秋苗的初始菌源多来自西北越夏区。  相似文献   

12.
临夏地区小麦条锈菌越夏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多年对临夏州小麦条锈病的调查,明确了小麦条锈病在临夏州的流行规律及越夏条件。临夏州小麦条锈病具有流行危害时期长,越夏菌源量大,突发性强,发生范围广及新的生理小种出现频率高等特点,提出了综合治理临夏州小麦条锈病对保护全国小麦生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陇南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1990年作者对甘肃省陇南地区小麦条锈病秋苗菌源动态、越冬情况及其春季流行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秋苗发病重、越冬菌源多是导致春季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海拔1600~1800m及其相邻的部份地区秋苗发病严重或较重,是发病基地或菌源基地,亦是治理的关键地区。其治理的配套关键技术包,括改制控害、抗病品种合理布局、适期晚播和粉锈宁拌种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技术。其中通过改制,建立新的农业生态体系,兼与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和调节播期相结合,构成综合的生态治理工程,并不断优化,便有可能实现持久控害致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小麦秆锈病越冬初菌源地的发现及验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1-1998年,通过反复系统调查和大面积普查,并结合我国40余年小麦秆锈病的自然流行及近几次局部流行资料,对滇、川、湘、鄂、豫诸省的小麦秆锈病发生规律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元谋县海拔1000-1200m坝区,11月至元月为秆锈病流行盛期,重病田严重度高于80%,病情指数亦在80以上;海拔1500-2000m山地,秆锈病在夏季发生,接着,危害漏割晚分孽和自生麦,完成病菌周年循环。元谋县毗邻地区四川梁山州南部及东南部,秆锈病发生盛期在2-4月,亦能产生大量夏孢子菌源。以上地区是造成目前我国中、西部省份秆锈病流行的重要初菌源基地。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不仅是条锈菌冬繁区,也是我国东部麦区重要的春季初侵染菌源地和毒性变异地。准确评价四川小麦新育成品种和高代品系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能为合理培育和使用抗病品种提供重要依据。利用当前条锈菌优势小种和4个地点的成株期鉴定圃对来自四川省的115份小麦育成品种和299份高代品系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新育成品种苗期对优势小种的高抗CYR32、CYR33和CYR34的比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对CYR32的高抗比例为40.9%、对CYR34的高抗比例为17.4%,而供试高代品系高抗比例从52.3%降至46.2%;中抗类型育成品种从20.0%增加到40.9%,高代品系从19.6%增加至33.2%。表明条锈菌优势小种更替后一些材料仍保留了部分抗性,后期选育的高代品系兼顾对新小种的抗病性。育成品种在四川成都和甘肃清水成株期鉴定,高抗品种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13.9%和3.5%,但高代品系高抗类型比例较高,分别为42.2%和8.5%,表明甘肃和四川条锈菌的致病类型和发病环境条件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四川小麦成株抗条锈病育种取得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16.
2002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回顾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6  
2002年小麦条锈病是继 1950年、1964年和 1990年后在全国范围内又一次大流行 ,其发生面积近 670万hm2,损失小麦约 10亿kg。发生区域涉及甘、陕、川、渝、云、贵、宁、鄂、豫、鲁、冀等 11个省 (市 )区。 2001年冬季和2002年春季气候适宜 ,以条中 32号小种为代表的毒性菌系的发展 ,使我国绝大部分主栽小麦品种不抗病 ,出现了条锈病发生早、发展快和发生重等特点 ,促成了 2002年我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尽管 2002年条锈病发生范围广 ,但损失少于 1990年。提出了以品种抗病性利用及小麦抗病性变异和病菌群体动态监测、药剂和农业防治相结合 ,病害发生流行预测预报和条锈菌菌源基地治理为主的持续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7.
林芝地区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的鉴定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与流行相对独立的一个区系,小麦条锈病是严重影响西藏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林芝地区是西藏自治区小麦条锈病重要的常发区和流行区。已有研究证实,小檗是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之一,并在我国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变异产生新菌系和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作用。林芝地区小檗种类较多,但目前对林芝地区小檗是否能作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缺乏相关的研究和报道。本文针对小麦条锈病常发区的西藏林芝地区小檗资源进行了调查,对小檗能否作为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6种小檗在林芝地区常见且分布广泛,均是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这对进一步研究西藏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与病原菌致变性变异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阿坝州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9—1985年在四川省阿坝州越夏区进行条锈病发生规律调查。该地区海拔2900米以上的晚熟小麦约2.5万亩,条锈病持续发生至9月下旬,为自生麦苗和部分早播秋苗提供菌源。自生麦苗的发病面积近3万亩,其中休闲地约2.5万亩,主要分布在松潘、黑水2400—2900米地区,自生麦苗较多,发病较重;荞麦复种地约4000亩,主要分布在黑水、茂汶和汶川等地1700—2500米地带,自生麦苗较少,发病较轻。自生麦苗提供菌源的关键时期是9月上旬至10月下旬。秋苗发病面积约3.7万亩,主要分布在松潘、黑水2700—2950米地带,自9月中旬至12月下旬不断发生流行,而以8月中旬至9月中旬播种的秋苗发病较重,菌源较多,这在越夏菌源传播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条锈菌在阿坝州又可越冬,构成周年侵染循环,常年流行,这不仅严重危害当地小麦生产,而且向广大冬麦区秋苗提供大量菌源。因此,综合治理阿坝州越夏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