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棉花保蕾铃田间药效试验湖北省植保总站(430070)苏清实云梦县农技中心(432500)谢邦文今年受四川重庆市永川农化厂(即原永川市卫星有机化工厂)委托,对棉花保蕾铃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根据委托单位的要求,由我站拟定试验方案,安排在主产棉区云梦县农...  相似文献   

2.
作者从1978—1983年对棉红蜘蛛的为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棉花苗期受害后,棉株高度降低,果枝数和青铃数减少。蕾铃期受害后,青铃数明显减少。棉株受害后影响产量。为害指数(x)与减产率(y)的关系式为:苗期y=10.40x±1.21(0≤x≤2.36),蕾铃期y=12.53x±1.5(0≤x≤2.5)。在田间调查时,可根据红斑株率(n)与红斑株平均为害指数(m)的关系式m=0.2165+0.00889n±0.14推算出减产率。利用y=10.40x±1.21,y=12.53x±1.5和m=0.2165+0.00889n±0.14,结合当地棉花的生产水平,可确定以红斑株率表示的防治指标。红斑株率易于调查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防治棉铃虫的药剂田间筛选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1年通过对15种农药、43个处理防治棉铃虫第二代自然发生群体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在当代始落卵孵化初期1次施药,效果较好的有爱力螨克和抑太保;卡死克和硫丹用较大剂量也有较好的效果;而Bt可湿性粉剂单独使用效果较差;在低龄幼虫期施药,以拉维因和多虫清的效果最好,其次为万灵,均能达到减虫、保蕾目的;马氰菊酯较低稀倍数下防治效果亦较明显;而好年冬和多来宝减虫效果较低,蕾铃受害较重;氰戊菊酯或敌杀死与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间跟踪调查法,调查了兰花蓟马[Dichromothrips corbetti (Priesner)]对秋兰不同品种的为害情况,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田间调查表明,兰花蓟马聚集为害秋兰的花和嫩芽,受害花瓣和花葶上往往出现褐色条纹,受害严重的花蕾不能开放;受害嫩芽初期出现水浸状斑块,待嫩芽长大,叶片展开后,留下褐色斑点,易与病害混淆。不同品种芽和花受害差异性调查结果表明,‘荷花素’嫩芽受害最严重,‘仁化白’、‘银针素’、‘金丝马尾’等3个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而‘仁化白’花上成虫数量最多。田间药效试验表明:480 g/L毒死蜱乳油对秋兰幼芽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处理后7 d和14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4.22%和73.60%。  相似文献   

5.
不同水分状况下化控对棉株蕾铃数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桶栽试验,研究不同水分状况下喷施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艾氟迪(AFD)和缩节胺(DPC)对棉花蕾铃数量、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籽棉产量、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土壤含水量的高低是决定籽棉产量的重要因素,水分高则产量高。喷施调节剂后棉株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未喷施处理。喷施DPC对棉株蕾铃生长影响较小,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喷施DPC可使棉花增产,但纤维品质下降。喷施AFD对棉株蕾铃生长影响较大,使棉蕾铃数在生育期内的变化从大幅升降趋势变为先升后降的平缓趋势或缓慢上升趋势,对棉蕾开花成铃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抑制了新蕾生成,使得伏前桃产量明显增加,秋桃产量大幅下降,导致籽棉产量减少,棉花纤维品质略微改善。  相似文献   

6.
金钢鑽是我国棉花蕾铃期的重要害虫,尤以华南棉区受害严重。近几年来各地在防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须进一步提高。本文系根据我们过去在湖北、云南和河南等地的一些调查研究,并参照各地经验,提出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7.
绿保素杀虫剂药效试验运粮湖农场植保站周绍君,陈必英棉铃虫是棉花生产上的一大害虫,市场上销售防治棉铃虫的农药新品种很多,防效究竟如何,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选择了几个农药新品种,开展了药效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1#试农药品种及来预①绿保素:南京保丰农...  相似文献   

8.
1996年用40%特力克乳油进行了防治棉蚜和棉铃虫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667m^2施该药剂33.3-66.7ml,药后3d对棉蚜防效均达到805以上,药后7d防效下降;667m^2施50-112.5ml对棉铃虫药后3d的防效为74.57%-85.48%。施药区的虫口减退率达到了94.35%-96.76%;药后7d,保蕾铃效果可达76.09%-87.18%,显著优于667m62施2.55敌杀死乳油  相似文献   

9.
冯清 《植物医生》2012,(2):27-28
在道县下汶脐橙基地,用30%王铜悬浮剂等药剂对柑橘溃疡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示范。结果表明,30%王铜悬浮剂600倍液对柑橘溃疡病的防治效果较理想,其保果和保叶效果均达80%以上,整个试验期间无药害发生,该药剂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湖北植保》2009,(4):64-64
棉红蜘蛛已成为棉田主要虫害之一。目前,危害棉花的红蜘蛛主要为朱砂叶螨、二斑叶螨、截性叶螨等,其危害症状:在棉叶背面,吸取汁液,造成叶片失绿,出现黄斑、红斑或黄白斑,严重时造成叶片干枯脱落,棉株枯死,幼苗被害严重时,造成死苗;蕾铃期受害,增加蕾铃脱落,铃重减轻,大大降低了棉花的品质,减少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11.
氮素营养对棉铃形成与脱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不同氮肥用量下棉株的棉铃数量与分布及其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效棉铃数量与氮肥施用量密切相关,蕾铃脱落率与氮肥施用量呈显著负相关,充足的氮素营养是增加有效铃数和降低脱落率的必要条件;施用氮肥延长棉铃增长的时间,并相对滞后脱落率上升的趋势;施用氮肥增加了棉株各个部位的有效铃数,尤其提高了中下部果枝上有效铃所占比重,同时施用氮肥降低了中下部果枝上的蕾铃脱落率。  相似文献   

12.
Survival rates of neonate larvae of the spiny bollworm,Earias insulana Boisd., on leaves, flower buds and bolls of ten high-gossypol (HG) [terpenoid-aldehyde] and Acala SJb2 cotton lines were 40-74%, 66-92% and 54-76%, respectively. Partial resistance of leaves of three cotton lines, no resistance of flower buds, and resistance of bolls of one line (HG-BR-8) to larval infestation were observed. Bolls which had their bases and bracts removed were heavily penetrated by larvae and more adults were obtained on them, as compared with intact ones. Complete development on cotton bolls, from hatching to the adult, took 25.6-32.6 days,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ome of the cotton lines. Growth on bolls of HG lines in the larval stage had no effect on oviposition by the corresponding adults. Fertility of these eggs was not affected.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小区实验,研究棉花打顶后倒四叶内源激素的变化以及打顶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打顶在一定时间内降低了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CTK)、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的比值,使得ABA浓度显著增加。② 打顶后,棉花顶部涂抹萘乙酸(NAA),增加了倒四叶中IAA、CTK、GA3与ABA的比值,并维持ABA的含量。③ 打顶后,倒四叶中叶绿素含量和病情指数显著高于不打顶处理,外用NAA可减缓叶片衰老的进程。④ 打顶措施有利于减少棉铃的脱落率,结铃主要分布在下部和中部铃围上,但在结铃率和上部铃的分布上优势不显著。⑤ 打顶、不打顶和打顶后涂抹NAA的3个处理在产量和品质上差异不显著,但品种、施肥、管理、外施激素和抑制剂等对各处理都具备增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以来,河南棉区红铃虫为害呈加重趋势。据1985—1989年田间试验,早发棉田一代红铃虫平均虫花率1.21%—4.4%,一般棉田为0.6%—2.0%,尚勿须防治;二、三代时,百铃累计卵量每增加100粒,铃害率分别增加7.5%和9.3%,籽棉产量损失分别为0.795%和1.497%。根据防治工本、产量水平和产品价格,估算了经济允许为害水平,计算了亩产皮棉50、75和100kg 棉田的防治指标:按百铃累计卵量取样,二代分别为150、100和76粒,三代分别为94、63和46粒,并经大田生产验证,可以排除由于虫害,品质下降造成的损失,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廖为财  何万存 《江西植保》2010,33(3):124-126
棉蚜是为害棉花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棉花蕾铃期的伏蚜为害加重,给棉花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了解棉蚜在棉田的空间分布可以为防治棉蚜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文进行了棉田棉蚜种群分布调查,并采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Taylor幂法测定。结果表明,棉蚜在棉田的空间分布是聚集型的。  相似文献   

16.
中黑盲蝽对棉花的为害及损失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黑盲蝽在棉花各生育期对叶、蕾、铃各器官的为害量或为害程度和田间盲蝽群体的密度呈正相关,而个体平均为害量则和群体密度呈负相关。若虫自然群体平均每头破叶4.71片,或可为害2.6—3.7个蕾,或1.93个铃,按成活个体计算则为害量可增加3—5倍。为害损失一般成虫期大于若虫期,蕾铃期大于真叶期。损失因素不在于叶片受害后形成的“破叶”,而是受害幼蕾幼铃超过正常的脱落所引起的减产和晚收。田间百株百头盲蝽群体,其为害损失,真叶期可达2.5—7.7%,蕾期6.2—18.8%;铃期9.1—15.1%以上;各生育期连续为害,产量损失为16.9%。  相似文献   

17.
棉花不同生育期棉盲蝽的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项研究以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 Dur)及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为对象。棉花从子叶、真叶、现蕾到结铃各个阶段都能遭受棉盲蝽的为害。由于盲蝽成、若虫以刺吸口器刺伤幼嫩器官和生长点,使部份器官受到直接损伤并影响到棉株正常生长,导致减产。两种盲蝽不同种群数量在真叶期和蕾铃期为害造成籽花产量的损失均呈抛物型曲线。绿盲蝽在真叶期和蕾期为害,其经济阈限按防治费用与产量损失金额相等时,分别为百株有虫4.7头和12.57头,中黑盲蝽在蕾期的经济阈限为百株10.77头。据此,提出在真叶期及蕾期的防治指标依次为百株5头及10~12头。  相似文献   

18.
牧草盲蝽不同虫态在棉株上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张仁福  张瑜  刘海洋  姚举 《植物保护》2016,42(5):177-180
为了明确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Linnaeus)]成虫、若虫和卵在棉株上的分布及其习性,采用目测法调查棉株不同器官上牧草盲蝽成虫、若虫和卵的数量。研究显示:蕾期、花期、铃期和全生育期,棉株不同器官上的牧草盲蝽成虫和若虫种群密度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成虫密度:叶片蕾花铃;若虫密度:蕾叶片铃花。牧草盲蝽卵在整个棉株上均有分布,43.5%卵分布在上部,同时叶柄和棉铃上卵量最多。以上结果表明牧草盲蝽成虫主要分布在棉株的叶片上,而若虫主要分布在蕾和叶片上。卵主要集中产在棉株上部,叶柄和棉铃上居多。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明牧草盲蝽生物学特性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棉花烂铃病的发生、品种抗病性及主要病原菌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2013年,调查了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6省70县(市)200块棉田和不同栽培模式下棉花烂铃病发生情况,田间试验评价了棉花品种对烂铃病的抗性,采用离体棉铃人工接种方法分析了棉铃烂铃主要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结果表明:(1)所有调查的棉田均有棉花烂铃病发生,其中,棉铃疫病在各地发生最为普遍而且严重,仍属于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的最主要的棉花烂铃病,其病原菌为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2)与春棉直播模式相比,3种套种模式均能显著减少棉花烂铃病的发生,其中麦-棉-西瓜12∶2∶1种植模式的防效最好,减少烂铃72.96%。(3)河北、山东和河南3省审定的50个棉花品种对棉花烂铃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邯7860、邯棉103、锦科178、百棉1号和郑农棉4号5个品种对棉花烂铃病表现了较好的抗性,单株烂铃低于3.0个。(4)苎麻疫霉在棉铃上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