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本文研究内生菌醇提取物WS对水稻稻瘟病的诱导抗性,在水稻3叶1心期喷施3种浓度WS,通过诱导抗病效果筛选WS最佳使用浓度,同时研究最佳浓度对水稻相关抗病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50 ng/mL WS喷雾处理时诱导抗病效果最佳,病情指数降低12.89,诱导效果达到55.5%.能够显著提高PAL、PPO、几丁质酶活性,PAL活性高于CK处理30.28%,PPO、几丁质酶活性分别是CK处理的1.18、1.70倍.  相似文献   

2.
水杨酸对水稻幼苗抗瘟性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网室试验证明,水杨酸(SA)叶面喷雾可减轻水稻幼苗稻瘟病的发生。在平板培养中,SA对稻瘟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无明显抑制作用,因此认为SA处理后稻瘟病病情指数的下降是由于SA处理提高了水稻幼苗的抗瘟性,即稻苗产生了诱导抗性而引起的。SA诱发水稻幼苗产生对苗叶瘟诱导抗性的浓度为0.01~0.1mM。SA喷雾处理后2~4天接种,诱导抗性表现最强。0.01mMSA在接种前2天喷雾处理三叶一心期稻苗一次后,水稻叶片的病斑数目和大小比清水对照分别降低72.7%和55.4%,病指比对照降低59.8%,抗瘟性的持久期为15天(病指降低24.3%)。经0.01mMSA诱导处理后再用同浓度SA进行一次强化处理可增强诱抗效果,延长抗性持久期。用0.01mMSA处理水稻第一和第二叶可使未经处理的第三和第四叶上产生系统性抗瘟性。  相似文献   

3.
茉莉酸诱导水稻幼苗对稻瘟病抗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外源茉莉酸处理可以显著减轻水稻幼苗稻瘟病的发生。JA诱导稻苗产生抗病性的有效浓度是0.1~0.001mmol/L,喷雾处理后2d接种稻瘟病菌获得最佳的抗病效果。0.1mmol/L JA喷雾处理后2d接种稻瘟病菌,水稻幼苗的诱抗效果都超过了55%。JA处理的诱导抗性可以维持15d左右。用0.1mmol/L JA二次强化处理水稻幼苗可以增强诱导抗病性,延长抗性的持续期。JA诱导水稻幼苗抗性机制的结果表明:0.1mmol/L JA处理可以诱导水稻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木质素升高。  相似文献   

4.
 水稻和稻瘟病菌互作是研究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模式体系。本文利用3个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品系(CO39、C101LAC和C101A51)和2个特异性菌株(M209和M210)构成不同亲和程度的互作关系,研究了稻瘟病菌对3个水稻信号传导途径关键酶合成基因、5个防御反应病程相关蛋白基因和1个防御反应转录因子调控基因诱导表达的作用。结果表明:稻瘟病菌诱导了各种互作关系中水稻OsLOXOsAOSOsPAL酶合成基因的表达,水稻启动了茉莉酸和水杨酸防御反应信号传导途径。在不亲和的互作反应中,稻瘟病菌能不同程度地诱导水稻OsPR1aOsPR2OsPR3-1OsPR3-2OsPR4基因的表达,从而有效激活了防御反应系统,使水稻植株表现为抗病;而在亲和的互作反应中,多数OsPR基因的表达水平低、时间短或没有表达,水稻植株表现为感病。OsMyb基因在各种互作关系中有不同的诱导表达。说明这些防御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可能与水稻抗稻瘟病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水稻稻瘟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病害,植物源诱抗剂前胡能提高水稻对稻瘟病菌的免疫力,对稻瘟病有较好的防控效果。本试验采用普通喷雾法,研究了WS-16卫士型喷雾器和工农16型喷雾器两种不同的器械施药时,前胡水乳剂对稻瘟病的防控效果,药液量为40 kg/667m2,施药时使水稻叶片正反两面受药均匀。结果表明:15%前胡水乳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前胡水煮液和前胡原粉,WS-16卫士型和工农16型喷雾器喷施15%前胡水乳剂150倍液药后30 d的防效分别为80.09%和72.54%,药后67 d的增产率分别为5.93%和3.61%,效果均稍低于对照药剂三环唑和稻瘟灵。采用两种不同的施药器械喷施前胡水乳剂,其对稻瘟病的防效存在显著差异性,但对水稻的增产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稻瘟病菌孢子萌发液中诱导侵染活性物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报道了稻瘟病菌ZA_(51)、ZA_(49)和ZE_3的孢子萌发液对供试水稻品种秀水04和苏御糯秧苗没有致病性与其它明显毒性,但对它们的亲和性组合如ZA_(49) 秀水04和非亲和性组合如ZE_3 秀水04都有诱导侵染作用。且强致病性稻瘟菌ZA_(49)或ZA_(51)的孢子萌发液的诱导侵染活性高于弱致病性菌株ZE_3的孢子萌发液,孢子萌发液水层部分的诱导侵染活性高于脂层部分。这一事实说明,稻瘟病菌孢子萌发液中存在稻瘟病菌致病因子及有关物质,它将为补充解释水稻抗性品种的“抗性丧失”的原因,为进一步说明稻瘟病菌不同致病菌间的互作及稻瘟病菌致病机制等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用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水稻CO39和C101LAC,显著减轻了稻瘟病的发生,而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无明显抑制作用,证实MeJA处理后稻瘟病病情指数的下降是由于MeJA提高了水稻幼苗的抗瘟性。对水稻抗瘟性重要防御酶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脂氧合酶(LOX)活性均在MeJA处理早期上升,与亲和性互作水稻相比,高度非亲和性互作水稻中的诱导活性增加明显,且速度快。对病程相关蛋白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高度非亲和性互作水稻PR蛋白活性的高峰期出现和强度也明显要早且高于亲和性互作水稻。对内源水杨酸(SA)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亲和性互作水稻的SA含量均没有明显的变化,表明MeJA诱导的水稻信号通路可能与SA信号通路无关。  相似文献   

8.
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是全球最严重的植物真菌病害之一, 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效应蛋白是病原菌与植物对抗过程中分泌产生的一种蛋白质, 可作为毒力因子促进侵染或作为无毒因子触发防御反应?本研究对实验室前期筛选到的在稻瘟病菌侵染早期诱导表达的效应蛋白(infection-induced expression effector protein 1, MoIEEP1)进行了功能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 MoIeep1 在稻瘟病菌侵染初期8 h表达量最高; 信号肽和亚细胞定位分析验证该蛋白N端含有17个氨基酸的信号肽且在水稻原生质体中呈明亮点状的定位信号, 初步推测该定位信号为过氧化物酶体或线粒体等细胞器; 与野生型菌株Guy11相比, MoIeep1 基因敲除突变体菌丝生长无明显差异, 但其致病性受到影响?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该蛋白质的作用机理打下良好基础, 也为揭示其他效应蛋白在稻瘟病菌侵染水稻过程中的功能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乙烯信号传导途径因子OsEIL 6调控水稻抗稻瘟病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rice blast)是水稻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抗病相关基因的挖掘对稻瘟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植物EIN3/EIL家族基因在抗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RNAi技术探究OsEIL6参与的水稻抗稻瘟病反应。稻瘟菌侵染时基因表达谱检测结果表明,OsEIL6在水稻和稻瘟菌非亲和组合中受到诱导表达。稻瘟菌接种结果显示,水稻OsEIL6沉默株系和野生型植株‘TG394’相比抗性下降;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分析表明,OsEIL6的表达量下降导致乙烯合成途径中OsACO1和乙烯信号传导途径的OsERF063和OsERF073的转录水平下降。亚细胞定位研究发现该基因定位于水稻细胞质。OsEIL6沉默株系中ROS合成途径标记基因OsrbohA和OsrbohB的表达量均明显下调,表明该基因可能通过影响ROS的合成调控水稻抗稻瘟病反应。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OsEIL6参与的乙烯信号传导途径介导的水稻抗稻瘟病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0.
哈茨木霉NF9菌株对水稻的诱导抗病性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在温室条件下用哈茨木霉NF9菌株进行种子处理,诱导水稻感病品种原丰早幼苗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病性,其抗性水平为中抗,对稻瘟病菌不同菌株(SYl、H16)以及对白叶枯病菌不同菌株(CRl、CR7)的抗性表现无显著差异。经木霉种子处理的水稻幼苗接种稻瘟病菌或白叶枯病菌后,过氧化物酶及苯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增强,在某一时段显著高于未经木霉种子处理的对照。诱导抗性可能是哈茨木霉NF9菌株的生防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甜菜夜蛾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甜菜夜蛾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其对许多杀虫剂都产生了抗药性。本文对甜菜夜蛾的抗药性发展状况及其抗药性机制进行综述,并总结了有效的抗性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2.
粉虱是世界上一类重要的害虫,随着化学杀虫剂的连续使用,其抗药性也日益严重。本文对粉虱类害虫的抗药性监测、机理及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综述,旨在对粉虱抗药性工作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Isolates ofRhizoctonia solani were adapted in vitro to grow on a medium amended with tolclofos-methyl at a concentration 500 times that which initially almost completely inhibited growth.Acquired resistance was retained after five transfers on a fungicide-free medium. Pathogenicity of resistant isolates was not reduced, but their growth rates on PDA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original isolates. Recovery of the resistant isolates was not improved on a selective medium amended with tolclofos-methyl.Samenvatting Na overenting op een medium dat tolchlofos-methyl bevatte, raakten enkele isolaten vanRhizoctonia solani gewend aan 500 maal de dosis die oorspronkelijk bijna alle groei verhinderde.Resistente isolaten vanR. solani bleven minder gevoelig voor tolchlofos-methyl na vijf overentingen op een medium zonder het fungicide. De pathogeniteit van resistente isolaten was niet verminderd, maar hun groeisnelheid op PDA was significant vertraagd vergeleken bij die van de oorspronkelijke isolaten. Isolatie van de resistente stammen werd niet verbeterd op een selectief medium waaraan tolchlofos-methyl was toegevoegd.  相似文献   

14.
嘧菌酯在我国登记情况以及抗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嘧菌酯是先正达公司于1997年上市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它具有广谱、高效、安全的特点,自上市以来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随着国外产品专利保护到期,我国掀起一阵注册热潮。但由于其作用为点单一,在使用过程中抗性问题日益严重。本文对嘧菌酯近年来登记情况、抗性发展研究状况、抗性产生机制以及治理措施进行了简要论述。希望为以后嘧菌酯的登记注册以及合理使用提供全面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番茄叶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抗性检测及抗性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从河北、浙江、江苏、山东、四川等省田间采集的97个番茄叶霉病菌菌株对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田间番茄叶霉病菌已对嘧菌酯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97个菌株可分为敏感菌株(EC50值50值5.4~54 μg/mL),中抗菌株(EC50值54~270 μg/mL)、高抗菌株(EC50值270~1 350 μg/mL)、特高抗菌株(EC50值>1 350 μg/mL) 5种类型,分别占55.67%、14.43%、11.34%、10.31%和8.25%。其中从未用过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27个菌株的EC50平均值为(0.544±0.349) μg/mL,可作为敏感基残;高抗和特高抗菌株集中在常施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河北定州。通过紫外线诱导和药剂驯化的方法获得了番茄叶霉病菌5个抗嘧菌酯突变体,其抗药性不稳定,在不含药PDA平板上继代培养后抗药性水平下降,甚至恢复至敏感状态;除突变体cf 21M1的产孢量高于其亲本外,抗药性突变体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均显著低于其亲本菌株,所有抗嘧菌酯突变体及其亲本菌株接种于番茄离体叶片后,突变体病情指数与亲本菌株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嘧菌酯与多菌灵、苯醚甲环唑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田间抗药性检测及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番茄叶霉病菌对嘧菌酯具有较高的抗药性风险。  相似文献   

16.
杂草对ACCase抑制剂的抗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为作用靶标的除草剂是高效、选择性的禾本科杂草除草剂,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重复使用,导致了抗药性杂草的发生和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在30个国家有37种抗此类除草剂的杂草生物型。抗药性杂草严重威胁杂草治理和农业生产,由此引发的生态问题及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章概述了ACCase抑制剂抗药性杂草的发生现状,从杂草ACCase突变、代谢解毒等几个方面综述了杂草抗ACCase抑制剂的抗性机制,以期为ACCase抑制剂抗性研究提供参考。最后讨论了阻止或延缓抗药性发生的杂草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病原菌对Strobilurin类杀菌剂抗药性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结合strobilurin类杀菌剂作用机制的特点,通过室内和田间研究的结果总结了病原菌对该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主导机制。Strobilurin类杀菌剂主要结合于病原菌细胞色素bc1复合物中细胞色素b部分的Qo位点,而细胞色素b由突变率很高的线粒体基因组编码,所以病原菌很容易因该基因的突变而导致抗药性发生。至今已至少有14种寄主植物上的25种病原菌在田间表现出了对strobilurin类杀菌剂的抗药性。抗药性产生的主要机理是病原菌细胞色素b的氨基酸残基发生了单点取代。田间抗性菌株的主要取代位点是G143A、F129L和G143R。一些非靶标生物细胞色素b的143位为丙氨酸,这可能是strobilurin类杀菌剂对其表现安全性的原因之一。由于锈病病菌Puccinia spp.中内含子剪切位点恰好出现在编码G143的GGT之后,G143A的突变会导致突变菌株的死亡,因而它们在田间不会表现出抗药性。此外,Qo抑制剂阻断电子传递后会导致胞内活性氧(ROS)的增加,而ROS可以诱导细胞交替氧化酶(AOX)的表达,进而启动线粒体的旁路氧化途径,使病原菌表现出抗药性。因此,病原菌氨基酸残基的单点取代和交替氧化途径是导致病原菌对strobilurin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数量遗传学方法分析害虫抗药性遗传学特性,比较了3种研究害虫抗药性遗传力的方法,其中同胞分析和亲子回归方法根据遗传力的定义直接估计抗性遗传力,阈性状分析法是根据药剂的选择作用估算出现实遗传力。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对环氧虫啶的抗性遗传方式, 进而指导田间合理用药。经过34代选育获得抗环氧虫啶褐飞虱品系(CYC-R), 其抗性水平相较于敏感品系(CYC-S)提高了102.42倍。抗性遗传方式分析结果表明, 环氧虫啶对CYC-R和CYC-S的正、反交后代(F1RS和F1SR)的毒力无显著性差异, 且正、反交后代显性度分别为0.33和0.34, 表明褐飞虱对环氧虫啶的抗性为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自交和回交的后代(F2RS、F2SR和F2BC)经环氧虫啶处理后的实际死亡率与期望值经卡方检验, 均差异显著, 表明褐飞虱对环氧虫啶的抗性由多基因控制。因此, 一旦褐飞虱田间种群对环氧虫啶产生抗性, 环氧虫啶的使用寿命将会缩短, 抗性治理难度较大, 建议采用预防性抗性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棉蚜对灭多威的抗性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敏感棉蚜用灭多威选育20代,获得抗性倍数达142.37的高抗种群,在连续数代不接触药剂的情况下,其抗性水平呈下降趋势,停药12代后抗性基本稳定,但高于敏感种群5倍,以该种群进行恢复试验,其抗性发展速度更快,恢复8代时抗性出现突增,20代时抗性倍数达383.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