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处于亚洲中部,是一个内陆的温带荒漠区。近年工作,发现这里分布着世界上罕见的一大片荒漠碱化土壤,据不完全统计约有0.7亿亩,正如苏联柯夫达院士在1973年指出的那样“碱土在陆地表面的分布比以前所记述的要广泛得多……”。荒漠碱化土壤是准噶尔盆地中,各垦区耕地中分布面积最大的一种低产板结土壤。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迫切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2.
《荒漠碱土》己由新疆人民出版社于1988年10月正式出版。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新疆荒漠碱化土壤研究的成果。全书共12章,插图和照片100多幅。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荒漠碱化土壤的特殊自然条件,重点描述了准噶尔盆地的新老黄土及其演化过程。接着介绍了应用电镜、差热、X-光射线、土壤微结构和多种化学分析手段,对荒漠碱化土壤的性质进行了  相似文献   

3.
防止干旱牧场生产力下降所采取的措施应该考虑荒漠和半荒漠的土壤气候条件和植被的性质。不同类型植被的发育要看这里土壤的情况来决定。在弱盐渍化和微湿润的壤土和粘土上生长着髯毛羊茅、李辛氏针茅、白沙蒿、母菊、木地肤、冰草和一年生牧草的某些种。所有它们都形成地上物质不多的极稀疏的覆盖层。  相似文献   

4.
碱土是国内研究的薄弱环节,而近年在世界各地发现的碱土面积越来越多,碱土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1988年将在南斯拉夫举行以碱土研究为主的国际学术讨论会。随着我国北方灌溉面积的扩大,次生碱化问题显得非常突出。因此,本专著的出版将推动这个领域的研究。本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多年来有关荒漠碱化土壤研究的成果,内容新颖,资料翔实,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本地区性碱土研究的专著。全书共12章,插图和照片100多幅,并附有英文摘要。本书首先介绍了荒漠碱化土壤的特殊自然条件,重点描述了准噶尔盆地的新老黄土。接着介绍了著者应用电镜、X光射线、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锡林郭勒荒漠草地种子植物的组成特征、区系地理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有种子植物55科180属348种,被子植物占优势。科属组成分析表明,区系优势现象较明显,优势科、大属和较大属均以温带分布占优势;属种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温带分布属、种占优势,热带分布的属、种所占比例很小,表明温带属性是该地区植物区系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北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是全球性的温带荒漠带的一部分,与中东、近东及帕米尔高原的荒漠带相连。尤其是处于欧亚大陆心脏部位的新疆,最集中地体现了荒漠气候和植被的主要特点,是典型的荒漠生物气候带。由于幅员广阔和天山的隆起,新疆分为北疆和南疆两部分,北疆被划为温带半荒漠气候带,南疆则被划为暖温带荒漠气候带,这主要是以温度、降水和干旱度的差异来划分的,是  相似文献   

7.
新疆以天山山脉为界,其北部为温带荒漠、半荒漠,南部为暖温带荒漠、半荒漠。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干旱土面积大、类型多,在国际干旱土分类研究领域中有着重要地位。干旱土作为土纲(Aridisols)是由美国首先提出的。干旱土的定义是指具有干旱土壤水分状况、淡色表层和若干特有的诊断表下层与诊断特征的土壤。这一概念已为我国所接受,而列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990、首次方案)。现根据作者在新疆干旱区多年研究基  相似文献   

8.
土壤微生物在生物结皮形成中的作用及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荒漠地区的固定、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上,微生物、藻类植物及地衣、苔藓植物能参与并形成生物结皮,其在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地区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其中土壤微生物因其极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在生物结皮形成各阶段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它的组成、分布和数量因沙丘类型和沙土层深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也受到季节和植被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理代谢活动及数量变化可以改变沙土表面理化性质,在土壤结皮的形成、植物营养的转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荒漠,英文为Desert,主要分布在南北纬度15~35°地带。世界荒漠(包括半荒漠)面积约28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5。荒漠一般可分为石漠、盐漠、土漠、沙漠等类型。沙漠的面积约537万平方公里,占荒漠面积的1/5。世界上受荒漠化(亦有称“沙漠化”)威胁的面积约45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世界上的荒漠成带状分布,与干旱地区基本重叠。荒漠和半荒漠是景观上的概念,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是气候上的概念。两者基本是一致的。有两个地区虽然从景观上看是荒漠,可是现在都不把它作为荒漠,即南极大陆和西藏高原。  相似文献   

10.
荒漠鼠类群落格局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荒漠鼠类群落是群落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模型系统。基于三个明显的优点,1)荒漠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影响群落的因子相对较少,容易鉴别主要影响因子;2)同域分布的荒漠鼠类彼此间存在明显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3)不同地域的荒漠鼠类群落内共存种在生态、形态、行为、生理生化等诸多水平上趋同,荒漠鼠类群落研究一直广受关注。通过对荒膜啮齿类群落格局之间相同和相异特征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尺度上荒膜鼠类群落格局形成的过程及主要制约因子的作用机制。本文综合评述了不同时空尺度荒漠鼠类群落局特征,着重通过对北美和亚洲中部荒漠鼠类群落共存种的组成、分类学、生态学和生态形态学特征比较,分析群落结构组成的趋向和趋异特点、格局的形成过程、相关的主要制约因子,以及群落物种的共存机制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在以塔里木河为中心的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类及生活型单一;动物种群不够丰富,荒漠环境下的微生物种群在河岸林风沙土中,细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分别占63.1%,26.8%和10.1%,在柽柳根际土壤中,细菌及放线菌分别占96.74%和3.26%,而胡杨根际土壤中则全部为真菌,生物种群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荒漠生态系统中生态过程的特殊性,生产用水及生态用水的矛盾长期得到解决,造成了天然植被衰退,土壤干旱,盐渍化,沙漠化发展,加之大风及沙尘暴频繁,生态环境脆弱特征明显,以胡杨为建群种的荒漠生态系统的组成群落十分多样,随着系统内的水文,土壤,植被,地形及气候条件的相应更替,群落的结构及组成也自然要随之变化,最终一种生态系统将为不同群落生态系统所替代,以水资源为中心,大力营造生态工程,优化系统结构,实午动态监测与管理,实现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纽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的是多年研究帕米尔西部主要土壤类型腐殖质酸含量和组成的结果,研究范围包括瓦汉,伊什卡施姆,苏格楠,鲁珊和瓦汉山脉以及皮昂杰河谷。土壤剖面布置在谷地里和不同坡向上,海拔1800~4200米。用丘林法测定腐殖质的总量和结构成分。帕米尔西部的地带性土壤类型,在海拔1800~4200米范围内为山地浅褐色土、山地和高山荒漠土和荒漠草原土。瓦汉山脉和伊什卡施姆山脉,2000米以上。以荒漠和荒漠草原土占优势;在苏格楠山脉,2000~3000米为浅褐色土,3000米以上为荒漠草原土;在鲁珊山脉,1800~2300米是浅褐色土,2300米以上为荒漠和荒漠草原土。  相似文献   

13.
以色列内盖夫荒漠北部是由内盖夫石质高地和黄土覆盖区两个主要自然地理单元所组成。那里,年降水量与自然环境、生物特征之间明显存在着一种反比关系。本文通过降水模拟实验以及对气候因素(降水)和非气候因素(地面特征)的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认为荒漠边缘地区自然环境、生物特征与降水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主要决定于迳流的产生和水的有效性方面;迳流的产生和水的有效性又受从降雨到迳流的转换过程所控制,确切地说主要取决于裸露基岩面积与土壤覆盖面积之比,而降水仅仅是一个次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盐池半荒漠风沙区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耐盐池半荒漠风沙区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规律进行了探讨,主要分析了在土地沙漠化的过程中土壤和植被的变化过程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新疆荒漠与半荒漠土壤微量元素的土类分异、地域分异及微量元素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并对土壤样品的误差分布进行了估计。研究表明,除风沙土外,各土类间微量元素含量差异不大;北疆土壤中大部分元素含量高于南疆;山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高于平原荒漠与半荒漠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土壤水力性质是土壤水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影响因子,其对土壤水分分布状态、土壤水分循环的强度与速率具有重要影响。粘土夹层虽在干旱区呈不连续分布的状态,但其植被覆盖率却远高于相同水热条件下的非夹粘土壤。文中以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粘土夹层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持水性和导水性质进行测量,同时利用壕沟法对该地15年林龄的深根系乡土物种多枝柽柳根系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夹粘土壤剖面的水力性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粘土夹层对干旱区植被恢复和重建的生态水文意义。结果表明:1)土壤颗粒组成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持水性和导水性的重要因子。2)15年林龄多枝柽柳根系生物量(d<2mm)在粘土夹层上下界面处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3)粘土夹层具有较高的持水性,其可通过毛管作用补给其他土层,同时,粘土夹层阻滞了土壤水分的运移,二者的共同作用改善了粘土夹层上下界面处的土壤水分条件。粘土夹层可以改变土壤水分入渗和存储的环境,在含有粘土夹层的土壤上进行植被建设,有助于干旱区固沙植被的恢复和建设。文中研究为了解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文过程、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荒漠草原作为草原向荒漠过渡的脆弱生态系统,同样具有很强的旅游价值,但相比其他草原类型,其生态系统抗旅游干扰能力更弱,受损后也更难恢复。因此文中以希拉穆仁故乡缘旅游点周边草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扰动模式下的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干扰下,线性扰动模式的重度干扰区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与对照相比其群落覆盖度、地上生物量分别下降了49.99%和79.26%,但生物多样性逐渐上升,土壤含水率下降了27.2%,土壤容重上升了15.66%,土壤紧实度则上升了2.38倍,土壤机械组成也逐渐以砂砾为主;其次为点源扰动模式的重度干扰区,其群落覆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对比对照分别下降39.06%和77.16%,土壤含水率下降27.2%,土壤容重上升了14.46%,土壤紧实度上升了2.11倍。因此,不同类型的旅游扰动对荒漠草原旅游点的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多样性指数均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几种模式中对线性扰动模式重度干扰区的影响更为强烈。因此提高旅游模式的利用和管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勤荒漠植被的形成与演替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甘肃省民勤县是我国的典型荒漠化地区,自西汉以来生态环境逐渐退化,植被经历了一个从沼泽植被到盐生草甸植被再到荒漠植被的退化过程。水资源的变化是决定当地植被退化的主导因子,在大面积湖泊、河流背景上是沼泽植被,在干涸湖泊、河床背景上的是盐生草甸植被,在沙质荒漠背景上的是荒漠植被。目前,荒漠植被正处于进一步退化过程中。退化演替的同一阶段存在多种演替过程,现阶段存在着荒漠植被退化演替和盐生草甸植被向荒漠植被演替2种退化过程。20世纪中叶,在当地是从盐生草甸植被向荒漠植被演替的过渡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荒漠植被逐渐占据了优势。目前的天然种子植物共有22个科,72个属,127个种,其中以典型荒漠为主,共有3个植被型,7个群系组,17个群系。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群落随生境的分异性较大。目前的植被正处在进一步退化过程中,植物种类和面积减少,大面积枯梢、死亡,优势种的优势度增大。现阶段决定荒漠植被生长状况的主要是大气降水,植被盖度和密度随年际降水量变化较大,尤其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目前影响植被退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是上游来水量减少,地下水严重超采、草场严重超载和造林密度过大等。在干旱内陆盆地,一旦水资源供给减少,湖盆、河道干涸,泥沙出露,形成沙漠和沙漠化则是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的地带性荒漠土壤中,广泛分布着碱化的亚类。主要是碱化漠钙土。它相当于美国分类中碱化粘化旱成土(Natrargias),是一种严重板结的低产土壤。研究荒漠碱化土壤碱化程度分级,对其改良利用有着重要意义。荒漠碱化土壤的主要化学特征是碱度和pH值较高。这是由于碱化土壤含有一定量的交换性钠(镁),以及有时出现Na_2CO_3或MgCO_3等碱性盐之故。因此有人用水溶性HCO_3~-+CO_3~(2-) 总量减去水溶性Ca~(2+)+M~(2+)离子总量之差值,来衡量碱度之大小。但是水溶性碱度只是碱度的一部分。通常用交换性钠(镁)饱和度作为碱度的指标,但是它的全部也不能反映碱度,乃因交换性钠并不能完全解离。为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化学指标,以补上述各指标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人工梭梭是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的防风固沙植被,其土壤养分水平影响着人工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不同林龄人工梭梭为研究对象,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测试分析结合,分析人工梭梭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1)人工梭梭根部、冠幅边缘、株间空地之间土壤养分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表现为根部>冠幅边缘>株间空地,即人工梭梭土壤"肥岛"效应明显;2)不同林龄人工梭梭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富集率存在显著差异,大致表现为30年梭梭>20年梭梭>10年梭梭>5年梭梭,且不同林龄人工梭梭土壤养分富集率与梭梭植株形态特征具有较显著相关性,即人工梭梭土壤"肥岛"效应与其生长发展间存在正反馈机制。因此,加强荒漠绿洲区人工梭梭的建植和管护,发挥其对土壤养分的改良作用,提高其对干旱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能力,是荒漠绿洲区生态屏障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