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七星瓢虫高空迁飞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来存  孙万启 《昆虫天敌》1989,11(3):139-141
有关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 迁飞问题,蔡晓明等(1979~1981)、董承教等(1979~1980)已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了平原地区(郑州)明显的夏季突减现象与秦皇岛海岸群聚相吻合。我们于1979~1985年利用高山捕虫网进行了观察。现把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1976~1979年,证实七星瓢虫在秦皇岛海滨群聚的规律。四年间共观察到11次群聚虫峰(见表1)。每年群聚高峰均出现在6月6~9日,历年相差不超过3天,可见各年的群聚日在时间上是很一致的。群聚高峰是指每年海岸瓢虫群聚数量最多的一次。在此高峰前后还出现一般数量的虫峰。每群聚虫峰,由上岸集结,到离岸转移,约历经3天。3天过后在岸边均留下一批死虫,因为海岸群聚瓢虫数量奇多,故死亡数量是相当巨大的。七星瓢虫为何付出如此巨大的种群牺牲,定期群聚呢?经过四年的观察,我们认为,这与七星瓢虫的生物学特性和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七星瓢虫迁飞初探”一文中,我们探讨了七星瓢虫迁飞的各种事实,指出1976~1980年每年5、6月(高峰在6月上旬)在850毫巴的约1500米高空有大量七星瓢虫自南向北飞越渤海上空。这种在每年一定时期,沿着一定路线作有规律的集群定向飞行,是近年来发现的七星瓢虫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由于七星瓢虫在我国发生区域广大,虫量丰富,因此,我们认为七星瓢虫在每年迁飞期间不仅会飞越渤海上空,而且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于七星瓢虫的迁飞问题,已被引起关注。蔡晓明等(1979~1980)对于秦皇岛七星瓢虫的聚集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聚集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我们于1979~1980年对七星瓢虫的迁飞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把结果报告如下。一、季节性突减突增据调查,七星瓢虫在平原地区(郑州)有明显的夏季突减,秋季突增现象。夏季有两次突减,详见表1。夏季两次突减主要发生在麦田。从表1看出,第一次突减出现在  相似文献   

5.
利用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防治蚜虫,已在我国广大地区开展试验和应用。我们在河南安阳和当地群众一起从事以瓢治蚜的过程中,注意到麦收前后,就是每年6月上旬至中旬,田间成虫突然大量消减,而又没有发现大量死虫。曾到其北部漳河林区进行追踪,无结果。1975—1976年当地群众在全县范围内调查并无踪影。1976年作者之一(河北林专等1977《昆虫知识》14卷第2期)在秦皇岛海滨发现了数以亿计的七星瓢虫的集结。 为了揭示海岸七星瓢虫群聚之“谜”,我们在秦皇岛海滨作了进一步的观察研究。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利用七星瓢虫防治蚜虫的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目前对七星瓢虫的发生规律了解仍很不够。每年5月下旬、6月上旬田间七星瓢虫常突然大量减少,而在当地又未发现大量的死虫。但在1976年5、6月间却在秦皇岛海滨首次发现了七星瓢虫的大量群聚。我们从1976年至1979年连续四年对海滨七星瓢虫的群聚现象进行了研究,初步证明秦皇岛七星瓢虫种群不是当地的,而是从外地迁入的。  相似文献   

7.
七星瓢虫是具有滞育现象的昆虫,而且每年5~6月,有大量成虫由南向北(大致方向)作远距离移动。目前能够反映七星瓢虫成虫发育和生理状况的只有两个形态学指标,即鞘翅的色泽和卵巢发育的等级。这两个指标对研究瓢虫的生态学和迁飞是十分有用的。 1974~1979年,我们曾解剖过上千头雌性瓢虫,以检查其卵巢发育状况。现根据解剖观察,就卵巢发育分级标准和研究卵巢发育的生态学意义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调查瓢虫的过程中,发现麦后大量七星瓢虫去向不明。给测报和利用带来了不少困难。为了摸清其去向,我们于1978—1979年对七星瓢虫在泰山的垂直分布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如下。两年来,在泰山区域共调查了不同高度的山头28个、山洞45个、杂草2772平米、各种树木395株、农作物41块。6—9月份,泰山上蚜虫少,开花杂草多。麦后部分七星瓢虫逐渐向泰山上转移。1979年7月4日在杂草上调查,在海拔300米以下,平均每平方米有七星瓢虫0.5头;300—600米平均0.7头;600—1500米平均3头。7—8月七星瓢虫在海拔300米以上的杂草及柞树叶背面越夏。1978年7月底8月初在杂草上调查,海拔300米以下为零,300以上平均每平方米0.6—4.6头。蚜虫较多的中天门一般每平方米  相似文献   

9.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和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是新疆棉区棉蚜的主要天敌。为探索2种天敌对温度的适应性,室内设置25℃,30℃,35℃和40℃恒温处理,测定温度对2种瓢虫体内水分散失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瓢虫水分散失程度对温度响应具有差异性,多异瓢虫散失量高于七星瓢虫,约为七星瓢虫水分散失量的1.7~2.3倍;不同温度处理24 h内,多异瓢虫的死亡率显著高于七星瓢虫(p0.05,df=49)。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七星瓢虫与棉蚜有十分明显的跟随关系。因此,七星瓢虫种群崩溃的直接影响因子不是温度,可能与获取食物所得到的水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瓢虫的群聚越冬,是瓢虫科不少种类的一个独特习性。1981年2月10—11日,笔者在江西贵溪县泗沥公社(约为北纬28°24′,东经117°9′)考察瓢虫越冬时,发现稻红瓢虫Micraspis discolor在约2,000余亩稻田的南面山坡上,计群集越冬十一群,一般每群几十只,多达三百五十余只,多在长  相似文献   

11.
环境颜色作为一种物理信号会影响昆虫的繁殖行为,进而影响其种群结构和动态。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重要捕食性天敌七星瓢虫在不同颜色环境条件下的产卵习性和生殖力。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无颜色)(453.30粒)相比七星瓢虫在红色(620.67粒)环境中产卵量显著提高。七星瓢虫在不同颜色环境中卵的孵化率均在80%左右,且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此外,七星瓢虫可以在纸质的产卵载体(圆锥形纸筒)中产卵。在红、蓝、黄和绿色的产卵载体中产卵量分别为223.67、269.33、199.00和137.67粒,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6.33粒)。本研究结果对利用特殊环境条件提高七星瓢虫大规模饲养效率以及卵的收集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瓢虫属(瓢虫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瓢虫属Coccinella隶属于瓢虫科、瓢虫亚科、瓢虫族,主婴以蚜虫为食,是蚜虫的重要天敌,除捕食蚜虫外,偶尔捕食其他节肢动物、取食花粉或植物的幼嫩部分。各种瓢虫对不同的蚜虫种类有不同的喜好性。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是该属的模式种。近年来我国利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七星瓢虫的研究不断深入,在研究工作中要求对七星瓢虫的近缘种进行鉴别。本文就我国瓢虫属的各种的鉴别提供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一代成虫在渤海海面迁飞的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1997年华北地区一代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bner))成虫发生期间,乘客轮在渤海考察了棉铃虫的迁飞动态。在距海岸线20~80km处发现大量的棉铃虫、粘虫和龟纹瓢虫等昆虫向辽宁方向迁飞。对棉铃虫迁飞行为的观察结果表明,棉铃虫成虫于傍晚19:30左右起飞,凌晨4:00~5:00降落,共计在空中大约飞行8.5~9.5h。捕获的棉铃虫雌成虫卵巢发育1级占96%、2级占4%,交配率4%,具有迁飞昆虫的典型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七星瓢虫对两种麦蚜控制作用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七星瓢虫成虫、幼虫与两种麦蚜共存系统中瓢虫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捕食量模型。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对两种麦蚜的捕食量随着瓢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该种麦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七星瓢虫无选择性。七星瓢虫不同个体间的干扰作用对其捕食麦长管蚜数量有显著影响,两种麦蚜数交互作用对七星瓢虫捕食禾谷缢管蚜数量影响显著。该模型可用来预测田间蚜虫的变化.指导麦田蚜虫防治。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动地掌握田间七星瓢虫发生量,更好地发挥以瓢治蚜的作用,几年来,我们在调查小麦穗期蚜虫的同时,对七星瓢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作了调查研究,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现将所得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七星瓢虫不同虫态对杀虫剂反应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室内条件下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卵、幼虫、蛹和成虫的触杀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七星瓢虫对抗蚜威、伏杀磷和久效磷的反应一致;与对照药剂久效磷相比:①抗蚜威、伏杀磷处理七星瓢虫卵120小时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0.0483和0.3187;②抗蚜威和伏杀磷对七星瓢虫四龄幼虫24小时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0.1088和0.4056;③抗蚜威和伏杀磷处理蛹216小时的相对毒力指教分别为0.0540和0.5990;④抗蚜威和伏杀磷对瓢虫成虫24小时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0.1406和0.0623。可见,与常规使用的杀虫剂久效磷相比,抗蚜威和伏杀磷对七星瓢虫的各种虫态均具有高度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中哈边境迁飞蝗虫降落过程的气象背景,选择中哈边境塔城地区蝗虫迁飞为害最严重的1999年为例,基于当年迁飞蝗虫降落时间、地点及为害程度等数据,利用中尺度气象预报与研究(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模式模拟塔城地区迁飞蝗虫降落的天气变化。结果表明,垂直速度达到0.22 m/s的下沉气流、风速为3 m/s以上的东南风向、降雨和低于19℃的温度胁迫是影响1999年7月10日中哈边境迁飞蝗虫降落的主要气象因素;统计当年迁入蝗虫降落事件,发现下沉气流、风向切变、降雨和低温在蝗虫降落过程中出现的频次占总迁入蝗虫降落事件的70%、50%、30%和10%,其中下沉气流和风向切变是影响蝗虫降落的主导因子。表明利用WRF模式可准确预测迁飞蝗虫跨境为害降落区域的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8.
采用药膜法测定了速灭威对七星瓢虫的毒性效应,并评估了其在农田使用时对瓢虫的风险。结果表明,速灭威对七星瓢虫第11d羽化时幼虫死亡率的LR_(50)为18.8 g a.i./hm~2,存活幼虫100%羽化。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现有登记的两种速灭威单剂在稻田使用时外农田对瓢虫的风险可接受,对农田内瓢虫的风险不可接受。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4种主要捕食性瓢虫对烟蚜的控制效能及其与优势寄生性天敌烟蚜茧蜂的取食竞争作用,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七星瓢虫、异色瓢虫、六斑月瓢虫和龟纹瓢虫对烟蚜的捕食效能和异色瓢虫与烟蚜茧蜂的取食竞争作用。结果表明,4种瓢虫捕食烟蚜后均能正常完成发育,发育历期分别为异色瓢虫(17.11 d)七星瓢虫(16.25 d)六斑月瓢虫(13.69 d)龟纹瓢虫(12.73 d),其中异色瓢虫的4龄幼虫期最长,达4.15 d,显著高于其他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六斑月瓢虫和龟纹瓢虫完成生长发育对烟蚜的总捕食量分别为687.0、635.6、359.2和253.2头,各瓢虫间差异显著。在烟蚜茧蜂和异色瓢虫的共存系统中,增加异色瓢虫的数量,异色瓢虫和烟蚜茧蜂对烟蚜的个体控制数量均会降低;增加烟蚜茧蜂的数量,显著降低了种内的个体寄生量,但对异色瓢虫的控蚜作用无明显影响。该研究结果将为合理利用天敌昆虫组合控制烟蚜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用药剂防治麦蚜时保护天敌,其中主要是七星瓢虫,是目前生产上丞待解决的问题。途径之一是根据害虫和天敌的习性改进施药技术,使化防和生防协调起来。为此,对麦蚜和七星瓢虫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