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陕西省粮食生产基地县粮食供需状况及其区域粮食安全,在2009年9月份对陕西省三个粮食生产基地县(富平县、武功县和凤翔县)1218户农户的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和储备等现状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三县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储备量、耕地利用效率和农业技术等方面在陕西省均居于前列,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调查...  相似文献   

2.
通过黑龙江省嫩江县的实地考察及入户调研访谈,采用以数据包络分析为基础的两步法,对研究区域内不同利用模式下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嫩江县整体耕地利用效率为0.874,个人承包耕地利用效率最高。(2)研究区域内不同作物耕地利用效率有很大差异,玉米种植区域普遍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大豆等其他作物呈规模收益递增状态。(3)单位化肥投入量、农机马力水平、每公顷收益等因素对耕地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影响。政府应加强规模生产管理、提高技术效率、重视监督与引导,切实提高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率,保护黑土区耕地资源和保障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旱地农业建设的技术路线与途径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旱地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我国旱地农业战略地位和主要特征的分析,从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旱地农业建设的技术路线,总结分析了旱地农业建设的技术途径。指出我国旱地农业建设应以降水的高效利用为中心,提高降水利用率、降水生产潜力开发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并完善集雨补灌技术。  相似文献   

4.
粮食生产系统的能值分析--以安塞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OdumH.T创立的能值理论分析了安塞县粮食生产系统后认为:该县粮食生产系统能值投入率与产出率"双低",应增加系统投入以提高产出水平;系统环境负荷率不高,不可更新环境资源破坏严重,应提高可更新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辅助能值投入中有机能值略高于无机能值,应按适当比例增加辅助能值投入以提高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粮食产出能值中玉米、豆类所占比重高,系统结构调整应遵循生态经济原则,保持或压缩口粮作物、提高粮饲两用作物播种面积,同时发展舍养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  相似文献   

5.
生态安全对防止耕地隐性流失和保证粮食安全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生态安全的角度探讨了我国的耕地流失和粮食安全问题。笔者认为,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所引起的耕地面积减少不应简单地算入耕地流失之列。应从大农业的角度看待农用土地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合理转换。畜牧业等农业内部产业的用地固然会减少粮用耕地的面积,但会减轻畜牧业以及人类消费对粮食的需求。各种形式的生态劣变是耕地资源流失和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生态退耕应看作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保护措施和对耕地资源贮备形式。由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结构趋于多样化,口粮在食物构成中的比例趋于减少,简单以粮食占有量来评价国家粮食安全形势是不够全面的。从人体营养需求、国家粮食生产能力、消费趋势、国际市场潜力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由于人口增长缓慢,利农政策及价格对粮食生产的刺激,以及国际粮食生产和市场的巨大潜力,我国的粮食安全不存在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疆棉秆循环经济利用的适宜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三片棉花种植区之一,具有丰富的棉花秸秆资源。开展棉秆的高效综合利用不仅对发展新疆农业循环经济、改善和提高新疆棉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开辟新的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增加棉区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棉秆利用现状,总结出工业、农畜牧业和能源利用为三种主要发展方向,并据此提出了棉秆循环利用的理论模式。鉴于新疆棉秆现行利用方式主要局限在直接焚烧和还田两方面,并且二者均存在一些技术与经济上的制约和不良环境后果。因此,将棉秆循环利用的理论模式和本地区实际相结合,探讨适合于新疆棉秆循环利用的适宜模式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与农区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源高效利用的新型饲料生产体系,满足市场对青贮玉米需求,2011—2012年在新疆天山以北地区对冬小麦-复播青贮玉米、单季冬小麦、单季青贮玉米不同模式的物质积累和生育过程的光、温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进行系统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冬小麦-复播青贮玉米双季模式优于传统单季种植冬小麦模式,其全年干物质生产率提高84.8%、周年干物质产能提高87.8%,年总辐射利用效率提高87%,年总有效积温利用率103%。复播青贮玉米干物质生产效比春播率低7.1%,太阳总辐射生产率和温度生产效率复播比春播分别高0.12 g·J-1和0.7 kg·hm-2·℃-1。因此冬小麦-复播青贮玉米具有高产高效特点,为一熟 农区畜牧发展提了一条新型饲料生产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8.
咸阳市建国60年来耕地利用因素与粮食生产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从粮食产量计算模型中解析出耕地利用4因素,即耕地利用广度、耕地利用程度、耕地利用结构以及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而采用相关分析法求得各阶段耕地利用4因素与粮食产量的相关系数,并参考其偏相关系数,研究建国60年来耕地利用这4方面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时序变化,结果表明:(1)不断加强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始终是第一位的贡献因素,但其影响趋势缓慢减弱;(2)耕地利用广度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趋势减弱,二者互动效应不明显,然而,在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和农业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耕地面积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力增强;(3)耕地利用程度与粮食生产的相关性增强趋势凸显,从而,加大耕地利用程度成为推动粮食生产的有效新动力。(4)耕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粮食产量的贡献减弱,然而其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性渐强。  相似文献   

9.
通过2 a重复对比试验,设置了4种不同种植模式春小麦—复播油葵、春小麦—复播青贮玉米、单作棉花和单作春播玉米(分别记为模式1、模式2、模式3和模式4),对各模式下资源环境利用率、水肥资源消耗利用及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年两作种植模式是适合北疆地区发展的一种优化高效种植模式,北疆生态区内有效积温大于4 260℃就可推行该种植模式,其中石河子地区≥0℃活动积温达到了4 300℃~4 500℃,可以满足麦后复播需求。相对于单作种植模式,一年两作种植模式在干物质生产效率及分配、周年能量生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中模式1周年干物质生产效率比模式3、模式4分别提高了111.04%和29.53%,模式2的周年干物质生产效率比模式3、模式4分别提高了123.56%和37.21%;模式1周年能量生产分别比模式3、模式4提高了102.68%和28.02%,模式2周年能量生产分别比模式3、模式4提高了114.10%和35.24%,其中模式2种植模式年总辐射利用率、总辐射生产效率、有效积温分配率及温度生产效率均达到最大值,其生育期达179~184 d,为4种种植模式中跨越时间最长的模式,且包含了光热资源最为丰富的5—9月,使光热资源得到了更加高效的利用。在水肥资源利用消耗与经济效益方面,由于棉花较好的市场价值以及单作春播玉米的高效生产能力,使得一年两作模式在水肥资源利用与经济效益方面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粮食安全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单产水平、人均耕地、粮食生产波动系数等方面构建粮食安全综合指数,采用粮食安全系数评价法,对陕西省11个地市1998~2007年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最近10年里陕西省粮食安全总体是安全的,但是各地市差异明显。由粮食安全综合评价值F的大小可以将陕西省粮食安全大致分为3类地区:关中地区的咸阳、渭南、宝鸡属于粮食安全区;铜川、榆林、安康属于粮食临界安全区;其他地区属于粮食基本安全区。影响陕西省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是人口持续增长、土地资源短缺、粮食生产分布不平衡、粮食生产环境恶化等。认为应该从保护耕地、水利建设、商品粮基地建设、粮食储备以及粮食预警等方面保障陕西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1.
文中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分别从“耕地资源条件、粮食种植情况、生态环境压力、社会经济发展压力”等方面选取指标对区域生产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为基础提出了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区域粮食生产布局分区.结果表明:耕地资源条件较好的主要集中在嫩江右岸区域、西辽河区域和河套-土默川平原区;粮食种植情况受耕地资源条件和市场及粮食种植意愿的共同作用的影响;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区域不应盲目扩大粮食生产,需更多的考虑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和人口集聚将对区域粮食产生较大影响.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战略需在粮食生产能力评估的基础上对粮食生产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相似文献   

12.
“六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是依据我国西北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提出的,以生态经济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目的的农村生态经济模式。文章从投入费用和产出效益的比较中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略论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粮食生产和安全的角度,总结我国近半个世纪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1总量快速增长,达到并占有1/4的世界份额;2人均占有数量实现世界水平的赶超;3由于单产和总产显著提升,粮田面积稳中有降,使种植结构优化、农民增收成为可能。指出由于受:“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南北粮食生产格局变动、持续地压粮扩经、国际市场价格等诸多方面影响,导致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回落。据此认为:1政策保障;2发展战略;3复种多熟;4科技创新;5加大投入等方面应作为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和增进粮食安全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带来的耕地快速非农化背景下耕地利用效率提高对确保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运用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Malmquist指数和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从县域尺度分析了2000—2015年河北省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动态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2000年以来河北省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处于0.8~1,保持较高水平,其中耕地利用综合效率先由0.9减少到0.8,2003年后波动上升,在2015年其值达到1。从空间上看,区域间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空间变化明显,区域同质性增强。从动态变化看,河北省耕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由1.03波动上升到1.18,其中耕地利用综合提高型主要分布在省域北部,技术进步提高型分布于冀中南部地区,技术变化提高型仅存在于衡水市辖区,综合下降型零散分布在中南部区域。从影响因素看,在一定概率水平下,河北省耕地利用综合效率与农业产值占比和复种指数呈正相关,与高程、坡度、农业人口占比以及非粮占比呈负相关。其中高程、坡度、复种指数和农业人口占比影响较小,农业产值占比和非粮占比影响较为明显,非粮占比影响最为显著,其相关系数为-0.520249。最后从耕地利用影响因素出发依据不同区域情况对如何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垦区耕地利用效率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Malmquist方法,对1992-2012年黑龙江垦区耕地利用效率情况和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了影响耕地利用效率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21年来耕地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1.003,总体上耕地利用效率很高,但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浮动;空间变化分析得到:哈尔滨管理局耕地利用效率没有发生改变,一直稳定在较优状态,其他管理局均有不同程度波动;对影响黑龙江垦区耕地利用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技术投入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6.
渭北旱原农业资源深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北旱原自然资源丰富,是仅次于关中平原的陕西主要的农业区,现已初步开发成为陕西优质粮食和果畜产品生产基地。21世纪初叶是渭北旱原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落后状况,实现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渭北旱原资源开发历史和经验中可得出,该区域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以挖掘资源潜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着力提高农业产业技术水平,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把增加重要农产品产量与增加农民收入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粮食生产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稳定的粮食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河南省29年粮食产量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研究了河南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技进步和自然灾害是影响粮食生产的3个主要成分。根据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子,提出了稳定、提高粮食生产的具体建议和对策,为河南省粮食生产,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中基于内蒙古农村牧区的1312户农牧户调研数据,以内蒙古10个地区作为决策单元,分别运用DEA的CRS模型和VRS模型,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个角度对内蒙古农村牧区的粮食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兴安盟、通辽、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和巴彦淖尔这五个地区的粮食生产综合效率均处于有效状态;呼伦贝尔、赤峰和乌兰察布这三个地区的粮食生产纯技术效率均有效,但规模效率无效;而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地区的粮食生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无效;基于此进一步进行了投入冗余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案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3年内蒙古地区的农户调研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从农户微观层面对影响农户粮食生产及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内蒙古粮食产出对土地、劳动、常规性物质投入均已缺乏弹性。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农户粮食生产存在技术效率损失;而改进生产要素质量,尤其是灌溉、农机,实行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并鼓励和引导家庭收入非农业程度较高的农户流转土地,培养职业农民对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然灾害对山东省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和粮食产量稳定具有极大影响。文中采用山东省1978~2012年粮食生产相关数据,分析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首先,从粮食单产量入手,将粮食单产量分解为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因素是影响粮食单产量的首要因素,具体影响程度约为59.50%;其次,运用脱钩理论分析了山东省自然灾害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自然灾害与粮食产量表现为扩张耦合的关系,粮食总产量仍受到自然灾害的强力束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