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景观生态学方法在荒漠化监测中应用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李锋 《干旱区研究》1997,14(1):69-73
在对景观生态学和荒漠化概念及其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考查了景观生态学方法在荒漠化监测中应用的可能性,并重点分析了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变化的评价指标与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荒漠化监测与防沙治沙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于 2 0 0 1年 8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把我国防沙治沙法律化 ,标志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从此进入法制化轨道。荒漠化监测是正确评价荒漠化的基础 ,是制定荒漠化防治规划的前提 ,同时发布预警预报 ,避免和减轻灾害所造成损失 ,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也是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沙化土地监测报告制度是防沙治沙法的一项重要制度 ,依照荒漠化监测原则 ,定期实施荒漠化土地宏观监测、重点地区监测和典型监测  相似文献   

3.
2003-2008年甘肃民勤绿洲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2003年和2008年2期覆盖民勤的TM影像解译,对民勤绿洲及其外围20 km范围内8 355.20 km2土地进行荒漠化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土地荒漠化严重,荒漠化土地占到监测区的80%以上。荒漠化类型分为风蚀和盐渍荒漠化2种,呈带状分布在绿洲外围或镶嵌于绿洲内部。2003年监测区内共有荒漠化土地671 ...  相似文献   

4.
青海土地荒漠化评价及动态监测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应用RS与GIS技术,利用1976年的MSS数据和2000年TM遥感数据,对青海境内的荒漠化土地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荒漠化土地面积2000年为2.22×105 km2,占总面积的31.11%,其中沙质荒漠化面积为1.89×105 km2,占荒漠化总面积的84.83%.1976年荒漠化总面积为2.20×105 km2.近30年来,青海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变化不大,但荒漠化程度明显加重,重度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和沙漠面积分别增加了254.13%和94.78%.  相似文献   

5.
近50a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对荒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西北干旱区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严重。本文根据近1951-200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研究了我国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趋势,并结合近年来西北干旱区地表径流量变化,分析其对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土地荒漠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近50a西北干旱区气温都升高,变暖最显著的是北疆和柴达木盆地。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其中南疆降水量增加趋势最大。北疆蒸发量有减少趋势外,其他区蒸发量都在增加,尤其南疆蒸发量增加趋势最大。(2)近50a来由于气候变暖,使蒸发量增大,塔克拉马干沙漠、河西走廊沙漠区和柴达木沙漠区的干旱危害加剧,这必然导致沙漠化的易发和其进程的加速。北疆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而蒸发量减少,有利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区沙漠化进程的减缓。(3)气候变化和地表径流量变化有利于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土地荒漠化逆转,而使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的土地荒漠化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6.
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及其技术路线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广大,类型较多,程度各异。如何进行土地荒漠化的动态监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本文就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的目标要求及其技术路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1977年和1984年对全球荒漠化状况及其趋势的评估之后,1990—199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通过对荒漠化的重新定义,又一次组织专家对全球荒漠化现状进行了全面评价,研究结果汇编成“联合国荒漠化防治计划执行情况和荒漠化现状”一书,是关于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及其分布的最新资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研究提出,“荒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及干燥半湿润地区(干燥地区)不合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土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规定,依据《全国荒漠化监测主要技术规定》,区划界定了内蒙古荒漠化潜在发生的范围,并对内蒙古的土地荒漠化状况进行了宏观监测。监测工作中充分利用了“3S”技术,现地调查与遥感解译相结合获取地面信息,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计算各类荒漠化土地面积并进行了程度分级。同时在弄清《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限定范围的土地退化的基础上,调查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范围外的土地退化情况。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荒漠化面积为74.39×104km2(约合11.16亿亩),占自治区总面积118.3×104km2的62.88%,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锋 《干旱区研究》1999,16(3):59-62
本文根据199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20个县荒漠化状况,土地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资料,对荒漠化与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社会经济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并较详细地讨论了荒漠化对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荒漠化系统中人文作用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漠化是人为强烈活动与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地关系矛盾的结果,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荒漠化发展的速度很快,已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应用地球动力学原理分析和研究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建立了GIS技术支持下人为作用对荒漠化影响的通用数学模型,并以松嫩平原西南部为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一致,表明所提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北方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对CO_2浓度增大时所带来的气候效应作了重点分析,经过综合归纳后得出我国北方气候在今后一百年内的两个基本变化趋势:第一:旱化加重,旱涝灾害频繁;第二: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三十年代,气候继续转冷,之后气候逐步转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季风边缘带自然灾害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分析了季风边缘带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该区自然灾害类型多样,活动频繁,对工农业生产经常产生重大影响的灾害在16种以上,它包括大气圈灾害,岩石圈灾害和生物圈灾害。文中还从大气环流特征、地质地貌、生态环境等方面对自然灾害形成的环境背景进行了剖析。最后探讨了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大幅度变暖的背景下,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响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探讨其气候变化过程与机理在时间与空间上变化的差异性,选取中国西北地区(80°E~115°E,32°N~50°N)1961-2004年140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日照、风速、水汽压、温度等资料,根据Penman公式计算了潜在蒸散量,并根据其与降水的关系建立了干燥度指数。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的方法,根据上述多种物理量进行西北地区内部的气候区划,寻找不同的区域异常中心。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小波分解的方法,对各异常区域中心的干燥度序列进行分析。最后对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多时间尺度的相关分析,并从大气环流异常的角度解释其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4.
孟猛  宗美娟 《干旱区研究》2012,29(2):257-261
采用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时间序列2.0气象数据集,利用Holdridge可能蒸散率干燥度计算方法,分析20世纪我国干燥度的动态变化。用GIS软件对其结果进行插值计算,并做出干燥度分布的数字化地图。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我国的湿润气候区面积减少严重,半湿润气候区面积有较大增加,干旱气候区面积增加也较显著,干旱化趋势明显。温度升高和降水量的减少导致了地表水分收支减小,不利于陆地表面的水分累积,是产生和加剧干旱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与沙漠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沙漠化主要与气候变化有关。研究未来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不仅对我国北方沙漠化的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而且也是合理开发沙区自然资源,进行国土整治,搞好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沙区古气候自然变化规律及全球气候的自然变化趋势的增温效应,用预测的观点,探讨了沙漠化的未来及其对策,从而强调应从气候变化入手去研究沙漠化变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张掖地区近35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张掖地区6个气象站1970~2004年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月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Mann-Kendall、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张掖地区近35年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70~2004年张掖地区的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民乐站增幅最高,临泽站增幅最低,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491℃/10a,且冬季气温增长更为显著;(2)近35年张掖地区的变暖与西北地区同步,但明显早于中国及全球,且升温幅度更大;(3)近35年张掖地区的降水总体呈微弱下降趋势,但显著性不高,对比分析1970~1986年和1987~2004年两个时期降水量,后一个时期夏、秋季降水量减少,而,冬、春季降水量增加其中春季增幅较大;(4)分析认为,张掖地区目前仍处于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的暖干条件,即气候的未转型区。  相似文献   

17.
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野外调查和测立资料分析,认为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过程,至少在有史记载以前的晚更新世末期(即25000-12000aB.P.间)就已断续存在。现代土地沙漠化过程是自然环境特别是干旱多风的气候因素起控制作用,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是叠加在自然环境之上,对沙漠化的发生与扩展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并讨论了未来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区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暖干化对秦岭南北河流径流泥沙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2,他引:8  
以秦岭南侧汉江和北侧渭河多年的径流泥沙观测资料,分析了全球气候暖干化对秦岭南北径流泥沙的变化。分析指出在80年代后,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秦岭南北河流年均径流量均减少,与1935-1980年相比,汉江河流年均径流量减少1.9%,渭河河流年均径流量减少27.4%;同时汉江河流泥沙含量明显减少,但渭河河流泥沙含量呈增加趋势,是汉江河流泥沙含量133倍,表明了秦岭南北两侧在全球气候暖干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响应性。  相似文献   

19.
民勤荒漠化过程中气候综合指标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化和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民勤作为我国最典型的干旱荒漠化区域,近50年生态环境呈持续恶化趋势。选择相对湿度、降水量、蒸发量、气温、日照时数和起沙风日数作为指标因子,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对1956-2005年民勤各季节及全年气候整体环境的年际变化利用气候荒漠化指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民勤1956-2005年春季气候总体处于重度恶劣等级,其他季节和全年处于中度恶劣等级;春季、秋季和冬季气候环境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夏季和全年气候虽有明显好转趋势,但本世纪以来仍处于中度恶劣等级;气候好转程度对荒漠化进程并未产生明显影响,在总体处于中度恶劣等级的气候背景下,人类活动是导致民勤荒漠化的主导因素;逐渐好转的气候环境将对该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产生积极的意义,政府可以在有利的气候背景下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北方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荒漠化问题是当今危害全球人类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我国北方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 3 2 .8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3 .4% ,而且还在进一步发展 ,长此下去 ,令人担忧。笔者提出治理北方荒漠化的主要方面 :6项法律对策 3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