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间作对甜玉米田主要害虫与天敌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明确甜玉米间作不同作物对害虫的控制作用,采用目测法系统调查了甜玉米单作、甜玉米与绿豆、菜豆、甘薯或花生间作生境玉米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发生动态,并比较了不同生境亚洲玉米螟的为害情况。间作生境中捕食性天敌蜘蛛和瓢虫类群的个体数量均明显增加,其中甜玉米间作绿豆或甘薯生境蜘蛛类群增长21%以上,瓢虫类群增长83%以上,显著高于甜玉米单作生境;不同生境间玉米螟赤眼蜂发生量差异不显著,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率均达到86%以上。间作生境玉米生育期内亚洲玉米螟落卵量、斜纹夜蛾及玉米蚜发生量均与甜玉米单作无显著差异,但收获期甜玉米间作生境玉米螟为害率低于单作生境,其中以甜玉米间作绿豆生境最低,总蛀孔数和活虫数分别比单作生境下降55.72%和76.70%。表明间作不同作物对甜玉米田具有一定的控害增益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豆玉米间作和同穴混播对大豆病虫发生的综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3~1995年进行了大豆玉米间作和同穴混播对大豆病虫发生的综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和同穴混播豆田的病虫发生危害轻于纯作豆田,与纯作比较,间作田和同穴混播田主要害虫降低率分别在11.4%~81.4%和20.9%~76.0%之间;其病害降低率分别为70.0%~100%和56.7%~100%。间作只有豆天蛾和蛴螬可达防治指标,同穴混播田仅豆天蛾达防治指标。由于间作和同穴混播田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增强了自然生态控害功能。捕食性天敌,瓢虫分别较纯作增加84.0%和86.5%,草蛉增加58.9%和80.6%,蜘蛛增加41.3%和52.3%;寄生性天敌显著增加,蚜茧蜂对蚜虫寄生率增加23.9%和29.9%,赤眼蜂对豆天蛾卵寄生率增加13.0%和20.0%,银纹夜蛾幼虫被寄生率增加18.7%和25.3%。这2种种植方式产生的经济效益较纯作田增加32.9%和33.7%。  相似文献   

3.
防治棉花虫害的新思路间作套种混种王玉堂(山东省东平县农委271500)研究和实践证明,将某种作物与棉花间作、套种或混种,往往可以控制或减轻某些害虫的发生、为害,从而收到“不施农药,胜施农药”的效果。1、麦棉套种。这种套种方法对控制棉花苗期蚜虫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4.
玉米不同密度下间作大豆控草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贵州主要种植的玉米品种黔单16和大豆品种黔豆2号为材料,开展不同密度下玉米间作大豆控草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密度在4.2万~5.55万株/hm~2按1∶1间作大豆对杂草的株抑制率为37.43%~50.30%,鲜质量抑制率47.79%~52.96%,在该密度范围内,抑制效果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玉米单作下田间杂草冠层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为330.07~698.13μmol/(m~2·s);间作模式田间杂草冠层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为73.27~108.33μmol/(m~2·s);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各种植模式田间光合有效辐射(PAR)逐渐降低,间作模式光合有效辐射(PAR)普遍高于玉米单作模式,这可能是抑制田间杂草生长的主要原因。在产量上,玉米单作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产量相对稳定,大豆产量随玉米密度增加而增加。在玉米种植高密度下玉米单作产量高于间作模式,但间作模式经济效益高于玉米单作种植模式,以玉米-大豆5.55万株/hm~2密度下田间作物产量经济效益最高。因此,作物合理间作和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控制杂草生长,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间作系统充分利用光热水肥资源具有高产高效特征,在旱区得到了广泛应用。综合国内外间作群体水分利用的研究成果,论述了间作具有水分优势的高效利用机制。间作系统减少土壤蒸发、提高作物蒸腾、降低棵间蒸发与耗水量的比值,增加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提高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进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间作系统的水分利用机制包括生态位分离减少竞争以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水力再分配调节作物及邻体作物土壤的水分条件缓解旱区作物的水分胁迫。间作系统水分利用的影响因素包括作物种类、种植密度和空间布局、水肥管理和耕作措施。针对研究中的不足,指出未来间作系统水分高效利用研究应关注以下方面:不同区域间作群体增产和节水的规律;水分与源库关系及对种间关系的响应;量化水分与根系生长的关系,建立间作作物对水分吸收的模型;地下部对间作水分优势的响应。  相似文献   

6.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为害‘库尔勒香梨’的主要害虫。本研究利用性诱剂诱捕器系统调查了不同栽培管理条件、果树种类和用药次数下梨小食心虫各世代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单植梨园全年成虫有5个高峰期,混植梨园成虫有4个高峰期。单植梨园和混植梨园梨小食心虫种群世代发生量不同,混植梨园中梨小食心虫种群世代重叠严重,发生数量是单植香梨园的4.02倍;单植梨园中管理粗放的河边梨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较重,打药频繁的母本园发生较轻,梨小食心虫成虫第1~第4代峰期延迟8~28 d,属于迁入为害。研究还表明:在混植梨园中梨小食心虫产卵有8个高峰,幼虫孵化期有6个高峰,在世代发展中相邻峰值叠加,形成成虫期4个大峰。因此,研究不同栽培管理条件下梨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有助于对其进行科学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农药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品和救灾物资,对作物的保产增产具有重要的意义[1]。但大量不科学使用,则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2]。近年来,农业生产和农药使用大省山东持续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3]。本文阐述了该省农业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农药减量控害主要做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对策建议。其做法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TBS技术防治大豆田害鼠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吉林省蛟河市大豆田搭建围栏陷阱系统(TBS),研究TBS在大豆田的控鼠效果和经济效益.试验期间TBS共捕鼠95只,包括黑线姬鼠、褐家鼠等鼠种,TBS控鼠效果高达66.25%.直接挽回大豆产量损失1.71%.试验结果表明,TBS技术在大豆田具有明显的控鼠作用,可有效降低农田鼠密度,减轻害鼠对作物的危害,保护作物生长和收成,具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正为探索生态控害、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稻田产出,榕江县2016年探索研究生态控害技术,将稻鱼生态共育控害技术纳入新技术推广项目示范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项目概况1.1示范2016年榕江县实施稻鱼共育生态控害技术项目示范安排在榕江县寨蒿镇三洲村,项目涉及50  相似文献   

10.
幼年果园未投产前,为合理利用土地,间种瓜、豆、菜等经济作物,以求栽果不减收,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收入。草害是间作物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因此,解决草害问题是广大果农的迫切愿望。本试验针对幼年果园营养带及间作物的不同类型,进行化学除草剂的配方筛选和防除试验,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趋势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栽培方式的转变,玉米品种选育加快,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玉米病虫害发生一直呈加重趋势,一些次要病虫害在全国范围或局部地区为害不断加重,上升为主要病虫害,生产上还出现了一些新发病虫害,对玉米安全生产构成了威胁。本文总结了我国玉米重要病虫害的发生现状,并对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目前生产上的重要病虫害如亚洲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以及黏虫为害加重并将持续发生;土传病害玉米茎腐病、穗腐病等危害将持续加重;风险性叶斑病玉米大斑病、南方锈病等仍在流行,未来不可忽视;还需关注未来危害性具有上升趋势的病虫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2.
植物病虫害的综合管理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系统,针对这一特点,本文全面阐述了灰色系统模型的建立与预测方泫,建立了植物病虫害测报中的GM(1,1)模型,测报准确性较高,模型模拟检验精度达到Ⅰ级水平,发展系数小于0.3,可用于该地区植物病虫害作中长期预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了近5年来我国在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 包括作物害虫、病害(真菌、细菌和病毒病)和线虫的生物防治、植物免疫和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和应用, 以及新方法和新技术在作物病虫控制中的应用。同时, 与国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 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上高县2014年早稻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这几类水稻主要病虫害在防治与不防治条件下进行了田间试验对比,对不同处理病虫情况及产量情况进行调查,对防治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完全不防治产量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完全不防治的效益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效益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2014年上半年雨水多,湿度大,造成纹枯病重发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中等发生,二化螟和稻瘟病轻发生。  相似文献   

15.
郭春兰 《江西植保》2014,(4):314-317
栀子是我国常用中药之一,仅靠野生采集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实行人工规范化种植后则加重了栀子病虫害的发生,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安全,故其病虫害防治已经成为栀子中药材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就栀子苗期病害、地上部病害、地下部病害及主要虫害四个方面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为栀子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推进现代甘蔗产业过程中,有效防控甘蔗病虫害是"双高"甘蔗栽培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甘蔗病害有120种以上,甘蔗害虫上百种,不同国家、不同蔗区甘蔗病虫害种类不同,病菌生理小种、病毒株系也不相同,而许多重要的甘蔗病虫害都是通过种苗传播的。提高对潜在的检疫性甘蔗有害生物认识,有效地阻止危险性病虫随种苗传播蔓延,增强减灾防灾能力,对确保甘蔗品种质量和甘蔗生产安全,促进甘蔗种植业和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介绍了几种潜在的检疫性甘蔗有害生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油菜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2016年,我国油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尤其近三年均超过753万hm2,种植制度调整、观赏型油菜与高产型油菜间隔种植、病虫害抗药性增强以及气候异常等因素导致我国油菜病虫害总体处于重发状态,防控压力大。近10年油菜各类病虫害年发生面积在721.18万~881.74万hm2次,防治面积在686.18万~982.28万hm2次,通过防治年均挽回油菜损失98.34万t,占全国油菜总产的7.25%;年均实际损失28.09万t,占全国油菜总产的2.07%。影响全国油菜生产的最为重要的10种病虫害依次为油菜菌核病、油菜蚜虫、油菜霜霉病、小菜蛾、油菜甲虫(叶甲科和露尾甲科甲虫,下同)、油菜茎象甲、油菜病毒病、地下害虫、菜粉蝶和油菜白锈病,以总损失计,比例分别为55.60%、23.44%、9.51%、2.87%、2.43%、1.69%、1.58%、1.53%、0.86%和0.50%。对油菜生产威胁最大的病虫害是油菜菌核病和油菜蚜虫。本文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数据统计分析了近10年来油菜主要病虫害造成的危害损失和暴发危害情况,为油菜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病虫害防控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区域一体化、技术绿色化的农林草业重大病虫害精准监测预警和全程防控综合技术体系,“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了“重大病虫害防控综合技术研发与示范”重点专项。此专项以保障农林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林生态安全为根本目标,以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柑橘黄龙病菌Liberbacter asianticum、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等农作物和森林草原重大病虫害防控科技创新为首要任务,旨在建立覆盖全国的农林草业重大病虫害精准监测预警网络,系统揭示重大病虫害区域性灾变机理,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该文综述了该专项的研发背景、专项定位、研究内容、任务布局、实施机制、政策保障,以期为植物保护领域相关科研人员、推广机构、政府部门、技术用户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作物与植物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大昉 《植物保护》2007,33(5):11-14
作为农业生物技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抗病虫、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应用已成为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新的有效手段。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这一领域产业化开发的最新进展,提出了实行积极的产业化政策、理性认识转基因生物安全和加强基础和创新性研究等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刘建斌 《江西植保》2008,31(1):41-43
本文通过调查统计所选取植株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对广州动物园主要绿化植物病虫害发生状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