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白三叶草对苘麻和稗草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明确白三叶草对杂草的化感作用,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白三叶草地上部分水浸液和根部水浸液对苘麻和稗草种子发芽率和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白三叶草地上部分水浸液和根部水浸液显著抑制苘麻和稗草种子的发芽率,降低了杂草种子萌发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抑制了杂草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呼吸速率、根系活力,明显提高了杂草种子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的含量。用浓度0.1g/mL的地上部分水浸液处理稗草种子后,最终发芽率降低56%,稗草种子萌发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分别降低24.78%、48.69%,呼吸速率和根系活力分别降低40.63%、36.28%,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的含量分别提高32.30%、87.40%。随着水浸液浓度的提高,化感作用增强,地上部分水浸液对杂草的化感作用大于根部水浸液,对稗草的抑制作用大于苘麻的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室内培养皿法,研究了银胶菊水浸提液对苘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根、茎、叶、花水浸提液的化感作用强度存在差异,花、叶水浸提液对苘麻的化感抑制强度高于根、茎,且抑制强度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在20%浓度下,花、叶水浸提液完全抑制苘麻幼苗生长,对苘麻种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1.9%、78.4%.  相似文献   

3.
银胶菊的花对稗草的化感作用及其化感物质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银胶菊的花组织对稗草的化感作用及其活性物质成分,采用培养皿法和室内盆栽法,研究了其水浸提液的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剩余水相对稗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的化感抑制活性最高,其中,温室盆栽试验中对稗草萌发、株高、鲜重的抑制率分别为11.1%、10.2%和14.6%。采用GC-MS技术,从乙酸乙酯相较高活性组分中分离鉴定了15种主要化合物,分别为烃类及其衍生物、萘类、醇类、苯类、酸类、酮类和酯类。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培养皿法,研究了银胶菊花水浸提液及其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剩余水相不同极性组分对苘麻和稗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定性测定结果表明,在50 g/L浓度处理下,水浸提液完全抑制苘麻和稗种子萌发,对苘麻和稗根长、芽长、鲜重抑制率分别为82.6%、89.1%、84.3%和91.7%、55.8%、39.1%;正丁醇相抑制苘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最强,乙酸乙酯相抑制稗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最强。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在1 g/L浓度处理下,乙酸乙酯相生物活性最高,苘麻和稗种子萌发率分别为13.3%和33.3%,对苘麻和稗根长、芽长、鲜重的抑制率分别为63.1%、80.0%、58.3%和51.3%、26.7%、23.3%。  相似文献   

5.
银胶菊叶对苘麻和稗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培养皿法,研究了银胶菊叶片水浸提液及其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剩余水相不同极性组分对苘麻和稗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2.5 g·L-1水浸提液处理下,苘麻和稗发芽率比对照分别降低86.7%和66.6%,对苘麻和稗幼苗根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6.4%和87.5%,大于对芽长、鲜重的抑制率,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抑制苘麻和稗种子萌发的作用较强,剩余水相抑制苘麻幼苗生长的作用最强,乙酸乙酯相抑制稗幼苗生长的作用最强;在2 g·L-1浓度处理下,乙酸乙酯相生物活性最高,完全抑制苘麻和稗种子萌发,对苘麻和稗根长、芽长、鲜重抑制率分别为82.6%、90.2%、78.2%和78.8%、86.8%、69.1%;乙酸乙酯相降低了受体的根系活力,提高了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  相似文献   

6.
研究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对锦葵科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趋向行为反应,为研发绿盲蝽引诱剂或驱避剂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田间采用动态顶空采样方法收集了7种锦葵科植物的挥发物,通过室内气相-质谱联用系统(GC-MS)进行物质鉴定及定量分析,最终测定了雌、雄绿盲蝽成虫对11种候选特征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和嗅觉趋向选择行为。结果表明,7种锦葵科植物的挥发物种类和含量有较大差异,而且4种棉花品种之间的挥发物差异也很显著。棉花石远321的挥发物总量最大,其中4,8-二甲基-1,3,7-壬三烯(DMNT)含量最高,壬醛和罗勒烯其次。蜀葵的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均最少。11种候选特征挥发物均能够引起绿盲蝽雌、雄成虫EAG反应,且雄性成虫的反应值大都高于雌性成虫。其中,绿盲蝽雌、雄成虫触角对反-2-己烯酸丁酯EAG反应值最大,芳樟醇、乙酸叶醇酯、甲基庚烯酮及DMNT也能够激发绿盲蝽较大的EAG反应。在趋向行为检测中发现,DMNT及柠檬烯等对雄性成虫具有吸引作用。对雌性成虫有吸引作用的物质有γ-萜品烯、DMNT、月桂烯、α-石竹烯、罗勒烯及乙酸叶醇酯等,其中γ-萜品烯和乙酸叶醇酯对雌性成虫具有极显著吸引效果。锦葵科候选植物挥发物对绿盲蝽雌、雄虫具有不同EAG和趋向行为反应影响,候选气味化合物可以作为设计绿盲蝽引诱剂组分进行害虫防控田间实践。  相似文献   

7.
八重樱不同器官除草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八重樱不同器官的除草活性,为进一步开展活性化合物的研究提供依据,以生菜、黄瓜、反枝苋、苘麻、小麦和稗草为受体植物,采用琼脂混粉法进行了室内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八重樱的不同器官粉末在10 g/L的添加浓度下对各受体植物幼苗的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普遍对胚根(或种子根)生长的抑制效果高于对胚轴(或胚芽鞘)生长的抑制。其中,以根、叶和花器官表现出的抑制活性最强,而茎的抑制效果则相对较弱。6种受体植物幼苗的胚根对八重樱各器官所表现出的敏感性以生菜、反枝苋最高,黄瓜和苘麻次之,小麦及稗草相对较低。而它们的胚轴所表现出的敏感性以生菜和苘麻最高,小麦、黄瓜和反枝苋次之,稗草最低。说明八重樱各器官,特别是果实、叶和花中均含有高除草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8.
为寻找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有吸引或者驱避作用的植物挥发物用于其综合防治,使用四臂嗅觉仪测试其对12种植物挥发物(松油醇、芳樟醇、罗勒烯、α-蒎烯和月桂烯5种萜类化合物,1-辛烯-3-醇和叶醇2种醇类化合物,叶醛、壬醛和苯甲醛3种醛类化合物,乙酸叶醇酯和水杨酸甲酯2种酯类化合物)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对西花蓟马有显著引诱活性的植物挥发物是月桂烯,在10μL/mL和100μL/mL浓度处理下西花蓟马成虫对其的选择率分别为21.67%和26.67%。对西花蓟马有显著驱避作用的植物挥发物有4种,其中100μL/mL叶醛对西花蓟马成虫的驱避率为36.67%;1、10和100μL/mL叶醇对成虫的驱避率分别为48.75%、40.00%和45.00%;100μL/mL 1-辛烯-3-醇对成虫的驱避率为41.33%;1μL/mL和100μL/mL水杨酸甲酯对成虫的驱避率分别为25.00%和31.67%。表明植物挥发物中存在对西花蓟马具有较好引诱或驱避作用的化合物组分,可用于西花蓟马植物源引诱剂或驱避剂的开发。  相似文献   

9.
采用Tenax-TA吸附剂吸附法结合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仪,在不同处理的番茄中共分离鉴定了15种挥发性化合物.这些挥发物主要由绿叶性气味物质、萜烯类物质(包括单萜、倍半萜及其衍生物)和水杨酸甲酯等成分组成.并发现斜纹夜蛾危害与机械损伤对绿叶性气味物质具有相似的诱导作用,而萜烯类物质和水杨酸甲酯等物质在斜纹夜蛾危害植株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在健康植株与机械损伤植株中的含量.斜纹夜蛾诱导植物释放的几种挥发物,以及(E)-2-己烯-1-醇和茉莉酸甲酯对萝卜幼苗具有化感作用,表现为对萝卜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其中绿叶性气味物质((E)-2-己烯醛,(Z)-3-己烯-1-醇,(E)-2-己烯-1-醇)和茉莉酸甲酯对萝卜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其次为水杨酸甲酯,而芳樟醇和子丁香烯两种萜类物质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小.同时证实这些挥发物的化感活性有明显的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10.
研究推荐剂量下不同叶龄期稗草对双草醚和氰氟草酯的敏感性,以及2个药剂对不同叶龄期稗草的毒力,以期为水稻直播田防治稗草精准用药和减少农药使用量提供指导。结果表明,37.500 g/hm~210%双草醚悬浮剂(推荐剂量)对1~4叶龄期稗草鲜质量的抑制率高于75%,而对5~6叶龄期稗草鲜质量的抑制率为37.25%;75.000 g/hm~210%氰氟草酯乳油(推荐剂量)对1~6叶龄期稗草鲜质量的抑制率均高于80%。双草醚对1~1.5、2~2.5、3~4、5~6叶龄期稗草的ED50分别为11.39、17.03、21.15、56.07 g/hm~2,氰氟草酯对应的ED50分别为11.93、13.72、31.70、34.00 g/hm~2。不同叶龄的稗草对双草醚和氰氟草酯均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差异,建议在稗草1~4叶龄期施用推荐剂量的双草醚或1/4~1/2推荐剂量的氰氟草酯对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1.
铜绿丽金龟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及行为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了解铜绿丽金龟的取食行为,探索开发安全高效的植物源引诱剂,应用昆虫触角电位反应仪和Y型嗅觉仪测试其对不同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趋向行为差异,并根据室内行为结果配制诱剂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铜绿丽金龟雄虫对水杨酸甲酯和(1,1’-联环戊基)-2-酮的触角电位反应(electroantennography,EAG)值显著高于其它试剂;石竹烯和水杨酸甲酯能引起雌虫触角较强的电位反应;乙酸顺式-3-己烯酯和石竹烯分别对雄虫和雌虫有较高的嗅觉选择反应率,分别达0.95和0.94。综合EAG和嗅觉试验结果,选择对雌、雄虫均有较好引诱效果的反式-2-己烯醛、乙酸顺式-3-己烯酯、石竹烯、(1,1’-联环戊基)-2-酮和水杨酸甲酯进行田间试验,最终筛选到铜绿丽金龟雄虫的最适引诱剂为每诱芯360 mg乙酸顺式-3-己烯酯,雌虫的最适引诱剂为每诱芯360 mg石竹烯,日诱虫量分别可达33.00±1.53头和29.33±1.45头。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荆条不同器官的除草活性,为进一步开展活性化合物的研究提供依据,采用琼脂混粉法于室内测定荆条对生菜、黄瓜、反枝苋、苘麻、小麦和稗草6种受体植物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在10 mg/mL的供试浓度下荆条不同器官粉末对6种植物幼苗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以花活性最高。进一步测定了花乙醇提取物及不同溶剂极性萃取物对6种植物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石油醚层和乙酸乙酯层的抑制活性较高,其中石油醚层对黄瓜幼根和乙酸乙酯层对稗草幼根的EC50分别为0.07、0.03 mg/mL,说明花含有较高的除草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3.
用白菜、假臭草和红毛草为受体植物,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石刁柏新鲜茎叶4种浸提液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红毛草受石刁柏茎叶浸提液的抑制作用最强;4种溶剂的浸提液对假臭草萌发率的作用效果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双重效应,而对其幼苗根茎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4种溶剂的浸提液对白菜萌发率和根长的作用在总体上也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其茎长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说明4种浸提液对受体植物种子萌发率、幼苗的根长和茎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这为利用石刁柏的化感作用控制杂草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小麦活体、小麦水提液及小麦次生代谢产物丁布对几种杂草的异株克生活性。小麦与马唐、反枝苋、野燕麦、早熟禾、稗草等杂草混播的盆栽试验呈现出小麦播种密度越大,杂草种子萌发率越低的趋势。小麦水提液对马唐、反枝苋、早熟禾、稗草、野燕麦根和茎的生长均有明显的异株克生作用,IC50(根)<1.5 mg/mL,IC50(茎)<3.0 mg/mL,而对黑麦草、圆叶牵牛无明显的抑制活性。除马唐外,小麦水提液对供试杂草种子萌发抑制效果不明显。小麦次生代谢产物丁布对3种不同杂草的根、茎总体抑制效果为反枝苋>马唐>野燕麦,IC50(根、茎)<1.5mg/mL,IC50(种子萌发)<3.5 mg/mL。比较IC50可知,生物活性:丁布>小麦水提液。丁布是小麦中具有异株克生活性的次生代谢物。  相似文献   

15.
为研制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的植物源引诱剂,选取7种植物挥发物单体,筛选各单体最佳引诱浓度并据此设计35个三元配方,通过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触角电位反应试验及进一步的趋势行为反应试验筛选出对华北大黑鳃金龟雌、雄成虫引诱作用较强的配方,并通过笼罩引诱试验测试所筛选配方对成虫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趋势行为反应试验中配方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芳樟醇+苯甲醇)、配方14(肉桂醛+苯甲醇+顺-3-己烯基乙酸酯)、配方27(1-己醇+肉桂醛+苯甲醇)和配方35(1-己醇+顺-3-己烯基乙酸酯+顺-3-己烯基异丁酸酯)对雌成虫引诱效果较好,选择反应率分别为62.09%、62.79%、60.22%和85.13%;配方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肉桂醛+顺-3-己烯基乙酸酯)、配方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芳樟醇+顺-3-己烯基乙酸酯)和配方35对雄成虫引诱效果较好,选择反应率分别为69.12%、64.22%和89.05%。笼罩引诱试验结果表明,成虫对配方3、配方6和配方35的选择反应率分别为68.16%、60.24%和70.59%,均高于其它配方;配方3、配方6和配方35引诱的成虫数量分别为61、61和72头,均显著高于其对照引诱的成虫数量(29、40和30头)。表明配方3、配方6和配方35对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具有显著引诱效果,可作为其引诱剂备选配方应用于生态防控。  相似文献   

16.
杨梅叶抑菌活性成分初步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分别对杨梅叶甲醇提取物进行了萃取,得不同萃取相。测定了其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水稻立枯丝核Rhizoctonia solani、小麦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等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的抑菌活性较好。对乙酸乙酯相进一步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碳谱(13C NMR)鉴定其分别为已知化合物山楂酸( 1 )、3-O-反-对-香豆酰基马斯里酸( 2 )、3-O-没食子酰二氢杨梅素( 3 )、斛皮素-7-O-鼠李糖甙( 4 )、杨梅素3-O-鼠李糖甙( 5 )、杨梅素-3-O-鼠李糖(3-O-没食子酰)甙( 6 )和杨梅素-3-O-鼠李糖(2-O-没食子酰)甙( 7 )。孢子萌发法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 3~6 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的孢子萌发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在3.44~4.59 mg/L和8.85~11.6 mg/L之间。  相似文献   

17.
为验证哈茨木霉菌与啶酰菌胺联用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增效作用,采用显微镜观察法观察了菌药联用后哈茨木霉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菌丝形态,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圆盘滤膜法测定了菌药联用后哈茨木霉菌挥发性物质、非挥发性物质和粗酶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啶酰菌胺对哈茨木霉菌的菌丝基本无影响,但能使灰霉病菌的菌丝发生间断性溶解;菌药联用后哈茨木霉菌挥发性物质对灰霉病菌的最高抑菌活性为61.17%,而哈茨木霉菌和啶酰菌胺单独对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分别为48.79%、0.97%,表现增效作用;菌药联用后哈茨木霉菌非挥发性物质和粗酶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未明显增强.研究表明,啶酰菌胺与哈茨木霉菌联用的增效机制是啶酰菌胺导致灰霉病菌的菌丝部分溶解,同时增强了哈茨木霉菌挥发性物质对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